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故而,他斗胆,只要秦王殿下去明正书院求学,哪怕只是挂名,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去明正书院,其他殿下也会有些谨慎的去动明正书院的学生,还有,把秦王殿下看成眼珠子的陛下,他决不会让秦王殿下出事!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名誉上的。
但这说到底也是利用了秦王殿下,所以,花都与才忐忑。
哪怕他分析了陛下让吴武将军担任秦王殿下武学师傅的用意,心里有把握陛下会答应,但依然忐忑与害怕……
幸好,陛下答应了。花都与抬手擦了擦额角的汗,嘴角露出标准的微笑,走路自有风姿,他还是那个仪态端方的大儒。
“?所以花夫子还是来皇宫里一对一教我,但在外面我是明正书院普通的学生?”
昭武帝:“嗯,不过你不普通,你是亲王。”
顾丛嘉弯了弯眼眸,“我当然不普通,我可是父皇最最在乎的孩子。”
他过去和昭武帝挨挨蹭蹭,黏黏糊糊,昭武帝端坐如松,并没有被顾丛嘉蹭倒,他训斥他:“坐好。”
如果忽视他眼中的笑意的话,这个训斥还是很有威力的。
秋冬之际,明心殿铺满了毛绒绒的地毯,顾丛嘉歪坐在地毯上,头靠在昭武帝的身上,“我是不是应该给花夫子准备束脩了?”
毕竟来年就开学了,时间也不多了。
周朝重礼,学生拜师还是要好好准备束脩的。
昭武帝:“这个你不用管,我准备,你只管开学就行。”
“好噢。”
“那我现在继续给华崽理毛啦?”
“嗯。”
华崽站在高处听着人类幼崽的呼唤,利索的跳下来,窝在顾丛嘉的身前,乖乖巧巧的。
顾丛嘉拿着特制的梳子,温柔而缓慢的给华崽理毛。
响午的阳光热烈璀璨,斑斑点点金色在明心殿中,安逸而温馨。
昭武帝静静的看着这一幕,默默的弯了弯嘴角。
苏府,听到陛下召花都与和花都与出宫后大肆宣扬秦王求学于明正书院的消息后,苏丞相手上修建盆栽枝桠的动作顿了顿,而后,继续修建。
过了一会,他直起身:“再拨出一笔银钱,让卫城那边快点。”
“是。”
管家退下,苏盛则有些担忧:“父亲,我们已经拿出了很大一笔钱,要是再拿出钱,恐怕族人会有意见。”
苏氏一族的族长和此代官职最高的人是苏丞相没错,但苏氏也是一个大族啊,那些钱,是族中公银,族人也需要用的。
“让他们眼界放长远些,最近少买些金银珠宝,忍一忍,等到大皇子登基,我们苏氏一族什么没有。”
苏丞相道,“时间不等人,我们得再快一点。”
花都与那个老头为什么大肆宣扬秦王求学于明正书院的消息,不就是看出了局面危险嘛,现在各个王爷都蠢蠢欲动。
这个时候,大皇子必须尽快封王!
不然,压制陈王他们都不太好完全压制!毕竟,你虽为长,但我是亲王,尊卑比你高。
所以,从苏丞相这,再次拨了一大笔钱给户部,户部再转给工部。
第24章 六子夺嫡(4)大皇子因功被封为康王……
作为丞相,大部分政务也会过他的手。
苏丞相干了半辈子,自然有他的政治敏感度,在吴武回来之后陛下一直没有下旨,并且在看到吴武奏折上解释的卫城互市一事,他便懂了。
要在卫城设置互市,前期投入一大笔钱,陛下嘛,有这个钱,但朝中还有其他事情也需要用钱呢。
而他,虽然作为丞相,过大部分政务,但看到吴武的折子还是头一遭,毕竟他们同为一品大员。
那这个折子是怎么到他手上的,自然不言而喻。
之前已经有过一次经验,苏丞相十分娴熟,和陛下心照不宣,他们苏氏一族出钱出力办成卫城互市一事,陛下给大皇子封王,这是,利益交换。
等到他们办成之后,互市开启,自会有陛下那边的人接手,作为交换,大皇子顾笔将趁着这样的功绩封王。
