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民国养弟弟 第48节
林烬推开茶馆阁楼的木门,看见程添锦伏在案前书写,冻伤的手指在《告东北同胞书》上留下颤抖的墨迹。一支旧烟斗静静躺在砚台旁,乌木柄上那个歪扭的“谢”字,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晕。
“赵副官托人带回来的。”林烬将烟斗放在宣纸上,烟嘴处还留着几道深刻的牙印,“说是...谢谢那颗糖。”
程添锦的笔尖突然顿住,墨汁在“还我河山”的“山”字上晕开,像一滴未干的血。
窗外冰凌断裂的脆响中,他伸手抚过烟斗上的刻痕——那分明是用刺刀尖一点点刻出来的。
“江桥...”程添锦的嗓音沙哑得不成样子,“最后的消息,他们用炸药炸开了日军装甲列车。”
林烬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匕首。刀柄上“宁为玉碎”的刻字已被磨得发亮,那是他每夜在油印机前等待时反复擦拭的结果。
“等收复东北那天——”程添锦突然抬头,镜片上凝结的雾气模糊了眼神,“我们去看松花江的冰雕。”他嘴角扬起极浅的弧度,“听说正月里的冰灯,能照见整条江底的鱼群。”
林烬望向窗外。光秃的梧桐枝桠间,已有极小的芽苞在树皮下鼓起。
楼下突然传来孩子们的嬉闹。
沫沫用红头绳绑着新印的传单,林时正踩着杜老的肩膀,将“还我东北”的标语贴在茶馆最显眼的梁柱上。秦逸兴在灶台前熬着药,蒸汽里飘着顾家药厂偷运来的磺胺结晶气味。
程添锦将烟斗收入怀中,重新提笔。墨迹在纸上舒展,化作1932年的第一句誓言:
“严冬虽至,春芽已萌。”
笔锋转折处,一滴水珠落下,不知是融化的冰凌,还是别的什么。
第53章 1932128
1932年1月12日的深夜,程公馆的壁炉将熄未熄,余烬在黑暗中泛着暗红的光。
林烬侧卧在程添锦身边,指尖轻轻取下他的金丝眼镜。月光从窗帘缝隙漏进来,描摹着程添锦眼角的细纹
——这双在讲台上神采飞扬的眼睛,如今布满血丝,眼下沉淀着浓重的青影。
程添锦握住他的手,干燥的唇在林烬指节处落下一个吻。林烬的指尖触到他唇角新起的燎泡,那是连日熬夜部署留下的痕迹。
“之前叫你囤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林烬的声音很轻,却让程添锦的身体明显绷紧了。
窗外,法租界的路灯突然熄灭了几盏——最近工部局总在半夜检修电路。
程添锦点了点头,喉结在阴影里滚动:“到时候林时他们就跟着我爹娘住。”他顿了顿,“顾安在公共租界也准备了安全屋。”
林烬的拇指抚过程添锦突起的腕骨,那里有一道尚未愈合的勒痕——上周在码头转移药品时留下的。
床头的怀表指向凌晨两点,秒针走动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怕吗?”
