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 第194节
  薛理去书房写字。
  林知了穿戴齐整就带着洗漱用品去套车。
  原先薛理想让林知了与他共乘。林知了问他去皇宫, 回头她怎么回来接弟弟妹妹。薛理无言以对。
  清冷的夜晚,薛理走出家门深吸一口气,鼓足勇气上马:“终于明白为什么崇仁坊同这边不过四里路,房价却翻两倍之多!”
  林知了锁上门:“别念叨了。”
  薛理:“离我们拿下崇仁坊的房子还差多少钱?”
  “明年也买不起。除了我们日常花销,你还要给小鸽子交束脩,还要为他和鱼儿请先生, 算上你平时用的,你的俸禄和在职补贴差不多正好裹住。我赚的钱都存起来,一年也就两千多贯。”去年这个时候林知了觉得两千多贯能让一家人过得很好。到了京师,这么一笔巨款只能在宣平坊买一处小房子。还是家具用料都再寻常不过的小房子。
  薛理感叹:“难怪十官九贪!难怪御史大夫反对削减公费开支。若是以后日日用自己的钱吃吃喝喝, 还不贪朝廷的银钱,就只能委屈家人啊。”
  林知了坐上毛驴车,薛理提着灯笼走在前面。
  此时东市隔壁平康坊的花楼也熄灯休息了,以至于一路上漆黑一片。可以说是一天当中最安静的时刻。
  原先林知了觉得她一个人去仁和楼也不是不行。此刻觉得不行!半道上听到身后传来马蹄声,林知了不由得打个哆嗦。
  马蹄声慢下来,问是不是薛通明和林掌柜。林知了才意识到自己身体紧绷,一手攥着皮鞭,一手已经拿起放在身边的匕首。
  因为对薛理而言时间不早了,是以到仁和楼路口,薛理就同林知了分开,和同僚直奔皇宫。
  顶着北风往北行驶,薛理越发怀念梦中当奸佞的日子。因为奸佞参与不参与朝会全在他自己啊。
  林知了到仁和楼,厨子们早起了。他们不用出院门,无论切肉还是和面都在厨房,厨房几口锅点着很是温暖,以至于林知了说冷,他们非但无法感同身受,还顺嘴回一句“不冷啊”。
  林知了噎了一下便不想同他们多言,舀一瓢热水去洗漱。
  辰时前两刻,天空依然黑暗,林知了驾车回家,好在路上不再是先前一般静得吓人。东市的商户开门,寒冬腊月要做事的坊间百姓也点着油灯准备起来。一路上都有灯光,林知了不再心里发怵。
  接走弟弟妹妹,林知了愈发不怕。
  薛瑜和小鸽子得知她来过一趟仁和楼,就说以后他们自己过去。
  林知了不放心,宽慰他俩她在店里闲着也是闲着。
  薛瑜:“我们租路边的车过去。他若是绕路或者把我们带去别处,我们就喊人。”
  林知了其实也不想来来回回折腾。
  他俩到店里洗漱后,又过一炷香,天亮了,离早饭高峰期最少还有一炷香,林知了叫他俩租车回来,再租车回去,熟悉熟悉路段。
  他俩回来后觉得租车没问题,林知了觉得她也该试着放手,就提醒他俩明日也是这个时辰租车。
  早饭后,林知了和采买送小鸽子到崇仁坊,然后两人就驱车去鱼市。
  林知了买了三十条草鱼。
  三个月前,薛理借给林知了个胆子,她也不敢买这么多鱼,因为那个时候厨子和伙计十几人,只有在东宫膳房当了几年徒弟的小太监会杀鱼,指望他一个人,定会把人累到崩溃。
  如今厨子们可以切出透亮的鱼片,林知了腌的芥菜也可以吃了,而冬天没了瓜果蔬菜,各大酒店的菜和仁和楼一样少了一半,她才觉得时机成熟。
  午时三刻开门,林知了叫伙计在店门外挂个木牌,上面写着“今日新菜酸菜鱼”!
