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母亲放心,我已经让人在查了,肯定会查出是谁害了呈儿的。”纪鸿语气中略带敷衍,报仇的事只字不提。
二夫人和纪老夫人没听出来,纪海却听出来了,猛地一抬头,眼里闪过不可思议,转瞬又变得正常。
嫡长子废了他也伤心,他还有两个庶子呢,而且他现在的官位也是靠大哥得来的,当然不能得罪大哥。
大哥大嫂早就对他家不满了,母亲身体日渐老去,等会儿他要劝劝妻子,不能为难了大哥,呈儿废都废了,还有个孙子,至少要为孙子谋划,真把大哥大嫂惹恼了,把他们一家赶出丞相府,他们一家怕是再没有现在的好生活。
二夫人被纪海拉着去守着儿子了,纪鸿安顿好母后,和妻子一起回房去了。
纪海身边的莺莺燕燕不断,庶出的孩子就有两儿三女,相比之下,纪鸿干净的多。
纪鸿身边有一个姨娘和两个通房,姨娘和通房皆无所出,因此纪鸿只有嫡出的一儿两女,虽说其间不妨有丞相夫人的手段在,但纪鸿大部分心思都放在官场上了,对后院不甚感兴趣。
这点上丞相夫人是很满意的,但是还是不放心的嘱咐道:“老爷,二弟家的事我们能办则帮,不能帮千万不要勉强,纪呈此次得罪的人一定不一般,没必要为了他影响到皇后娘娘和钰儿。”
纪钰是纪鸿儿子的名字。
“夫人放心,我心中有数。”
昏迷的纪呈不知,在他毫无知觉的时候,他已经被大伯父和亲生父亲放弃了。
——
翌日。
肖政先醒了过来,发现曲簌还睡得正香,看时辰还早,没把曲簌叫醒,又怕起床打扰到她,干脆侧身将曲簌搂在怀中继续睡。
又睡了小半个时辰,肖政第二次醒来,起床穿戴好了,床上的人还没有丝毫醒来的痕迹,眼看快到辰时了,想到还要去城外,不得不把她叫醒。
刚开始是小声喊的,没有用,只见她都微微睁开眼了,没想到换个方向,又接着睡了,似乎还嘟囔着,“别吵我,让我再睡会儿。”
最后没有办法,肖政只好将曲簌拉起来坐好,将她凌乱的头发归在脑后,然后说道:“曲小七,再不起床,我们就不去勤水镇,直接回宫了,”
威胁起了作用,曲簌迷糊间坐直身子,“去去去,我马上醒了。”
嘴上说着醒了,眼睛却是闭着的,肖政想笑不敢笑,因为造成她如此模样的罪魁祸首是他,亲自动手给她穿好衣裳,让嬷嬷进来伺候曲簌梳洗,一炷香后,坐上了通往勤水镇的马车。
进入马车车厢,曲簌说了句‘到了叫我’便立刻靠在肖政肩上准备睡了。
“好,小七安心睡。”
说话间,肖政换了个坐姿,让曲簌睡的更加舒服。
半个时辰后,车子停在了作坊门口,曲簌在一刻钟前已经醒了,与肖政说着一些作坊的情况。
可是语言描述怎有亲眼所见来的震撼,一下马车,映入肖政眼帘的便是被青砖围起来的一座座房子,占地面积很广,赶得上宁州城里两座六进的院子了。
大门口有一个大大的石柱,上面刻着大大的四个字‘四季如春’,曲簌指着石柱介绍道:“这块石头是我特意让匠人做的,四季如春是我给作坊取的名字,五爷觉得如何?”
