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 第176节
薛理:“贫民子弟到权贵府上请人配合查案,可能连人都见不到。偏偏京师贵人多如牛毛。”
林知了:“刑部没有世家子弟?”
“世家子弟首选户部和兵部。一个管钱一个掌兵。礼部好混日子,吏部次之。工部容易出纰漏又没油水。刑部涉及人命,出一个冤假错案,仕途就到头了。大理寺也是如此。御史台倒是有不少权贵。”薛理想想朝中局势,“再说,用世家子弟哪有用我顺手。他日殿下顺利登基,他们有举荐之功。若是殿下再次被废,他们也不用亲自把我踢开,凭我办案过程中得罪的权贵就能被权贵五马分尸。”
林知了懂了:“你只是五品郎中,若是办了几个大案要案,轮不到你上奏陛下,功劳是尚书和侍郎的?”
薛理感叹:“多好的一把刀啊。”
林知了心说,还是一把锋利的钢刀。
之所以这样认为,也要从四年前中秋宫宴上说起。
太子挥剑挑了二皇子和贵妃,上到国舅太傅,下至宫女太监,皆大气不敢喘,薛理却要诛杀贵妃。
此举反倒显得太子仁慈!
薛理斥责贵妃的同时含沙射影把当年的礼部尚书捎带上,只差没有直接骂上梁不正下梁歪。不止如此,他还把皇帝架起来,认为二皇子敢给太子下助兴药物,是皇帝平日里太宠儿子。
俗话说,溺子如杀子。
二皇子今日之举错在陛下。
反正就是太子无罪!
以至于当晚除了礼部尚书一脉,没人在意谁动了二皇子和贵妃,所有人都被薛理吸引过去。皇帝气得要斩了薛理。
幸好国舅终于回过神,为薛理求情。太子一脉也纷纷为太子辩解。最终皇帝只是把薛理打入大牢,褫夺功名。
薛理也因此一战成名。
这些事林知了以前不清楚,近几个月听东宫出来的宫女太监说的。其中一个太监当日也在。他说他快吓尿了。
是以这个太监如今十分佩服薛理。
林知了:“任命下来了?”
“可能怕我拒绝,任命下来我才知道。”薛理叹气,“我感觉此事殿下还被蒙在鼓里。”
林知了:“去啊?”
“不去是抗旨。”薛理不想去,“先去看看。若是真把我当一把刀,我就找机会调去兵部。”
林知了想问,你还能想去哪儿去哪儿。忽然想起兵部侍郎王大人应该很愿意同薛理成为同僚。
林知了:“那就先干着吧。”
薛理见她躺下:“你先别睡。还有一件事,我担心明天到刑部忙起来忘得一干二净。陈文君没有回丹阳。”
林知了瞬间不困了:“那个瓷器商人竟然为了她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能把生意做到京师的商人定是十分精明。他是真怕惹怒我们。你先前说八月十五当天陈氏被他撵出去,是真的。不过我猜他是先给陈氏找个房子,告诉陈氏地址,陈氏自己过去。”这些事是薛理回家的路上琢磨的,“陈氏有一副好相貌,今年才二十三,还称不上是半老徐娘。商人找人调/教一番,可以把很多人比下去。”
林知了点头:“好出身难得,好的相貌更稀缺。”
薛理:“商人在京师经营多年,卖的又是文人墨客喜欢的东西,想必认识一些权贵。也不知走了谁的门路,他把陈氏送到了礼部侍郎赵大人府上。”
林知了第一次发现太过震惊竟然说不出话。
薛理:“吓傻了?”
林知了张口结舌:“礼部侍郎?当朝三品!一品是太子太傅那些没有实权的,二品是尚书,侍郎仅次尚书,要什么样的女子没有?”
“虽然陈氏先嫁大哥,又给商人当妾,可她出身清白,没有伺候过很多人。再说了,又不是花钱买,不要白不要!”薛理猜礼部侍郎是这样想的。
林知了:“可是礼部官员!”
“礼部官员不等于人人有礼义廉耻!那些大户人家脏的臭的你无法想象。”薛理不想聊这些,“此事我不便出面,你给洗碗工两贯钱,请她婆婆打听一下。有备无患!”