  吃过酸菜大骨头和酸菜羊肉汤的食客潜意识认为酸菜鱼的味道不错,进店就点一份酸菜鱼。
  伙计告诉他是现杀现做,要等两炷香。食客回一句“好吃的食物值得等待。”伙计放心下来。听闻“两炷香”嫌时间长的食客闭嘴。
  其实后厨已经准备了两条肉骨分离的鱼。伙计说两炷香是指鱼头鱼骨煮汤的时间,
  奶白色的汤呈上来,配上酸菜和洁白的鱼肉,一黄二白,看着就有食欲。因为一出锅就端过来,一路上散发着夹杂着酸味的香味,想着吃馒头吃菜的其他食客因此也决定来一份酸菜鱼。
  伙计提醒食客先喝汤。仁和楼的食客很听劝,伙计话音落下,食客就盛一碗汤。浓而不腥的鱼汤叫食客又惊又喜,也很适合寒冷的冬日,以至于连喝三碗才想起来啃馒头吃鱼肉。
  结果显而易见,后厨灶和炉子同时开火,三十条鱼不到一个时辰卖的一干二净。
  如此过了三天,腊月初四下午,林知了把税交了,属于东宫的那份分红也算出来。
  初六上午,林知了带着两名伙计去钱庄提钱。
  回到店里约莫两柱香,魏公公进门,伙计帮忙把钱抬上车,林知了请魏公公屋里聊几句。
  魏公公低声问:“出事了?”
  林知了笑道:“怎么会啊。是别的事!店里还缺几个人,我想问问东宫有没有闲人。若是没有,我可就从外面找了啊。”
  魏公公闻言放松下来:“此事待咱家回去问问。”
  “顺便问问殿下要不要腊八施粥。若是殿下同意,明天我跟寺庙商量一下。四百斤米应当可以煮两大缸。三贯钱足矣。”林知了道。
  魏公公闻言很是意外:“不在仁和楼啊?”
  林知了微微摇头:“仁和楼卖的早饭里面有八宝粥。在仁和楼施粥,会被有心人说我小气,不舍得放花生红枣。放在寺庙里省心,奸佞也不敢把佛祖扯出来说三道四!”
  魏公公感觉此事可行:“你等我消息。”
  过了半个时辰,仁和楼开门前一炷香,魏公公骑马回来,给林知了二十两银子。林知了收下,对魏公公说:“我再加五两,算是仁和楼所有人的一点心意。下午就去寺庙。”
  林知了行事周全,魏公公对她十分放心,就叫她自行决定。
  申时,林知了骑着小毛驴去南城。
  从林知了家所在的宣平坊往北,几乎没有穷人,不需要林知了施粥接济。兴许没有糖和枣的白米粥还会被嫌弃。是以林知了把施粥地点定在位于南城的晋昌坊。
  晋昌坊往南二里多路就出城了,远离京师繁华地段,房价便宜,住户多是穷人。寒冬腊月在此施粥,无异于雪中送炭!
  恰好晋昌坊有一座慈恩寺。
  慈恩寺监寺对仁和楼的林掌柜早有耳闻,因为京师饭馆女掌柜不少,可是能打理一座酒楼,还把丰庆楼前掌柜逼到告御状的女掌柜只有她一人。
  林知了的长相不是时人喜欢的小家碧玉,说好听点脸颊饱满圆润似鹅蛋,用陈文君的话说就是“大脸盘子”!
  在监寺看来,林知了天生福相。
  林知了道明来意后,监寺立刻同意。
  回到仁和楼天色已晚,林知了决定明日再告诉众人她的决定。
  翌日上午,采买把食材送回来,再次驾着毛驴车去市场。腊八节薛理有三天假,从初七到初九,闲着无事便与他同去。
  柴米太多,两人忙到午后才把二十五两银子花的一干二净。慈恩寺监寺为仁和楼腾出的库房塞得满满的。
  翌日,五更天,林知了到店里就把毛驴给两名采买,叫他们驾车去慈恩寺煮粥。慈恩寺的师父们给他们打下手,因为这批粥是仁和楼的,自然不好全交给别人。
  慈恩寺年年腊八都会施粥,只是极少罢了,两炷香就完事。因此天还没亮周围贫民就来排队。
  然而今日坊间百姓发现米粥源源不断地从寺里抬出来。从辰时到巳时还没结束。
  百姓忍不住找施粥的小和尚打听,“今年怎么这么多米粥啊?”
