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蜂鸟:时空追凶1990(出书版) 第6节
“收录机?”顾红星第一次在本案中听到这个名词,问,“那你专案会的时候怎么不汇报?”
“我觉得和本案无关啊。”殷俊说。
“你觉得没有用?要拿事实说话!你连收录机是什么样子都没看,凭什么说与本案无关?”顾红星的声调进一步升高。
“死者口袋里的现金都在,收录机都在,肯定不是劫财啊。不是劫财,去碰收录机干吗?”殷俊可能也感觉到了理亏,咕哝道。
“现在光线不行了,也不能去打扰村里人。”顾红星压下胸口的怒火,说,“明天一早,你和我一起去复勘现场。把设备带齐了。”
9月16日一早,顾红星就亲自驾车,带着两名痕检员赶赴现场。
现场的状况和顾红星第一次来的时候一模一样,殷俊因为教条地执行《现场勘查规则》里尽可能保持现场原状的要求,真的没有对现场进行清理。
顾红星亲自带着痕检员先把倾倒的书架扶正,然后把散落在地面和桌面上的书籍逐一捡起。当桌面上那台80厘米长的收录机的全貌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殷俊就彻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之前从散落的书的夹缝中,根本就看不出这台收录机遭受过破坏。现在,情况就显而易见了。
收录机其实是很新的,夹缝中都没有灰尘。但是,收录机的一侧已经被完全摧毁,蓝色和红色的电线暴露在外面,金属质地的零件也裸露在外。曾被书本压着的,还有散落的收录机的小零件。
“有意思了,凶手不仅锤杀了李进步,还砸烂了他的收录机?”殷俊说。
“现在你是不是意识到,全面清理、勘查现场是有必要的了?”顾红星还不忘让殷俊长长记性。
殷俊讪笑着说:“顾局长,这次我心服口服,确实是我们前期工作失误。好在现场完整封存了。”
“不是说李进步很节俭吗?”顾红星一边指挥殷俊对收录机进行拍照,一边说,“怎么会有钱买这么贵的东西?”
“人嘛,总要有爱好。”殷俊按着快门,说道。
“收录机有可能就是侦破这一起案件的关键,凶手的动作反映出他的心理。”顾红星一边说,一边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把已经砸坏的磁带仓门掀开,从里面拿出了一盘轻微受损的磁带。
磁带上贴着的标签上,写的是“小学英语”。
“小学英语?”殷俊凑过头来看,说,“现在小学就要学英语了?不至于吧?”
顾红星顿时明白过来,为什么这位节俭的李校长会斥“巨资”买一台收录机了。1990年,我国逐步开始引入英语教育。在大城市,有些小学已经从三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不过,龙番的大多数小学,目前并没有开始英语教育。如果不出意外,这位尽职尽责的李校长是感受到了英语教育的趋势,所以有意在学校开始英语教育的试点。不过,别说他们一个村办小学了,就连市里面的示范小学都还没有英语老师。所以,李校长是在自学英语,准备亲自来教孩子们。
“怪不得这位校长什么课都能带,他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啊。”顾红星感叹道。
“你是说,这位‘万金油’校长,是在学习怎么当一个英语老师?”殷俊一脸不可思议的样子,“可是,小学就开始学英语,有这个必要吗?”
“你这话倒是提醒了我,说不定是有人抵触孩子们学英语,所以才会作案?”顾红星猜测道。
“那砸东西就行了,干啥要杀人?”殷俊摇摇头,说,“我觉得太牵强。”
确实,这也仅仅是个猜测。
“这是啥?”殷俊戴着白手套,在收录机破碎的边缘上擦拭了一下,白手套上顿时出现了一道黑色的痕迹。
“黑色的?这不是你们刷指纹留下的粉末?”这个发现立即引起了顾红星的警觉。
“不是啊。”殷俊说,“这里我们都没有清理到,怎么会在书籍下面刷指纹?”
