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 第79节
众人连声附和。
薛理想把他的嘴糊上:“诸位,我快中暑了。”指着额头上的汗。
众人想起他是个读书人,赶忙劝薛理进屋。浑然忘了万松书院不止教诗书,也教骑射。若非如此, 也不需要富贵人家捐款。
薛二哥和薛瑜又进去端几盘西瓜,请大家先回家,晌午再来。
众人也不是无事可做,随着薛理进屋,林知了不出来,又因为天气炎热,过了一炷香就三三两两离去。
两炷香后只剩十多人在东边墙根底下乘凉。薛二哥一看是附近街坊,便不再出来送西瓜,也没好意思关门,只是把休息的牌子挂出去。
人虽走了,却没有停止讨论此事,多数人用叹服的语气称赞林知了和薛理大义,换成他们可不舍得公布出去。
山东村村民也是如此,顺嘴聊几句城里的匠人店铺等等会点养家糊口的手艺不是传男不传女,亦或者传内不传外,就是叫徒弟养老,亦或者逼徒弟发下重誓签上契约。
薛母拎着一筐草从地里回来就喂拴在门外的老黄牛,薛家东边邻居在门外树下跟她东边邻居聊薛理和林知了,见到薛母,这位邻居故意夸:“婶子,我真服了理兄弟。你这个儿子怎么养的啊?”
薛母满眼笑意:“就那么养的。”
邻居:“那跟我们说说?”
薛母本能想应下来,随即想起什么,脸色变得极其不自然,“孩子闹了,我进屋搭把手。”说完放下草筐进去。
跟她邻居闲谈的村民不禁问:“我怎么没听见?”
邻居:“听她胡扯。”
“还有别的事?”
邻居:“薛家的事多着呢。”
墙头低矮,薛家有什么大动静都能飘到邻居家,对薛家这半年来发生的事,邻居是一清二楚。别看很多时候薛母在屋里说话她没听见,凭她在村里住了多年,天天都可以见到东家长李家短,她也能拼凑完整。
邻居从薛理从京师回来那日说起,说两个老人不懂事,林娘子帮薛家骂退族长等人,又带着她二嫂赚钱,薛理到家不叫他和林娘子先聚聚,还把林知了隔开。
再到后来薛母叫林知了给陈氏的儿子洗尿布,薛二婶叫嚣着休了她等等。一直说到薛理忍无可忍搬出去。
邻居还没说完身边就多了几人,这几人经常进城,听说过薛母和薛二婶去店里闹过,待邻居说完,其中一人愈发不理解:“理兄弟他娘怎么想的?为了老大的儿子,竟然把理兄弟和老二往外推?”
邻居:“说起来也不是故意往外推,只是没想到理兄弟选择林家姑娘不要她这个娘。”
住在村子中间跟薛家不熟的村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要任由张丹萍个老虔婆叫薛理休了林家姑娘?”
邻居:“她从来没有把儿媳妇当自家人。陈氏生之前也是外人。张丹萍给薛家生了一对儿女就是薛家人。理兄弟为了他娘子把他二婶一家撵出去,他娘觉得今天你为了林氏敢这样对你二婶,明天也敢这样对我。她又管不住理兄弟,就朝林家姑娘下手。可惜管的越多,林家姑娘越不听。”
这位村民糊涂了:“不能不管?像我婆婆,只要不叫她做饭,无论吃什么人家都不在意。给她钱用,我孝顺她,说句不好听的,我偷人她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薛家邻居:“难怪你婆婆天天乐呵呵的。”顿了顿,“要是家里只有理兄弟他娘,他娘可能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惜有个张丹萍,还有陈氏个不省事的。”
听到最后一句,围在她身边的四五人不赞同,陈氏单说相貌,在村里不是最出挑的,她的两个妯娌不比她丑。要是加上家世和性情,村里这些年轻媳妇她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
邻居见状笑道:“知人知面不知心。”她没有确凿证据,说出来容易招惹是非,“不信你们等着看。”
过了七八天,陈氏的表妹来找她。来的时候两手空空,走的时候怀里多个大包。邻居在外面乘凉,见状怀疑陈氏把薛家的东西往娘家搬,故意起来碰一下陈文君的表妹,不待表妹反应过来就道歉,然后急匆匆往南跑,像是有什么急事。
到南边拐到西边,又往北拐进了胡同,这位邻居才敢大喘气。过了一炷香,她到家就跟丈夫说:“陈文君这娘们有情况。”
她丈夫:“别胡说八道。她天天带着孩子能有什么情况?”