林知了:“礼部侍郎敢招惹你?”
“可以给我添堵。”薛理道,“礼部本是二皇子大本营,这个侍郎极有可能还是贵妃母子的人。我和太子同他们是你死我亡的关系。他们不会因为陛下复立太子就安分下来。”
林知了:“二皇子被圈,贵妃也被送到二皇子府上,他们的人就是秋后蚂蚱,还敢蹦跶?”
“你也见过陛下,看起来正值壮年。太子能不能活过他,不好说。”梦中的太子英年早逝,固然有二皇子的原因,也跟他本人脱不了关系。国舅和太子妃的家人都担心太子再次被废,薛理只担心太子的身体,“他们不一定要把二皇子救出来。对他们而言,未来的皇帝不是太子就行。”
林知了:“可是陈文君脑子不行。”
“我知道。不怕聪明人绞尽脑汁,就怕蠢人灵机一动。聪明人知道什么能碰什么不能碰。蠢货无知无畏!”不是薛理高看陈文君,而是陈文君能把他大哥哄得团团转,若是礼部侍郎跟他大哥一样喜欢陈文君那样的,极有可能帮她干蠢事。
林知了闻言万分赞同,她至今想不通,中秋节那天陈文君怎么敢威胁她。她不理陈文君,陈文君居然还拽着她不许她走。
翌日清晨,林知了当着伙计和厨子的面把两贯钱给那位洗碗工,就说留她婆婆喝热汤。
另外六个洗碗工看着羡慕,暗暗决定回去也叫家人多出去走动。若是查到有用的,掌柜的一高兴,兴许能给她们一贯茶钱。
此事交代下去,林知了就去厨房。如今没了凉面,厨子们轻松许多,林知了决定加一份莲藕排骨汤。
厨子闻言忍不住问:“不可以跟豆腐一块炖?”
林知了微微摇头:“清炖的莲藕排骨不放糖也有点微甜。待会我去市场看看有没有海带,再做个海带汤。”
采买进来:“怕是去不成了。”
“怎么了?”林知了朝外看去,“下雪了?”
第133章 问心无愧
只有雪没有雨的天气, 很多人出来赏雪,因此仁和楼早上的生意没有受到一丝影响。
即便这样,林知了也要调整,多准备拉面和刀削面, 烙饼和油饼少准备, 包子蒸饺等物也少准备, 要多买些排骨炖汤。
临近巳时, 店里的人少了,采买戴着斗笠去买猪肉、排骨、猪肚、小鸡、鱼和牛羊肉。洗碗工去洗碗刷锅,不耽误回头洗猪肚杀鱼和杀鸡。
巳时一刻, 林知了关上店门回到院里, 薛二哥来了。
下雪天看到他过于震惊,林知了待他进来才想起来问:“怎么这个时候过来?”
薛二哥:“我担心下午雨夹雪, 道路泥泞, 七八天不能进城,趁着雪下的小把花生酱送过来。天冷了,适合吃涮羊肉, 这个酱应该比夏天好卖。”
林知了:“家里还有多少甜面酱和豆瓣酱?”
薛二哥:“如果不卖给别人,够用到明年端午节。”
林知了点点头:“不卖了。二嫂身体还好吧?”
薛二哥叹了一口气:“上个月很好。这个月吃什么吐什么。”
薛瑜不禁看过来。
林知了叫伙计把酱搬到偏房空屋子里,给二哥结了钱,叫伙计架车陪薛瑜回去拿衣服。
薛瑜:“我去二哥家?!”
林知了:“绣架带上!”
薛瑜的笑容凝固,又不敢使性子说不去。只因她敢说,林知了就敢回“不去就不去。”绝不会劝她哄她。
如今的她眼里只有生意, 连亲弟弟林飞奴都懒得哄。
薛瑜走后,林知了把二哥叫到店里,告诉他陈氏如今在礼部侍郎府上。
薛二哥在京师大半年,早已弄清楚尚书、侍郎是几品, 哪个衙门管钱哪个衙门破案。闻言他同林知了一样惊到失声。
脑海里全是“三品大员竟然看得上她?不可能!不可能!”
