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民国养弟弟 第89节
“带我吃放了虾皮馄饨。”
“带我住有玻璃窗的房子......”
少年的呼吸拂过林烬的耳畔,温热又轻缓,像是怕惊碎什么。
“哥在我心里,最厉害了。”
林时说完,整张脸埋进林烬的颈窝,呼吸微微发颤。
林烬抬手,揉了揉他的脑袋,掌心触到柔软的发丝,恍惚间像是摸到了当年那个在贫民窟里拽着他衣角的孩子。
“......你跟谁学的?”他嗓音微哑,指节轻轻刮了下林时的后颈,“这么肉麻。”
林时闷闷地笑了一声,没回答,只是手臂又收紧了些,像是怕他跑了似的。
窗外,雪落无声。
远处租界的霓虹灯在雪幕中晕开,而屋内,煤油灯的光映着两张相似的脸
一张褪去了稚气,
一张染上了风霜。
林烬闭上眼,掌心仍贴着林时的后脑勺。
臭小子,长大了。
晨光透过薄纱窗帘漫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浅淡的暖色。程添锦抱着望儿轻轻推开房门时,指尖触在门把上的瞬间,悄然顿了顿——
林烬侧卧在床榻外侧,手臂松松地环着林时。
少年蜷在他怀里,额头抵着哥哥的下巴,睡得安稳。两人的呼吸声轻缓地交错,被褥间似乎还残留着昨夜包饺子时沾上的面粉味。
秦望在程添锦怀里扭了扭,小手朝床的方向张开:“抱抱——”
程添锦食指抵在唇前:“嘘。”
孩子眨巴着圆眼睛,竟真的乖乖噤声,只把脸蛋贴在程添锦肩头。晨光落在怀表链上,折射出细碎的金光,晃过林烬的睫毛。
厨房传来李阿曼揉面团的闷响,秦逸兴哼着山东小调在剁芝麻馅。昨夜争执的裂痕,仿佛被晨光温柔地弥合了。
门轴发出极轻的“吱呀”声,程添锦退出去时,看见林烬无意识地把弟弟往怀里带了带。
秦望突然伸手拽程添锦的眼镜链,晶亮的口水蹭在他西装领口。程添锦纵容地由他闹,镜片后的目光却透过门缝,久久停驻在林烬微蹙的眉心上。
楼下传来沫沫清点碗筷的脆响,新磨的糯米粉香气飘上楼。
而紧闭的房门内,林时在梦中攥紧了哥哥的衣角。
第87章 19362
1936年2月明德书店
煤油灯的光晕在书架上投下摇晃的影子,林烬站在窗边,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申报》上关于华北局势的报道。
“如果战争来了......”他突然开口,声音很低。
张冠清从账本里抬起头,推了推碎了一半的眼镜,嗤笑一声:“怎么了?怕死?前几年闸北枪林弹雨里搬伤员的时候,不是挺猛的吗?”
林烬没接话,只是沉默地看着窗外——那里,几个日本浪人正大摇大摆地走过法租界的街道,腰间的武士刀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张冠清见他不语,放下毛笔,墨汁在账本上晕开一小片:“到时候我们还一起。”
他顿了顿,“就像当年那样。”
林烬的指尖微微收紧,报纸边缘被捏出褶皱。
“嗯。”
他最终只应了一声。
杜老慢悠悠放下茶盏,枯瘦的手拍了拍林烬的肩膀:“少年人,思虑过甚。”老人家的文言带着吴侬软语的腔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林烬看着他们
张冠清镜片后锐利的眼神,指节上还有去年掩护游行学生时被军警踩伤的疤;
杜老抚须时颤抖的手指,他的茶杯里永远飘着最便宜的茶梗,却把积蓄全换了药品送去闸北;
而他自己怀里,还揣着程添锦昨晚新绘制的租界布防图,上面用暗号标注了日军岗哨换班时间......
林烬忽然觉得胸口发闷。
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不知道这场战争会持续多久,不知道上海终将沦陷,不知道多少人会死在刺刀下、轰炸中、饥寒里。
可他们又什么都知道。
知道要反抗,知道要守护,知道哪怕希望渺茫也要咬紧牙关往前闯。
都是爱国者,怎么能苟活?