顾红星立即从勘查箱里拿出一个放大镜,在收录机的周围看了起来。这一看不要紧,整个案件的性质就发生了转变。
收录机的附近,有很多黑色的粉末,就连覆盖在收录机上的书架和书籍,也沾有黑色的粉末。很显然,如果它们不是刷指纹使用的黑色粉末,那么这些黑色的粉末是从哪儿来的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另外,有一本被压在最下方的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页边缘有受热翻卷的现象,甚至还有一点烧焦的迹象。
顾红星小心地翻开了这本书,看到扉页上用蓝墨水写着一句话:“走正路,走大路,走远路。”落款是李进步,下面手写的日期是1990年9月14日,正是他死亡的那一天。
经历过“滚天雷”爆炸案的顾红星,脑海里第一时间就出现了爆炸案现场的样子。可以说,清理完书籍之后,这一起案件的现场状况和爆炸案现场无异。
“爆炸。”顾红星低声说了一句。
“爆炸?”殷俊吓了一跳,这是他第一次见到爆炸案现场。
“是的,这是爆炸啊!”顾红星说,“这些黑色的粉末,是爆炸残留物。这本书应该是要送人的,放在收录机旁边,所以有烧灼痕迹。”
“收录机会爆炸?”殷俊问。
“不会,是有爆炸物。”顾红星说,“仔细搜索书桌附近,看看能不能找到其他有用的线索。”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顾红星带着两名痕检员,又是趴在地上,又是伏在书桌上,又是趴在窗框上进行了搜索,找到了不少物证。
这些物证主要是一些带有黑色粉末的牛皮纸碎片,不出意外,就是爆炸物的包装纸。只可惜这些碎片都太小了,不能在上面寻找指纹。另外,顾红星在窗框上发现了一些灰色的条形灰烬,不用说,这是引爆炸药的引线燃烧后留下的灰烬。
至此,可以确证顾红星的猜测了,这就是一起爆炸案件。
涉及爆炸案件,顾红星不敢再独自进行侦办,因为这不仅是重大、疑难案件,而且可能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在这个亚运会即将举办的节骨眼上,出现了爆炸案件,极有可能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案。
所以,顾红星带着殷俊他们退出了现场,对现场进行封存。
顾红星带着提取到的物证,回到了分局,找到分局刑警大队技术中队的理化检验师马晴红,让她对牛皮纸上黏附的黑色粉末进行理化分析,确定爆炸物的来源,看能不能找到破案的捷径。
拿到物证后,马晴红分析这种黑色粉末很可能是黑火药,所以用显色法对粉末进行了检验鉴定。
黑火药的显色法,是一种快速区分tnt、硝酸铵和黑火药的检验方法,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确定爆炸物的成分。
马晴红先是将0.1克二苯胺溶于10毫升浓硫酸中,搅拌后放入深棕色玻璃瓶密封。然后将20毫升丙酮和10毫升蒸馏水混合均匀,将前期收集的牛皮纸上黏附的黑色粉末和丙酮、蒸馏水混合溶液加入试剂瓶,振荡均匀。最后,用滴管取二苯胺、浓硫酸混合试剂1毫升,滴入刚才已经振荡均匀的试剂瓶中,等候显色反应。
不一会儿,试剂瓶中出现了绿色。
“确定是黑火药。”马晴红对顾红星说。
顾红星眉头紧锁,说:“这就麻烦了,我们区有这么多石矿场,而石矿场炸石头使用的基本都是黑火药。这么多石矿场,我们该从何查起?”
“是啊,还不如是烟火剂呢。”马晴红说,“一般常见的爆炸案,嫌疑人都是买一些烟花爆竹,用里面的烟火剂自制爆炸物。那样的话,在这种非年非节的时候购买鞭炮的人,就有作案的嫌疑了。可这次嫌疑人用的居然是威力更大的黑火药,这可就不好查了。毕竟,造成现场的状况,最多只需要1公斤黑火药。从体积上看,也就是一块豆腐那么大,这么小的量,就更难查了。”
“现在已经太晚了。”顾红星叹了口气,说,“明天一早,致电市局刑警支队,请求他们的支援吧。”
“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虽然通过现场复勘,有了新的发现,但对于案件侦办,我还是心里没底啊。”顾红星讲完了案件的来龙去脉,叹了一口气,对冯凯说道。
“我有个问题。”小卢听得津津有味,此时插嘴道,“如果是爆炸案,总得有声响吧?难道周围的人都没听到爆炸声?”
