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除此之外,大汉还有十六个诸侯国,每个诸侯王也管辖着数万户。
理论上是可以管那些诸侯王叫大王的,但最好不要叫,因为叫了之后陛下可能会不高兴,至于陛下不高兴会有什么后果,翻译也不知道,因为他不敢惹陛下生气。
使者们:……
听不懂。
使者们从同伴眼中看到同款困惑,然后又问:“那您为何要叫他县长?”
翻译:……
我不叫他县长难道还真叫他大王吗?!
翻译大脑彻底宕机,外国人这点钱可真不好挣。
翻译试图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向他解释,因为面前这人是一县之长,所以叫他县长。
“你们那个六千户的使者不是说县的长官叫县令吗?为什么要叫他县长?”
翻译明白了他们的意思,松了一口气t回道:“在大汉,掌治万户以上之县为令,万户以下之县为长,因为姑臧县是这几年才建成的小县,人口不满万户,故称县长。”
“我们明白了。”使者很有礼貌地回道,“多谢您为我们解答疑惑。”
前面几位使者在和大汉官吏进行友好交流,虽然因为语言不通,交流地磕磕绊绊,但好在总体还是顺利的。
而后面那些人……
他们也给自己找了事情做,扒拉手指头开始计算,里、亭、乡……每一里是一百户人家,亭是距离而非户籍,不过每一乡中有十里,动脑子算算算,十个手指头都扒拉完毕,发现不够,又找旁边使者们借了几十根手指头,最后算出来……
“那这汉国大概是有四五百万人口了吧。”他感叹道:“好多人啊!”
要比他们西域所有国家的人口加起来都要多。
有人嫌弃地看了他一眼,似乎对他的数学水平表示嫌弃:“是四五千万吧?”
“应该是吧。”
他们用西域话小声蛐蛐:“诶,盆友,你说汉国有这么多的百姓,他们国家的王能管得过来吗?”
“肯定能管理过来。”另一名使者说出自己心中想法,“汉都延续一百多年了,也没听汉使讲他们的王有管不过来的情况啊!”
“肯定不会像咱们国家的王一样,什么都管。”
“应该是只管大事。”
要是像他们国王一样,每天处理各种家长里短、琐碎杂事,估计会被这些活计给累死。
实际累死也处理不完。
“那你说,在汉国,什么程度的事情才算大事呢?”
被提问的人想了想,伸出一根手指头,大胆猜测:“怎么也要一千头牛以上的事情才值得去管。”
众人点头,全都对他这个想法表示赞同。
这时,对西域使者有了一点了解的县长也终于意识到,原来他们刚刚询问自己是不是大汉的王,并非因为自己那里僭越,惹人误会,而是他们第一次见到这样宽阔的建筑,被震惊到了。
天知道姑臧县长第一次听这些使者夸自己的县衙堪比楼兰王宫时有多紧张,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然后又很快释然,等使者见到长安周围那些更加威严宽阔的县衙时,岂不是也会问出同样问题?
到时候该担心的就是其余县令,而不是自己了。
县长:唉,自己吓自己。
傍晚,西域使团在传舍中用的飧食,县长一个劲儿地自谦,说自己这个偏僻小县,没什么丰盛的食物款待他们,县长的表情看起来比较真诚,他们真的信了,已经做好草草对付一顿的准备。
结果一看,光是主食就有麦粟菽糜等好几种,以及这里种植最多的黍子羹。
武威在大汉的西北地区,属于半农半牧区,还有许多内陆湖泊,除了野兔、鲜鱼等,这里的牛羊肉同样鲜美。
至于青菜,因为武威气候干燥寒冷,短短两年,这里的百姓便养成了以辛味为主的饮食习惯,葵、韭、葱、姜、萝卜等,大概率以后还会再在餐桌上加一个胡蒜。
吃完正餐,再来上一些水果解解腻,瓜枣萘果之类的。
这样丰盛的飧食,让他们千里迢迢带来当做礼物送给汉皇帝的蒲陶酒、蒲陶干、胡麻草等物显得有些寒酸。
不过他们想得很开,我们本就是小国,这次是来体验汉之富强广大的,小国送礼,简陋清寒,也很正常嘛。
这些都没有让他们破防,真正令其再也绷不住的,是大汉这一片又一片,连绵不绝的耕地。
西域使团在向导的带领下,从武威经过固原、彬县,再到长安,这一路,让他们切身体会了什么叫沃野千里、阡陌纵横。
九月末旬,正好赶上庄稼收割,秋风一吹,田间一片金黄。一半庄稼已经收割完毕,空旷平整的土地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摆放了一个麦垛,这些麦垛好似小号烽燧。另一半田地里则有许多挽起衣袖和裤脚的百姓,他们手中拿了一个叫做麦钐的农具,正在弯腰割麦,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
“这是什么?”有人指着路边一种之前从未见过的庄稼。
这庄稼茎秆粗壮,高大密集,从外观来看,肯定高产。
提起这个,汉人向导满面骄傲:“此物名为玉黍,净亩产可达千斤,是神仙赐给大汉的仙粮。”
听到“仙粮”二字,西域使者便知道汉人肯定又要开始吹嘘,但他们实在太好奇了,为了得知仙粮信息,吹嘘就吹嘘吧,他们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听下去。
听完玉黍的由来,西域使者羡慕到生病。
什么病?