林烬突然问。
程添锦的呼吸滞了一瞬。远处传来汽笛声,是日本军舰在黄浦江上夜巡。他翻身将林烬压在身下,镜链垂落,在林烬锁骨上投下细碎的银光。
“比起这个……”
程添锦的鼻尖蹭过林烬的耳垂,腰间的绷带擦过对方裸露的皮肤,“我更怕你受伤时,我不在身边。”
林烬仰头吻住他,尝到苦涩的药味和铁锈般的血腥气。程添锦的回应近乎凶狠,像是要把彼此揉进骨血里。
床头的《申报》被碰落在地,露出明日要刊登的新闻预告:《闸北局势紧张,日侨频遭袭击》。
纠缠间,林烬摸到程添锦后腰的枪套——那把勃朗宁手枪已上膛,保险紧扣着。而他的匕首就挂在床柱上,“宁为玉碎”的刻字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做吧。”林烬咬住程添锦的喉结,声音含糊,“让我帮你...暂时忘记那些。”
程添锦的掌心贴上他的后颈,体温透过皮肤传来,烫得惊人。
窗外,1932年的第一场雪悄然落下,覆盖了公馆外墙上新刷的“抵制日货”标语。
而床榻之上,两个身影在雪光映照的墙壁上交融,如同即将到来的风暴中,两株紧紧缠绕的藤蔓。
1932年1月18日的上海,寒风卷着传单碎片在闸北街道上翻滚。
林烬站在明德书店新搬的临时门面前,看着报纸上《日僧滋事引发冲突》的标题——五个日本和尚在引翔港故意挑衅中国工人,此刻三友实业社的厂房正冒着黑烟。
“哥哥,最近街上......”林时拽着他的衣角,声音被远处学生的口号声淹没。
透过雾气弥漫的橱窗,可见复旦大学的学生举着“严惩凶犯”的横幅走过,巡捕房的马蹄声在后方紧追不舍。
林烬伸手将弟弟颈间的围巾拢了拢:“过几天你和秦哥哥去程家住。”手指在打结时微微发抖——他今早看见日本海军陆战队在虹口公园操练,军靴踏地的声响连法租界都能听见。
林时的眼睛突然睁大:“为什么啊?那你要一起吗?”
林烬摇摇头,余光瞥见街角几个穿和服的浪人正对着学生拍照。
“那你去哪?”林时死死抓住哥哥的手腕,指甲几乎要掐进肉里。
林烬望向闸北方向,那里有程添锦刚设立的伤员转运站:“我去做些我应该做的。”
“我也要去!”沫沫突然从柜台后钻出来,小手里攥着用来写密信的绣花针。林时的眼泪砸在《三字经》上,晕开了昨天刚画的联络图。
秦逸兴一把将两个孩子拽到身后,黄包车的帆布帘子哗啦作响:“你们去个屁!要去也是我去!”他脖颈上的青筋暴起,那是上次替孩子们挡警棍留下的伤还没好全,“程教授昨晚说了——”
窗外突然爆发出巨响。
所有人都扑向墙角——日本商会的橱窗被砸碎,玻璃碴子溅到马路中央。几个穿阴丹士林布旗袍的女学生飞快跑过,怀里抱着油印的《抗日宣言》。
林烬趁机将两个孩子塞进秦逸兴怀里,从柜台下抽出个油纸包:“程家地窖第三块砖后面,有十二包磺胺粉。”他的声音压得极低,“若是...若是我们三天没消息,就打开《海国图志》的夹页。”
杜老的咳嗽声从里屋传来,伴着《申报》被翻动的沙沙响。
今日头版照片里,日本海军陆战队正在码头卸下重型武器。
林时突然扑上来,将怀表链子缠在哥哥手腕上:“指针转到月亮的时候...”孩子哭得打嗝,“你要回来吃红薯...”
远处教堂的钟敲了六下,每一声都像倒计时的丧钟。
林烬望向一月阴沉的天空,知道这是1932年最后的平静。而在他腰间,“宁为玉碎”的匕首正抵着最新印制的传单,油墨未干的标题在衣料下渐渐晕染开来:《告淞沪同胞书》。
1932年1月29日凌晨,法租界圣玛利亚教堂的彩窗玻璃在炮火中震颤,将支离破碎的月光投射在满地伤员身上。
林烬的布鞋踩在黏腻的血泊里,发出令人牙酸的声响。
一个约莫六七岁的小女孩蜷缩在圣母像下,她右手的五根手指像被什么利器齐齐削断,断口处露出森白的骨茬——那伤口太过平整,林烬几乎能想象到飞溅的弹片是如何像切豆腐般划过她稚嫩的手指。
“哥哥...”小女孩抬起泪痕斑驳的脸,竟还攥着半截铅笔,“我还能写字吗?”铅笔头沾着血,在石板地上划出歪歪扭扭的“中国”二字。
林烬的喉咙突然哽住,他想起21世纪历史课本上那些冰冷的伤亡数字,此刻化作眼前这个连哭都不敢大声的孩子。
这就是真实的战争...不是数字,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他单膝跪地,用绷带缠住那可怕的伤口。
小女孩突然抽搐起来,原来她背上还嵌着块指甲盖大的弹片。
林烬的手在发抖,却稳稳托住她瘦小的身躯。纱布浸透鲜血的温热触感,让他想起穿越前在博物馆摸过的某块抗日烈士的血衣——当时隔着玻璃柜,如今就在掌心。
“让一让!肠子流出来的优先!”张冠清嘶哑的吼声从门口传来。他背着一个穿阴丹士林布旗袍的女学生,那姑娘的腹部被豁开一道口子,青紫色的肠子缠在张冠清的脖子上,像条诡异的围巾。
林烬冲过去帮忙时,听见女学生气若游丝地念着:“同学们...传单...还藏在...”