  小和尚指着旁边的八宝粥:“那边是寺里做的。这里的米粥是仁和楼送来的。”
  南城百姓对仁和楼有些印象,就问是不是那个皇家酒楼仁和楼。
  林知了叮嘱过,不可以做好事不留名,也不可以故意显摆。仁和楼的采买闻言便说:“是也不是!”
  不出意外,此话勾起百姓的好奇心,继续问采买什么叫是也不是。
  采买回答:“以前是皇家酒楼,现在也算皇家酒楼,不过已经被陛下送给太子殿下。”
  坊间百姓明白过来:“难怪今年仁和楼放粥,原来是换了东家!”
  第148章 腊八节
  今日过节, 去仁和楼用饭的人比平日少,无需薛理帮忙,他在店里吃点东西就来慈恩寺烧火。
  薛理本不信鬼神,也不信命。倘若施粥可以保佑家人, 可以令太子多活几年, 薛理不介意亲力亲为。
  林知了在寺庙门里面, 透过半开的门看到门外广场排成长龙, 便问薛理:“还剩多少啊?”
  “你是说粥?”她问薛理算是问对人了,“厨下还有四锅。”
  林知了:“够了。”
  薛理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方才我出来看一下,队伍末尾那几人已经来过一次!”
  “别那么计较。自家有热汤热饭, 谁要出来喝粥啊。”林知了提醒, “你忘了吗?京师百姓喜欢面食。”
  薛理微微摇头:“你没有理解我的意思。他们多盛一碗,更需要——”想起什么, 停顿一下, “不要钱的粥都不早早过来排队,如此懒惰之人,不值得同情!”
  林知了乐了:“好赖话都让你说了。”
  薛理梦里梦外第一次做这种好事, 没有经验,当真是才反应过来。薛理有点尴尬,“这里冷,我们去厨房。”
  林知了穿棉衣披斗篷抱着手炉,其实不冷。为了缓解薛大人的尴尬,林知了听话随他进去, 心里感叹,我真体贴啊。
  到厨房门口,看到几个小和尚扒着窗户朝里瞅,林知了好奇:“看什么呢?”
  几个小和尚吓得哆嗦一下, 转身就跑。
  林知了愈发好奇,透过窗户上的小洞朝里面看:“什么也没有啊。”
  “那几个小和尚饿了吧。”薛理朝小和尚消失的方向看去,果然他们没有跑远,就在角落里伸头缩颈。
  薛理到里面盛一盆。
  大师父见状提醒:“薛施主,不是那个盆。”
  薛理:“我看几个小师父好像饿了。”
  林知了:“是不是因为日日吃面,对米粥好奇啊?不如叫他们进来尝尝,外面挺冷的。”
  自己人自己心疼。大师父闻言神色松动:“可是这些粥是两位施主——”
  林知了故意说:“我买的米和柴煮的粥,我无权决定给谁不给谁吗?”
  话说到这份上,大师父立刻把小和尚们喊进来。
  林知了买的米品质中等,煮出的粥黏糊,但米粒也散了。即便如此,小和尚们也很高兴。待两个大师父把一缸粥送到门外再回来,他们已经喝掉半碗。林知了给他们加满:“慢点喝,锅里还有很多!”
  几个小和尚互看一下就一同起来向林知了道谢。
  林知了笑着摸摸小光头:“无需道谢。”
  薛理见状也想摸摸,就按住小光头旁边的小光头:“坐下吧。”
  随后俩人叫大师父歇息,他俩把粥盛出来。
  又过两炷香,采买进来,林知了便知道粥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