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那就暂时先不讨厌他们了吧。
  “我从前还以为长安全是土地,没想这里居然有如此大的一片湖泊,看起来比我们的滇池还要大。”
  滇王说这话,一是感叹,二是示好,自进入到汉境内,他才意识到自己当初问出的那句“汉与我孰大”是多么的可笑,即使是汉都城的一片湖泊,都比他们王国中最大的水域要大上许多。
  使者:啊这……
  使者脸上露出一个很官方的微笑,回了句谢谢。
  滇王觉得他这个笑看起来有点僵硬,但也没太在意,继续赶路了,直到数年后,他才终于知道真相。
  这里本来是没有池子的,后来大汉皇帝为了揍我们,专门在上面挖了个池子。
  这是滇国和昆明国有史以来最被重视的一次。
  不过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他们宁愿自己不被这么重视。
  时间紧急,大行官署来不及建立新的蛮夷邸,于是将城内一处废弃许久的豪宅重新翻修一遍,供这些人入住。
  虽然不是新建的,但对于这些从小在山林水泽之间长大的蛮夷来讲,依旧称得上豪华宽阔、此时已是九月末期,时不时吹来一股凉风,秋高气爽,和南越相比,实在是再舒服不过了,算是他们住过体感最好的地方。
  也少见地开始穿能将身体完全遮住的衣服了。
  因为冷。
  太卜选了个吉祥的日子,各地的君长们来共同朝拜刘彻,在他面前称臣,对他们这些行事随意的人来讲,汉朝的礼仪简直就是煎熬,要跪下后拱手至地,就连头也要至地停留片刻,这叫什么“棘手礼”,麻烦,简直是太麻烦了!
  还不如叫“麻烦礼”
  更麻烦的还在后头呢,整肃仪容、趋步行走、礼乐雅音,每t一步都是规矩。
  他们煎熬,刘彻可是享受的很啊,历史上,他只平定了这些地方,但因为区域隔绝,并没有诸王(前)来长安朝拜这个环节。
  什么这个王那个君长的,以后统统都是大汉的列侯,只能依照汉律行事。
  诸位列侯献上各地土产,表示臣服。
  刘彻管理着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些蛮夷同汉相比,无论从疆域,还是资源,各个方面都称得上是天壤之别,所以他一开始并没有在乎南边这些人进贡的三瓜俩枣,认为这些礼物主要起到一个象征意义。
  后来发现,这三瓜俩枣也挺甜。
  交趾的薏米、合浦的珠玑、珠崖的玳瑁珊瑚砗磲,番禺的肉桂和龙脑香、郁林的翠羽、哀牢的光珠琥珀琉璃水精……
  这些只是普通特产,作为一个喜欢收集各种奇特动物的皇帝,刘彻以为上次西域进贡的孔雀鸵鸟等已经很好了,没想到这世界上居然还有自小吃药草,致使肠中粪便能治疗毒病的灵鹿、和能讲人言的鹦鹉鸟。
  这灵鹿,一听就和长生有点关系。
  这鹦鹉,一听就很有趣。
  刘彻根本拒绝不了这些啊!
  哦,对了,还有南海侯进贡的荔枝桂圆和甘蕉等,味道也很不错,朕很喜欢,以后命人在上林苑中移栽几棵,至于宫殿名,就叫扶荔宫吧!
  知道历史上有这座宫殿的闻棠:这样看来,陛下最爱吃的还是荔枝啊,如果他爱吃香蕉,兴许会给宫殿取名扶蕉宫!
  列侯们也不白来,刘彻还送了他们上林苑官署中制造的印绶和许多财帛。
  殿中礼乐雅音还在继续,礼官颂德曰:“大汉厚德,陛下布泽,故君长感慕,咸伏其辜,皆献土珍,为汉列侯,颂德汉美。”
  颂词写得很有排面,很大气,就是没几个人信。
  就连刘据,也觉得这几句场面话有点牵强,南越几十年没来朝拜,西南夷天天造反,闽越首鼠两端,这几年怎么就突然改邪归正,看到大汉的仁德,主动附汉了呢?
  到底是仁德还是武德,大汉自有定数。
  除了两越发达城市的那几个君长,其他人根本听不懂汉语,在殿中的煎熬程度堪比大学生裸考六级,心里一直想着……唧唧歪歪啥呢,什么时候能开宴啊?!