“最近《楚辞》到货了。”林烬突然转身,从柜台下抽出一摞书,“要藏好。”
张冠清接过书,指尖在《九章哀郢》那页停了停,忽然笑了:“放心,咱们书店——”
“——从来只卖圣贤书。”杜老接了下句,浑浊的眼里闪过一丝狡黠的光。
窗外,日本浪人的笑声隐约传来。而书架后的暗格里,油印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正散发着新鲜的墨香。
煤油灯爆了个灯花,映亮林烬眉梢的疤痕——那是为掩护工人夜校的孩子留下的。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穿过玻璃橱窗,宣雨青推门进来时,风铃清脆一响。她穿着素色旗袍,腹部已恢复平坦,只是眉眼间多了几分疲惫。
“下个月孩子满月酒,”她从手包里取出烫金请柬,轻轻放在柜台上,“你们都一起来吧。”
林烬正整理书架的手顿了顿。
他记得去年冬天,宣雨青还大着肚子在租界奔走,为被捕的学生送保释金。而现在,她站在这里,身上已看不出半点锋芒。
“恭喜。”林烬接过请柬,指尖摩挲过顾家的家徽。“南萧去吗?”
宣雨青摇摇头,耳坠微微晃动:“她又去北平了。”
左南萧,那个总是冲在游行最前线的女记者,此刻大概正潜伏在华北,记录着日军暴行。
“过段时间我可能就要离开这里了。”宣雨青的声音很轻,目光扫过书店里熟悉的陈设。
林烬点点头:“挺好的。”
阳光照在请柬上,“顾宁纾”三个字烫得刺眼。林烬的思绪忽然飘回去年除夕,秦望正牙牙学语,吐字含糊却格外认真的模样在脑海里清晰起来。
柜台后的张冠清假装对账,却把算盘珠拨得震天响。杜老手里的《庄子》久久停在同一页。
“宁纾......”林烬念出这个名字,“是个好名字。”
宣雨青笑了笑,眼角泛起细纹:“希望她将来,能活在太平年月。”
风铃又响,门开处,程添锦抱着一摞新书走进来。
请柬安静地躺在柜台上,映着窗外的蓝天白云。远处传来报童的叫卖声:“看报看报!日军增兵华北!”
宣雨青的目光转向刚进门的程添锦,唇角微微扬起:“添锦哥。”
程添锦将怀里的新书放在柜台上,隔着镜片,眸光依旧温和,像春日里拂过湖面的风,轻柔得不带一丝棱角:“雨青。”
“请柬送到了,”宣雨青轻声说,指尖轻轻点了点烫金的纸面,“你们到时候一定要一起来。”
程添锦点了点头,声音沉稳:“嗯,会去的。”
阳光透过玻璃窗,在他们之间投下一道明亮的光带。林烬站在一旁,看着宣雨青微微垂下的眼睫——那里藏着太多说不出口的话。
关于左南萧的安危。
关于顾家的立场。
关于这个即将满月的孩子,未来会面对怎样的世界。
宣雨青拢了拢披肩,转身准备离开时,忽然顿了顿:“对了......”她从手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这是南萧临走前托我转交的。”
布包里是一枚铜制口哨,上面刻着细小的字迹
“1935.12.9”
北平学生游行的日子。
林烬接过口哨,金属冰凉的触感直抵心底。
“她说,”宣雨青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万一......有人需要帮忙。”
程添锦的指尖在书脊上微微收紧。
风铃再次响起,宣雨青的身影消失在门外的阳光里。
柜台上,满月宴的请柬与那枚铜哨静静并列。远处传来黄包车的铃铛声,混着日军卡车驶过租界的轰鸣。
张冠清突然重重合上账本:“妈的,这世道......”
杜老慢悠悠翻过一页《庄子》:“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林烬攥紧那枚口哨,金属边缘硌得掌心生疼。
程添锦的手轻轻覆上他的肩膀,温度透过衣料传来:“下个月......”
“嗯,”林烬打断他,“一起去。”
为了那个叫宁纾的孩子。
为了所有可能到来的明天。
1936年2月明德书店密室
油灯的火苗在玻璃罩里不安地跳动,将墙上的华北地图映得忽明忽暗。林烬用红铅笔在山西的位置画了个圈,笔尖在粗糙的纸面上刮出细碎的沙响。
“阎锡山这个老狐狸......”张冠清把《申报》摔在桌上,头条标题《红军东征受阻》的墨迹还未干透,“日本人都在他眼皮底下搞‘华北自治’了,还帮着国民党打自己人!”
杜老慢悠悠地往茶壶里添热水,蒸汽模糊了他枯瘦的面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老人家的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可惜啊,可惜。”
林烬盯着地图上那道红色箭头——它固执地指向北平方向,却在黄河东岸被黑色防线截断。
他想起程添锦昨夜伏案翻译的密电:“东征军需药品告急”。
“带我住有玻璃窗的房子......”
