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 第252节
食客不禁调侃:“如今您行事愈发谨慎。”
林知了:“小心无大错啊。”
看着薛理从六品小吏成长为四品大理寺少卿的食客转向薛理:“薛大人,有什么想说的?”
薛理笑着说:“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众人愣了一瞬。
调侃他的老熟客“呔”一声,满脸笑意地嫌弃他。
薛理不在意地笑笑。
又有食客问:“你处置和太子殿下出面有何不同?”
薛理:“那还是有很大不同。”
食客叫薛理解释解释。薛理叫他们自己琢磨。
两炷香后,仁和楼的伙计陪五人抵达东宫。
太子殿下乍一看到五人同许多食客的想法一样,找薛理伸冤。再听到伙计说他们有东西请薛大人转交,联想到这个时候林知了应该在仁和楼,明明她可以转交给薛理,还叫伙计跑一趟,因此太子估摸着东西很贵重。
太子令伙计先回去,叫五人随他去书房。
禁卫随处可见,五人相信这里是东宫。到达书房,五人就把黑布包裹的东西拆出来。
内侍本能挡在太子身前。太子无语:“——孤又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让开!”
内侍想起太子自小弓马娴熟,剑法精湛,一根烧火棍到他手里能戳死人,立刻退到一旁。太子看到他们拿的什么东西,很是意外:“一把伞?”
拿着伞的男子双手奉上。
内侍接过去小心打开。然而这把伞比寻常雨伞大一倍,内侍因为毫不知情险些脱手。太子上前一步伸手接住:“小心!”
离近了,太子看清雨伞乃绸布制作,下雨天无法遮雨。雨伞上有很多黄色绣纹。然而太子再仔细看,愈发奇怪,不是祥云之类的绣纹,好像全是人名。
这样的雨伞太子生平第一次见,“这把伞是不是有什么来历?”
几人犹犹豫豫不知从何说起。
太子宽慰几人:“有话不妨直说!”
内侍想起多年以前听到的话本,试探地问:“这个不是万民伞吧?”
五人连连点头,因为担心太子瞧不上而脸色通红。
太子见状意识到什么,顿时觉得这把伞千斤重。
过了许久,太子才缓过来,问他们怎么想到做这样一把伞。
五人当中能能言善道的女子从去年秋薛理查抄江淮各盐商和官府说起——
以前扬州官场黑暗,被垄断的不止漕运和食盐,还有许多赚钱的生意。薛理发狠连根拔起,江淮一带大伤元气是真的,但也让小民有了喘息之机。
薛理查抄百万亩土地分给流民,如今扬州街上没有无房无地的流氓,百姓安居乐业,年后三个月就恢复元气。
当地百姓商户很是感激办案人员,可是办案人员太多,不知道感谢谁。他们想起薛理说过,因为陛下圣明,所以令他和金吾卫大将军、监察御史等人下来明察暗访。
既如此,两淮百姓就想感谢当今天子。
可是皇帝什么东西没见过啊。听说在宫里种花种草的锄头都是金子做的。商户就找饱读诗书的老秀才询问皇帝缺什么。
老秀才认为皇帝缺民心。
扬州商户出绸缎和线,分到地的百姓和沉冤昭雪的渔民等等绣上他们的名字,又找伞匠精心制作多日,才有了这一把绣了上千人姓名的万民伞!
伞绣好了,该谁送过去呢。
扬州官吏无诏不敢进京。
最终此事就交给前往京师送货的商人。
林知了猜的不错,这五人正是商户。
五人认为太子皇帝是一家,交到太子手上就等于递到皇帝手上,因此五人就要告辞。
太子叫他们等一下,“你们怎么来的?如今下榻何处?”
五人中岁数最大的妇人道:“民妇等人住在扬州会馆。刚才是仁和楼的伙计送的草民。”
太子令内侍找人送他们回去。
几人再次拜谢。
“无需多礼!”太子同他们一起出去,令人备两辆车。随后一辆车往南,一辆车往西,往南的车去扬州会馆,往西的车直奔皇宫。
皇帝因为去年的事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哪怕一年过去,他仍然无精打采。以往这么冷的天,不是跟后妃在一起开枝散叶,就是去御花园垂钓赏雪。今年一年他都没出皇宫,跟万念俱灰只想等死似的。
太子把伞送过去,皇帝愣了许久,待他回过神,太子肉眼可见,他爹一点点恢复元气。太子神色复杂,他希望爹长寿,又不希望他爹长寿。
好在太子早已历练出来,面上不显,口中只有对皇帝的恭维。
皇帝原先对官员纳税服役一事还有些犹豫,看到这把伞,皇帝打定主意年后颁布诏令——官员地主也必须缴纳赋税。
太子一时间想到很多。
宫女太监出身贫寒,家中土地极少,此令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宫中禁卫中有功勋子弟,功勋之家最少也有上百亩土地,届时他们必然竭力反对。好在多数禁卫有房无地,少数禁卫无房无地,都不会跟着功勋子弟一起闹,功勋子弟有所不满也不足为惧。
城中金吾卫和京郊大营的兵卒多数无房无地,此令也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届时反对大闹的人必定是几世积累上万亩良田的世家,亦或者贪官污吏。
以防不测,太子令人去户部搬来今年贡生统计的田地,挑出良田最多的十家,估算家主的俸禄收入,不坑蒙拐骗买不了那么多地,就召见御史大夫。
年初二,五位监察御史带着东宫禁卫出城查贪腐。
清明过后,皇帝颁布诏令!