陈王府,因为苏丞相赶着时间又捐了户部一大笔钱还指明这笔钱给工部,痕迹已露。
陈王眉眼嘲讽:“不知道的,还以为顾笔是苏家人呢。”一语双关。
既讽刺顾笔那个废物,想要封王自己却没有一点用。
也质疑苏丞相的用意,连续两次拿出大笔银钱,就为了顾笔封王,他可不信。
世家是有钱,但也禁不住这么短时间内的两大笔银钱。
那可是建设一座城的钱!最起码是国库一季的税收,还是风和雨顺,无天灾人祸时期的。
苏丞相对自家人都没这么大方过。
吏部尚书表情严肃,他知道陈王的意思,他也在借此事敲打自己和程家。
世家重利,能让苏丞相这个老狐狸这么尽心尽力的帮顾笔,自然是有着更大的利益。
就比如说,就顾笔事事依仗苏丞相的性子,一旦顾笔登上帝位,这天下姓还是不是姓顾就不一定了。
但陈王在程尚书眼前脾性一向温和,这次反常的出言嘲讽,自然是说他可不是顾笔那个蠢货,也少让世家打把自己变成傀儡的心思。
程尚书:“殿下放心,程氏也会向苏氏一样尽心尽力辅佐殿下的。”
这一句话,两层含义,第一,他们会和苏氏一样尽全力帮陈王登的大位,第二,辅佐二字,表明他们绝无趱越的心思。
陈王抬起头,似笑非笑的看了一眼程尚书,情绪转变的也快,语气温和:“外公和程氏的忠心我自然是相信的。”
程尚书行了一个臣对君的礼仪,“那就多谢王爷信任了。”
陈王满意的扶起程尚书,脸上笑容愈加温和:“外公何至于此,快快请起。”
……此情此景在听闻苏府的动作之后都大差不差的发生在各大王府。
没办法,世家是有前科的。
周朝现在的世家,一些是如敬国公府一样的开国功臣,另一些,则是前朝遗留的世家大族,这些人是有过将前朝帝王变为傀儡的历史事迹的。
他们自然是忌惮的。
昭武帝放下手里的情报,各大王府里的动作可谓是一清二楚,垂下眼睑,掩盖住眼底对世家的杀意,一步一步,慢慢来……再抬起头时,已经恢复了往常的平静。
*
昭武十年十二月三日,一封指责潘氏族人欺男霸女,欺占良田的奏折摆在了昭武帝御案前。
昭武帝令大理寺调查此事。
十年十二月七日,卫城互市完成,大皇子因功被封为康王。
十年十二月十二日,另一封弹劾潘家的奏折直达天听。
上一件案子大理寺还未调查完毕,这一件案子又来了,且这起案子较上一桩案子更为恐怖。
这一封奏折指控户部左侍郎潘荣在昭武帝御驾亲征期间挪用军需物资!
这罪名可太大了,尤其,昭武帝重军事,重军需。
一旦涉及到军事方面的罪名,那便是,轻从重判,重至死判乃至夷族。
这封奏折一出,百官哗然。一是为潘荣的胆量,敢动军需!
二来,潘荣是纯正的大皇子一脉的官员,而上奏这封奏折的官员是陈王的人。
潘府被封禁看管起来,任何人不得进出,此案由大理寺彻查!
陛下口谕已下,康王面色铁青的站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的焦躁和苏丞相的平静对比明显。
他们都在等潘荣传来的消息,人不得进出,信件还是可以传递的。
“舅舅,你就不担心吗?”
顾笔忍不住问,这可是挪用军需的大罪!
在十二日之前,面对其他皇子的攻讦他还能保持镇定,风度翩翩,但此事,他有点坐不住了。
毕竟,之前不论怎样他们都能保住潘荣户部左侍郎的官职,但现在这件事,一旦为真,别说户部的官职了,就连潘氏一族能不能活下来都是个问题。
他倒不是忧心潘氏一族怎么样,他担心的是一旦此事成真,他们将会损失一个户部左侍郎。
这官位已经不低了,而且还在主管税收财政的户部。
苏丞相慢悠悠的呷了一口茶:“潘荣没那么蠢,此事应该是其他殿下的栽赃,等拿到潘荣的信件,了解完事情的始末,我们就能反制回去了,殿下放心,我已经派人去寻他们栽赃的证据了。”
康王想起这封奏折被砸出时潘荣一刹那煞白的脸,心中有些不好的预感,潘荣,真的没做过吗?
