第173章
  她有的是仙人奇遇,仙人不封禅,凡人才封禅。
  仙人:逆天改命求长生。凡人:泰山封禅表正统。
  难搞。
  闻棠是甘棠,不是百科棠,更不是万能棠。
  闻棠早已做好打算,在封禅开始之前,全程不参与相关仪式的商讨,开始之后,再开始自己的装神弄鬼之旅。
  “陛下,臣惶恐,依臣所见……”闻棠先是以并未在梦中见到过相关情形为由,表示自己也对此一窍不通,然后说出心中早已准备好的说辞,“封禅之事事关重大,精微深远,儒生博士们精通天文历法,经史典籍,可将此事交由他们处理。”
  看他们一个一个实在太闲,t给他们找点事做。
  听到闻棠也不知道封禅这事的具体流程,刘彻有些失落,但觉得她的建议也有道理,自古就是儒生们研究这事,将封禅流程交给他们去做,也算是安其所习,肯定会弄得比外行人好许多,于是就下令选了几位博士研究封禅之事的具体事宜。
  其中一位齐地博士丁公,今年已经九十多岁了,正退休在家养老弄孙呢,结果临了临了,突然被降下这么大一个项目。
  制定这些繁杂的计划需要很长时间,起草完之后还要演习相应程式,最快也要明年才能启程去泰山封禅。
  所以刘彻决定下个月去雍地祭祀一次。
  在祭祀之前,他需要先处理完手头的公务,因此,下了朝会后将丞相赵周等人留下,共同商讨科举事宜。
  对于科举制,这些官员持有一种既支持又反对的矛盾态度。
  支持的是,自家门生故吏可以不去那些偏僻贫穷之地,但从长远角度来看,等那些小吏们将边境建设的好了,会有调来长安或其他繁华郡县的机会,这样也算是对权贵们固有资源的掠夺,打破他们对于官吏世袭制的垄断。
  不过在刘彻面前,他们哪敢提出反对意见啊,即使心中对此再担忧,面上却看不出任何情绪,只能兢兢业业地完成刘彻交给他们的任务。
  他们现在唯一有底气的就是,官宦子弟大部分遗传了父母聪明的智商,能得到最顶级的人脉和教育,这可不是那些普通人奋斗几十年就能赶上的。
  顶级天才除外,对于这种天才,他们唯一能想到的方法就是以姻亲之法招为己用。
  身为丞相,赵周的工作能力还是很强的,听刘彻说了一遍科举制的大概意思,又拿了一份闻棠的科举大纲,带着自己手下班子没几天就制定出一份科举章程。
  这份章程虽算不上严谨,但也完整,再好好打磨打磨,就可以将此政策分发到各郡县了。
  赵周以为商讨好这件事就算完毕,刚打算松一口气,就看到当今天子一张嘴,说了句:“相应的太学也该再扩建些了。”
  赵周这口气提不上来,也咽不下去,就这么不上不下地卡在喉咙里。
  太学是董仲舒创立的,相当于大汉的最高学府,不过规模不大,只有五十个名额,里面的先生是五经博士,学生是博士子弟,这些太学生们每年考试一次,成绩好的做官,成绩一般的为吏,成绩不好的退学。
  这真是陛下一张嘴,丞相跑断腿,无休止的公务导致赵周连祭祀都没跟着刘彻一起去,但没关系,博昌侯也没去雍地祭祀。
  闻棠公务繁忙,实在抽不开身,被刘彻留在长安。
  但她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些时间去司马迁家藏室里看和天神鬼怪有关的典籍,看完之后,满脑子都是海上三神山。
  某些群体:博昌侯不在,那不就有我们发挥的机会了吗?桀桀桀。
  朝中有位方士名为公孙卿,和别的方士相比,他算是最特殊的了,因为历史上他曾多次以虚妄之言蒙蔽刘彻,忽悠刘彻好多次,可最终却并未像少翁、栾大一样被处死,而是善终。
  公孙卿的伎俩很高,他有个优点,不贪心,不像栾大似的,既要钱又想要权。所以每次都是提出建议,口头禅为“臣听闻……”。也不搞那些容易被人发现的小把戏,最重要的是,他还是儒家转方士再就业,懂一些古代祭祀的礼仪。
  他想的是,既然博昌侯都明确声明不参与封禅事宜了,那自己在其中捞点小好处岂不是很正常?
