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终于,在这一次后,昭武帝看到了他满意的奏折——张太师的奏折里终于不再明里暗里的表示对康王的支持。
这是阳谋,一次又一次的表现出对顾丛嘉的特殊,哪怕顾丛嘉年岁小不及康王已经及冠,哪怕他离入朝办事还早着,哪怕之前顾丛嘉身患怪症,但,那又怎么样?
帝王盛宠之下,会为他层层加码,让他以那么小的年龄封王,给他找银账总管,为他叠加势力,大将军是他的武学师傅,明正书院的院长是他的文学师傅,他还捞起了户部尚书,金成欠他一份人情,而今,更是做出了为了陪顾丛嘉玩而缺席皇室聚会的事情。
他有这么多筹码,如此之厚的圣宠,昭武帝一朝,嫡子和长子各自拥有一半的礼法正统,长子是年长且入朝早,但昭武帝明显偏向嫡子。
这要那些老大人怎么支持?又不是绝对优势的嫡长子能让他们和帝王对线,自昭武帝元旦的事情一出,支持长子的老大人们几乎都歇菜了。
这么明晃晃,毫不掩饰的帝王心思,他们挑战不了,主要长子他只占了一半的礼法优势啊,没办法拿这个和昭武帝对线让他立储君的。
坚决维护正统的老大人们以张太师为首,在此刻彻底静音,不再掺和任何夺嫡事宜,他们自此以后就是单纯的保皇派罢了,以帝王意志为先。
今天他和顾丛嘉出去玩还真是玩对了,昭武帝连看了几份保皇派的奏折,唇角上扬。
里面没有一点为康王站位的意思了。
昭武帝翻完保皇派的奏折,朝着苏禾打了个手势,是时候清除皇宫里的探子了。
将将天亮的时候,因为年龄小,玩了这么一场累的不行的顾丛嘉还在呼呼大睡,而皇宫里则是经历了一场清洗。
以前就算了,以后,宫内绝不会传出一丝一毫关于顾丛嘉和昭武帝的消息。
帝王想让别人知道的别人才可以知道,不想让人知道的,那就会被绝对掩藏。
第41章 六子夺嫡(21)都得闭嘴!
陈王府,顾墨看着由吏部尚书那里传来的信件,皱了皱眉,提笔写道:皇宫大清洗,没消息。
想了想,他又提笔:别上奏了,最近需安静。
他写完,将信张递交给下人,送去吏部尚书府。
程府被幽禁,不得出,但消息还是能传出来的,也能给昭武帝上奏。
毕竟,吏部尚书这种级别的官员不可能没有自辩的机会,况且,这件事他们所有人心知肚明,陛下将他们所有人幽禁,并不是认为他们这些人全都参与了军需案,他只是表示出一个态度,他很重视这件事,其次,也是不想听其他人在朝堂上吵架烦他。
所以,在昨日元旦的皇室聚会昭武帝没去,几位王爷没办法直接开口的当下,今日一早,吏部尚书就卡着最早的时间递上了奏折。
算算时间,陛下应该能批阅到了吧?
程尚书心想,于是,一份信件就送了出去,他想要陈王帮他,他需要知道陛下今日的心情,才好决定要不要继续上奏。
但很可惜的一件事是,陈王现在也没消息,今日五更时皇宫大清洗,慎刑司到处抓人,很巧的,抓的人中有陈王的眼线,后妃那边也是这样,与家族皇子联络的线全被砍断了,就算有漏网之鱼,现在这个时候,谁敢冒大不韪去探查并传递消息。
他们是疯了才想着撞枪口上。
所以,陈王是真的没消息。
没消息是没消息,陈王却给了命令,让吏部尚书别掺和了。
本来,吏部管官员调任,苏丞相将全朝堂拖下水的那几条,吏部是真的有一定责任的,而且,苏齐贤那老匹夫扯出来的参与军需案中层官员中程府的人最多。
毕竟,程尚书是吏部尚书,程氏在世族之中也算是苏氏之下的第二家了。
再有,就是陈王和康王的争锋,若不是苏齐贤来这么一手,拖所有人下水,那陈王应该是此局的优胜者。
哪怕现在要平局,最起码也要稍稍偏向一点陈王,康王那边户部左侍郎是铁板钉钉的丢了,但陈王这里要是求情让那些人只是降级,官位还在的话那么损失就会小很多,不仅如此,这批人还在朝中的话,一定会给康王,苏丞相使绊子。
且只有那些人的罪名不那么重,吏部在此事上的责任才能减到最小,打个比方就是,你调任的人犯了偷盗的罪名和调任的人贪墨国库,这两者之间对于上一级的牵连程度根本不在一个级别。
吏部调任的官员偷盗,好,撤职没话说,吏部也只是眼神不好没看清这个人的品行,但要是贪墨国库,那此案就大了,大理寺会介入彻查,首先就是,这个人为什么敢贪墨国库,他是吏部哪个官员举荐的,吏部又干不干净?