少年的呼吸拂过林烬的耳畔,温热又轻缓,像是怕惊碎什么。
“哥在我心里,最厉害了。”
林时说完,整张脸埋进林烬的颈窝,呼吸微微发颤。
林烬抬手,揉了揉他的脑袋,掌心触到柔软的发丝,恍惚间像是摸到了当年那个在贫民窟里拽着他衣角的孩子。
“......你跟谁学的?”他嗓音微哑,指节轻轻刮了下林时的后颈,“这么肉麻。”
林时闷闷地笑了一声,没回答,只是手臂又收紧了些,像是怕他跑了似的。
窗外,雪落无声。
远处租界的霓虹灯在雪幕中晕开,而屋内,煤油灯的光映着两张相似的脸
一张褪去了稚气,
一张染上了风霜。
林烬闭上眼,掌心仍贴着林时的后脑勺。
臭小子,长大了。
晨光透过薄纱窗帘漫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浅淡的暖色。程添锦抱着望儿轻轻推开房门时,指尖触在门把上的瞬间,悄然顿了顿——
林烬侧卧在床榻外侧,手臂松松地环着林时。
少年蜷在他怀里,额头抵着哥哥的下巴,睡得安稳。两人的呼吸声轻缓地交错,被褥间似乎还残留着昨夜包饺子时沾上的面粉味。
秦望在程添锦怀里扭了扭,小手朝床的方向张开:“抱抱——”
程添锦食指抵在唇前:“嘘。”
孩子眨巴着圆眼睛,竟真的乖乖噤声,只把脸蛋贴在程添锦肩头。晨光落在怀表链上,折射出细碎的金光,晃过林烬的睫毛。
厨房传来李阿曼揉面团的闷响,秦逸兴哼着山东小调在剁芝麻馅。昨夜争执的裂痕,仿佛被晨光温柔地弥合了。
门轴发出极轻的“吱呀”声,程添锦退出去时,看见林烬无意识地把弟弟往怀里带了带。
秦望突然伸手拽程添锦的眼镜链,晶亮的口水蹭在他西装领口。程添锦纵容地由他闹,镜片后的目光却透过门缝,久久停驻在林烬微蹙的眉心上。
楼下传来沫沫清点碗筷的脆响,新磨的糯米粉香气飘上楼。
而紧闭的房门内,林时在梦中攥紧了哥哥的衣角。
第87章 19362
1936年2月明德书店
煤油灯的光晕在书架上投下摇晃的影子,林烬站在窗边,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申报》上关于华北局势的报道。
“如果战争来了......”他突然开口,声音很低。
张冠清从账本里抬起头,推了推碎了一半的眼镜,嗤笑一声:“怎么了?怕死?前几年闸北枪林弹雨里搬伤员的时候,不是挺猛的吗?”
林烬没接话,只是沉默地看着窗外——那里,几个日本浪人正大摇大摆地走过法租界的街道,腰间的武士刀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张冠清见他不语,放下毛笔,墨汁在账本上晕开一小片:“到时候我们还一起。”
他顿了顿,“就像当年那样。”
林烬的指尖微微收紧,报纸边缘被捏出褶皱。
“嗯。”
他最终只应了一声。
杜老慢悠悠放下茶盏,枯瘦的手拍了拍林烬的肩膀:“少年人,思虑过甚。”老人家的文言带着吴侬软语的腔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林烬看着他们
张冠清镜片后锐利的眼神,指节上还有去年掩护游行学生时被军警踩伤的疤;
杜老抚须时颤抖的手指,他的茶杯里永远飘着最便宜的茶梗,却把积蓄全换了药品送去闸北;
而他自己怀里,还揣着程添锦昨晚新绘制的租界布防图,上面用暗号标注了日军岗哨换班时间......
林烬忽然觉得胸口发闷。
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不知道这场战争会持续多久,不知道上海终将沦陷,不知道多少人会死在刺刀下、轰炸中、饥寒里。
可他们又什么都知道。
知道要反抗,知道要守护,知道哪怕希望渺茫也要咬紧牙关往前闯。
都是爱国者,怎么能苟活?