“想哪儿去了?不是偷人。她把薛家钱财往娘家运。可能怕娘家人过来太扎眼,叫她表妹出面。不信你改天问问薛家老大。”
也是晚稻种下去,村民得闲无事,待薛大哥回来,这位邻居的丈夫问他家里有多少钱。薛大哥问他是不是想借钱。对方又问他知不知道家里有多少钱。
薛大哥不清楚,不过陈氏跟他提过,加上卖方子的钱和他上个月月钱,箱子快满了。薛大哥不明所以地回到家,看到儿子就把此事抛之脑后。
天蒙蒙亮,万籁俱寂,薛大哥醒来睡不着,想起邻居的那番话。他犹豫片刻悄悄起来,拿走陈文君的荷包打开箱子,装铜钱的箱子空了一半。薛大哥的脑子懵了,回过神推醒陈文君,指着箱子叫她解释。
陈文君没好气地反问:“解释什么?你应该问问你的好弟弟好弟妹干了什么。”
薛大哥近日听同事说过,薛理把方子公布出去。薛大哥料到了,当时觉得陈氏把钱还回去也就两贯,他半个月月钱而已。
如今看到陈氏的样子,薛大哥想到什么,难以置信:“你——契约怎么签的?”
只是卖两贯钱,陈文君认为不值得她按手印。那个小丫鬟就说又不是叫她保守一辈子,一年后她爱卖给谁卖给谁。一年内被她查到陈文君卖给别人,陈文君就要给她二十贯。
陈文君心说,一年时间而已,她肯定能忍住。又请几人帮她看一下内容,确定没问题,陈文君写上她的大名。依然没按手印。
丫鬟听说过衙门里有一种能人能分辨出人的笔迹,没有手印也不怕,就没逼她。
两人当日都没想到林知了舍得公布方子。半个月前听说酒店生意比上个月好了很多,丫鬟颇为得意,在府里用鼻孔看人。
可惜好景不长。
丹阳县离府城近,很多生意人隔三差五往返两地。有人就跟朋友说:“先前那家饭店卖皮冻和凉皮我就觉着奇怪。明明是我们丹阳的林娘子做出来的,那家酒店的厨子怎么会做。现在看来定是偷的。气得林娘子一不做二不休把方子公布出来。”
经常下馆子的生意人圈子很小,不到半日此事就传到多位商人耳朵里。长住丹阳县的商人晌午故意去那家酒店用饭,还故意点了加酱的凉皮。伙计一脸抱歉地说没有。这位商人就说:“没有就找林娘子啊。难不成你这个凉皮方子不是林娘子教的?”
伙计又没去过丹阳,哪知道什么林娘子张娘子。掌柜的知道内情,可是这种事一旦认下,酒店就可以关门了。掌柜的上前解释,他家厨子做的。
商人就问厨子跟谁学的,难不成林娘子吗?掌柜的就说他家厨子和林娘子心有灵犀想法共通。
商人被掌柜的厚颜无耻的话惊呆了。可惜他没有证据,说偷方子会吃官司,又不甘心被他堵得哑口无言:“那就再心有灵犀一下,明日我来吃红烧肉和拉面。”
能进酒店用饭的人都是人精,瞬间听出方子是偷的,还没点菜的人起身离开。第二日这家店的客人少了一半。下午,这家酒店的东家之一去丹阳县问合作伙伴,皮冻方子究竟怎么得来的。
弄清缘由,两人就想去县衙告陈文君。然而拿出契约一看,没有手印,也没有第三方证明,契约上只规定陈文君不能外传,可没有林知了和薛理的大名。二人又不想认栽就叫丫鬟出面。
丫鬟到陈文君家中要钱,陈文君给她两贯。丫鬟就要拿着两贯钱请人说陈文君偷林娘子的方子,反正她不怕吃官司。
陈文君问她要多少,丫鬟要一百贯。陈文君问她知不知道“讹诈是什么罪。”丫鬟不知道,也不清楚律法条文中有没有这一条,但她被陈文君镇住了是真的。丫鬟接了二十贯,诅咒陈文君一辈子受穷。
陈文君眼皮都没动一下。丫鬟一看没用,看到钱想起什么,诅咒陈文君一辈子不如她两个妯娌。陈文君的神色变得十分难看,丫鬟心满意足地出去。也是心里高兴,没有注意到薛家邻居故意撞她,还被人摸出包袱里全是铜钱。
陈文君追着丫鬟理论,丫鬟骑着驴把她抛到身后。陈文君的这口气一直憋在心里很是烦躁,看到向来不舍得跟她说重话的丈夫连声质问,陈文君火气上来,“你管我怎么签的?”