程添锦正在给一个老人抢救。
那老人穿着码头苦力的破棉袄,胸口凹陷下去,每次按压都从嘴角涌出粉红色的血沫。林烬看见程添锦的眼镜滑到鼻尖,镜片上溅满血滴,却腾不出手去扶。
老人最终吐出一口带着碎牙的血,再没醒来。程添锦只是沉默地将染红的白布盖在他脸上,转身就去查看下一个伤员。
他明明是最爱干净的人...
教堂角落突然爆发撕心裂肺的哭喊。
一个母亲抱着婴儿疯狂磕头,那孩子的小棉袄干干净净,只有太阳穴有个铅笔粗细的血洞——流弹的贯穿伤。
林烬想起沫沫总爱在辫梢系的红头绳,突然冲过去夺下那位母亲手里的剪刀。
“给我!”他近乎粗暴地抢过死婴,用身体挡住母亲的视线,快速剪下一绺胎发塞进她手心,“记住他的模样...但您现在得活下去!”这些话脱口而出,仿佛来自某个未来的声音。
那母亲呆滞的眼神终于聚焦,突然狠狠咬住自己的手腕,硬是把哭声憋成了呜咽。
左南箫的身影在二楼走廊闪过。
她昂贵的貂皮大衣下摆沾满泥浆,相机快门声淹没在伤员的呻吟中。
林烬抬头时,正好看见她拍摄一个奇特的画面:日军轰炸导致的自来水管爆裂,混着血水的涓流在教堂台阶上汇成小小的“淞沪”二字。
这些都会成为证据...都会...
后门突然被撞开,秦逸兴浑身是血地冲进来,怀里抱着个铁皮饼干盒。
“闸北的同志...”他嘴唇哆嗦着,“拼死送出来的...”盒子里是二十几枚带血的校徽,复旦的、同济的...最上面那枚还连着半片耳朵。
林烬机械地接过盒子,指尖触到一枚温热的校徽——背面刻着“誓死救国”四个小字。
他突然想起历史书上那张著名的照片:1932年2月,十七所大学的学生举着血衣在租界游行。而现在,这些血衣的主人正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在他面前。
“磺胺!快!”程添锦的喊声惊醒了他。一个腹部中弹的工人正死死抓着程添锦的领带,把这位素来整洁的教授拽得踉跄。
林烬冲过去按住伤员,发现那人的肠子上竟然沾着芝麻——是炸弹落在他吃早饭的摊位上造成的。
这不是历史书上的战争...这是活生生的地狱...
当黎明的第一缕光透过破碎的彩窗时,林烬在给第十三个伤员缝合伤口。
他的白大褂已经看不出原色,头发凝结着血块,但握针的手稳如磐石。程添锦瘫坐在墙角睡着了,手里还攥着半截铅笔——那是断指女孩留下的,被他偷偷捡了回来。
林烬轻轻取下程添锦的眼镜,用衣角擦去镜片上的血污。
镜框内侧新刻的字蹭到了他的指尖:“与子同袍”。他突然无比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再也回不去21世纪那个和平年代了,但此刻
——在这血与火交织的1932年,他找到了比“知道历史”更重要的事:改变历史。
窗外,顾家的货轮拉响汽笛。
林烬摸出怀表,表针指向六点三十分——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时间日军应该已经占领了闸北。
但现在,教堂里的伤员还在喘息,学生们藏的传单还在流传,程添锦的钢笔还在书写...