  而且他也没欺骗陛下,这些真的都是他在齐地听说的啊。
  恰好在雍城即将举行祭天仪式之前,有人建议刘彻,五帝皆为太一神的左右,因此应该在雍城建立一座太一庙,由陛下亲自祭祀。刘彻听后有些犹豫,公孙卿就顺势继续劝说刘彻建立太一庙。
  他说:“臣曾听闻,从前皇帝在首山上采集铜矿铸造宝鼎,宝鼎铸成后,从云端里面伸出来一根长长的龙须迎接黄帝成仙,皇帝顺着龙须攀援到龙背上,正当他马上要升到天上时,忽然他的群臣和后宫嫔妃们也顺着龙须爬到了龙背上,而那些级别低的群臣百姓爬不上去,就都抓着龙须不放手,拉断了龙须,黄帝的弓也掉了下来……”
  “叮”,刘彻成功搜索到关键词“成仙”
  听到这里,刘彻比当事人黄帝都紧张,生怕黄帝上不了天。
  “不过幸好黄帝成功飞到天上成仙了,百姓们只好抱着黄帝的弓和龙须哭泣,以此表达他们的思念之情。”
  刘彻放下心来,这有什么可哭的,他认为百姓不应该不舍,而为黄帝感到高兴啊。
  毕竟他挺为黄帝感到开心的。
  其实他已经有一点点心动了,但之前那些栾大之流的骗局还历历在目,于是质问道:“你说这些,莫非是想要效仿少翁、栾大之流?”
  “臣只是从齐地之人口中听闻的这些。”公孙卿连忙撇清关系,并继续劝道,“神仙之事,听起来怪诞迂腐,很难办成,但也并非不能办到,远的不说,咱们朝中的博昌侯便见过仙人。兴许将所有方法都试验一遍,持之以恒,积以年岁,便就能办到呢。”
  被忽悠前:仙人行踪莫测,哪里这么容易出现?
  被忽悠后:但也有出现的可能。
  刘彻问他:“你可会什么神仙术法?”
  公孙卿摇了摇头,果断道:“不会。”
  很诚实,刘彻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不光是公孙卿,两越之地最是迷信鬼神。一个名为勇之的越人同样劝道“越人的风俗就是信鬼,从前东瓯王信鬼,足足活了一百六十多岁,后世子孙不敬鬼神,因此全都很快就去世了。”
  刘彻再次检查到关键词“长寿”
  勇之继续给刘彻推荐他们越地的巫祝庙和一种名为“鸡卜”的卜卦方法,像极了后世的卖保险语录。
  后面又有十八般巫祝各显神通,心中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这份保险卖出去。
  卫青:……
  坏了,防住了中原的方术士,没防住两越西南夷的巫祝。
  开疆拓土的好处就是版图更大,坏处是忽悠刘彻的神棍从中原神棍变成了东西南北一大圈的神棍。
  霍去病对此倒是没什么反应——自有闻君解决。
  刘彻这趟祭祀行程排的很紧凑,先是在雍地祭祀五畤,然后越过陇山,西行登上崆峒山,出萧关,中间还率领几万骑兵到新秦中打猎,据他所言,这并非是单纯的游玩射猎,而是整顿边防部队!
  你看,果然发现出问题了吧,刘彻发现新秦中有的地方千里范围内竟然都没有设置亭障,虽然匈奴已灭,但是边境不设亭障,这不是找死吗?
  刘彻:既然你们找死,那朕就成全你。
  于是下令把负责这些的官员全斩了,带着不好的心情回到雍地,正好此时太一庙建造完毕,他专门在拂晓之时祭祀了个太一神,这才心满意足返回长安。
  长安,大行官署。
  终军:“博昌侯,您说句话啊!”
  闻棠:……
  “话。”
  这次轮到终军无语了。
  闻棠:“不要这么激动嘛。”
  终军从雍地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官署,给闻棠讲陛下有被骗的可能。
  看着她这幅平淡的表情,终军突然意识到可能是自己小题大做了。
  对,一定是这样的,终军心想,虽然我将它看做是天大的事情,可在博昌侯眼中,这都是小事。
  “不光如此,那些人还撺掇陛下建立高楼,迎接仙人。”
  “哦?”提起这个,闻棠突然感兴趣了,“建立怎样的高楼?”
  她记得之前少翁也撺掇过刘彻建造直入云霄的承露仙人掌,不过因为刘彻知道露水产生的原理,很快否决了这个项目,现在怎么又来?
  终军解释道:“他们说,黄帝曾在昆仑山上建有城邑五座,高楼十二所,将此处命名为迎年,以便迎接神仙。”
  闻棠:……诶,好熟悉的话。
  “一位名叫公孙卿的人说陛下行程急促,来往匆忙,仙人可能会见不到陛下,所以建议陛下建造一座很高的楼观,上面摆上贡品,这样会有机会请到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