薛大哥不敢相信,她赔了那么多钱还能理直气壮,顿时觉着她执迷不悟无可救药。薛大哥一不小心说出来,陈文君一听“无可救药”气得脑袋充血,根本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等她冷静下来,两人扯了起来孩子吓哭,薛母拍门劝架。
第56章 巧遇亲娘
薛大哥和陈文君吵架撕扯的声音可不小, 邻居起来解手听到隔壁的动静就趴墙角,足足憋了一炷香。
下午周嫂子照常去林知了店里送菜顺便把此事告诉她。
林知了还没开口说说她的看法,薛瑜忍不住抢先道:“不可能!我大哥敢打我大嫂,我跟你姓!”
周嫂子了解薛家老大, 她家老大都出生了薛理的父亲还活着, 薛瑜刚出生, 她算是看着薛家兄妹几个长大的, “你大哥以前不敢,不能说她现在不敢。”
林知了请周嫂子坐下歇息,她把桶里的西瓜拿出来——炎热夏季瓜果便宜, 每日早饭后薛理都会带着弟弟妹妹出去选瓜, 顺便遛狗。
周嫂子接过一块带沙的瓜边吃边说出陈文君把薛大哥辛辛苦苦赚的钱往娘家搬。随后又看向薛理和他二哥:“你大嫂应该是怕被你娘看出来,没敢叫她爹娘兄弟过去, 来的是她表妹。”
林知了和薛理互换个眼神。
刘丽娘不禁幸灾乐祸。
薛二哥叹了一口气。
周嫂子看他们这样很是奇怪, “你们这是信我还是笑我胡说?”
薛瑜也糊涂了:“二嫂笑什么?笑大哥活该吗?”
小鸽子把西瓜尖尖吃下去就要换一块,薛理抓住他的小手瞪着眼睛看着他。小孩瘪瘪嘴拿起被他啃的瓜继续吃。薛理松开小孩叹气道:“她表妹才十岁左右。”
周嫂子一时间没听懂。
这种小事不值得故弄玄虚,林知了直接揭开谜底——之所以把凉皮做法公布出去, 是因为大嫂利用这个赚钱,买家就是那个骑驴的姑娘。
周嫂子恍然大悟:“人家二次过来是叫陈氏还钱?”
林知了点头。
周大嫂:“原先陈氏不知道你店里卖凉皮吗?”
林知了:“知道又如何呢。我赚的钱不可能给她。她卖了钱到她自己手里。”
周嫂子皱眉:“可是人人都这样的话,那一家人还是一家人吗?”随后想起什么,“你大哥因为这事打她?”
薛二哥:“我大哥不敢动手。不过我们也没想到他会跟陈氏吵起来。以前陈氏一生气,他屁都不敢放。”
周嫂子心底很是复杂,她身边的人多是有一说一, 心里不痛快就开骂,像陈氏这样有心计的她还是头回见:“真没看出来陈氏是这样的人。”顿了顿,仍然不敢想象,“是不是跟你二婶学的啊?”
林知了又给她一块西瓜:“二婶哪有她有脑子。她想算计二婶手拿把掐。”
张丹萍确实没脑子, 儿子没去府城参加院试都不知道。周嫂子实在好奇后续:“这事你们打算怎么做?”
林知了:“以前大哥忍她让她,现在大哥不想忍,也忍无可忍,以后夫妻俩会一见面就吵。我们等着看热闹就行了。”
为人母的周嫂子不由得嘴问:“孩子怎么办?”