红眼病。
这其中有几个国家,因为自己国家的土壤质量不好、再加上耕种田地少,每年都会去相邻的国家租借田地种植谷物。
而大汉,大汉这漫山遍野的地,有好多都还没来得及开荒,种都种不过来!
这还只是西北几个郡见到的场景,再往南走,水网密布,沟渠纵横,肥沃到随便抓一把土,都能感受到手中土壤滑润如脂膏。
可恶!西域使者再次发出灵魂提问:“汉有这么多土地,他们的皇帝能管过来吗?”
“汉有这么多水源,他们的皇帝能分过来吗?”
“每年收上这么多赋税,他们的皇帝能计算明白吗?”
若问今年秋天谁最关心刘彻,不是皇后、不是太子、也不是他身边那些心腹大臣,而是这些西域使者。
别人都只关心我们陛下明天又会下达什么突发奇想的命令,只有这些使者,只有他们关心我们天子能不能管得过来这些田地耕牛和水源!
这些国家都是以种田为生的小国,主要关注点在大汉耕种这方面。而乌孙、婼羌等游牧民族,他们最关心的——不是大汉的骡马,而是这里的士兵和武器。
虽然汉使号称大汉有精兵强将,且武器先进。卑通城前那一战也证明了这个结论。
但是吧,人总是会抱有一点点侥幸心理,尤其是乌孙国的使者,在他看来,我们乌孙胜兵十八万,随时可上马战斗,当年就连匈奴都攻不下我们,虽然不敢和大汉抗衡,但过两招的实力总有吧?
楼兰和大宛就不会有这种想法。
因为他们是真的被大汉揍过。
带着这个疑惑,乌孙使者穿越大汉边境各个郡县,一路上悄悄摸摸地观察大汉每位士兵身上的装备。
乌孙人见识过汉使身上的精良装备,也从婼羌人口中听说了他们手里那种威力极大,名为“火药”的武器,但是就像人在出门之前都喜欢将自己最好的衣裳穿在身上展示给别人看一样,他们并不相信大汉已经达到武器半自由水平,只以为这些精良的武器是大汉举全国之力为汉使们凑出来的。
至于汉境内普通士兵到底是何装备,他们还需要再好好观察观察。
闻棠:如果我们连这点兵器都需要凑,那可真是太寒碜了。
这一路上,官吏们待客都很热情,不过没有特别对他们展示军队实力。
怕吓到他们。
大汉边郡铁官皆可做兵器,只是每日正常的街中巡逻,也足够给暗戳戳想要较劲的乌孙使者们一点小小的震撼了。
首先就是汉军标志性的环首刀,单刃直背,刀尖斜锐,破甲能力极强。除此之外,大黄弩、铁戟、长槊、斧钺垂瓜等,有许多是他们见都没见过的兵器,甚至连如何使用都不知道。
其实根本不用注意这些,只需看一看汉境内每一匹马的马掌上基本都钉有钢铁锻造而成的马蹄铁,即可见微知著,明白这个强大国家的真正实力。
汉士兵:只是巡逻。
乌孙使者:示威!
好,既然我们比不过大汉,那总能比得过大汉的一个郡县吧?
他们使团中的翻译是个匈奴人,经过几个月的相处,彼此之间的关系已经很熟悉了,这就方便乌孙使者找他问很多“不能让别人知道”的问题。
比如:我们乌孙的兵能打得过大汉北边边境的士兵吗?