正在康王与苏丞相等潘荣消息的时候,陈王府,陈王他们几个笑着碰了一杯,“真没想到那潘荣胆子敢这么大啊。”
楚王啧啧称奇,朝野尽知昭武帝对军需的看重程度,苏家都不敢对军需动手,也不知这潘荣哪来的胆子竟敢把手伸向军需。
他们查到的时候,还以为是查错了呢,再三调查了几遍,终于确认这是真的。
但这说到底也是利用了秦王殿下,所以,花都与才忐忑。
哪怕他分析了陛下让吴武将军担任秦王殿下武学师傅的用意,心里有把握陛下会答应,但依然忐忑与害怕……
幸好,陛下答应了。花都与抬手擦了擦额角的汗,嘴角露出标准的微笑,走路自有风姿,他还是那个仪态端方的大儒。
“?所以花夫子还是来皇宫里一对一教我,但在外面我是明正书院普通的学生?”
昭武帝:“嗯,不过你不普通,你是亲王。”
顾丛嘉弯了弯眼眸,“我当然不普通,我可是父皇最最在乎的孩子。”
他过去和昭武帝挨挨蹭蹭,黏黏糊糊,昭武帝端坐如松,并没有被顾丛嘉蹭倒,他训斥他:“坐好。”
如果忽视他眼中的笑意的话,这个训斥还是很有威力的。
秋冬之际,明心殿铺满了毛绒绒的地毯,顾丛嘉歪坐在地毯上,头靠在昭武帝的身上,“我是不是应该给花夫子准备束脩了?”
毕竟来年就开学了,时间也不多了。
周朝重礼,学生拜师还是要好好准备束脩的。
昭武帝:“这个你不用管,我准备,你只管开学就行。”
“好噢。”
“那我现在继续给华崽理毛啦?”
“嗯。”
华崽站在高处听着人类幼崽的呼唤,利索的跳下来,窝在顾丛嘉的身前,乖乖巧巧的。
顾丛嘉拿着特制的梳子,温柔而缓慢的给华崽理毛。
响午的阳光热烈璀璨,斑斑点点金色在明心殿中,安逸而温馨。
昭武帝静静的看着这一幕,默默的弯了弯嘴角。
苏府,听到陛下召花都与和花都与出宫后大肆宣扬秦王求学于明正书院的消息后,苏丞相手上修建盆栽枝桠的动作顿了顿,而后,继续修建。
过了一会,他直起身:“再拨出一笔银钱,让卫城那边快点。”
“是。”
管家退下,苏盛则有些担忧:“父亲,我们已经拿出了很大一笔钱,要是再拿出钱,恐怕族人会有意见。”
苏氏一族的族长和此代官职最高的人是苏丞相没错,但苏氏也是一个大族啊,那些钱,是族中公银,族人也需要用的。
“让他们眼界放长远些,最近少买些金银珠宝,忍一忍,等到大皇子登基,我们苏氏一族什么没有。”
苏丞相道,“时间不等人,我们得再快一点。”
花都与那个老头为什么大肆宣扬秦王求学于明正书院的消息,不就是看出了局面危险嘛,现在各个王爷都蠢蠢欲动。
这个时候,大皇子必须尽快封王!
不然,压制陈王他们都不太好完全压制!毕竟,你虽为长,但我是亲王,尊卑比你高。
所以,从苏丞相这,再次拨了一大笔钱给户部,户部再转给工部。
第24章 六子夺嫡(4)大皇子因功被封为康王……
作为丞相,大部分政务也会过他的手。
苏丞相干了半辈子,自然有他的政治敏感度,在吴武回来之后陛下一直没有下旨,并且在看到吴武奏折上解释的卫城互市一事,他便懂了。
要在卫城设置互市,前期投入一大笔钱,陛下嘛,有这个钱,但朝中还有其他事情也需要用钱呢。
而他,虽然作为丞相,过大部分政务,但看到吴武的折子还是头一遭,毕竟他们同为一品大员。
那这个折子是怎么到他手上的,自然不言而喻。
之前已经有过一次经验,苏丞相十分娴熟,和陛下心照不宣,他们苏氏一族出钱出力办成卫城互市一事,陛下给大皇子封王,这是,利益交换。
等到他们办成之后,互市开启,自会有陛下那边的人接手,作为交换,大皇子顾笔将趁着这样的功绩封王。
陈王府,因为苏丞相赶着时间又捐了户部一大笔钱还指明这笔钱给工部,痕迹已露。
陈王眉眼嘲讽:“不知道的,还以为顾笔是苏家人呢。”一语双关。
既讽刺顾笔那个废物,想要封王自己却没有一点用。
也质疑苏丞相的用意,连续两次拿出大笔银钱,就为了顾笔封王,他可不信。
世家是有钱,但也禁不住这么短时间内的两大笔银钱。