林知了先前给洗碗工钱,薛瑜在屋里睡觉,没听见她拜托洗碗工的事。林知了担心她嘴快回头告诉二嫂,叫众人先瞒着她。
林知了:“鱼儿还不知道。这事你知道就行了。二嫂知道了更不吃下饭。”
“她怎么那么有门路啊?”薛二哥神色万分复杂。
林知了:“礼部倒是不用担心。我只怕她去恶心你。平日里在村里多留意一下。”
“这么冷的天她不会出城。”估计陈文君也瞧不上他,懒得同他和刘丽娘来往,“只怕她隔三差五来你这里吃饭。就算什么都不做,看见她也心烦。”
林知了估计暂时不会看到陈文君。
陈文君没过完八月十五就被瓷器商人撵出来,瓷器商人不可能不说为何不要她。但凡提一句“你不该挑衅林掌柜”,陈文君就不敢再给她添堵。
若是她肚子争气,日后给那个赵大人添个儿女可就不好说了。但也是一年以后的事。
林知了为了叫二哥安心:“我有法子!再说了,我还可以拜托给魏公公。”
薛二哥想起仁和楼的东家是太子:“倒是我多虑了。她哪敢来仁和楼挑事。”
林知了闻言想说,因为太子被废过一次,在很多文臣武将眼中太子的储君之位不稳,虽不敢到他面前挑衅,但给他门人添堵的胆量还是有的。
林知了嘴上附和:“我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你不用担心我们。也不用着急把鱼儿送过来。”
“路上可以行车了,再把她送过来。”刘丽娘跟两房奴仆无话可聊,也不爱出去串门子,薛二哥因此希望薛瑜多待两日陪陪她。
担心午后下大雪,薛瑜从家里回来,薛二哥就和她出城。
薛瑜走后,林知了叫厨房加大骨头萝卜汤。看着那么多猪肉,她又决定今日加一道锅包肉。
这个时节的京师蔬菜极少,茄子豆角黄瓜全没了,韭菜也没了,比两个月前少了七八道菜,只是加一道锅包肉,林知了觉得少。
考虑到有了萝卜汤,再加萝卜菜就重了。家家户户都会备萝卜,店里加萝卜菜估计也没有多少人吃,林知了盯上白菜。虽然关中百姓冬日里也会准备许多白菜,可他们是水煮白菜或者白菜煮面。林知了要做的是醋溜白菜。
这两道菜林知了亲自掌勺。
多亏了在丹阳干三年,勺子铲子在林知了手里就像将军的红缨枪,做起菜来没有一丝凝滞感。又因为伙计厨子是她一手调/教的,没有一个老厨子,是以没人发现林知了其实是半路出家。
至于林知了的刀工,是不如十年八年的老厨子,因为她以前是卖饼卖面的,刀工不好实属正常。而仁和楼的面食在京师确实称得上第一!
林知了叫厨子和伙计们尝尝这两道菜,厨子和伙计一致认为可以端上桌。林知了叫爱做菜的厨子练练手,回头给大家当午饭。
午时两刻,众人吃馒头喝汤就白菜和锅包肉垫垫肚子,仁和楼就开门营业。
在廊檐下等候多时的食客进门就说:“林掌柜,如今天冷了,天黑的又早,我觉得每天晌午可以提前两炷香。”
林知了:“天冷面发得慢啊。好比蒸馒头的面,厨子们三更天起来和面,到辰时面还没发。将近午时才蒸馒头,提前两炷香哪来得及。还有红烧肉,不炖上半个时辰不入味。红烧牛肉也要炖许久。”
食客是个男子,从未下过厨:“难怪早上没有红烧肉和红烧牛肉,只有小块的卤肉。”
林知了笑着说:“要是来得及我能不做吗。谁跟钱有仇啊。”
食客连连点头。
其实半夜起来来得及,可是仁和楼不止卖早餐,还有午饭。长年累月下来,耐操如毛驴也会累趴下。届时会影响仁和楼的口碑,林知了也要教新人。再说,东宫没有指望仁和楼的盈利过活,对林知了的期望是不亏钱就行,林知了何必害人又累己。
林知了:“刑部没有世家子弟?”