“很独特,但是为何要叫四季如春。”肖政好奇。
曲簌笑着解释,“因为春天很美,桃红柳绿,处处充满了生机,一切都是最好的样子,时光亦是,人亦是,能四季如春该多好啊。”
四季会更迭,人总是会老的,怎可能四季皆春,这是肖政心中的想法,但肖政没说出口,就如小七平时说的:美好的期盼会让人活的更加快乐。
门口守卫的人认识曲簌,二人顺利的进入作坊内,作坊的总管事赵全知晓曲簌来了,小跑着来迎接,管事更清楚作坊内的情况,曲簌干脆让他跟着,顺便视察作坊的经营状况。
第149章 醋
作坊的前半部分有八间大屋子,比普通的房间大了三四倍,中间没有隔断,只有几根大大的立柱支撑,八间屋子里面全是正在做事的工人,曲簌带着肖政只在门口看了看,没有进去打扰。
作坊的后半部分依次是饭堂、厨房、匠人们的住宿,住宿分成左右两个院子,左面住的男子,右面住的女子,两个院子都是用竹制院墙围起来的,院墙边栽种有花草树木,从外面根本无法看清院内的情况,院子门是能锁上的,门上还挂了一个‘男子止步’的牌子。
肖政就在门外看了一眼,没有进去。
再到最后,居然是两间学堂,此时里面正传来阵阵读书声,从声音能听出,一间屋子是男童,一间屋子是女童,教书的也是一个男先生和女先生。
两间教室挨着作坊的后门,后门处还有一人守着。
看完整个作坊的布局,不止肖政,就连跟着的康禄和陈锋都震撼不已。
“现在作坊有多少人?”肖政好奇问道。
作坊的人员流动及管理大部分是何清和赵全在负责,现有多少人曲簌也不清楚。
“赵全,你与五爷说一说作坊的经营状况,五爷可是四季如春的大老板,修建作坊的钱五爷是占了大头。”
赵全只知道曲簌和何清,曲簌的真实身份也不知道,肖政他还是第一次听和见呢,从进来起他就发现跟在曲老板身边的男子周身的气度与众不同,而且看五爷和曲老板之间的关系不一般,像夫妻又有点不像,赵全一时真猜不出是是何关系,但这些不该是他能问的。
赵全恭敬的说道:“回五爷,‘四季如春’现在有负责生产的匠人一百六十人,其中男子七十人,女子九十人,守卫和巡视的护卫六人,负责往各府县送货的有八人,饭堂里厨师加帮工四人,夫子俩人,学堂上学的女童二十人,男童二十九人,共四十九人,喔,还有一个打扫卫生的,暂时一共二百三十人。”
“前日何总管来说过,打算把作坊后面的荒地买下来,扩建作坊用,人员到时肯定会增加。”
这件事何清与她说过,如今宁州城的县府的三间玉颜坊和五家回春堂用的,以及与宁州相近的平洲府的两家玉颜坊和三家回春堂,所卖的一切货物,全是‘四季如春’生产的,就算是淡季,‘四季如春’都无法供应的上,何况是旺季。
所以何清说扩大作坊时,曲簌毫不犹豫的同意了。
作坊建在镇郊,虽然在运输上费时费力,但是比设在城中节约成本的多,就拿‘四季如春’来说,买地加建成总共花了一万两银子左右,能用的期限是十年二十年或者更久。
因为设在城中,一来不可能找到如此合适的大院子,二来就算找到了,租赁或者买卖的费用一年至少一千两打底,肯定是买地自己建更好。
曲簌说道:“扩建的事配合何总管即可。”
“是。”
曲簌在说何总管时偷偷看了肖政一眼,见他没任何反应,只是一脸认真的听赵全汇报,笑着问道:“五爷,还有什么想知道的没有?”
肖政想了想,问道:“‘四季如春’的匠人们工钱是多少?孩童们上学需要额外付钱吗?”
这点曲簌知道,“匠人们的工钱一月是八百文到三两银子不等,年底节气有奖赏,算下来一年最低的也能拿十七八两银子,我调查过普通百姓做活的工钱,例如码头上扛货的男子,一天不过四十到六十文钱不等,我开的银钱已经不低了。
作坊包他们的一日三餐,他们的子女也能免费在这里读书,但作坊的老师最好的也只是秀才,孩子想要继续读,到了一定年纪就得换学校。”
曲簌在作坊创办学堂的初衷是为作坊工人的孩子启蒙,一般能读七八年左右,但对大部分农户家庭来说,也是完全足够了,如果孩子有天赋,想通过科举入仕途,是孩子父母的责任了。
“送货的和护卫银钱是一月三两,小管事是四两,这里最高工钱的是赵管事,一月是十两,年底奖赏会有二十到五十两,所有人的奖赏与表现相关,表现好的奖励高,反之则低,可以很大程度减少一些人混日子,生产的速度也能提上去。”
“我是第一次创办如此大规模的作坊,完全就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有一些考虑不周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也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不过没关系,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把这个作坊经营得越来越好,然后,开第一家、第二家、第三家,越来也多。”曲簌自信着说道。
肖政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曲簌的话,同时目光也落在有条不紊进行生产的匠人们身上,看着一盒盒生产好的货物打包好被抬上马车装好运出,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收到的那笔钱是多么的轻松容易。
虽然建设成本名义上是由他出的,但实际上,这些钱最终还是从作坊的分成中扣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