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嫁入侯府后 第104节
年关嘛,底下人总要回家置办年货,季松免不得狠狠出血,他原先从他爹那里敲来的五千两银子……也就自然而然地花光了。
刚来这里的时候,季松给了张总兵两千两银子的孝敬,外加两个如花似玉的美人;美人和银子倒是季侯爷出的,可这边又常年缺饷,将士的粮饷都欠了半年了,季松总得让人家过个年吧?
季松倒是给穆飏打过招呼,让他想办法解决粮饷的问题;穆飏态度也挺好,让他自己想办法。
用穆飏的话说,平定西南民变用不用花钱?招抚流民肯定要免税三年,国库哪里来的进项?这边那边又有个水旱灾害,皇帝又要给新宠的妃嫔打首饰,所以军饷这事,还得季松自己想法子去解决。
季松听到这话当时就冷笑起来。他倒是不意外能听到这话,也清楚穆飏肯定努力想过办法,各种争取过了;退一万步讲,当初俩人一起把那人赌场给吃了的时候,穆飏就直白的说那三万两是给他用的。
但就是被朝廷这见天儿从将士身上精打细算的劲头给气笑了。
比如他孝敬给张总兵的那两千两银子,他前头给了人钱,后天人家就给手下人发了两个月的粮饷,一看就知道等着他孝敬救急呢。
穆飏话都说到这里了,季松也只得自掏腰包发上些银米,至于亏欠的粮饷……那就先欠着呗,季松又不是财神爷,哪来的那么多钱?
总之又是给孝敬、又是和同僚交际、还要给底下人发饷——大过年的,多少得给人发点不*是?总不能过年都吃不上肉。
再加上日常给底下人加餐什么的,总之季松一见夫人就脸红,一再坚持让夫人把自己嫁妆收好,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花夫人的嫁妆。
对此沈禾只是笑,又是说夫妻间分什么彼此,又是说她小时候看别人沽钗换酒,自己还挺羡慕的,想着自己也做一做。
但季松打定主意不花,沈禾就把钱分成两份,说先放着嫁妆,好在以后应急。
这个年,就算是有惊无险地过去了。
到了十五,季松早早把事情做完了,打算和夫人一起去看花灯——
沈禾打小体弱,基本上没怎么出过门,别说日常了,逢年过节也出不了门啊,整天跟笼子里的小鸟似的,一听要去外头玩就双眼晶亮。
这回她来大同,一路上舟车劳顿不假,可刚刚到了这里,就闹着和李斌一起置办年货。说是心疼季松、怕他日常生活受委屈,可在季松眼里,他夫人就是打小憋坏了,想着出去玩一玩。
譬如她哪回回来,身上都带着食物的香味,回家就不吃饭了……徒留季松一人吃饭,她自己都觉得脸上挂不住。
年关事务繁杂,季松也没抽出来空闲,只能让李斌陪着沈禾一起去;现在好不容易有了时间,他当然要好好地陪夫人逛一逛。
想着季松进了屋子,却瞧见他夫人正拿着张信纸看着,满脸都是笑。
“看什么呢?给我也看看,”季松当即凑到了沈禾身边,一双眼立刻盯着落款——
没落款。
季松又看向了字迹。字迹很遒劲,但很有章法,想来这人性格沉稳。
季松直接问:“苗苗,这是谁写的?”
沈禾没说话,直接把信封递给了季松,季松才明白那是他岳父大人亲手所写的信件。
季松面上有点挂不住了,也绕到沈禾身后看信的内容,一看便乐了:“我家苗苗前段时间忙着,居然不是为了闲逛,而是为了做生意?”
“都有,”沈禾放下了信纸,眉眼间有几分沉思:“先前在集市上,看到有异族人,觉得奇怪,就问了问李斌。”
“李斌说,私底下常有鞑子过来,用高价换些茶叶丝绸一类的东西,可惜近些年边境不稳,好多商人都不敢过去。”
“我就和爹说了说,但还早的很呢,未必能做成。”
说话间沈禾收了信,又望着他问:“不是要去看花灯吗?怎么,知道能赚钱,就不出去玩啦?”
