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顾墨看见顾丛嘉身上的圣宠,顾墨选择押注,他就赌以昭武帝对顾丛嘉的感情,赌昭武帝会对照拂顾丛嘉的人心生好感。
第57章 第57章科举(4)
顾丛嘉还不知道即将迎来什么,此时此刻,他还在明心殿待着。
昭武帝听取了他的质疑,也可以说是,许了他的报复,秦风被换了,那现在就面临一个问题,此届是按照正常科举考官配置的,科举副考官空缺着肯定是不行的,但,距离会试只剩两天了。
说实话,副考官还缺着不是因为没人选,而是因为人选太多了,挑不过来。
这件事因为顾丛嘉而起,昭武帝显然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因此事忙碌到精神萎靡,去看那些大臣推荐的人选,而顾丛嘉神采奕奕,还有精神陪华崽玩。
于是,他把顾丛嘉也给薅过来了,哪怕顾丛嘉现在不太能看得懂奏折,但没关系,他搁那坐着也行,就主打一个陪伴,反正顾丛嘉不能玩,他见不得!
有着梦中的经验,昭武帝做皇帝也是游刃有余的,除了刚登基的那年,他就没这么忙过,处理政事和休闲都是五五开的,所以,一时心气不顺,导致他这么忙的罪魁祸首被他薅来,就让他待在明心殿里。
但现在看着乖巧在那边做功课的顾丛嘉,昭武帝有点不太自然,觉得羞耻,他都多少年没做过这种事了,“咳,饿了吗?有想吃的糕点或者别的吗?”
顾丛嘉抬起头,看着昭武帝,超大声,“想喝百合银耳羹。”
顾丛嘉这句话的威力是显著的,成功的驱散了昭武帝的不自然,换来昭武帝无奈的神情,“喝了这么久了,还不腻啊?”
顾丛嘉坚定摇头,腻,是不可能腻的,这个是真好喝,一口惊艳,他超爱的!
昭武帝虽然是这么说,但还是吩咐太监,去御膳房端上来两份百合银耳羹。
很奇怪,他是不爱喝这个的,但看着顾丛嘉喝的那么香的样子,他奇异的感受到了它的好喝,尤其和顾丛嘉一起喝的时候,美味程度加倍。
所以,顾丛嘉要喝的时候,他就会和顾丛嘉一起。
苏禾眼观鼻鼻观心,面上一派淡然的模样,但心里对于秦王殿下,是佩服至极的。
寻常人的羞耻可能只是羞耻一下就完了,但帝王的不自然一不小心就能演变成恼羞成怒下的冷淡和远离。
而眼下秦王殿下则给出了同帝王不自然时相处的完美答卷,看着昭武帝已不见尴尬,眉眼柔和的样子,苏禾心想。
但这个方法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用的,首先,你得让陛下先开口关心你,然后,有和陛下一起的难忘的饮食记忆,最后,成功让陛下的注意力转移,不再不自然。
秦王殿下虽有优势,但反应也是绝对正确的,这才能够成功。
昭武帝的毛也不是谁都能顺下来的。
他还是有的学啊,昭武帝身旁大太监苏禾如是感叹。
顾丛嘉是不知道苏禾的心中所想的,若他知道,肯定要怀疑昭武帝身旁的大太监脑子真的没问题吗?
对于昭武帝把他拉到明心殿,他是一点问题也没有,昭武帝现下那么忙有自己的一份原因,基于此,顾丛嘉还是有些歉疚的,而且,在哪待着不是待着,在明心殿待着,也好着,无人敢怠慢他。
老父亲想让他陪着,那就陪着呗。
并且,老父亲认真看奏折,他做功课的注意力也能上去点,挺好的。
在这时候,老父亲突然问他,有想吃的吗,他有想吃的那自然就回答了,在这之后,老父亲的反应不是很正常吗?
他虽然擅于看人,擅于揣摩他人情绪,但到现在,他早已不再是兢兢业业揣摩昭武帝的情绪进而和他相处了,他们俩之间已经有了自己的相处模式。
但很可惜,顾丛嘉不知道,所以也就无从反驳苏禾,以致于后来者从昭武帝身旁大太监苏禾留下的日记里,描绘出了一个情绪价值拉满的秦王殿下,更奇妙的是,他们认为因为秦王殿下从不让昭武帝的情绪落地,所以他才最受宠。
这要是让昭武年间的其他人知道,肯定要说一句倒反天罡!