匈奴翻译:……
理论上是可以管那些诸侯王叫大王的,但最好不要叫,因为叫了之后陛下可能会不高兴,至于陛下不高兴会有什么后果,翻译也不知道,因为他不敢惹陛下生气。
使者们:……
听不懂。
使者们从同伴眼中看到同款困惑,然后又问:“那您为何要叫他县长?”
翻译:……
我不叫他县长难道还真叫他大王吗?!
翻译大脑彻底宕机,外国人这点钱可真不好挣。
翻译试图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向他解释,因为面前这人是一县之长,所以叫他县长。
“你们那个六千户的使者不是说县的长官叫县令吗?为什么要叫他县长?”
翻译明白了他们的意思,松了一口气t回道:“在大汉,掌治万户以上之县为令,万户以下之县为长,因为姑臧县是这几年才建成的小县,人口不满万户,故称县长。”
“我们明白了。”使者很有礼貌地回道,“多谢您为我们解答疑惑。”
前面几位使者在和大汉官吏进行友好交流,虽然因为语言不通,交流地磕磕绊绊,但好在总体还是顺利的。
而后面那些人……
他们也给自己找了事情做,扒拉手指头开始计算,里、亭、乡……每一里是一百户人家,亭是距离而非户籍,不过每一乡中有十里,动脑子算算算,十个手指头都扒拉完毕,发现不够,又找旁边使者们借了几十根手指头,最后算出来……
“那这汉国大概是有四五百万人口了吧。”他感叹道:“好多人啊!”
要比他们西域所有国家的人口加起来都要多。
有人嫌弃地看了他一眼,似乎对他的数学水平表示嫌弃:“是四五千万吧?”
“应该是吧。”
他们用西域话小声蛐蛐:“诶,盆友,你说汉国有这么多的百姓,他们国家的王能管得过来吗?”
“肯定能管理过来。”另一名使者说出自己心中想法,“汉都延续一百多年了,也没听汉使讲他们的王有管不过来的情况啊!”
“肯定不会像咱们国家的王一样,什么都管。”
“应该是只管大事。”
要是像他们国王一样,每天处理各种家长里短、琐碎杂事,估计会被这些活计给累死。
实际累死也处理不完。
“那你说,在汉国,什么程度的事情才算大事呢?”
被提问的人想了想,伸出一根手指头,大胆猜测:“怎么也要一千头牛以上的事情才值得去管。”
众人点头,全都对他这个想法表示赞同。
这时,对西域使者有了一点了解的县长也终于意识到,原来他们刚刚询问自己是不是大汉的王,并非因为自己那里僭越,惹人误会,而是他们第一次见到这样宽阔的建筑,被震惊到了。
天知道姑臧县长第一次听这些使者夸自己的县衙堪比楼兰王宫时有多紧张,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然后又很快释然,等使者见到长安周围那些更加威严宽阔的县衙时,岂不是也会问出同样问题?
到时候该担心的就是其余县令,而不是自己了。
县长:唉,自己吓自己。
傍晚,西域使团在传舍中用的飧食,县长一个劲儿地自谦,说自己这个偏僻小县,没什么丰盛的食物款待他们,县长的表情看起来比较真诚,他们真的信了,已经做好草草对付一顿的准备。
结果一看,光是主食就有麦粟菽糜等好几种,以及这里种植最多的黍子羹。
武威在大汉的西北地区,属于半农半牧区,还有许多内陆湖泊,除了野兔、鲜鱼等,这里的牛羊肉同样鲜美。
至于青菜,因为武威气候干燥寒冷,短短两年,这里的百姓便养成了以辛味为主的饮食习惯,葵、韭、葱、姜、萝卜等,大概率以后还会再在餐桌上加一个胡蒜。
吃完正餐,再来上一些水果解解腻,瓜枣萘果之类的。
这样丰盛的飧食,让他们千里迢迢带来当做礼物送给汉皇帝的蒲陶酒、蒲陶干、胡麻草等物显得有些寒酸。
不过他们想得很开,我们本就是小国,这次是来体验汉之富强广大的,小国送礼,简陋清寒,也很正常嘛。
这些都没有让他们破防,真正令其再也绷不住的,是大汉这一片又一片,连绵不绝的耕地。
西域使团在向导的带领下,从武威经过固原、彬县,再到长安,这一路,让他们切身体会了什么叫沃野千里、阡陌纵横。
九月末旬,正好赶上庄稼收割,秋风一吹,田间一片金黄。一半庄稼已经收割完毕,空旷平整的土地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摆放了一个麦垛,这些麦垛好似小号烽燧。另一半田地里则有许多挽起衣袖和裤脚的百姓,他们手中拿了一个叫做麦钐的农具,正在弯腰割麦,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
“这是什么?”有人指着路边一种之前从未见过的庄稼。
这庄稼茎秆粗壮,高大密集,从外观来看,肯定高产。
提起这个,汉人向导满面骄傲:“此物名为玉黍,净亩产可达千斤,是神仙赐给大汉的仙粮。”
听到“仙粮”二字,西域使者便知道汉人肯定又要开始吹嘘,但他们实在太好奇了,为了得知仙粮信息,吹嘘就吹嘘吧,他们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听下去。
听完玉黍的由来,西域使者羡慕到生病。
什么病?