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人并不像康王那边的潘荣,葛琅一样直接间接的参与了贪墨,拿到了一部分军需并享用了。
他们没有拿到过军需,有这个实证在,就可以求情试试。
所以,陈王和吏部尚书付诸了行动,陈王本来打算在皇室聚会上开口的,结果昭武帝不在。
一看陈王那边失败,吏部尚书就火速的接上了,递上了奏折。
本来是打算从陈王那边得知陛下今日心情以做打算的,但看着陈王传来的消息,程尚书叹了口气,陛下这一手,还真是,无话可说。
现在不管昭武帝心情如何,他们也不能在军需案中发表一个字,不管是他,还是其他人。
都得闭嘴!
因为,皇宫大清洗了。
皇宫大清洗这个行为不可怕,可怕的是慎刑司抓人仿佛是开了天眼,抓的都是各个王爷,世族的眼线,几乎没有抓错的人,准确率高达百分之九十。
慎刑司自然是没有天眼的,那他们这么高的准确率,就是早知道这些人是眼线了……他们知道,陛下肯定也是知道的。
这种推测让人害怕,在皇宫安插眼线,还被陛下知道了……但陛下什么反应都没有,就更让人惴惴不安了。
现在不管是康王他们,还是世族,都老实了,都得老老实实的等着慎刑司结果出来,陛下对他们的处罚,谁还敢在此时跳出来说军需案一事。
现在,不管陛下对军需案的处罚如何满朝文武也只有赞同的份。
不止是吏部尚书想到了这个问题,能在朝中做到高位的官员,没一个笨的。
还有人想到另一个可能性,陛下费力让满朝文武闭嘴,是因为什么?难道是陛下对参与军需案的人的处置会特别重?以致于陛下预料会有不少大臣反对,所以陛下才在此时清洗皇宫?让其他人闭嘴。
想到这个可能,不少人都惊了,至于为什么不往昭武帝会处置的特别轻,引起大臣反对的方向猜……众所周知,那可是异常重视军需的昭武帝!
张太师府,张太师瞧着京城的反应和被批阅的奏折,他满头华发却笑的无比自豪,“好啊。”
他的学生,是彻底出师了。
不同于张太师的骄傲自豪,其他人此时是忐忑不安,不止因为陛下清洗皇宫的事,更是因为想知道陛下对于军需案的处置。
对于自己造成的动静,昭武帝现下是不知道的,因为他刚醒。
昨日陪顾丛嘉出去玩,又批奏折到六更,就算昭武帝是习武之人,精力旺盛,他也扛不住想睡觉。
正好顾丛嘉也醒了,强撑着陪顾丛嘉吃完各自的营养餐之后,昭武帝就近睡在了明武殿。
反正顾丛嘉也醒了,不用床了,不怕自己把他压坏。
昭武帝这一觉睡的很舒服,可能是因为累了,深度睡眠很好,也可能是因为这一觉没有做梦。
他醒来,在外室找到了顾丛嘉,他正在玩内务府给他做的益智小玩具,拼图。
说起来这拼图还是顾丛嘉自己跑去内务府定制的,对此,昭武帝高兴于顾丛嘉的聪慧和奇思妙想。
但现在昭武帝却有些惊讶,不是因为这个拼图的图案又变了,而是因为,这个时间点在以往是顾丛嘉给华崽理毛的时间。
昭武帝是知道的,顾丛嘉跟自己一样,规划好了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他就一定会做到。
但现在,昭武帝挑眉,走近弯腰,坐在顾丛嘉旁边和他一起拼图。
顾丛嘉拼图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了一只大手,顾丛嘉偏过头看了一眼昭武帝,又转回去继续拼。
昭武帝也不在意顾丛嘉的反应,顾丛嘉做事的一大优点是,做事过程中必定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哪怕只是玩*游戏,顾丛嘉也是这样的。
对于顾丛嘉这样的优点,昭武帝是赞扬并鼓励他发扬光大的。
所以,跟着顾丛嘉一起拼完图,看了一眼,非常有童趣的元旦祝贺图。
他这才抬眼,开口道:“怎么不去给华崽理毛了?”