这完全是反过来的,是因为在昭武帝心里顾丛嘉的位置极重,所以他的每一句话都会给昭武帝带去极大的情绪价值……但跨越那么长的时空,无人知晓,所以,这场误会持续了几百年。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目前,昭武年间,所有人最关注的是,另一位副考官陛下定下了谁。
庄府,庄闻明按耐不住的好奇,“爹,你猜副考官会是谁?”
庄文君:“好好准备你的会试,别操心那么多。”
庄闻明下了一子,“我有好好准备,就是好奇,你就说一下,你猜的是谁。”
庄文君:“猜不中,不猜。”
庄闻明瞪大了眼睛,这什么回答,“你怎么可能猜不中?”
庄文君专注的看着棋盘,没理庄闻明,“你可是当今宠臣,陛下的右相啊。”
这件事当初震惊朝野,他们都知道,庄文君年轻有为,在外政绩优秀,陛下将他调回来,担任科举主考官的位置,对他也是满意的,他在年底结算完肯定是会升官的。
他们当初还在想朝中没有正二品的官职空缺,心里揣测过陛下会怎么给他升官,他们当初预测的最大可能性是叠加庄文君身上的官职。
但谁也没想到,陛下对庄文君那不是一般的满意,那是非常满意,不叠加官职,直接跨到了当朝右相,从正三品到正一品,直接跨越一个大阶,三个小阶。
他们承认,庄文君的优秀,他的在外政绩很好,他们都有心里准备,庄文君可以从正三品升到正二品,但陛下这,还是太猛了……直接就蹦到了正一品。
和苏齐贤平起平坐的位置上,是,左相是比右相尊贵,但这不是理由,关键在于庄文君这一升,就和苏齐贤平阶了啊!
苏齐贤今年几岁,庄文君又几岁,这背后的影响简直不是一个级别的……朝野震动,尤其是世族一系的官员,弹劾庄文君的奏折那叫一个满天飞啊,但,没用!
昭武帝奏折招收,但就是没回复,也没改主意,到这个时候,朝野才恍然意识到了什么。
他们陷入了误区,因为当初的瑾王陛下常年驻守边疆他们就认为瑾王没有心腹,在朝堂上没有瑾王的自己人。
兵部尚书,那是陛下登基之后成为陛下心腹的。
但这,显然是不对的。
想想,庄文君第一次外放任职的地方和边疆的距离好像不远……这么一看,众人都悟了。
很显然,庄文君当初就和瑾王勾搭上了,到现在,他也到了收获的时候了。
作为在瑾王时期就追随的心腹,陛下肯定是要提拔的,再加上庄文君优秀的政绩,那就,青云直上。
直接一步到位,右相!
在他之前,右相这个职位虽然有,但因为苏齐贤,苏氏的阻挠,一直没有人坐上去。
但这次,苏氏,苏齐贤的阻挠显然是不顶作用的,因为圣意已决。
所以,庄文君也被朝野认为是宠臣,陛下的右相。
庄文君对于庄闻明这个称呼皱了皱眉,神色严肃了起来:“住嘴!圣意难测,岂是你能窥探的!想当官,首先管好自己的心思。”
敢窥探圣意,是不要命了吗?!
庄闻明从庄文君严肃的神情里意识到了什么,面色瞬间白了,垂下脑袋,老老实实下棋。
庄文君叹了口气,最近讨论副考官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尤其马上要科举的学子们,也不外乎庄闻明会受到影响。
过了会试就是殿试,他也不想把庄闻明弄成一个鹌鹑,要是到时候陛下问话他都答不出来,那可就丢人了。
所以,庄文君另启了一个话题:“你现在知道是谁把福仙楼的消息告诉秦王的吗?”
“金源。”说到这个,庄闻明精神了起来。
“你确定?”
庄文君意味深长的问道。
庄闻明有些纠结,确定是金源是有些纠结,这其中很混淆视听,毕竟,谁都知道金源是秦王的银账总管,秦王怎么样也不能明晃晃的勾搭金源,让他传递消息吧。
但,事实就是,秦王还真就这么干了,他最近好好观察了福仙楼的所有人,确实有人有些可疑,但他们也没到给秦王传递消息的地步,没有这个资格。
除了金源。
所以,庄闻明:“确定。”
庄文君笑了起来,“观察力不错,继续保持。”
庄闻明腼腆的笑了起来,有些不好意思。
周朝除了昭武帝会经常很直白的夸赞顾丛嘉,并且会向其他人隐晦的炫耀外,其他人都是很含蓄的,庄家也是如此,所以,庄闻明被庄文君这样夸赞的次数屈指可数。
故而,庄闻明现在情绪很好,已经不见先前的恐惧。
庄文君看着他这样,不着痕迹的松了口气,和庄闻明谈论这个话题的目的之一达到了,另一个,“那你觉得金源这个人怎么样?”