林知了:“我婆婆今年才四十三,叫她当小儿子养。左右家里没有重活,农忙时节相公和二哥都会回村搭把手。”
薛家只有四亩地和一头牛,平时庄稼不用薛母操心,她抱着孙子去放牛也累不着,不想做饭可以进城买着吃,薛家老大肯定会给她家用。周嫂子顿时意识到薛母轮不到她同情,人家比她舒服清闲。
周嫂子家里还有活,稍坐片刻起身告辞。
林知了等她拐弯就把门关上。
此时离天黑还有一个时辰,林知了叫薛理给弟弟妹妹上课,她和二嫂去买点明早用的肉,回头出去用饭。
刘丽娘问:“庆祝大嫂被打?”
林知了呼吸一滞,无奈又好笑:“二嫂,你觉着大哥敢动手?我猜情形是这样,那个小丫头拿着钱从屋里出来被邻居撞见,邻居好心告诉大哥,大哥肯定知道她表妹多大,联想到二哥先前跟他说的事,只要他愿意就能猜到那笔钱跟食谱有关。”
听到这里刘丽娘就懂了,“大嫂把钱还给对方心里不痛快,大哥一向不管钱,这个时候突然提钱大嫂肯定愈发心烦,两人吵几句,大哥没有像以往那样卖个耳朵给她,她越说越气跟大哥动手,大哥不再任由她打骂,只是攥住她的双臂也能把大嫂气得大吼大叫连抓带挠。”
薛二哥无法想象:“大嫂大吼大叫?”
刘丽娘:“她还跟以前一样轻声细语怎么会把婆婆吵醒?周嫂子不是说了,邻居说听到婆婆急得拍门,小侄儿都吓哭了。”
薛二哥自从认识陈文君就没有听到她吼过:“我还是无法想象。”
刘丽娘:“我也一样。真想看看大嫂又蹦又跳跟二婶似的是什么样。”
林知了拿起两个背篓,往里面放三贯钱:“二嫂,走了。”
刘丽娘伸手接过一个背篓:“对,赚钱当紧。”话音落下,妯娌二人出去。
薛理不禁摇头。
薛二哥扭头看到他弟笑得很无奈:“你笑什么呢?”顺着他的视线看去,门里门外都空无一人。
难不成笑鬼?薛二哥被自己的猜测吓得打个哆嗦。
薛理想把他的嘴糊上:“诸位,我快中暑了。”指着额头上的汗。
众人想起他是个读书人,赶忙劝薛理进屋。浑然忘了万松书院不止教诗书,也教骑射。若非如此, 也不需要富贵人家捐款。
薛二哥和薛瑜又进去端几盘西瓜,请大家先回家,晌午再来。
众人也不是无事可做,随着薛理进屋,林知了不出来,又因为天气炎热,过了一炷香就三三两两离去。
两炷香后只剩十多人在东边墙根底下乘凉。薛二哥一看是附近街坊,便不再出来送西瓜,也没好意思关门,只是把休息的牌子挂出去。
人虽走了,却没有停止讨论此事,多数人用叹服的语气称赞林知了和薛理大义,换成他们可不舍得公布出去。
山东村村民也是如此,顺嘴聊几句城里的匠人店铺等等会点养家糊口的手艺不是传男不传女,亦或者传内不传外,就是叫徒弟养老,亦或者逼徒弟发下重誓签上契约。
薛母拎着一筐草从地里回来就喂拴在门外的老黄牛,薛家东边邻居在门外树下跟她东边邻居聊薛理和林知了,见到薛母,这位邻居故意夸:“婶子,我真服了理兄弟。你这个儿子怎么养的啊?”
薛母满眼笑意:“就那么养的。”
邻居:“那跟我们说说?”
薛母本能想应下来,随即想起什么,脸色变得极其不自然,“孩子闹了,我进屋搭把手。”说完放下草筐进去。
跟她邻居闲谈的村民不禁问:“我怎么没听见?”
邻居:“听她胡扯。”
“还有别的事?”