此举堪称石破天惊!
第二日京师各地奏折像雪花一样飞入皇宫。翌日是京郊奏表。再一日是京师百里外各州县奏折。
皇帝翻开看一眼就扔到一旁。
此时大理寺卿也想上折。他上表前想起薛理名下定有许多土地,就找薛理商议此事,本意是希望薛理当出头鸟。
薛理问他信不信得民心者得天下。
大理寺卿不假思索地说“信!”
薛理告诉他,年前皇帝收到一把万民伞——太子告诉薛理的。如今军中兵将俸禄极高,陛下有民心有兵权,你的反对不能令陛下惧怕,从而收回成命。
薛理又提醒他,下去历练的贡生都等着安置。
言外之意,你不干有人干!
大理寺卿因此想到皇帝有可能“杀鸡儆猴”,亦或者“敲山震虎”,顿时惊出一身冷汗。是以大理寺没有流出一本反对的折子。
五日后,许多仕子到皇宫门外举纸反对,纸上引经据典,阐述为何要优待官宦士大夫读书人。
皇帝令禁卫守住宫门,只要他们不冲撞宫门,随便他们怎么闹。
京师各地百余名读书人连举三天,皇帝和太子都没出面。
血气方刚的读书人气性大,在宫门外打地铺,准备同皇帝耗到底。
与此同时,五位监察御史先后抵达京师。抢占百姓土地,强抢民女,卖官鬻爵等罪大恶极的十几人也被秘密押至京师。
三日后,宫门外,午时三刻,金吾卫押着那十几人出现,身后跟着刽子手!
身着甲胄的金吾卫把闹事的读书人同这些人隔开。
内侍宣读罪证后,斩立决!
许多读书人平日里远离庖厨,没有碰过剪刀,以至于这辈子都没见过鲜活的人血。
十几个人头落地,所有读书人脸色煞白,紧接着晕过去三成。
金吾卫和禁卫都冷眼旁观。
人砍后被拉走,地面上的血无人清洗,许多血液便流到读书人晚上睡觉的地方。
读书人不想灰溜溜离去,又不敢直视鲜血,便浑身颤抖地瞪着眼睛看着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金吾卫。
今年皇帝刚提上来的礼部尚书出面,令人记下众人的名字。
书生不敢报姓名。
小吏故意说:“都敢逼陛下收回成命,不敢自报家门?”
年轻不受激,立刻报上姓名。
翌日午时三刻,这些人的名字被贴在菜市口,六年内不许参加科考!
消息一出,人心散了,百余人的队伍只剩十几人,这十几人就去大理寺告状。
薛理出面:“都是饱读诗书的成年人,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敢做就要敢当!”
有人就说他们受人蛊惑。
薛理:“有证据吗?没有证据本官无法立案。如果是真的,本官很同情你们被人当枪使。既然可以去宫门外令陛下收回成命,难道你们还怕他们?”
有人就问薛理此话何意。
薛理:“你若听不懂,本官劝你老老实实回家种地!将来侥幸高中也会死于非命!”
那个读书人是想叫薛理给一句实话,日后出了事可以把薛理拉出来为他挡枪。可惜这样的事薛理见多了,岂会上套!
薛理又点拨一句:“别再莽撞行事!无论哪个衙门,无论抓谁都要有证据!”说完薛理回去。
躲在院中的大理寺卿和少卿等他进来就问:“通明,此话何意?”
薛理:“哪一句?”
“最后一句!”右少卿低声说。
薛理看向大理寺卿:“您是怎么升上来的?”
“前大理寺卿被查。”大理寺卿说出口,明白薛理的意思,那群书生真能弄掉几个,兴许他们的亲友就有机会上来。
右少卿:“你不怕殃及池鱼啊?”
薛理:“冤有头债有主,我们又没有撺掇他们闹事,他们会查我们的亲友?我在朝中无亲无故。再有空缺也轮不到我。”
大理寺卿和右少卿都听出他言外之意,有心思在这里杞人忧天,不如去找亲戚添一把柴,令火烧起来。
人生能有几个六年!