“当时是正午,大部分村民都在干活儿,周围没有人,这是其一。”顾红星喝了口茶,说,“其二,现场周围全是石矿场,爆破声对当地村民来说,几乎已经习惯了,谁也不会因为听见爆炸声而觉得有什么奇怪的。”
“原来如此。”小卢恍然大悟。
“爆炸不爆炸的,也许不是重点,重点是爆炸点在窗边,离床还有一段距离,人是怎么死的?和爆炸有关系吗?”冯凯盯着现场示意图说道。
“你是说,可能是爆炸投射物导致的死亡?”顾红星捏着自己的下巴,说,“之前大家都先入为主,认为死者是被人锤杀的,还没考虑过你说的这种可能性。不过,这至少可以解释为什么打一下就停,没有继续击打了。”
“可是你也介绍了,现场并没有致伤工具啊!”小卢说,“难不成凶手还得等爆炸结束,进门去把爆炸投射物带走?我觉得爆炸是爆炸,锤杀是锤杀,应该是两个过程。而且,他们不是说李进步睡午觉一般虚掩着门吗?报案人却说门是关闭着的,这不说明凶手有进入现场的过程吗?”
“门这个问题好解释。”冯凯说,“现场的门是往内开的,爆炸发生,室内气压变大,自然会把虚掩着的门给‘推’上。”
“是啊。”顾红星说,“爆炸的冲击波很厉害,以前我和老凯办过的爆炸案,死者被开膛破肚了。”
“对啊,你说的那案子,瓶子里面放了很多石子、硬币,不就是通过增加爆炸投射物来增加爆炸装置的威力吗?”冯凯说,“这个凶手会不会也设置了一个有投射物的爆炸装置,炸完了之后,进门把投射物带走了?”
“可致命伤只有‘一下’,自制的投射物装置能瞄得这么精准吗?”小卢不信。
“但是用爆炸投射物致死不仅可以解释击打次数只有一次,而且可以解释为什么凶手没有在现场留下痕迹。”顾红星说,“现场地面载体非常好,赵源进去一下就留下了痕迹。如果没有嫌疑足迹,我认为凶手很有可能就没有进入现场。现在就是害怕进去的人多,破坏了嫌疑足迹,才没有被我们发现。不过现场那么狭小,我们又要进去确定死者是否已经死亡,确实不好解决这个问题。”
“用勘查踏板啊。”冯凯一边比画着一边说,“用一块木板,下面的四角钉几个钉子,这样,技术员可以踩着踏板进入现场,钉子也不会破坏足迹。”
“我怎么觉得这个东西好像你以前和我描述过……不过这真是个好主意啊!”顾红星陷入了沉思。
“现在还是先要解决投射物是什么的问题。”冯凯一边仔细翻看顾红星复勘现场的照片,一边问,“法医那边有说法吗?”
“这个不用周满解释,我给你解释。”小卢说,“致伤工具和人体接触,只有一个面,所以法医只能分析出一个面。周满说了,是表面光滑、没有棱角的钝器,那么法医也就只能分析到这个地步了。让我们说出究竟是什么东西,那是不科学的。”
“这儿,是不是少了点什么东西?”冯凯指着一张照片,说。
照片里是被炸坏的收录机的细目,照片清晰地反映出收录机被炸坏的一侧以及机器内部的情况。
“我记得,收录机的喇叭里,应该有一大块磁铁吧?”冯凯说。
“对!应该有!”顾红星兴奋地说。他手工一直很好,自己制作过收音机,自然知道喇叭里有磁铁。
“你们是说,爆炸把收录机里的磁铁炸得飞过了客厅,精确地砸到了斜靠着被子和枕头睡觉的李进步头上?”小卢瞪大了眼睛,说,“那他是不是太倒霉了?”