“世家子弟首选户部和兵部。一个管钱一个掌兵。礼部好混日子,吏部次之。工部容易出纰漏又没油水。刑部涉及人命,出一个冤假错案,仕途就到头了。大理寺也是如此。御史台倒是有不少权贵。”薛理想想朝中局势,“再说,用世家子弟哪有用我顺手。他日殿下顺利登基,他们有举荐之功。若是殿下再次被废,他们也不用亲自把我踢开,凭我办案过程中得罪的权贵就能被权贵五马分尸。”
林知了懂了:“你只是五品郎中,若是办了几个大案要案,轮不到你上奏陛下,功劳是尚书和侍郎的?”
薛理感叹:“多好的一把刀啊。”
林知了心说,还是一把锋利的钢刀。
之所以这样认为,也要从四年前中秋宫宴上说起。
太子挥剑挑了二皇子和贵妃,上到国舅太傅,下至宫女太监,皆大气不敢喘,薛理却要诛杀贵妃。
此举反倒显得太子仁慈!
薛理斥责贵妃的同时含沙射影把当年的礼部尚书捎带上,只差没有直接骂上梁不正下梁歪。不止如此,他还把皇帝架起来,认为二皇子敢给太子下助兴药物,是皇帝平日里太宠儿子。
俗话说,溺子如杀子。
二皇子今日之举错在陛下。
反正就是太子无罪!
以至于当晚除了礼部尚书一脉,没人在意谁动了二皇子和贵妃,所有人都被薛理吸引过去。皇帝气得要斩了薛理。
幸好国舅终于回过神,为薛理求情。太子一脉也纷纷为太子辩解。最终皇帝只是把薛理打入大牢,褫夺功名。
薛理也因此一战成名。
这些事林知了以前不清楚,近几个月听东宫出来的宫女太监说的。其中一个太监当日也在。他说他快吓尿了。
是以这个太监如今十分佩服薛理。
林知了:“任命下来了?”
“可能怕我拒绝,任命下来我才知道。”薛理叹气,“我感觉此事殿下还被蒙在鼓里。”
林知了:“去啊?”
“不去是抗旨。”薛理不想去,“先去看看。若是真把我当一把刀,我就找机会调去兵部。”
林知了想问,你还能想去哪儿去哪儿。忽然想起兵部侍郎王大人应该很愿意同薛理成为同僚。
林知了:“那就先干着吧。”
薛理见她躺下:“你先别睡。还有一件事,我担心明天到刑部忙起来忘得一干二净。陈文君没有回丹阳。”
林知了瞬间不困了:“那个瓷器商人竟然为了她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能把生意做到京师的商人定是十分精明。他是真怕惹怒我们。你先前说八月十五当天陈氏被他撵出去,是真的。不过我猜他是先给陈氏找个房子,告诉陈氏地址,陈氏自己过去。”这些事是薛理回家的路上琢磨的,“陈氏有一副好相貌,今年才二十三,还称不上是半老徐娘。商人找人调/教一番,可以把很多人比下去。”
林知了点头:“好出身难得,好的相貌更稀缺。”
薛理:“商人在京师经营多年,卖的又是文人墨客喜欢的东西,想必认识一些权贵。也不知走了谁的门路,他把陈氏送到了礼部侍郎赵大人府上。”
林知了第一次发现太过震惊竟然说不出话。
薛理:“吓傻了?”
林知了张口结舌:“礼部侍郎?当朝三品!一品是太子太傅那些没有实权的,二品是尚书,侍郎仅次尚书,要什么样的女子没有?”
“虽然陈氏先嫁大哥,又给商人当妾,可她出身清白,没有伺候过很多人。再说了,又不是花钱买,不要白不要!”薛理猜礼部侍郎是这样想的。
林知了:“可是礼部官员!”
“礼部官员不等于人人有礼义廉耻!那些大户人家脏的臭的你无法想象。”薛理不想聊这些,“此事我不便出面,你给洗碗工两贯钱,请她婆婆打听一下。有备无患!”