林知了:“小心无大错啊。”
看着薛理从六品小吏成长为四品大理寺少卿的食客转向薛理:“薛大人,有什么想说的?”
薛理笑着说:“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众人愣了一瞬。
调侃他的老熟客“呔”一声,满脸笑意地嫌弃他。
薛理不在意地笑笑。
又有食客问:“你处置和太子殿下出面有何不同?”
薛理:“那还是有很大不同。”
食客叫薛理解释解释。薛理叫他们自己琢磨。
两炷香后,仁和楼的伙计陪五人抵达东宫。
太子殿下乍一看到五人同许多食客的想法一样,找薛理伸冤。再听到伙计说他们有东西请薛大人转交,联想到这个时候林知了应该在仁和楼,明明她可以转交给薛理,还叫伙计跑一趟,因此太子估摸着东西很贵重。
太子令伙计先回去,叫五人随他去书房。
禁卫随处可见,五人相信这里是东宫。到达书房,五人就把黑布包裹的东西拆出来。
内侍本能挡在太子身前。太子无语:“——孤又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让开!”
内侍想起太子自小弓马娴熟,剑法精湛,一根烧火棍到他手里能戳死人,立刻退到一旁。太子看到他们拿的什么东西,很是意外:“一把伞?”
拿着伞的男子双手奉上。
内侍接过去小心打开。然而这把伞比寻常雨伞大一倍,内侍因为毫不知情险些脱手。太子上前一步伸手接住:“小心!”
离近了,太子看清雨伞乃绸布制作,下雨天无法遮雨。雨伞上有很多黄色绣纹。然而太子再仔细看,愈发奇怪,不是祥云之类的绣纹,好像全是人名。
这样的雨伞太子生平第一次见,“这把伞是不是有什么来历?”
几人犹犹豫豫不知从何说起。
太子宽慰几人:“有话不妨直说!”
内侍想起多年以前听到的话本,试探地问:“这个不是万民伞吧?”
五人连连点头,因为担心太子瞧不上而脸色通红。
太子见状意识到什么,顿时觉得这把伞千斤重。
过了许久,太子才缓过来,问他们怎么想到做这样一把伞。
五人当中能能言善道的女子从去年秋薛理查抄江淮各盐商和官府说起——
以前扬州官场黑暗,被垄断的不止漕运和食盐,还有许多赚钱的生意。薛理发狠连根拔起,江淮一带大伤元气是真的,但也让小民有了喘息之机。
薛理查抄百万亩土地分给流民,如今扬州街上没有无房无地的流氓,百姓安居乐业,年后三个月就恢复元气。
当地百姓商户很是感激办案人员,可是办案人员太多,不知道感谢谁。他们想起薛理说过,因为陛下圣明,所以令他和金吾卫大将军、监察御史等人下来明察暗访。
既如此,两淮百姓就想感谢当今天子。
可是皇帝什么东西没见过啊。听说在宫里种花种草的锄头都是金子做的。商户就找饱读诗书的老秀才询问皇帝缺什么。
老秀才认为皇帝缺民心。
扬州商户出绸缎和线,分到地的百姓和沉冤昭雪的渔民等等绣上他们的名字,又找伞匠精心制作多日,才有了这一把绣了上千人姓名的万民伞!
伞绣好了,该谁送过去呢。
扬州官吏无诏不敢进京。
最终此事就交给前往京师送货的商人。
林知了猜的不错,这五人正是商户。
五人认为太子皇帝是一家,交到太子手上就等于递到皇帝手上,因此五人就要告辞。
太子叫他们等一下,“你们怎么来的?如今下榻何处?”
五人中岁数最大的妇人道:“民妇等人住在扬州会馆。刚才是仁和楼的伙计送的草民。”
太子令内侍找人送他们回去。
几人再次拜谢。
“无需多礼!”太子同他们一起出去,令人备两辆车。随后一辆车往南,一辆车往西,往南的车去扬州会馆,往西的车直奔皇宫。
皇帝因为去年的事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哪怕一年过去,他仍然无精打采。以往这么冷的天,不是跟后妃在一起开枝散叶,就是去御花园垂钓赏雪。今年一年他都没出皇宫,跟万念俱灰只想等死似的。
太子把伞送过去,皇帝愣了许久,待他回过神,太子肉眼可见,他爹一点点恢复元气。太子神色复杂,他希望爹长寿,又不希望他爹长寿。
好在太子早已历练出来,面上不显,口中只有对皇帝的恭维。
皇帝原先对官员纳税服役一事还有些犹豫,看到这把伞,皇帝打定主意年后颁布诏令——官员地主也必须缴纳赋税。
太子一时间想到很多。
宫女太监出身贫寒,家中土地极少,此令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宫中禁卫中有功勋子弟,功勋之家最少也有上百亩土地,届时他们必然竭力反对。好在多数禁卫有房无地,少数禁卫无房无地,都不会跟着功勋子弟一起闹,功勋子弟有所不满也不足为惧。
城中金吾卫和京郊大营的兵卒多数无房无地,此令也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届时反对大闹的人必定是几世积累上万亩良田的世家,亦或者贪官污吏。
以防不测,太子令人去户部搬来今年贡生统计的田地,挑出良田最多的十家,估算家主的俸禄收入,不坑蒙拐骗买不了那么多地,就召见御史大夫。
年初二,五位监察御史带着东宫禁卫出城查贪腐。
清明过后,皇帝颁布诏令!