“无巧不成书啊。”冯凯说,“你看看这张现场示意图,李进步当时是头靠着床的西侧。因为后背垫着被子和枕头,所以上半身和床面是有个45度的斜角的。这时候,如果磁铁从东边飞过来,确实可以砸在他头上。我们要分析的,不是李进步倒霉不倒霉,而是这种推测从物理学上有没有可能实现。”
“自然是有可能的。”顾红星说,“不过,磁铁呢?殷俊虽然不算太靠谱,但是现场的物件很少,他们也趴在床边仔细勘查了床下面。如果尸体附近有一大块磁铁,不可能看不见的。”
“那就是像你们说的,被人拿走了。”小卢说。
“可是进来拿磁铁,却没有留下足迹?解释不通。”顾红星说。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你们在这儿猜来猜去有啥用,走走走,我们去现场,我来变个戏法给你们看。”冯凯笑着挥手,站起身来。他见顾红星办公室的橱子里有一团揉在一起的塑料袋,从里面抽出两个大小合适的,揣进口袋,率先走出了顾红星的局长办公室。
2
顾红星驾车带着冯凯和小卢来到现场,昏昏欲睡的看守现场的联防队员立即清醒了过来。他连忙去把现场大门的门锁打开,推开了门让他们进去。
进入现场后,顾红星和小卢戴上手套,就去仔细查看那台被炸坏的收录机。而冯凯倒是简单直接,他先是戴好了手套,然后把两个塑料袋套在自己的两只脚上,站到行军床上,伸手向大衣橱的顶部摸去。
好在冯凯的身高比较高,虽然看不到大衣橱顶端的情况,伸手却可以够着。不一会儿,冯凯狡黠一笑,收回了手,手上居然举着一块巴掌大的圆形磁铁。
“当当当当……”冯凯说,“你们看,我变出来啦。”
顾红星先是一副醍醐灌顶的表情,很快又变成了若有所思。
“我说凯哥,你真是神啊!你怎么知道会在那大衣橱上面?”小卢钦佩地问。
“你想想啊,现场这么简单,如果投射物就在附近,除了橱顶,还能去哪里?”冯凯自豪地说,“我就猜到现场的勘查员不可能去勘查在高空的东西,毕竟他们对现场进行勘查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是一起爆炸案件,也不知道损伤有可能是爆炸投射物所致啊。”
“是啊!磁铁撞击到坚硬的颅骨,即便把颅骨打碎,也一样会产生强烈的反弹作用力。”小卢说,“根据力的不同,反弹的方向也不同。”
“是吧。凶手应该就是通过窗户布置了黑火药,而不是一个精心制作的爆炸装置。黑火药炸坏了收录机,没想到正好抛出一块磁铁,把还没来得及醒来的李进步给砸死了。磁铁砸完李进步,自己反弹到衣橱顶上了。”冯凯说,“这么一看,整个案件性质都不一样了,我们对凶手的刻画和推理方向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确实。”小卢指着冯凯套在脚上的塑料袋,说,“不过,你这塑料袋是干啥用的?你是怕踩脏人家的床吗?这些被子没主人了,最后也会被销毁的。”
冯凯一时语塞。对2020年的警察陶亮而言,进入现场要戴鞋套已经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可是究竟为什么要戴鞋套,他倒是从来没有细想过。即便每次要踩踏现场的物品时,他都会下意识地找个东西保护、隔离一下,他却并不清楚自己这么做是为什么。
小卢的这句话,也引起了顾红星的注意,他看了看冯凯脚上的塑料袋,再一次陷入了沉思。
“老顾,你在想啥呢?”冯凯说,“哥哥我给你推理出了作案全过程,你还不赶紧去窗口外面的地面上找找嫌疑人的足迹?破案就靠这一锤子买卖了。”
“师父现在是局长,这种事,我来做!”小卢兴奋地拎起相机,想要出门。
“不用了,”顾红星说,“外面没有痕迹了。当时因为没有对窗户进行警戒保护,所以很多人就站在那里围观。外面是土地,本来是提取立体足迹的好载体,但是踩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没用了。”
“屋内进来那么多人,你都能分析出可疑足迹,为什么窗外的就不行?”冯凯疑惑道。
“因为屋内是灰尘足迹,虽然会互相叠加,但不会相互破坏。”顾红星解释道,“但屋外是土壤地面,是立体足迹,只要相互叠加,就会相互摧毁。”