第57章 第57章科举(4)
顾丛嘉还不知道即将迎来什么,此时此刻,他还在明心殿待着。
昭武帝听取了他的质疑,也可以说是,许了他的报复,秦风被换了,那现在就面临一个问题,此届是按照正常科举考官配置的,科举副考官空缺着肯定是不行的,但,距离会试只剩两天了。
说实话,副考官还缺着不是因为没人选,而是因为人选太多了,挑不过来。
这件事因为顾丛嘉而起,昭武帝显然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因此事忙碌到精神萎靡,去看那些大臣推荐的人选,而顾丛嘉神采奕奕,还有精神陪华崽玩。
于是,他把顾丛嘉也给薅过来了,哪怕顾丛嘉现在不太能看得懂奏折,但没关系,他搁那坐着也行,就主打一个陪伴,反正顾丛嘉不能玩,他见不得!
有着梦中的经验,昭武帝做皇帝也是游刃有余的,除了刚登基的那年,他就没这么忙过,处理政事和休闲都是五五开的,所以,一时心气不顺,导致他这么忙的罪魁祸首被他薅来,就让他待在明心殿里。
但现在看着乖巧在那边做功课的顾丛嘉,昭武帝有点不太自然,觉得羞耻,他都多少年没做过这种事了,“咳,饿了吗?有想吃的糕点或者别的吗?”
顾丛嘉抬起头,看着昭武帝,超大声,“想喝百合银耳羹。”
顾丛嘉这句话的威力是显著的,成功的驱散了昭武帝的不自然,换来昭武帝无奈的神情,“喝了这么久了,还不腻啊?”
顾丛嘉坚定摇头,腻,是不可能腻的,这个是真好喝,一口惊艳,他超爱的!
昭武帝虽然是这么说,但还是吩咐太监,去御膳房端上来两份百合银耳羹。
很奇怪,他是不爱喝这个的,但看着顾丛嘉喝的那么香的样子,他奇异的感受到了它的好喝,尤其和顾丛嘉一起喝的时候,美味程度加倍。
所以,顾丛嘉要喝的时候,他就会和顾丛嘉一起。
苏禾眼观鼻鼻观心,面上一派淡然的模样,但心里对于秦王殿下,是佩服至极的。
寻常人的羞耻可能只是羞耻一下就完了,但帝王的不自然一不小心就能演变成恼羞成怒下的冷淡和远离。
而眼下秦王殿下则给出了同帝王不自然时相处的完美答卷,看着昭武帝已不见尴尬,眉眼柔和的样子,苏禾心想。
但这个方法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用的,首先,你得让陛下先开口关心你,然后,有和陛下一起的难忘的饮食记忆,最后,成功让陛下的注意力转移,不再不自然。
秦王殿下虽有优势,但反应也是绝对正确的,这才能够成功。
昭武帝的毛也不是谁都能顺下来的。
他还是有的学啊,昭武帝身旁大太监苏禾如是感叹。
顾丛嘉是不知道苏禾的心中所想的,若他知道,肯定要怀疑昭武帝身旁的大太监脑子真的没问题吗?
对于昭武帝把他拉到明心殿,他是一点问题也没有,昭武帝现下那么忙有自己的一份原因,基于此,顾丛嘉还是有些歉疚的,而且,在哪待着不是待着,在明心殿待着,也好着,无人敢怠慢他。
老父亲想让他陪着,那就陪着呗。
并且,老父亲认真看奏折,他做功课的注意力也能上去点,挺好的。
在这时候,老父亲突然问他,有想吃的吗,他有想吃的那自然就回答了,在这之后,老父亲的反应不是很正常吗?
他虽然擅于看人,擅于揣摩他人情绪,但到现在,他早已不再是兢兢业业揣摩昭武帝的情绪进而和他相处了,他们俩之间已经有了自己的相处模式。
但很可惜,顾丛嘉不知道,所以也就无从反驳苏禾,以致于后来者从昭武帝身旁大太监苏禾留下的日记里,描绘出了一个情绪价值拉满的秦王殿下,更奇妙的是,他们认为因为秦王殿下从不让昭武帝的情绪落地,所以他才最受宠。
这要是让昭武年间的其他人知道,肯定要说一句倒反天罡!
这完全是反过来的,是因为在昭武帝心里顾丛嘉的位置极重,所以他的每一句话都会给昭武帝带去极大的情绪价值……但跨越那么长的时空,无人知晓,所以,这场误会持续了几百年。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目前,昭武年间,所有人最关注的是,另一位副考官陛下定下了谁。
庄府,庄闻明按耐不住的好奇,“爹,你猜副考官会是谁?”