红眼病。
这其中有几个国家,因为自己国家的土壤质量不好、再加上耕种田地少,每年都会去相邻的国家租借田地种植谷物。
而大汉,大汉这漫山遍野的地,有好多都还没来得及开荒,种都种不过来!
这还只是西北几个郡见到的场景,再往南走,水网密布,沟渠纵横,肥沃到随便抓一把土,都能感受到手中土壤滑润如脂膏。
可恶!西域使者再次发出灵魂提问:“汉有这么多土地,他们的皇帝能管过来吗?”
“汉有这么多水源,他们的皇帝能分过来吗?”
“每年收上这么多赋税,他们的皇帝能计算明白吗?”
若问今年秋天谁最关心刘彻,不是皇后、不是太子、也不是他身边那些心腹大臣,而是这些西域使者。
别人都只关心我们陛下明天又会下达什么突发奇想的命令,只有这些使者,只有他们关心我们天子能不能管得过来这些田地耕牛和水源!
这些国家都是以种田为生的小国,主要关注点在大汉耕种这方面。而乌孙、婼羌等游牧民族,他们最关心的——不是大汉的骡马,而是这里的士兵和武器。
虽然汉使号称大汉有精兵强将,且武器先进。卑通城前那一战也证明了这个结论。
但是吧,人总是会抱有一点点侥幸心理,尤其是乌孙国的使者,在他看来,我们乌孙胜兵十八万,随时可上马战斗,当年就连匈奴都攻不下我们,虽然不敢和大汉抗衡,但过两招的实力总有吧?
楼兰和大宛就不会有这种想法。
因为他们是真的被大汉揍过。
带着这个疑惑,乌孙使者穿越大汉边境各个郡县,一路上悄悄摸摸地观察大汉每位士兵身上的装备。
乌孙人见识过汉使身上的精良装备,也从婼羌人口中听说了他们手里那种威力极大,名为“火药”的武器,但是就像人在出门之前都喜欢将自己最好的衣裳穿在身上展示给别人看一样,他们并不相信大汉已经达到武器半自由水平,只以为这些精良的武器是大汉举全国之力为汉使们凑出来的。
至于汉境内普通士兵到底是何装备,他们还需要再好好观察观察。
闻棠:如果我们连这点兵器都需要凑,那可真是太寒碜了。
这一路上,官吏们待客都很热情,不过没有特别对他们展示军队实力。
怕吓到他们。
大汉边郡铁官皆可做兵器,只是每日正常的街中巡逻,也足够给暗戳戳想要较劲的乌孙使者们一点小小的震撼了。
首先就是汉军标志性的环首刀,单刃直背,刀尖斜锐,破甲能力极强。除此之外,大黄弩、铁戟、长槊、斧钺垂瓜等,有许多是他们见都没见过的兵器,甚至连如何使用都不知道。
其实根本不用注意这些,只需看一看汉境内每一匹马的马掌上基本都钉有钢铁锻造而成的马蹄铁,即可见微知著,明白这个强大国家的真正实力。
汉士兵:只是巡逻。
乌孙使者:示威!
好,既然我们比不过大汉,那总能比得过大汉的一个郡县吧?
他们使团中的翻译是个匈奴人,经过几个月的相处,彼此之间的关系已经很熟悉了,这就方便乌孙使者找他问很多“不能让别人知道”的问题。
比如:我们乌孙的兵能打得过大汉北边边境的士兵吗?
匈奴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