林知了:“礼部侍郎敢招惹你?”
“可以给我添堵。”薛理道,“礼部本是二皇子大本营,这个侍郎极有可能还是贵妃母子的人。我和太子同他们是你死我亡的关系。他们不会因为陛下复立太子就安分下来。”
林知了:“二皇子被圈,贵妃也被送到二皇子府上,他们的人就是秋后蚂蚱,还敢蹦跶?”
“你也见过陛下,看起来正值壮年。太子能不能活过他,不好说。”梦中的太子英年早逝,固然有二皇子的原因,也跟他本人脱不了关系。国舅和太子妃的家人都担心太子再次被废,薛理只担心太子的身体,“他们不一定要把二皇子救出来。对他们而言,未来的皇帝不是太子就行。”
林知了:“可是陈文君脑子不行。”
“我知道。不怕聪明人绞尽脑汁,就怕蠢人灵机一动。聪明人知道什么能碰什么不能碰。蠢货无知无畏!”不是薛理高看陈文君,而是陈文君能把他大哥哄得团团转,若是礼部侍郎跟他大哥一样喜欢陈文君那样的,极有可能帮她干蠢事。
林知了闻言万分赞同,她至今想不通,中秋节那天陈文君怎么敢威胁她。她不理陈文君,陈文君居然还拽着她不许她走。
翌日清晨,林知了当着伙计和厨子的面把两贯钱给那位洗碗工,就说留她婆婆喝热汤。
另外六个洗碗工看着羡慕,暗暗决定回去也叫家人多出去走动。若是查到有用的,掌柜的一高兴,兴许能给她们一贯茶钱。
此事交代下去,林知了就去厨房。如今没了凉面,厨子们轻松许多,林知了决定加一份莲藕排骨汤。
厨子闻言忍不住问:“不可以跟豆腐一块炖?”
林知了微微摇头:“清炖的莲藕排骨不放糖也有点微甜。待会我去市场看看有没有海带,再做个海带汤。”
采买进来:“怕是去不成了。”
“怎么了?”林知了朝外看去,“下雪了?”
第133章 问心无愧
只有雪没有雨的天气, 很多人出来赏雪,因此仁和楼早上的生意没有受到一丝影响。
即便这样,林知了也要调整,多准备拉面和刀削面, 烙饼和油饼少准备, 包子蒸饺等物也少准备, 要多买些排骨炖汤。
临近巳时, 店里的人少了,采买戴着斗笠去买猪肉、排骨、猪肚、小鸡、鱼和牛羊肉。洗碗工去洗碗刷锅,不耽误回头洗猪肚杀鱼和杀鸡。
巳时一刻, 林知了关上店门回到院里, 薛二哥来了。
下雪天看到他过于震惊,林知了待他进来才想起来问:“怎么这个时候过来?”
薛二哥:“我担心下午雨夹雪, 道路泥泞, 七八天不能进城,趁着雪下的小把花生酱送过来。天冷了,适合吃涮羊肉, 这个酱应该比夏天好卖。”
林知了:“家里还有多少甜面酱和豆瓣酱?”
薛二哥:“如果不卖给别人,够用到明年端午节。”
林知了点点头:“不卖了。二嫂身体还好吧?”
薛二哥叹了一口气:“上个月很好。这个月吃什么吐什么。”
薛瑜不禁看过来。
林知了叫伙计把酱搬到偏房空屋子里,给二哥结了钱,叫伙计架车陪薛瑜回去拿衣服。
薛瑜:“我去二哥家?!”
林知了:“绣架带上!”
薛瑜的笑容凝固,又不敢使性子说不去。只因她敢说,林知了就敢回“不去就不去。”绝不会劝她哄她。
如今的她眼里只有生意, 连亲弟弟林飞奴都懒得哄。
薛瑜走后,林知了把二哥叫到店里,告诉他陈氏如今在礼部侍郎府上。
薛二哥在京师大半年,早已弄清楚尚书、侍郎是几品, 哪个衙门管钱哪个衙门破案。闻言他同林知了一样惊到失声。
脑海里全是“三品大员竟然看得上她?不可能!不可能!”