庄文君:“好好准备你的会试,别操心那么多。”
庄闻明下了一子,“我有好好准备,就是好奇,你就说一下,你猜的是谁。”
庄文君:“猜不中,不猜。”
庄闻明瞪大了眼睛,这什么回答,“你怎么可能猜不中?”
庄文君专注的看着棋盘,没理庄闻明,“你可是当今宠臣,陛下的右相啊。”
这件事当初震惊朝野,他们都知道,庄文君年轻有为,在外政绩优秀,陛下将他调回来,担任科举主考官的位置,对他也是满意的,他在年底结算完肯定是会升官的。
他们当初还在想朝中没有正二品的官职空缺,心里揣测过陛下会怎么给他升官,他们当初预测的最大可能性是叠加庄文君身上的官职。
但谁也没想到,陛下对庄文君那不是一般的满意,那是非常满意,不叠加官职,直接跨到了当朝右相,从正三品到正一品,直接跨越一个大阶,三个小阶。
他们承认,庄文君的优秀,他的在外政绩很好,他们都有心里准备,庄文君可以从正三品升到正二品,但陛下这,还是太猛了……直接就蹦到了正一品。
和苏齐贤平起平坐的位置上,是,左相是比右相尊贵,但这不是理由,关键在于庄文君这一升,就和苏齐贤平阶了啊!
苏齐贤今年几岁,庄文君又几岁,这背后的影响简直不是一个级别的……朝野震动,尤其是世族一系的官员,弹劾庄文君的奏折那叫一个满天飞啊,但,没用!
昭武帝奏折招收,但就是没回复,也没改主意,到这个时候,朝野才恍然意识到了什么。
他们陷入了误区,因为当初的瑾王陛下常年驻守边疆他们就认为瑾王没有心腹,在朝堂上没有瑾王的自己人。
兵部尚书,那是陛下登基之后成为陛下心腹的。
但这,显然是不对的。
想想,庄文君第一次外放任职的地方和边疆的距离好像不远……这么一看,众人都悟了。
很显然,庄文君当初就和瑾王勾搭上了,到现在,他也到了收获的时候了。
作为在瑾王时期就追随的心腹,陛下肯定是要提拔的,再加上庄文君优秀的政绩,那就,青云直上。
直接一步到位,右相!
在他之前,右相这个职位虽然有,但因为苏齐贤,苏氏的阻挠,一直没有人坐上去。
但这次,苏氏,苏齐贤的阻挠显然是不顶作用的,因为圣意已决。
所以,庄文君也被朝野认为是宠臣,陛下的右相。
庄文君对于庄闻明这个称呼皱了皱眉,神色严肃了起来:“住嘴!圣意难测,岂是你能窥探的!想当官,首先管好自己的心思。”
敢窥探圣意,是不要命了吗?!
庄闻明从庄文君严肃的神情里意识到了什么,面色瞬间白了,垂下脑袋,老老实实下棋。
庄文君叹了口气,最近讨论副考官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尤其马上要科举的学子们,也不外乎庄闻明会受到影响。
过了会试就是殿试,他也不想把庄闻明弄成一个鹌鹑,要是到时候陛下问话他都答不出来,那可就丢人了。
所以,庄文君另启了一个话题:“你现在知道是谁把福仙楼的消息告诉秦王的吗?”
“金源。”说到这个,庄闻明精神了起来。
“你确定?”
庄文君意味深长的问道。
庄闻明有些纠结,确定是金源是有些纠结,这其中很混淆视听,毕竟,谁都知道金源是秦王的银账总管,秦王怎么样也不能明晃晃的勾搭金源,让他传递消息吧。
但,事实就是,秦王还真就这么干了,他最近好好观察了福仙楼的所有人,确实有人有些可疑,但他们也没到给秦王传递消息的地步,没有这个资格。
除了金源。
所以,庄闻明:“确定。”
庄文君笑了起来,“观察力不错,继续保持。”
庄闻明腼腆的笑了起来,有些不好意思。
周朝除了昭武帝会经常很直白的夸赞顾丛嘉,并且会向其他人隐晦的炫耀外,其他人都是很含蓄的,庄家也是如此,所以,庄闻明被庄文君这样夸赞的次数屈指可数。
故而,庄闻明现在情绪很好,已经不见先前的恐惧。
庄文君看着他这样,不着痕迹的松了口气,和庄闻明谈论这个话题的目的之一达到了,另一个,“那你觉得金源这个人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