  ……
  朝拜大典之后,闻棠也休息的差不多了,继续回到大行工作,处理南边这些问题。
  刘彻觉得闽越那边地形狭窄多阻,而且居民强悍,反复无常,继续将他们留在那里也会再造反搞事,于是直接下诏将那里的居民迁徙到江淮一带居住,导致闽越地区荒无人烟。。
  历史上,魏晋时期衣冠南渡才第一次大规模往那里移民。
  对此,闻棠倒是没有什么额外的谏言,因为大汉现在既要管南越,还要管西南夷,实在是有点管不过来,以后有机会再管吧。
  至于其它两片区域,刘彻非常完美地将原南越地区划分成了九个郡,西南地区设置七个郡。
  南边是大海,打无可打,西边是横断山脉,很难渗透。
  十六个郡县正式回归大汉版图,成为大汉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帝国的疆域达到从未有过的广阔。
  这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刘彻却产生了些甜蜜的烦恼。
  河西之地那片区域实在是太大了,只设立酒泉和武威两个郡县根本管不过来。所以他打算再分割出“敦煌”和“张掖”两个郡。
  这样的话,大汉就一共多了十八个郡。
  大汉现在最缺少什么?
  人才啊!
  关键的是,这十八个郡还都是边境偏僻之地,朝中但凡有点关系的,都使劲儿疏通关系不想去。
  刘彻又开始走老路子。
  写求贤诏!
  他文采还挺不错,丝帛上写了写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之类的话。
  可真是求~贤~若~渴~啊~
  闻棠:诶嘿,我有一计!
  第103章 科举
  在大汉,处理皇帝召令有一套标准的方案,需要走很多严密的流程和步骤。
  不过刘彻起草完招贤令后,很快就收到了贤才的自荐。
  守在殿外的小黄门进来禀报:“陛下,外面有一茂才看完您的招贤令后,响应诏书,前来对策。”
  这可就奇怪了,这招贤令才刚送到尚书台中正式誊写,离开朕手中还不到一天,这么快的功夫,究竟是哪里来的茂才?
  “是何人?”
  刘彻下意识认为是尚书台中某位官吏的家眷前来自荐。
  来得这样快,此人最好真有才能,否则朕就把他流放到岭南吸瘴气去!
  “是……”小黄门支支吾吾,最后来了句,“是博昌侯。”
  刘彻:……
  刘彻有亿点无语。
  好消息:是真有才能。
  坏消息:老熟人。
  都老君老臣的了,还整出这么一套无聊的把戏:“让她进来。”
  这个闻卿啊,怎么别的不学,偏偏也学会了东方朔那个滑(gǔ)稽的性子,真是胡闹。
  都怪东方朔把闻棠给教坏了!
  “臣参见陛下,陛下长乐未央。”
  刘彻道:“怎么,闻卿也学会了仙人那种能扯下一根毛发,将其幻化成人的法术?”
  然后扯下十八根头发幻化成十八个闻卿去大汉新增的十八个郡中干活,本体则留在长安干活,若真如此,那他这求贤诏不下也罢。
  闻棠强调道:“这真没有。”
  而后将藏在衣袖中的《关于大汉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献给刘彻。
  熟悉的配方,同样的厚度。
  就是这个量大管饱效果好!
  ——以及同样的天子夙兴夜寐,宵衣旰食。
  少见地,刘彻心脏微微颤动了一下。
  看这厚度,可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写完的。
  刘彻:朕又得远离舞乐欢愉三天。
  从前,他最讨厌那种处理事情磨磨蹭蹭,好长时间都想不出一个有用方案的没用臣子。但闻卿也有点太勤劳了,人家的奏疏都是按张算,一张两张的,三张都算勤勉了。她倒好,按沓算,这一本书扔出去,都能砸晕一只猎犬。
  “不过有帮您选拔人才的法子。”
  闻棠献策的手微微往前伸了伸,内心腹诽:陛下快快接旨,啊不……接奏疏啊!
  君臣之间倒反天罡。
  刘彻伸手,拿过奏疏,然后说了句:“坐下吧,”
  其实闻棠在工作这方面远不及刘彻积极勤奋,毕竟大汉是老刘家的产业,而不是闻棠的产业。
  她之所以每次都能给刘彻拿出许多资料,是因为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将图书馆里的时间流速变成了外面的八分之一,也就是说,外界经过一晚,她能在图书馆里学八晚的知识。
  一棠更比八棠强。
  刘彻将视线停在奏疏标题上一段时间,而后翻开内页,一边翻,一遍问:“这科举制就是你给朕想到的招人才法子?”
  和其他大臣们密密麻麻的奏疏不同,闻棠奏疏格式整齐,条理清晰——还有思维导图。
  科举制隋朝产生,唐朝发展,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Tags_Nan/SongChao.html target=_blank >宋朝改革,早期的某些政策会有弊端,闻棠直接将这些pass掉了,但诸如武周时期的糊名法和誊录法,这种使阅卷官员无法辨认笔迹,减少舞弊可能的好方法倒是全都写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