林知了先前给洗碗工钱,薛瑜在屋里睡觉,没听见她拜托洗碗工的事。林知了担心她嘴快回头告诉二嫂,叫众人先瞒着她。
林知了:“鱼儿还不知道。这事你知道就行了。二嫂知道了更不吃下饭。”
“她怎么那么有门路啊?”薛二哥神色万分复杂。
林知了:“礼部倒是不用担心。我只怕她去恶心你。平日里在村里多留意一下。”
“这么冷的天她不会出城。”估计陈文君也瞧不上他,懒得同他和刘丽娘来往,“只怕她隔三差五来你这里吃饭。就算什么都不做,看见她也心烦。”
林知了估计暂时不会看到陈文君。
陈文君没过完八月十五就被瓷器商人撵出来,瓷器商人不可能不说为何不要她。但凡提一句“你不该挑衅林掌柜”,陈文君就不敢再给她添堵。
若是她肚子争气,日后给那个赵大人添个儿女可就不好说了。但也是一年以后的事。
林知了为了叫二哥安心:“我有法子!再说了,我还可以拜托给魏公公。”
薛二哥想起仁和楼的东家是太子:“倒是我多虑了。她哪敢来仁和楼挑事。”
林知了闻言想说,因为太子被废过一次,在很多文臣武将眼中太子的储君之位不稳,虽不敢到他面前挑衅,但给他门人添堵的胆量还是有的。
林知了嘴上附和:“我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你不用担心我们。也不用着急把鱼儿送过来。”
“路上可以行车了,再把她送过来。”刘丽娘跟两房奴仆无话可聊,也不爱出去串门子,薛二哥因此希望薛瑜多待两日陪陪她。
担心午后下大雪,薛瑜从家里回来,薛二哥就和她出城。
薛瑜走后,林知了叫厨房加大骨头萝卜汤。看着那么多猪肉,她又决定今日加一道锅包肉。
这个时节的京师蔬菜极少,茄子豆角黄瓜全没了,韭菜也没了,比两个月前少了七八道菜,只是加一道锅包肉,林知了觉得少。
考虑到有了萝卜汤,再加萝卜菜就重了。家家户户都会备萝卜,店里加萝卜菜估计也没有多少人吃,林知了盯上白菜。虽然关中百姓冬日里也会准备许多白菜,可他们是水煮白菜或者白菜煮面。林知了要做的是醋溜白菜。
这两道菜林知了亲自掌勺。
多亏了在丹阳干三年,勺子铲子在林知了手里就像将军的红缨枪,做起菜来没有一丝凝滞感。又因为伙计厨子是她一手调/教的,没有一个老厨子,是以没人发现林知了其实是半路出家。
至于林知了的刀工,是不如十年八年的老厨子,因为她以前是卖饼卖面的,刀工不好实属正常。而仁和楼的面食在京师确实称得上第一!
林知了叫厨子和伙计们尝尝这两道菜,厨子和伙计一致认为可以端上桌。林知了叫爱做菜的厨子练练手,回头给大家当午饭。
午时两刻,众人吃馒头喝汤就白菜和锅包肉垫垫肚子,仁和楼就开门营业。
在廊檐下等候多时的食客进门就说:“林掌柜,如今天冷了,天黑的又早,我觉得每天晌午可以提前两炷香。”
林知了:“天冷面发得慢啊。好比蒸馒头的面,厨子们三更天起来和面,到辰时面还没发。将近午时才蒸馒头,提前两炷香哪来得及。还有红烧肉,不炖上半个时辰不入味。红烧牛肉也要炖许久。”
食客是个男子,从未下过厨:“难怪早上没有红烧肉和红烧牛肉,只有小块的卤肉。”
林知了笑着说:“要是来得及我能不做吗。谁跟钱有仇啊。”
食客连连点头。
其实半夜起来来得及,可是仁和楼不止卖早餐,还有午饭。长年累月下来,耐操如毛驴也会累趴下。届时会影响仁和楼的口碑,林知了也要教新人。再说,东宫没有指望仁和楼的盈利过活,对林知了的期望是不亏钱就行,林知了何必害人又累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