邻居:“薛家的事多着呢。”
墙头低矮,薛家有什么大动静都能飘到邻居家,对薛家这半年来发生的事,邻居是一清二楚。别看很多时候薛母在屋里说话她没听见,凭她在村里住了多年,天天都可以见到东家长李家短,她也能拼凑完整。
邻居从薛理从京师回来那日说起,说两个老人不懂事,林娘子帮薛家骂退族长等人,又带着她二嫂赚钱,薛理到家不叫他和林娘子先聚聚,还把林知了隔开。
再到后来薛母叫林知了给陈氏的儿子洗尿布,薛二婶叫嚣着休了她等等。一直说到薛理忍无可忍搬出去。
邻居还没说完身边就多了几人,这几人经常进城,听说过薛母和薛二婶去店里闹过,待邻居说完,其中一人愈发不理解:“理兄弟他娘怎么想的?为了老大的儿子,竟然把理兄弟和老二往外推?”
邻居:“说起来也不是故意往外推,只是没想到理兄弟选择林家姑娘不要她这个娘。”
住在村子中间跟薛家不熟的村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要任由张丹萍个老虔婆叫薛理休了林家姑娘?”
邻居:“她从来没有把儿媳妇当自家人。陈氏生之前也是外人。张丹萍给薛家生了一对儿女就是薛家人。理兄弟为了他娘子把他二婶一家撵出去,他娘觉得今天你为了林氏敢这样对你二婶,明天也敢这样对我。她又管不住理兄弟,就朝林家姑娘下手。可惜管的越多,林家姑娘越不听。”
这位村民糊涂了:“不能不管?像我婆婆,只要不叫她做饭,无论吃什么人家都不在意。给她钱用,我孝顺她,说句不好听的,我偷人她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薛家邻居:“难怪你婆婆天天乐呵呵的。”顿了顿,“要是家里只有理兄弟他娘,他娘可能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惜有个张丹萍,还有陈氏个不省事的。”
听到最后一句,围在她身边的四五人不赞同,陈氏单说相貌,在村里不是最出挑的,她的两个妯娌不比她丑。要是加上家世和性情,村里这些年轻媳妇她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
邻居见状笑道:“知人知面不知心。”她没有确凿证据,说出来容易招惹是非,“不信你们等着看。”
过了七八天,陈氏的表妹来找她。来的时候两手空空,走的时候怀里多个大包。邻居在外面乘凉,见状怀疑陈氏把薛家的东西往娘家搬,故意起来碰一下陈文君的表妹,不待表妹反应过来就道歉,然后急匆匆往南跑,像是有什么急事。
到南边拐到西边,又往北拐进了胡同,这位邻居才敢大喘气。过了一炷香,她到家就跟丈夫说:“陈文君这娘们有情况。”
她丈夫:“别胡说八道。她天天带着孩子能有什么情况?”
“想哪儿去了?不是偷人。她把薛家钱财往娘家运。可能怕娘家人过来太扎眼,叫她表妹出面。不信你改天问问薛家老大。”
也是晚稻种下去,村民得闲无事,待薛大哥回来,这位邻居的丈夫问他家里有多少钱。薛大哥问他是不是想借钱。对方又问他知不知道家里有多少钱。
薛大哥不清楚,不过陈氏跟他提过,加上卖方子的钱和他上个月月钱,箱子快满了。薛大哥不明所以地回到家,看到儿子就把此事抛之脑后。
天蒙蒙亮,万籁俱寂,薛大哥醒来睡不着,想起邻居的那番话。他犹豫片刻悄悄起来,拿走陈文君的荷包打开箱子,装铜钱的箱子空了一半。薛大哥的脑子懵了,回过神推醒陈文君,指着箱子叫她解释。
陈文君没好气地反问:“解释什么?你应该问问你的好弟弟好弟妹干了什么。”
薛大哥近日听同事说过,薛理把方子公布出去。薛大哥料到了,当时觉得陈氏把钱还回去也就两贯,他半个月月钱而已。
如今看到陈氏的样子,薛大哥想到什么,难以置信:“你——契约怎么签的?”