我们会改写结局。
一定。
闸北方向的浓烟像条黑龙盘旋在天际,林烬隔着苏州河都能闻到皮肉烧焦的臭味。
他蹲在公共租界某间药房后门,看着程添锦用镊子从自己小腿里夹出块锯齿状的弹片——那是他们护送伤员时,从日本飞机扫射的弹雨中捡回的“纪念品”。
“赵副官托人带回来的。”林烬将烟斗放在宣纸上,烟嘴处还留着几道深刻的牙印,“说是...谢谢那颗糖。”
程添锦的笔尖突然顿住,墨汁在“还我河山”的“山”字上晕开,像一滴未干的血。
窗外冰凌断裂的脆响中,他伸手抚过烟斗上的刻痕——那分明是用刺刀尖一点点刻出来的。
“江桥...”程添锦的嗓音沙哑得不成样子,“最后的消息,他们用炸药炸开了日军装甲列车。”
林烬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匕首。刀柄上“宁为玉碎”的刻字已被磨得发亮,那是他每夜在油印机前等待时反复擦拭的结果。
“等收复东北那天——”程添锦突然抬头,镜片上凝结的雾气模糊了眼神,“我们去看松花江的冰雕。”他嘴角扬起极浅的弧度,“听说正月里的冰灯,能照见整条江底的鱼群。”
林烬望向窗外。光秃的梧桐枝桠间,已有极小的芽苞在树皮下鼓起。
楼下突然传来孩子们的嬉闹。
沫沫用红头绳绑着新印的传单,林时正踩着杜老的肩膀,将“还我东北”的标语贴在茶馆最显眼的梁柱上。秦逸兴在灶台前熬着药,蒸汽里飘着顾家药厂偷运来的磺胺结晶气味。
程添锦将烟斗收入怀中,重新提笔。墨迹在纸上舒展,化作1932年的第一句誓言:
“严冬虽至,春芽已萌。”
笔锋转折处,一滴水珠落下,不知是融化的冰凌,还是别的什么。
第53章 1932128
1932年1月12日的深夜,程公馆的壁炉将熄未熄,余烬在黑暗中泛着暗红的光。
林烬侧卧在程添锦身边,指尖轻轻取下他的金丝眼镜。月光从窗帘缝隙漏进来,描摹着程添锦眼角的细纹
——这双在讲台上神采飞扬的眼睛,如今布满血丝,眼下沉淀着浓重的青影。
程添锦握住他的手,干燥的唇在林烬指节处落下一个吻。林烬的指尖触到他唇角新起的燎泡,那是连日熬夜部署留下的痕迹。
“之前叫你囤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林烬的声音很轻,却让程添锦的身体明显绷紧了。
窗外,法租界的路灯突然熄灭了几盏——最近工部局总在半夜检修电路。
程添锦点了点头,喉结在阴影里滚动:“到时候林时他们就跟着我爹娘住。”他顿了顿,“顾安在公共租界也准备了安全屋。”
林烬的拇指抚过程添锦突起的腕骨,那里有一道尚未愈合的勒痕——上周在码头转移药品时留下的。
床头的怀表指向凌晨两点,秒针走动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怕吗?”
林烬突然问。
程添锦的呼吸滞了一瞬。远处传来汽笛声,是日本军舰在黄浦江上夜巡。他翻身将林烬压在身下,镜链垂落,在林烬锁骨上投下细碎的银光。
“比起这个……”
程添锦的鼻尖蹭过林烬的耳垂,腰间的绷带擦过对方裸露的皮肤,“我更怕你受伤时,我不在身边。”
林烬仰头吻住他,尝到苦涩的药味和铁锈般的血腥气。程添锦的回应近乎凶狠,像是要把彼此揉进骨血里。
床头的《申报》被碰落在地,露出明日要刊登的新闻预告:《闸北局势紧张,日侨频遭袭击》。
纠缠间,林烬摸到程添锦后腰的枪套——那把勃朗宁手枪已上膛,保险紧扣着。而他的匕首就挂在床柱上,“宁为玉碎”的刻字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做吧。”林烬咬住程添锦的喉结,声音含糊,“让我帮你...暂时忘记那些。”
程添锦的掌心贴上他的后颈,体温透过皮肤传来,烫得惊人。
窗外,1932年的第一场雪悄然落下,覆盖了公馆外墙上新刷的“抵制日货”标语。
而床榻之上,两个身影在雪光映照的墙壁上交融,如同即将到来的风暴中,两株紧紧缠绕的藤蔓。
1932年1月18日的上海,寒风卷着传单碎片在闸北街道上翻滚。
林烬站在明德书店新搬的临时门面前,看着报纸上《日僧滋事引发冲突》的标题——五个日本和尚在引翔港故意挑衅中国工人,此刻三友实业社的厂房正冒着黑烟。
“哥哥,最近街上......”林时拽着他的衣角,声音被远处学生的口号声淹没。
透过雾气弥漫的橱窗,可见复旦大学的学生举着“严惩凶犯”的横幅走过,巡捕房的马蹄声在后方紧追不舍。
林烬伸手将弟弟颈间的围巾拢了拢:“过几天你和秦哥哥去程家住。”手指在打结时微微发抖——他今早看见日本海军陆战队在虹口公园操练,军靴踏地的声响连法租界都能听见。
林时的眼睛突然睁大:“为什么啊?那你要一起吗?”