此举堪称石破天惊!
第二日京师各地奏折像雪花一样飞入皇宫。翌日是京郊奏表。再一日是京师百里外各州县奏折。
皇帝翻开看一眼就扔到一旁。
此时大理寺卿也想上折。他上表前想起薛理名下定有许多土地,就找薛理商议此事,本意是希望薛理当出头鸟。
薛理问他信不信得民心者得天下。
大理寺卿不假思索地说“信!”
薛理告诉他,年前皇帝收到一把万民伞——太子告诉薛理的。如今军中兵将俸禄极高,陛下有民心有兵权,你的反对不能令陛下惧怕,从而收回成命。
薛理又提醒他,下去历练的贡生都等着安置。
言外之意,你不干有人干!
大理寺卿因此想到皇帝有可能“杀鸡儆猴”,亦或者“敲山震虎”,顿时惊出一身冷汗。是以大理寺没有流出一本反对的折子。
五日后,许多仕子到皇宫门外举纸反对,纸上引经据典,阐述为何要优待官宦士大夫读书人。
皇帝令禁卫守住宫门,只要他们不冲撞宫门,随便他们怎么闹。
京师各地百余名读书人连举三天,皇帝和太子都没出面。
血气方刚的读书人气性大,在宫门外打地铺,准备同皇帝耗到底。
与此同时,五位监察御史先后抵达京师。抢占百姓土地,强抢民女,卖官鬻爵等罪大恶极的十几人也被秘密押至京师。
三日后,宫门外,午时三刻,金吾卫押着那十几人出现,身后跟着刽子手!
身着甲胄的金吾卫把闹事的读书人同这些人隔开。
内侍宣读罪证后,斩立决!
许多读书人平日里远离庖厨,没有碰过剪刀,以至于这辈子都没见过鲜活的人血。
十几个人头落地,所有读书人脸色煞白,紧接着晕过去三成。
金吾卫和禁卫都冷眼旁观。
人砍后被拉走,地面上的血无人清洗,许多血液便流到读书人晚上睡觉的地方。
读书人不想灰溜溜离去,又不敢直视鲜血,便浑身颤抖地瞪着眼睛看着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金吾卫。
今年皇帝刚提上来的礼部尚书出面,令人记下众人的名字。
书生不敢报姓名。
小吏故意说:“都敢逼陛下收回成命,不敢自报家门?”
年轻不受激,立刻报上姓名。
翌日午时三刻,这些人的名字被贴在菜市口,六年内不许参加科考!
消息一出,人心散了,百余人的队伍只剩十几人,这十几人就去大理寺告状。
薛理出面:“都是饱读诗书的成年人,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敢做就要敢当!”
有人就说他们受人蛊惑。
薛理:“有证据吗?没有证据本官无法立案。如果是真的,本官很同情你们被人当枪使。既然可以去宫门外令陛下收回成命,难道你们还怕他们?”
有人就问薛理此话何意。
薛理:“你若听不懂,本官劝你老老实实回家种地!将来侥幸高中也会死于非命!”
那个读书人是想叫薛理给一句实话,日后出了事可以把薛理拉出来为他挡枪。可惜这样的事薛理见多了,岂会上套!
薛理又点拨一句:“别再莽撞行事!无论哪个衙门,无论抓谁都要有证据!”说完薛理回去。
躲在院中的大理寺卿和少卿等他进来就问:“通明,此话何意?”
薛理:“哪一句?”
“最后一句!”右少卿低声说。
薛理看向大理寺卿:“您是怎么升上来的?”
“前大理寺卿被查。”大理寺卿说出口,明白薛理的意思,那群书生真能弄掉几个,兴许他们的亲友就有机会上来。
右少卿:“你不怕殃及池鱼啊?”
薛理:“冤有头债有主,我们又没有撺掇他们闹事,他们会查我们的亲友?我在朝中无亲无故。再有空缺也轮不到我。”
大理寺卿和右少卿都听出他言外之意,有心思在这里杞人忧天,不如去找亲戚添一把柴,令火烧起来。
人生能有几个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