顾丛嘉撇了撇嘴,桃花眼直视他,语气有些委屈,“华崽现在的毛硬了。”
这是阳谋,一次又一次的表现出对顾丛嘉的特殊,哪怕顾丛嘉年岁小不及康王已经及冠,哪怕他离入朝办事还早着,哪怕之前顾丛嘉身患怪症,但,那又怎么样?
帝王盛宠之下,会为他层层加码,让他以那么小的年龄封王,给他找银账总管,为他叠加势力,大将军是他的武学师傅,明正书院的院长是他的文学师傅,他还捞起了户部尚书,金成欠他一份人情,而今,更是做出了为了陪顾丛嘉玩而缺席皇室聚会的事情。
他有这么多筹码,如此之厚的圣宠,昭武帝一朝,嫡子和长子各自拥有一半的礼法正统,长子是年长且入朝早,但昭武帝明显偏向嫡子。
这要那些老大人怎么支持?又不是绝对优势的嫡长子能让他们和帝王对线,自昭武帝元旦的事情一出,支持长子的老大人们几乎都歇菜了。
这么明晃晃,毫不掩饰的帝王心思,他们挑战不了,主要长子他只占了一半的礼法优势啊,没办法拿这个和昭武帝对线让他立储君的。
坚决维护正统的老大人们以张太师为首,在此刻彻底静音,不再掺和任何夺嫡事宜,他们自此以后就是单纯的保皇派罢了,以帝王意志为先。
今天他和顾丛嘉出去玩还真是玩对了,昭武帝连看了几份保皇派的奏折,唇角上扬。
里面没有一点为康王站位的意思了。
昭武帝翻完保皇派的奏折,朝着苏禾打了个手势,是时候清除皇宫里的探子了。
将将天亮的时候,因为年龄小,玩了这么一场累的不行的顾丛嘉还在呼呼大睡,而皇宫里则是经历了一场清洗。
以前就算了,以后,宫内绝不会传出一丝一毫关于顾丛嘉和昭武帝的消息。
帝王想让别人知道的别人才可以知道,不想让人知道的,那就会被绝对掩藏。
第41章 六子夺嫡(21)都得闭嘴!
陈王府,顾墨看着由吏部尚书那里传来的信件,皱了皱眉,提笔写道:皇宫大清洗,没消息。
想了想,他又提笔:别上奏了,最近需安静。
他写完,将信张递交给下人,送去吏部尚书府。
程府被幽禁,不得出,但消息还是能传出来的,也能给昭武帝上奏。
毕竟,吏部尚书这种级别的官员不可能没有自辩的机会,况且,这件事他们所有人心知肚明,陛下将他们所有人幽禁,并不是认为他们这些人全都参与了军需案,他只是表示出一个态度,他很重视这件事,其次,也是不想听其他人在朝堂上吵架烦他。
所以,在昨日元旦的皇室聚会昭武帝没去,几位王爷没办法直接开口的当下,今日一早,吏部尚书就卡着最早的时间递上了奏折。
算算时间,陛下应该能批阅到了吧?
程尚书心想,于是,一份信件就送了出去,他想要陈王帮他,他需要知道陛下今日的心情,才好决定要不要继续上奏。
但很可惜的一件事是,陈王现在也没消息,今日五更时皇宫大清洗,慎刑司到处抓人,很巧的,抓的人中有陈王的眼线,后妃那边也是这样,与家族皇子联络的线全被砍断了,就算有漏网之鱼,现在这个时候,谁敢冒大不韪去探查并传递消息。
他们是疯了才想着撞枪口上。
所以,陈王是真的没消息。
没消息是没消息,陈王却给了命令,让吏部尚书别掺和了。
本来,吏部管官员调任,苏丞相将全朝堂拖下水的那几条,吏部是真的有一定责任的,而且,苏齐贤那老匹夫扯出来的参与军需案中层官员中程府的人最多。
毕竟,程尚书是吏部尚书,程氏在世族之中也算是苏氏之下的第二家了。
再有,就是陈王和康王的争锋,若不是苏齐贤来这么一手,拖所有人下水,那陈王应该是此局的优胜者。
哪怕现在要平局,最起码也要稍稍偏向一点陈王,康王那边户部左侍郎是铁板钉钉的丢了,但陈王这里要是求情让那些人只是降级,官位还在的话那么损失就会小很多,不仅如此,这批人还在朝中的话,一定会给康王,苏丞相使绊子。
且只有那些人的罪名不那么重,吏部在此事上的责任才能减到最小,打个比方就是,你调任的人犯了偷盗的罪名和调任的人贪墨国库,这两者之间对于上一级的牵连程度根本不在一个级别。
吏部调任的官员偷盗,好,撤职没话说,吏部也只是眼神不好没看清这个人的品行,但要是贪墨国库,那此案就大了,大理寺会介入彻查,首先就是,这个人为什么敢贪墨国库,他是吏部哪个官员举荐的,吏部又干不干净?