“啊,这可麻烦了。”本来信心满满的冯凯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
“也不一定就没有别的出路。”顾红星说,“你刚才也说了,现在案件性质变了。那么,我们现在要搞清楚,一是凶手为什么要从窗口放黑火药来炸李进步的收录机;二是凶手从哪里搞到的黑火药。”
“是啊,毕竟不是通过买鞭炮就能买到的烟火剂,这黑火药是不让随便买的。”小卢说。
“会不会是自己配的?”冯凯说,“一硝二磺三木炭,这我小时候就会背。”
“我觉得和本案无关啊。”殷俊说。
“你觉得没有用?要拿事实说话!你连收录机是什么样子都没看,凭什么说与本案无关?”顾红星的声调进一步升高。
“死者口袋里的现金都在,收录机都在,肯定不是劫财啊。不是劫财,去碰收录机干吗?”殷俊可能也感觉到了理亏,咕哝道。
“现在光线不行了,也不能去打扰村里人。”顾红星压下胸口的怒火,说,“明天一早,你和我一起去复勘现场。把设备带齐了。”
9月16日一早,顾红星就亲自驾车,带着两名痕检员赶赴现场。
现场的状况和顾红星第一次来的时候一模一样,殷俊因为教条地执行《现场勘查规则》里尽可能保持现场原状的要求,真的没有对现场进行清理。
顾红星亲自带着痕检员先把倾倒的书架扶正,然后把散落在地面和桌面上的书籍逐一捡起。当桌面上那台80厘米长的收录机的全貌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殷俊就彻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之前从散落的书的夹缝中,根本就看不出这台收录机遭受过破坏。现在,情况就显而易见了。
收录机其实是很新的,夹缝中都没有灰尘。但是,收录机的一侧已经被完全摧毁,蓝色和红色的电线暴露在外面,金属质地的零件也裸露在外。曾被书本压着的,还有散落的收录机的小零件。
“有意思了,凶手不仅锤杀了李进步,还砸烂了他的收录机?”殷俊说。
“现在你是不是意识到,全面清理、勘查现场是有必要的了?”顾红星还不忘让殷俊长长记性。
殷俊讪笑着说:“顾局长,这次我心服口服,确实是我们前期工作失误。好在现场完整封存了。”
“不是说李进步很节俭吗?”顾红星一边指挥殷俊对收录机进行拍照,一边说,“怎么会有钱买这么贵的东西?”
“人嘛,总要有爱好。”殷俊按着快门,说道。
“收录机有可能就是侦破这一起案件的关键,凶手的动作反映出他的心理。”顾红星一边说,一边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把已经砸坏的磁带仓门掀开,从里面拿出了一盘轻微受损的磁带。
磁带上贴着的标签上,写的是“小学英语”。
“小学英语?”殷俊凑过头来看,说,“现在小学就要学英语了?不至于吧?”
顾红星顿时明白过来,为什么这位节俭的李校长会斥“巨资”买一台收录机了。1990年,我国逐步开始引入英语教育。在大城市,有些小学已经从三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不过,龙番的大多数小学,目前并没有开始英语教育。如果不出意外,这位尽职尽责的李校长是感受到了英语教育的趋势,所以有意在学校开始英语教育的试点。不过,别说他们一个村办小学了,就连市里面的示范小学都还没有英语老师。所以,李校长是在自学英语,准备亲自来教孩子们。
“怪不得这位校长什么课都能带,他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啊。”顾红星感叹道。
“你是说,这位‘万金油’校长,是在学习怎么当一个英语老师?”殷俊一脸不可思议的样子,“可是,小学就开始学英语,有这个必要吗?”
“你这话倒是提醒了我,说不定是有人抵触孩子们学英语,所以才会作案?”顾红星猜测道。
“那砸东西就行了,干啥要杀人?”殷俊摇摇头,说,“我觉得太牵强。”
确实,这也仅仅是个猜测。
“这是啥?”殷俊戴着白手套,在收录机破碎的边缘上擦拭了一下,白手套上顿时出现了一道黑色的痕迹。
“黑色的?这不是你们刷指纹留下的粉末?”这个发现立即引起了顾红星的警觉。
“不是啊。”殷俊说,“这里我们都没有清理到,怎么会在书籍下面刷指纹?”