“最近《楚辞》到货了。”林烬突然转身,从柜台下抽出一摞书,“要藏好。”
张冠清接过书,指尖在《九章哀郢》那页停了停,忽然笑了:“放心,咱们书店——”
“——从来只卖圣贤书。”杜老接了下句,浑浊的眼里闪过一丝狡黠的光。
窗外,日本浪人的笑声隐约传来。而书架后的暗格里,油印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正散发着新鲜的墨香。
煤油灯爆了个灯花,映亮林烬眉梢的疤痕——那是为掩护工人夜校的孩子留下的。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穿过玻璃橱窗,宣雨青推门进来时,风铃清脆一响。她穿着素色旗袍,腹部已恢复平坦,只是眉眼间多了几分疲惫。
“下个月孩子满月酒,”她从手包里取出烫金请柬,轻轻放在柜台上,“你们都一起来吧。”
林烬正整理书架的手顿了顿。
他记得去年冬天,宣雨青还大着肚子在租界奔走,为被捕的学生送保释金。而现在,她站在这里,身上已看不出半点锋芒。
“恭喜。”林烬接过请柬,指尖摩挲过顾家的家徽。“南萧去吗?”
宣雨青摇摇头,耳坠微微晃动:“她又去北平了。”
左南萧,那个总是冲在游行最前线的女记者,此刻大概正潜伏在华北,记录着日军暴行。
“过段时间我可能就要离开这里了。”宣雨青的声音很轻,目光扫过书店里熟悉的陈设。
林烬点点头:“挺好的。”
阳光照在请柬上,“顾宁纾”三个字烫得刺眼。林烬的思绪忽然飘回去年除夕,秦望正牙牙学语,吐字含糊却格外认真的模样在脑海里清晰起来。
柜台后的张冠清假装对账,却把算盘珠拨得震天响。杜老手里的《庄子》久久停在同一页。
“宁纾......”林烬念出这个名字,“是个好名字。”
宣雨青笑了笑,眼角泛起细纹:“希望她将来,能活在太平年月。”
风铃又响,门开处,程添锦抱着一摞新书走进来。
请柬安静地躺在柜台上,映着窗外的蓝天白云。远处传来报童的叫卖声:“看报看报!日军增兵华北!”
宣雨青的目光转向刚进门的程添锦,唇角微微扬起:“添锦哥。”
程添锦将怀里的新书放在柜台上,隔着镜片,眸光依旧温和,像春日里拂过湖面的风,轻柔得不带一丝棱角:“雨青。”
“请柬送到了,”宣雨青轻声说,指尖轻轻点了点烫金的纸面,“你们到时候一定要一起来。”
程添锦点了点头,声音沉稳:“嗯,会去的。”
阳光透过玻璃窗,在他们之间投下一道明亮的光带。林烬站在一旁,看着宣雨青微微垂下的眼睫——那里藏着太多说不出口的话。
关于左南萧的安危。
关于顾家的立场。
关于这个即将满月的孩子,未来会面对怎样的世界。
宣雨青拢了拢披肩,转身准备离开时,忽然顿了顿:“对了......”她从手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这是南萧临走前托我转交的。”
布包里是一枚铜制口哨,上面刻着细小的字迹
“1935.12.9”
北平学生游行的日子。
林烬接过口哨,金属冰凉的触感直抵心底。
“她说,”宣雨青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万一......有人需要帮忙。”
程添锦的指尖在书脊上微微收紧。
风铃再次响起,宣雨青的身影消失在门外的阳光里。
柜台上,满月宴的请柬与那枚铜哨静静并列。远处传来黄包车的铃铛声,混着日军卡车驶过租界的轰鸣。
张冠清突然重重合上账本:“妈的,这世道......”
杜老慢悠悠翻过一页《庄子》:“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林烬攥紧那枚口哨,金属边缘硌得掌心生疼。
程添锦的手轻轻覆上他的肩膀,温度透过衣料传来:“下个月......”
“嗯,”林烬打断他,“一起去。”
为了那个叫宁纾的孩子。
为了所有可能到来的明天。
1936年2月明德书店密室
油灯的火苗在玻璃罩里不安地跳动,将墙上的华北地图映得忽明忽暗。林烬用红铅笔在山西的位置画了个圈,笔尖在粗糙的纸面上刮出细碎的沙响。
“阎锡山这个老狐狸......”张冠清把《申报》摔在桌上,头条标题《红军东征受阻》的墨迹还未干透,“日本人都在他眼皮底下搞‘华北自治’了,还帮着国民党打自己人!”
杜老慢悠悠地往茶壶里添热水,蒸汽模糊了他枯瘦的面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老人家的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可惜啊,可惜。”
林烬盯着地图上那道红色箭头——它固执地指向北平方向,却在黄河东岸被黑色防线截断。
他想起程添锦昨夜伏案翻译的密电:“东征军需药品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