只是卖两贯钱,陈文君认为不值得她按手印。那个小丫鬟就说又不是叫她保守一辈子,一年后她爱卖给谁卖给谁。一年内被她查到陈文君卖给别人,陈文君就要给她二十贯。
陈文君心说,一年时间而已,她肯定能忍住。又请几人帮她看一下内容,确定没问题,陈文君写上她的大名。依然没按手印。
丫鬟听说过衙门里有一种能人能分辨出人的笔迹,没有手印也不怕,就没逼她。
两人当日都没想到林知了舍得公布方子。半个月前听说酒店生意比上个月好了很多,丫鬟颇为得意,在府里用鼻孔看人。
可惜好景不长。
丹阳县离府城近,很多生意人隔三差五往返两地。有人就跟朋友说:“先前那家饭店卖皮冻和凉皮我就觉着奇怪。明明是我们丹阳的林娘子做出来的,那家酒店的厨子怎么会做。现在看来定是偷的。气得林娘子一不做二不休把方子公布出来。”
经常下馆子的生意人圈子很小,不到半日此事就传到多位商人耳朵里。长住丹阳县的商人晌午故意去那家酒店用饭,还故意点了加酱的凉皮。伙计一脸抱歉地说没有。这位商人就说:“没有就找林娘子啊。难不成你这个凉皮方子不是林娘子教的?”
伙计又没去过丹阳,哪知道什么林娘子张娘子。掌柜的知道内情,可是这种事一旦认下,酒店就可以关门了。掌柜的上前解释,他家厨子做的。
商人就问厨子跟谁学的,难不成林娘子吗?掌柜的就说他家厨子和林娘子心有灵犀想法共通。
商人被掌柜的厚颜无耻的话惊呆了。可惜他没有证据,说偷方子会吃官司,又不甘心被他堵得哑口无言:“那就再心有灵犀一下,明日我来吃红烧肉和拉面。”
能进酒店用饭的人都是人精,瞬间听出方子是偷的,还没点菜的人起身离开。第二日这家店的客人少了一半。下午,这家酒店的东家之一去丹阳县问合作伙伴,皮冻方子究竟怎么得来的。
弄清缘由,两人就想去县衙告陈文君。然而拿出契约一看,没有手印,也没有第三方证明,契约上只规定陈文君不能外传,可没有林知了和薛理的大名。二人又不想认栽就叫丫鬟出面。
丫鬟到陈文君家中要钱,陈文君给她两贯。丫鬟就要拿着两贯钱请人说陈文君偷林娘子的方子,反正她不怕吃官司。
陈文君问她要多少,丫鬟要一百贯。陈文君问她知不知道“讹诈是什么罪。”丫鬟不知道,也不清楚律法条文中有没有这一条,但她被陈文君镇住了是真的。丫鬟接了二十贯,诅咒陈文君一辈子受穷。
陈文君眼皮都没动一下。丫鬟一看没用,看到钱想起什么,诅咒陈文君一辈子不如她两个妯娌。陈文君的神色变得十分难看,丫鬟心满意足地出去。也是心里高兴,没有注意到薛家邻居故意撞她,还被人摸出包袱里全是铜钱。
陈文君追着丫鬟理论,丫鬟骑着驴把她抛到身后。陈文君的这口气一直憋在心里很是烦躁,看到向来不舍得跟她说重话的丈夫连声质问,陈文君火气上来,“你管我怎么签的?”
薛大哥不敢相信,她赔了那么多钱还能理直气壮,顿时觉着她执迷不悟无可救药。薛大哥一不小心说出来,陈文君一听“无可救药”气得脑袋充血,根本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等她冷静下来,两人扯了起来孩子吓哭,薛母拍门劝架。
第56章 巧遇亲娘
薛大哥和陈文君吵架撕扯的声音可不小, 邻居起来解手听到隔壁的动静就趴墙角,足足憋了一炷香。
下午周嫂子照常去林知了店里送菜顺便把此事告诉她。
林知了还没开口说说她的看法,薛瑜忍不住抢先道:“不可能!我大哥敢打我大嫂,我跟你姓!”
周嫂子了解薛家老大, 她家老大都出生了薛理的父亲还活着, 薛瑜刚出生, 她算是看着薛家兄妹几个长大的, “你大哥以前不敢,不能说她现在不敢。”
林知了请周嫂子坐下歇息,她把桶里的西瓜拿出来——炎热夏季瓜果便宜, 每日早饭后薛理都会带着弟弟妹妹出去选瓜, 顺便遛狗。
周嫂子接过一块带沙的瓜边吃边说出陈文君把薛大哥辛辛苦苦赚的钱往娘家搬。随后又看向薛理和他二哥:“你大嫂应该是怕被你娘看出来,没敢叫她爹娘兄弟过去, 来的是她表妹。”
林知了和薛理互换个眼神。
刘丽娘不禁幸灾乐祸。
薛二哥叹了一口气。
周嫂子看他们这样很是奇怪, “你们这是信我还是笑我胡说?”