林烬摇摇头,余光瞥见街角几个穿和服的浪人正对着学生拍照。
“那你去哪?”林时死死抓住哥哥的手腕,指甲几乎要掐进肉里。
林烬望向闸北方向,那里有程添锦刚设立的伤员转运站:“我去做些我应该做的。”
“我也要去!”沫沫突然从柜台后钻出来,小手里攥着用来写密信的绣花针。林时的眼泪砸在《三字经》上,晕开了昨天刚画的联络图。
秦逸兴一把将两个孩子拽到身后,黄包车的帆布帘子哗啦作响:“你们去个屁!要去也是我去!”他脖颈上的青筋暴起,那是上次替孩子们挡警棍留下的伤还没好全,“程教授昨晚说了——”
窗外突然爆发出巨响。
所有人都扑向墙角——日本商会的橱窗被砸碎,玻璃碴子溅到马路中央。几个穿阴丹士林布旗袍的女学生飞快跑过,怀里抱着油印的《抗日宣言》。
林烬趁机将两个孩子塞进秦逸兴怀里,从柜台下抽出个油纸包:“程家地窖第三块砖后面,有十二包磺胺粉。”他的声音压得极低,“若是...若是我们三天没消息,就打开《海国图志》的夹页。”
杜老的咳嗽声从里屋传来,伴着《申报》被翻动的沙沙响。
今日头版照片里,日本海军陆战队正在码头卸下重型武器。
林时突然扑上来,将怀表链子缠在哥哥手腕上:“指针转到月亮的时候...”孩子哭得打嗝,“你要回来吃红薯...”
远处教堂的钟敲了六下,每一声都像倒计时的丧钟。
林烬望向一月阴沉的天空,知道这是1932年最后的平静。而在他腰间,“宁为玉碎”的匕首正抵着最新印制的传单,油墨未干的标题在衣料下渐渐晕染开来:《告淞沪同胞书》。
1932年1月29日凌晨,法租界圣玛利亚教堂的彩窗玻璃在炮火中震颤,将支离破碎的月光投射在满地伤员身上。
林烬的布鞋踩在黏腻的血泊里,发出令人牙酸的声响。
一个约莫六七岁的小女孩蜷缩在圣母像下,她右手的五根手指像被什么利器齐齐削断,断口处露出森白的骨茬——那伤口太过平整,林烬几乎能想象到飞溅的弹片是如何像切豆腐般划过她稚嫩的手指。
“哥哥...”小女孩抬起泪痕斑驳的脸,竟还攥着半截铅笔,“我还能写字吗?”铅笔头沾着血,在石板地上划出歪歪扭扭的“中国”二字。
林烬的喉咙突然哽住,他想起21世纪历史课本上那些冰冷的伤亡数字,此刻化作眼前这个连哭都不敢大声的孩子。
这就是真实的战争...不是数字,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他单膝跪地,用绷带缠住那可怕的伤口。
小女孩突然抽搐起来,原来她背上还嵌着块指甲盖大的弹片。
林烬的手在发抖,却稳稳托住她瘦小的身躯。纱布浸透鲜血的温热触感,让他想起穿越前在博物馆摸过的某块抗日烈士的血衣——当时隔着玻璃柜,如今就在掌心。
“让一让!肠子流出来的优先!”张冠清嘶哑的吼声从门口传来。他背着一个穿阴丹士林布旗袍的女学生,那姑娘的腹部被豁开一道口子,青紫色的肠子缠在张冠清的脖子上,像条诡异的围巾。
林烬冲过去帮忙时,听见女学生气若游丝地念着:“同学们...传单...还藏在...”