那可是建设一座城的钱!最起码是国库一季的税收,还是风和雨顺,无天灾人祸时期的。
苏丞相对自家人都没这么大方过。
吏部尚书表情严肃,他知道陈王的意思,他也在借此事敲打自己和程家。
世家重利,能让苏丞相这个老狐狸这么尽心尽力的帮顾笔,自然是有着更大的利益。
就比如说,就顾笔事事依仗苏丞相的性子,一旦顾笔登上帝位,这天下姓还是不是姓顾就不一定了。
但陈王在程尚书眼前脾性一向温和,这次反常的出言嘲讽,自然是说他可不是顾笔那个蠢货,也少让世家打把自己变成傀儡的心思。
程尚书:“殿下放心,程氏也会向苏氏一样尽心尽力辅佐殿下的。”
这一句话,两层含义,第一,他们会和苏氏一样尽全力帮陈王登的大位,第二,辅佐二字,表明他们绝无趱越的心思。
陈王抬起头,似笑非笑的看了一眼程尚书,情绪转变的也快,语气温和:“外公和程氏的忠心我自然是相信的。”
程尚书行了一个臣对君的礼仪,“那就多谢王爷信任了。”
陈王满意的扶起程尚书,脸上笑容愈加温和:“外公何至于此,快快请起。”
……此情此景在听闻苏府的动作之后都大差不差的发生在各大王府。
没办法,世家是有前科的。
周朝现在的世家,一些是如敬国公府一样的开国功臣,另一些,则是前朝遗留的世家大族,这些人是有过将前朝帝王变为傀儡的历史事迹的。
他们自然是忌惮的。
昭武帝放下手里的情报,各大王府里的动作可谓是一清二楚,垂下眼睑,掩盖住眼底对世家的杀意,一步一步,慢慢来……再抬起头时,已经恢复了往常的平静。
*
昭武十年十二月三日,一封指责潘氏族人欺男霸女,欺占良田的奏折摆在了昭武帝御案前。
昭武帝令大理寺调查此事。
十年十二月七日,卫城互市完成,大皇子因功被封为康王。
十年十二月十二日,另一封弹劾潘家的奏折直达天听。
上一件案子大理寺还未调查完毕,这一件案子又来了,且这起案子较上一桩案子更为恐怖。
这一封奏折指控户部左侍郎潘荣在昭武帝御驾亲征期间挪用军需物资!
这罪名可太大了,尤其,昭武帝重军事,重军需。
一旦涉及到军事方面的罪名,那便是,轻从重判,重至死判乃至夷族。
这封奏折一出,百官哗然。一是为潘荣的胆量,敢动军需!
二来,潘荣是纯正的大皇子一脉的官员,而上奏这封奏折的官员是陈王的人。
潘府被封禁看管起来,任何人不得进出,此案由大理寺彻查!
陛下口谕已下,康王面色铁青的站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的焦躁和苏丞相的平静对比明显。
他们都在等潘荣传来的消息,人不得进出,信件还是可以传递的。
“舅舅,你就不担心吗?”
顾笔忍不住问,这可是挪用军需的大罪!
在十二日之前,面对其他皇子的攻讦他还能保持镇定,风度翩翩,但此事,他有点坐不住了。
毕竟,之前不论怎样他们都能保住潘荣户部左侍郎的官职,但现在这件事,一旦为真,别说户部的官职了,就连潘氏一族能不能活下来都是个问题。
他倒不是忧心潘氏一族怎么样,他担心的是一旦此事成真,他们将会损失一个户部左侍郎。
这官位已经不低了,而且还在主管税收财政的户部。
苏丞相慢悠悠的呷了一口茶:“潘荣没那么蠢,此事应该是其他殿下的栽赃,等拿到潘荣的信件,了解完事情的始末,我们就能反制回去了,殿下放心,我已经派人去寻他们栽赃的证据了。”
康王想起这封奏折被砸出时潘荣一刹那煞白的脸,心中有些不好的预感,潘荣,真的没做过吗?
正在康王与苏丞相等潘荣消息的时候,陈王府,陈王他们几个笑着碰了一杯,“真没想到那潘荣胆子敢这么大啊。”
楚王啧啧称奇,朝野尽知昭武帝对军需的看重程度,苏家都不敢对军需动手,也不知这潘荣哪来的胆子竟敢把手伸向军需。
他们查到的时候,还以为是查错了呢,再三调查了几遍,终于确认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