顾红星立即从勘查箱里拿出一个放大镜,在收录机的周围看了起来。这一看不要紧,整个案件的性质就发生了转变。
收录机的附近,有很多黑色的粉末,就连覆盖在收录机上的书架和书籍,也沾有黑色的粉末。很显然,如果它们不是刷指纹使用的黑色粉末,那么这些黑色的粉末是从哪儿来的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另外,有一本被压在最下方的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页边缘有受热翻卷的现象,甚至还有一点烧焦的迹象。
顾红星小心地翻开了这本书,看到扉页上用蓝墨水写着一句话:“走正路,走大路,走远路。”落款是李进步,下面手写的日期是1990年9月14日,正是他死亡的那一天。
经历过“滚天雷”爆炸案的顾红星,脑海里第一时间就出现了爆炸案现场的样子。可以说,清理完书籍之后,这一起案件的现场状况和爆炸案现场无异。
“爆炸。”顾红星低声说了一句。
“爆炸?”殷俊吓了一跳,这是他第一次见到爆炸案现场。
“是的,这是爆炸啊!”顾红星说,“这些黑色的粉末,是爆炸残留物。这本书应该是要送人的,放在收录机旁边,所以有烧灼痕迹。”
“收录机会爆炸?”殷俊问。
“不会,是有爆炸物。”顾红星说,“仔细搜索书桌附近,看看能不能找到其他有用的线索。”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顾红星带着两名痕检员,又是趴在地上,又是伏在书桌上,又是趴在窗框上进行了搜索,找到了不少物证。
这些物证主要是一些带有黑色粉末的牛皮纸碎片,不出意外,就是爆炸物的包装纸。只可惜这些碎片都太小了,不能在上面寻找指纹。另外,顾红星在窗框上发现了一些灰色的条形灰烬,不用说,这是引爆炸药的引线燃烧后留下的灰烬。
至此,可以确证顾红星的猜测了,这就是一起爆炸案件。
涉及爆炸案件,顾红星不敢再独自进行侦办,因为这不仅是重大、疑难案件,而且可能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在这个亚运会即将举办的节骨眼上,出现了爆炸案件,极有可能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案。
所以,顾红星带着殷俊他们退出了现场,对现场进行封存。
顾红星带着提取到的物证,回到了分局,找到分局刑警大队技术中队的理化检验师马晴红,让她对牛皮纸上黏附的黑色粉末进行理化分析,确定爆炸物的来源,看能不能找到破案的捷径。
拿到物证后,马晴红分析这种黑色粉末很可能是黑火药,所以用显色法对粉末进行了检验鉴定。
黑火药的显色法,是一种快速区分tnt、硝酸铵和黑火药的检验方法,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确定爆炸物的成分。
马晴红先是将0.1克二苯胺溶于10毫升浓硫酸中,搅拌后放入深棕色玻璃瓶密封。然后将20毫升丙酮和10毫升蒸馏水混合均匀,将前期收集的牛皮纸上黏附的黑色粉末和丙酮、蒸馏水混合溶液加入试剂瓶,振荡均匀。最后,用滴管取二苯胺、浓硫酸混合试剂1毫升,滴入刚才已经振荡均匀的试剂瓶中,等候显色反应。
不一会儿,试剂瓶中出现了绿色。
“确定是黑火药。”马晴红对顾红星说。
顾红星眉头紧锁,说:“这就麻烦了,我们区有这么多石矿场,而石矿场炸石头使用的基本都是黑火药。这么多石矿场,我们该从何查起?”
“是啊,还不如是烟火剂呢。”马晴红说,“一般常见的爆炸案,嫌疑人都是买一些烟花爆竹,用里面的烟火剂自制爆炸物。那样的话,在这种非年非节的时候购买鞭炮的人,就有作案的嫌疑了。可这次嫌疑人用的居然是威力更大的黑火药,这可就不好查了。毕竟,造成现场的状况,最多只需要1公斤黑火药。从体积上看,也就是一块豆腐那么大,这么小的量,就更难查了。”
“现在已经太晚了。”顾红星叹了口气,说,“明天一早,致电市局刑警支队,请求他们的支援吧。”
“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虽然通过现场复勘,有了新的发现,但对于案件侦办,我还是心里没底啊。”顾红星讲完了案件的来龙去脉,叹了一口气,对冯凯说道。
“我有个问题。”小卢听得津津有味,此时插嘴道,“如果是爆炸案,总得有声响吧?难道周围的人都没听到爆炸声?”