程添锦正在给一个老人抢救。
那老人穿着码头苦力的破棉袄,胸口凹陷下去,每次按压都从嘴角涌出粉红色的血沫。林烬看见程添锦的眼镜滑到鼻尖,镜片上溅满血滴,却腾不出手去扶。
老人最终吐出一口带着碎牙的血,再没醒来。程添锦只是沉默地将染红的白布盖在他脸上,转身就去查看下一个伤员。
他明明是最爱干净的人...
教堂角落突然爆发撕心裂肺的哭喊。
一个母亲抱着婴儿疯狂磕头,那孩子的小棉袄干干净净,只有太阳穴有个铅笔粗细的血洞——流弹的贯穿伤。
林烬想起沫沫总爱在辫梢系的红头绳,突然冲过去夺下那位母亲手里的剪刀。
“给我!”他近乎粗暴地抢过死婴,用身体挡住母亲的视线,快速剪下一绺胎发塞进她手心,“记住他的模样...但您现在得活下去!”这些话脱口而出,仿佛来自某个未来的声音。
那母亲呆滞的眼神终于聚焦,突然狠狠咬住自己的手腕,硬是把哭声憋成了呜咽。
左南箫的身影在二楼走廊闪过。
她昂贵的貂皮大衣下摆沾满泥浆,相机快门声淹没在伤员的呻吟中。
林烬抬头时,正好看见她拍摄一个奇特的画面:日军轰炸导致的自来水管爆裂,混着血水的涓流在教堂台阶上汇成小小的“淞沪”二字。
这些都会成为证据...都会...
后门突然被撞开,秦逸兴浑身是血地冲进来,怀里抱着个铁皮饼干盒。
“闸北的同志...”他嘴唇哆嗦着,“拼死送出来的...”盒子里是二十几枚带血的校徽,复旦的、同济的...最上面那枚还连着半片耳朵。
林烬机械地接过盒子,指尖触到一枚温热的校徽——背面刻着“誓死救国”四个小字。
他突然想起历史书上那张著名的照片:1932年2月,十七所大学的学生举着血衣在租界游行。而现在,这些血衣的主人正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在他面前。
“磺胺!快!”程添锦的喊声惊醒了他。一个腹部中弹的工人正死死抓着程添锦的领带,把这位素来整洁的教授拽得踉跄。
林烬冲过去按住伤员,发现那人的肠子上竟然沾着芝麻——是炸弹落在他吃早饭的摊位上造成的。
这不是历史书上的战争...这是活生生的地狱...
当黎明的第一缕光透过破碎的彩窗时,林烬在给第十三个伤员缝合伤口。
他的白大褂已经看不出原色,头发凝结着血块,但握针的手稳如磐石。程添锦瘫坐在墙角睡着了,手里还攥着半截铅笔——那是断指女孩留下的,被他偷偷捡了回来。
林烬轻轻取下程添锦的眼镜,用衣角擦去镜片上的血污。
镜框内侧新刻的字蹭到了他的指尖:“与子同袍”。他突然无比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再也回不去21世纪那个和平年代了,但此刻
——在这血与火交织的1932年,他找到了比“知道历史”更重要的事:改变历史。
窗外,顾家的货轮拉响汽笛。
林烬摸出怀表,表针指向六点三十分——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时间日军应该已经占领了闸北。
但现在,教堂里的伤员还在喘息,学生们藏的传单还在流传,程添锦的钢笔还在书写...
我们会改写结局。
一定。
闸北方向的浓烟像条黑龙盘旋在天际,林烬隔着苏州河都能闻到皮肉烧焦的臭味。
他蹲在公共租界某间药房后门,看着程添锦用镊子从自己小腿里夹出块锯齿状的弹片——那是他们护送伤员时,从日本飞机扫射的弹雨中捡回的“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