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杨三妹说了一句,自顾自的去张罗。
  在峡湾,搬家属于大事件,很有讲究的,不仅要安排席面请亲朋好友和熟悉的人,还有一些辈辈相传的习俗。
  搬家时主家一定要准备的是灯笼,还必须是一对,灯笼上还要写上家主姓氏。
  开始杨三妹写的是赵,不过让林彩蝶给拦住了,这个是渔场,必须写林。
  再就是竹竿两根,这个主要是新家晾晒衣服,要是有竹竿和衣服,就说明有人在家里,表示人丁兴旺。
  还有就是扫把,搬家要带2个扫把。
  一把是原来旧家用的扫把,另一把是新家用的扫把。
  代表的意义是,将原先住的旧屋打扫干净后,以便后来人入住;同时把自己新屋打扫一番,干干净净的开始新生活。
  老宅暂时是不会有人来住了,但是也要打扫干净了。
  毕竟是曾经的家,不说那些记忆,就是这房子也是每年都要修葺一番的。
  何正阳和赵峥嵘这两个女婿也是一大早就过来,现在已经推了两趟板车了。
  这个时候真正要推的也只有林彩蝶睡的这屋里的床和行李以及大锅了。
  村子里的亲戚也一早的就过来帮忙,杨三妹见她俩出门,就一人给装了一碗稀饭。
  “两位贵夫人舍得起来了,快吃吧,吃完跟我一起打扫屋子。”
  姐妹俩端着稀饭就是一阵喝,然后林彩蝶就跟着打扫屋子去了。
  林彩凤没去,她还得先给阿泽喂奶,小家伙也是贪吃的很。
  等到屋子打扫完,家里的东西也都搬空了。
  杨三妹拿着抹布,站在院子里,看着眼前的房子,一阵无语。
  多少还有些舍不得的那种感觉,但是细想一下,自己也觉得矫情。
  又不是走多远,去住新房,这种感觉就挺无理的。
  不过林彩蝶懂,虽然懂,但是也不会共情。
  “娘,走吧,那边还要你主持大局呢。”
  第298章 接天线
  杨三妹叹口气,拿出大锁,上前把屋门锁上。
  然后指着地上的两个桶说道:“这两个都拎上,咱们早点过去。”
  桶都贴了红纸,里面都是老宅这边准备的,一个是半桶的米,一个是半桶的水。
  寓意也简单,就是要把装米和水的桶带到新家,用来烧水煮饭,代表着换水土。
  三姐妹跟着母亲一起慢慢的向着渔场方向走去。
  路上遇到村子里的人,也有招呼的,不过她们也没停下来,只是招呼一声就过去。
  不过身后传来的都是“享福了”或者“住新房去了”之类的声音。
  到了新房这边,大门口上已经点燃了一点稻草,她们依次的从稻草上迈过去,就算完成了仪式。
  然后就是布置新家了。
  房间林彩蝶早就安排好了,堂哥家的一个嫂子帮着杨三妹布置她和林卫国的房间。
  林成龙自己布置自己的房间。
  林彩蝶也布置自己的,林彩凤就布置挨着林彩蝶的那间客房。
  还好魏广生送了一张床,家里这边暂时是够用了。
  至于另外一边给赵家人准备的两间房就等魏广生家具做出来再布置也来的及。
  赵峥嵘和林卫国布置厨房,其实就是安锅灶。
  因为大多数都是早就运过来的,所以布置本身也不麻烦,主要就是铺床,再把衣服叠放起来。
  林成龙快速的把自己房间收拾好,然后就跑到堂屋客厅,这屋里早就布置完了,关键是电视就放在这屋,他要好好看看。
  可是,这电视只配有一个屋内的小天线,根本不能收到什么信号。
  国内电视还是以户外天线为主,而且买一个户外天线也不便宜。
  大多数的人家都自己用电线做。
  何正阳在镇上倒是能弄到这个天线,不过今天是没办法了。
  所以得知结果的林成龙很是失望,今天搬新家,要是也能看上电视就好了。
  到底还是孩子,不会说真的读高中了,就真的多成熟。
  家里都收拾好了后,就开始准备饭了。
  杨三妹带着林彩蝶上阵,林彩凤负责照顾两个小豆丁孩子,当然,小阿明也跟着自己爹过来在这里玩。
  毕竟新房子,院子也大,这个对阿明还是挺有吸引力的。
  小屁孩今年虚4岁了,也满3周了,现在看啥都是好奇的很,平时一个看不住,就会跟着别的大孩子屁股后面跑。
  现在,衣服每天都脏兮兮的,弄的林彩霞每天都跟着骂。