“当时是正午,大部分村民都在干活儿,周围没有人,这是其一。”顾红星喝了口茶,说,“其二,现场周围全是石矿场,爆破声对当地村民来说,几乎已经习惯了,谁也不会因为听见爆炸声而觉得有什么奇怪的。”
“原来如此。”小卢恍然大悟。
“爆炸不爆炸的,也许不是重点,重点是爆炸点在窗边,离床还有一段距离,人是怎么死的?和爆炸有关系吗?”冯凯盯着现场示意图说道。
“你是说,可能是爆炸投射物导致的死亡?”顾红星捏着自己的下巴,说,“之前大家都先入为主,认为死者是被人锤杀的,还没考虑过你说的这种可能性。不过,这至少可以解释为什么打一下就停,没有继续击打了。”
“可是你也介绍了,现场并没有致伤工具啊!”小卢说,“难不成凶手还得等爆炸结束,进门去把爆炸投射物带走?我觉得爆炸是爆炸,锤杀是锤杀,应该是两个过程。而且,他们不是说李进步睡午觉一般虚掩着门吗?报案人却说门是关闭着的,这不说明凶手有进入现场的过程吗?”
“门这个问题好解释。”冯凯说,“现场的门是往内开的,爆炸发生,室内气压变大,自然会把虚掩着的门给‘推’上。”
“是啊。”顾红星说,“爆炸的冲击波很厉害,以前我和老凯办过的爆炸案,死者被开膛破肚了。”
“对啊,你说的那案子,瓶子里面放了很多石子、硬币,不就是通过增加爆炸投射物来增加爆炸装置的威力吗?”冯凯说,“这个凶手会不会也设置了一个有投射物的爆炸装置,炸完了之后,进门把投射物带走了?”
“可致命伤只有‘一下’,自制的投射物装置能瞄得这么精准吗?”小卢不信。
“但是用爆炸投射物致死不仅可以解释击打次数只有一次,而且可以解释为什么凶手没有在现场留下痕迹。”顾红星说,“现场地面载体非常好,赵源进去一下就留下了痕迹。如果没有嫌疑足迹,我认为凶手很有可能就没有进入现场。现在就是害怕进去的人多,破坏了嫌疑足迹,才没有被我们发现。不过现场那么狭小,我们又要进去确定死者是否已经死亡,确实不好解决这个问题。”
“用勘查踏板啊。”冯凯一边比画着一边说,“用一块木板,下面的四角钉几个钉子,这样,技术员可以踩着踏板进入现场,钉子也不会破坏足迹。”
“我怎么觉得这个东西好像你以前和我描述过……不过这真是个好主意啊!”顾红星陷入了沉思。
“现在还是先要解决投射物是什么的问题。”冯凯一边仔细翻看顾红星复勘现场的照片,一边问,“法医那边有说法吗?”
“这个不用周满解释,我给你解释。”小卢说,“致伤工具和人体接触,只有一个面,所以法医只能分析出一个面。周满说了,是表面光滑、没有棱角的钝器,那么法医也就只能分析到这个地步了。让我们说出究竟是什么东西,那是不科学的。”
“这儿,是不是少了点什么东西?”冯凯指着一张照片,说。
照片里是被炸坏的收录机的细目,照片清晰地反映出收录机被炸坏的一侧以及机器内部的情况。
“我记得,收录机的喇叭里,应该有一大块磁铁吧?”冯凯说。
“对!应该有!”顾红星兴奋地说。他手工一直很好,自己制作过收音机,自然知道喇叭里有磁铁。
“你们是说,爆炸把收录机里的磁铁炸得飞过了客厅,精确地砸到了斜靠着被子和枕头睡觉的李进步头上?”小卢瞪大了眼睛,说,“那他是不是太倒霉了?”