薛瑜也糊涂了:“二嫂笑什么?笑大哥活该吗?”
小鸽子把西瓜尖尖吃下去就要换一块,薛理抓住他的小手瞪着眼睛看着他。小孩瘪瘪嘴拿起被他啃的瓜继续吃。薛理松开小孩叹气道:“她表妹才十岁左右。”
周嫂子一时间没听懂。
这种小事不值得故弄玄虚,林知了直接揭开谜底——之所以把凉皮做法公布出去, 是因为大嫂利用这个赚钱,买家就是那个骑驴的姑娘。
周嫂子恍然大悟:“人家二次过来是叫陈氏还钱?”
林知了点头。
周大嫂:“原先陈氏不知道你店里卖凉皮吗?”
林知了:“知道又如何呢。我赚的钱不可能给她。她卖了钱到她自己手里。”
周嫂子皱眉:“可是人人都这样的话,那一家人还是一家人吗?”随后想起什么,“你大哥因为这事打她?”
薛二哥:“我大哥不敢动手。不过我们也没想到他会跟陈氏吵起来。以前陈氏一生气,他屁都不敢放。”
周嫂子心底很是复杂,她身边的人多是有一说一, 心里不痛快就开骂,像陈氏这样有心计的她还是头回见:“真没看出来陈氏是这样的人。”顿了顿,仍然不敢想象,“是不是跟你二婶学的啊?”
林知了又给她一块西瓜:“二婶哪有她有脑子。她想算计二婶手拿把掐。”
张丹萍确实没脑子, 儿子没去府城参加院试都不知道。周嫂子实在好奇后续:“这事你们打算怎么做?”
林知了:“以前大哥忍她让她,现在大哥不想忍,也忍无可忍,以后夫妻俩会一见面就吵。我们等着看热闹就行了。”
为人母的周嫂子不由得嘴问:“孩子怎么办?”
林知了:“我婆婆今年才四十三,叫她当小儿子养。左右家里没有重活,农忙时节相公和二哥都会回村搭把手。”
薛家只有四亩地和一头牛,平时庄稼不用薛母操心,她抱着孙子去放牛也累不着,不想做饭可以进城买着吃,薛家老大肯定会给她家用。周嫂子顿时意识到薛母轮不到她同情,人家比她舒服清闲。
周嫂子家里还有活,稍坐片刻起身告辞。
林知了等她拐弯就把门关上。
此时离天黑还有一个时辰,林知了叫薛理给弟弟妹妹上课,她和二嫂去买点明早用的肉,回头出去用饭。
刘丽娘问:“庆祝大嫂被打?”
林知了呼吸一滞,无奈又好笑:“二嫂,你觉着大哥敢动手?我猜情形是这样,那个小丫头拿着钱从屋里出来被邻居撞见,邻居好心告诉大哥,大哥肯定知道她表妹多大,联想到二哥先前跟他说的事,只要他愿意就能猜到那笔钱跟食谱有关。”
听到这里刘丽娘就懂了,“大嫂把钱还给对方心里不痛快,大哥一向不管钱,这个时候突然提钱大嫂肯定愈发心烦,两人吵几句,大哥没有像以往那样卖个耳朵给她,她越说越气跟大哥动手,大哥不再任由她打骂,只是攥住她的双臂也能把大嫂气得大吼大叫连抓带挠。”
薛二哥无法想象:“大嫂大吼大叫?”
刘丽娘:“她还跟以前一样轻声细语怎么会把婆婆吵醒?周嫂子不是说了,邻居说听到婆婆急得拍门,小侄儿都吓哭了。”
薛二哥自从认识陈文君就没有听到她吼过:“我还是无法想象。”
刘丽娘:“我也一样。真想看看大嫂又蹦又跳跟二婶似的是什么样。”
林知了拿起两个背篓,往里面放三贯钱:“二嫂,走了。”
刘丽娘伸手接过一个背篓:“对,赚钱当紧。”话音落下,妯娌二人出去。
薛理不禁摇头。
薛二哥扭头看到他弟笑得很无奈:“你笑什么呢?”顺着他的视线看去,门里门外都空无一人。
难不成笑鬼?薛二哥被自己的猜测吓得打个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