  本来挺好的脾气,现在有化身后母的趋势。
  赵峥嵘看不仅林成龙,就连林卫国也时不时的盯着电视看看,就想着尽快把电视天线接上。
  于是拉着何正阳一起,两人直接开着小艇去了镇里。
  有了小艇就是方便,要是骑自行车走陆路,走这一趟得两个多小时。
  但是走海路就不一样了,来回40多分钟就够,加上弄天线,也才一个小时出头就回来了。
  这次天线是何正阳找的熟人给做的,只收了个友情价,30块钱。
  30块也真是不低了。
  用他的话来说:“我这个是圆形的,用材多,给的线也长,而且他这个能多收两个台的。”
  何正阳估计也延续了老林家女婿的传统,身上还真没这么多。
  他本来想记账等回来的时候再给,反正岳母搬家,就当是女婿的贺礼了。
  谁知道赵峥嵘直接掏钱出来给了。
  何正阳看着赵峥嵘随手就掏出这么多张大团结,就很··· ···无语。
  同样都是女婿,咋差别就这么大呢。
  赵峥嵘很是灵通,看了眼何正阳笑着说:“也是昨天才有的,平时我兜里也掏不出钱,行了,咱们回去了。”
  两人又赶紧坐着小艇往村子赶。
  到的时候,家里饭还没做好,两个姑爷就忙着给架设天线了。
  这一下,把林卫国和林成龙都给招出来了,都伸着手要帮忙。
  赵峥嵘找了一根粗长直的竹竿,然后按照卖天线那人说的,把天线固定上去。
  然后在屋后直接挖了个坑,就在后门几步远的地方,然后把竹竿放下去。
  何正阳就开始走线,直接穿到堂屋。
  然后接到电视上。
  林成龙:“二姐夫,是不是可以看了。”
  何正阳:“还得看看信号,确定下方向才可以。”
  他打开电视。
  说实话,先头看到这台电视的时候还研究了下,这年代电视的外都是大差不差的,不过这台就不像自己家的,上边有调台的转扭,而是在下边的隐藏式按钮,明显就高级一些。
  何正阳是心里嘀咕了半天,但是手上的动作不慢,开始调到台号,然后喊着让赵峥嵘转动天线杆。
  慢慢的,电视屏幕由雪花变成图像,图像也越来越清晰。
  “好了,就这个位置。”何正阳喊了一声。
  赵峥嵘在外边就开始埋竿,这个位置固定了。
  何正阳在屋里则是有些吃惊,因为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这居然是台彩电。
  在这黑白电视都是稀罕玩意的年头,彩电是绝对能给人带来震撼的。
  “我艹,老三倒是有本事,居然是彩色的。”
  感慨了一句,也盯着电视看了起来。
  不得不说,彩电看着比黑白电视确实更加有画面感,颜色的丰富程度也让观看有更好的体验。
  而这时候,林卫国和林成龙都是瞪大了眼睛的盯着屏幕看。
  这时候电视上播放的是一个访谈式的报道,三个人看的都津津有味。
  1983年,国家已经渡过百废,正在待兴,这时候,国内电视机刚刚开始普及,百姓们嗷嗷待哺地期盼着娱乐出现,若是说国内电视行业的里程碑,就是83年的春晚。
  而此时,所有的节目哪怕就是一个动画都能吸引人。
  关键是这年代电视上几乎没有什么广告,节目也少,除了新闻、纪录片、访谈外,最多的就是电视剧了。
  而电视剧也多是引进国外的,像是赵初雪她们看的《排球女将》,以及以后播出的《血凝》是东瀛的,还有港岛的《霍元甲》《陈真》等,这些电视剧将在这个时代成为大多数人的娱乐消遣。
  第299章 庆祝
  赵峥嵘进屋后也看到电视清晰了,就问了句:“有几个台。”
  何正阳:“还没看,就看这一个了。”
  赵峥嵘:“我看看。”
  他早就研究过这个电视,虽然没信号,但是按钮啥的都知道。
  上前一步按了一下,换成了央一,然后再按,空白的雪花,再按,又是粤省那边的电视台··· ···
  最后,确定了能收6个台,一个是闵省本地台,一个央一,一个粤省的,一个港岛翡翠台,最后两个居然是宝岛的台视、华视。
  (这个是真的,在90年代用天线真的能收到4个海峡对面的电视台,现在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