“无巧不成书啊。”冯凯说,“你看看这张现场示意图,李进步当时是头靠着床的西侧。因为后背垫着被子和枕头,所以上半身和床面是有个45度的斜角的。这时候,如果磁铁从东边飞过来,确实可以砸在他头上。我们要分析的,不是李进步倒霉不倒霉,而是这种推测从物理学上有没有可能实现。”
“自然是有可能的。”顾红星说,“不过,磁铁呢?殷俊虽然不算太靠谱,但是现场的物件很少,他们也趴在床边仔细勘查了床下面。如果尸体附近有一大块磁铁,不可能看不见的。”
“那就是像你们说的,被人拿走了。”小卢说。
“可是进来拿磁铁,却没有留下足迹?解释不通。”顾红星说。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你们在这儿猜来猜去有啥用,走走走,我们去现场,我来变个戏法给你们看。”冯凯笑着挥手,站起身来。他见顾红星办公室的橱子里有一团揉在一起的塑料袋,从里面抽出两个大小合适的,揣进口袋,率先走出了顾红星的局长办公室。
2
顾红星驾车带着冯凯和小卢来到现场,昏昏欲睡的看守现场的联防队员立即清醒了过来。他连忙去把现场大门的门锁打开,推开了门让他们进去。
进入现场后,顾红星和小卢戴上手套,就去仔细查看那台被炸坏的收录机。而冯凯倒是简单直接,他先是戴好了手套,然后把两个塑料袋套在自己的两只脚上,站到行军床上,伸手向大衣橱的顶部摸去。
好在冯凯的身高比较高,虽然看不到大衣橱顶端的情况,伸手却可以够着。不一会儿,冯凯狡黠一笑,收回了手,手上居然举着一块巴掌大的圆形磁铁。
“当当当当……”冯凯说,“你们看,我变出来啦。”
顾红星先是一副醍醐灌顶的表情,很快又变成了若有所思。
“我说凯哥,你真是神啊!你怎么知道会在那大衣橱上面?”小卢钦佩地问。
“你想想啊,现场这么简单,如果投射物就在附近,除了橱顶,还能去哪里?”冯凯自豪地说,“我就猜到现场的勘查员不可能去勘查在高空的东西,毕竟他们对现场进行勘查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是一起爆炸案件,也不知道损伤有可能是爆炸投射物所致啊。”
“是啊!磁铁撞击到坚硬的颅骨,即便把颅骨打碎,也一样会产生强烈的反弹作用力。”小卢说,“根据力的不同,反弹的方向也不同。”
“是吧。凶手应该就是通过窗户布置了黑火药,而不是一个精心制作的爆炸装置。黑火药炸坏了收录机,没想到正好抛出一块磁铁,把还没来得及醒来的李进步给砸死了。磁铁砸完李进步,自己反弹到衣橱顶上了。”冯凯说,“这么一看,整个案件性质都不一样了,我们对凶手的刻画和推理方向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确实。”小卢指着冯凯套在脚上的塑料袋,说,“不过,你这塑料袋是干啥用的?你是怕踩脏人家的床吗?这些被子没主人了,最后也会被销毁的。”
冯凯一时语塞。对2020年的警察陶亮而言,进入现场要戴鞋套已经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可是究竟为什么要戴鞋套,他倒是从来没有细想过。即便每次要踩踏现场的物品时,他都会下意识地找个东西保护、隔离一下,他却并不清楚自己这么做是为什么。
小卢的这句话,也引起了顾红星的注意,他看了看冯凯脚上的塑料袋,再一次陷入了沉思。
“老顾,你在想啥呢?”冯凯说,“哥哥我给你推理出了作案全过程,你还不赶紧去窗口外面的地面上找找嫌疑人的足迹?破案就靠这一锤子买卖了。”
“师父现在是局长,这种事,我来做!”小卢兴奋地拎起相机,想要出门。
“不用了,”顾红星说,“外面没有痕迹了。当时因为没有对窗户进行警戒保护,所以很多人就站在那里围观。外面是土地,本来是提取立体足迹的好载体,但是踩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没用了。”
“屋内进来那么多人,你都能分析出可疑足迹,为什么窗外的就不行?”冯凯疑惑道。
“因为屋内是灰尘足迹,虽然会互相叠加,但不会相互破坏。”顾红星解释道,“但屋外是土壤地面,是立体足迹,只要相互叠加,就会相互摧毁。”
“啊,这可麻烦了。”本来信心满满的冯凯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
“也不一定就没有别的出路。”顾红星说,“你刚才也说了,现在案件性质变了。那么,我们现在要搞清楚,一是凶手为什么要从窗口放黑火药来炸李进步的收录机;二是凶手从哪里搞到的黑火药。”
“是啊,毕竟不是通过买鞭炮就能买到的烟火剂,这黑火药是不让随便买的。”小卢说。
“会不会是自己配的?”冯凯说,“一硝二磺三木炭,这我小时候就会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