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人并不像康王那边的潘荣,葛琅一样直接间接的参与了贪墨,拿到了一部分军需并享用了。
他们没有拿到过军需,有这个实证在,就可以求情试试。
所以,陈王和吏部尚书付诸了行动,陈王本来打算在皇室聚会上开口的,结果昭武帝不在。
一看陈王那边失败,吏部尚书就火速的接上了,递上了奏折。
本来是打算从陈王那边得知陛下今日心情以做打算的,但看着陈王传来的消息,程尚书叹了口气,陛下这一手,还真是,无话可说。
现在不管昭武帝心情如何,他们也不能在军需案中发表一个字,不管是他,还是其他人。
都得闭嘴!
因为,皇宫大清洗了。
皇宫大清洗这个行为不可怕,可怕的是慎刑司抓人仿佛是开了天眼,抓的都是各个王爷,世族的眼线,几乎没有抓错的人,准确率高达百分之九十。
慎刑司自然是没有天眼的,那他们这么高的准确率,就是早知道这些人是眼线了……他们知道,陛下肯定也是知道的。
这种推测让人害怕,在皇宫安插眼线,还被陛下知道了……但陛下什么反应都没有,就更让人惴惴不安了。
现在不管是康王他们,还是世族,都老实了,都得老老实实的等着慎刑司结果出来,陛下对他们的处罚,谁还敢在此时跳出来说军需案一事。
现在,不管陛下对军需案的处罚如何满朝文武也只有赞同的份。
不止是吏部尚书想到了这个问题,能在朝中做到高位的官员,没一个笨的。
还有人想到另一个可能性,陛下费力让满朝文武闭嘴,是因为什么?难道是陛下对参与军需案的人的处置会特别重?以致于陛下预料会有不少大臣反对,所以陛下才在此时清洗皇宫?让其他人闭嘴。
想到这个可能,不少人都惊了,至于为什么不往昭武帝会处置的特别轻,引起大臣反对的方向猜……众所周知,那可是异常重视军需的昭武帝!
张太师府,张太师瞧着京城的反应和被批阅的奏折,他满头华发却笑的无比自豪,“好啊。”
他的学生,是彻底出师了。
不同于张太师的骄傲自豪,其他人此时是忐忑不安,不止因为陛下清洗皇宫的事,更是因为想知道陛下对于军需案的处置。
对于自己造成的动静,昭武帝现下是不知道的,因为他刚醒。
昨日陪顾丛嘉出去玩,又批奏折到六更,就算昭武帝是习武之人,精力旺盛,他也扛不住想睡觉。
正好顾丛嘉也醒了,强撑着陪顾丛嘉吃完各自的营养餐之后,昭武帝就近睡在了明武殿。
反正顾丛嘉也醒了,不用床了,不怕自己把他压坏。
昭武帝这一觉睡的很舒服,可能是因为累了,深度睡眠很好,也可能是因为这一觉没有做梦。
他醒来,在外室找到了顾丛嘉,他正在玩内务府给他做的益智小玩具,拼图。
说起来这拼图还是顾丛嘉自己跑去内务府定制的,对此,昭武帝高兴于顾丛嘉的聪慧和奇思妙想。
但现在昭武帝却有些惊讶,不是因为这个拼图的图案又变了,而是因为,这个时间点在以往是顾丛嘉给华崽理毛的时间。
昭武帝是知道的,顾丛嘉跟自己一样,规划好了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他就一定会做到。
但现在,昭武帝挑眉,走近弯腰,坐在顾丛嘉旁边和他一起拼图。
顾丛嘉拼图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了一只大手,顾丛嘉偏过头看了一眼昭武帝,又转回去继续拼。
昭武帝也不在意顾丛嘉的反应,顾丛嘉做事的一大优点是,做事过程中必定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哪怕只是玩*游戏,顾丛嘉也是这样的。
对于顾丛嘉这样的优点,昭武帝是赞扬并鼓励他发扬光大的。
所以,跟着顾丛嘉一起拼完图,看了一眼,非常有童趣的元旦祝贺图。
他这才抬眼,开口道:“怎么不去给华崽理毛了?”
顾丛嘉撇了撇嘴,桃花眼直视他,语气有些委屈,“华崽现在的毛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