季松说当然不是,两人早早地吃了晚饭,收拾得利利索索地看花灯去了。
再清苦的人家,到了年关,也要买上几挂鞭炮、买上几个烟花,这样热热闹闹地放上一夜,瞧着满天空的烟火、听着震耳欲聋的热闹声响,才觉得这日子能接着过下去。
季松不愿意夫人知道这些事。她这人没阅历,性子又软,她知道了肯定难受,也就没多说。
这会儿到了外头,季松也不让别人跟着,就这么护在夫人身边,像是最寻常不过的一对夫妻。
却被别人盯上了。
徐如林。
徐如林正和家里的堂兄弟一起出来耍呢,没曾想看到了自家的畜生上司。他想起上月那顿板子就恨得咬牙切齿,正巧各处都在放烟花爆竹,他推说撒尿离了亲友,拐到旁边小摊上买了挂鞭炮。
一开始他想买两万挂的鞭炮,点燃了就扔到季松身边,即便不能崩他几个口子、毁了他的衣裳,多少也能吓他一跳;可两万挂的鞭炮未免有点太大,虽说街上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可要是被季松瞧见了,估摸着他回去后少不了一顿打。
苦恼地想了好半天,徐如林最后只买了个一千挂的小鞭炮。他稍微拆了主线、薅了一大把小炮仗,把鞭炮在袖子里藏好了,四下一看,走到群半大孩子面前。
那群孩子下意识地往后退了退——他们不认识徐如林,但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点燃了鞭炮往别人身上丢、看他们吓哭的惊慌模样,这事缺德,别被人找上门来。
徐如林笑眯眯地看着他们,把那剩下的大半挂鞭炮给了他们;之后徐如林走到个僻静地方藏好,又从身上摸出火石来,手一动,点燃个鞭炮丢到人群里去。
人群一阵骚动,徐如林再接再厉,又点了几个炮仗扔进去,听见有人骂骂咧咧地怪熊孩子淘气,这才笑着走了几步,远远地靠在了墙角。
前面不远处,季松正陪着夫人在处小摊子前头看花灯。夫人背对着徐如林,他也不知道两人到底说了些什么,只看见那么个畜生居然笑得很是温柔,还举起个莲花花灯指给夫人看,瞧得徐如林一阵阵起鸡皮疙瘩。
趁着两人还在花灯摊前,徐如林笑了声,把剩下的鞭炮全点了丢了过去。
本来嘛,徐如林就是想着给季松惹点麻烦,吓吓他也就是了;但季松和沈禾正站在花灯前,那花灯全是细竹蔑的胎子、彩纸的面,为了防止灯笼烧了,里头只放着小一寸长的一根红蜡烛,说白了就是个玩一次就丢了的玩具,它不经烧啊。
偏偏徐如林把鞭炮朝着季松照头照脸地扔过去了,偏偏季松就在花灯底下站着,总之也不知道是哪个鞭炮不小心掉进了花灯里,正月天气又干燥,总之好几个小花灯都烧了起来,直直朝着季松后背落了下去。
方才鞭炮炸着季松后背,他连忙丢了花灯,用后背、胳膊护着夫人往旁边走。
将夫人护到摊子旁边后,那花灯也在季松后背烧起来了。虽说他立刻将花灯打落、又脱了衣裳、踩灭了火,但后背的衣裳被烧出个窟窿来,他后背也被烧红了一大片。
徐如林顿时傻眼了。他也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出,想着就是吓吓季松、让他在女人面前丢丢面子。这会儿见事情闹大,徐如林二话不说就溜了,无数次祈祷自己别被季松给发现了。
季松被烧伤了后背,可他没工夫管这事——
花灯不经烧,一下子就燃起丛明亮的火焰,一个传着一个,片刻就将那小小的花灯摊子给烧了。
偏偏这处人多,又有好多摊子在旁边。季松将沈禾放到一边,眼睛往人群里一扫,立刻就抓出来五六个大汉来。
他有条不紊地指挥部分:“你们几个,把街上的行人送到一边,别伤着人。”
“你俩另外找几个人来帮忙,把周围的摊子往一边弄,别让这些摊子全部烧起来。”
“你们也一样。找几个人去附近找水,客栈、茶馆、酒店,或者别的有井的地方,去打水来救火。”
正说着呢,周围的几个摊子就烧了起来。
季松咬牙骂了声娘,瞥一眼,见沈禾还在一旁站着,又捡起脱掉的衣裳冲了过去,一个劲儿地扇着灭火。
季松在那忙着,沈禾就把卖花灯的婆婆拉到了一边。
婆婆又害怕又心疼,瞧着远处明晃晃的摊子不住掉眼泪,心疼得不像个样子。
怎么就着火了呢?这回买花灯的客人倒是帮着自己灭火,可那摊子差不多都被烧坏了。还有,那客人后背也被烧伤了,也不知道人家要不要她赔药钱。
沈禾皱着眉头望着不远处的季松。原先就他和两三个人一起灭火,这会儿人多了,有几十个人提着水桶来灭火;水一泼,摊子上头就冒起了黑烟,人群中发出不少呛咳声,忽得又传来几声大喊,那喊声越来越近,转眼跑出十来个捕快来。
有了这么多人帮忙,火势渐渐被扑灭了,沈禾也放下心来,一转头看见老婆婆不住地掉眼泪,想了想劝了一句:“婆婆,你别怕,衙门的人来了,不会出事的。”
婆婆应了一声,心里更难受了。
衙门,衙门里的人是什么好人吗?她的摊子可怎么办啊?
那边扑灭了火,但外头的人并不知道,还有十几个人提着水桶赶来;见火熄了,又放下水桶和周围的人问话。
季松一直在前头灭火,虽说除了后背没有被烧伤,但皮肤也被炙烤得紧绷绷的,又辣又烫;趁着周围的灯火一看,两条胳膊上头黑乎乎的,瞧着脏透了。
正巧旁人放下了水桶。火灭了,那些水就没用了,季松上前几步去洗了手脸,刚要去找沈禾要条帕子擦擦脸,就瞧见捕快们走了过来。
季松抹了把脸,垂下手任它自己干。
有个中年捕快走了过来:“季爷,这回不慎起火,季爷受惊了。”
先前季松捣巢,他故意露了露脸,所以衙门里的人还真认识他,毕竟这个头、这外貌、这气度都凤毛麟角,让人一眼就忘不了。
“惊不了,”季松四下看了一眼——
方才帮着疏散群众的、收拾摊子的、打水救火的人也都闲了下来,有的站着说闲话,有的把水桶放倒,坐在上头歇着;这会儿见了捕快,一个个都望着季松。
季松又看向沈禾,忽地对捕快道:“你在这等着。”
言罢大步流星地走到沈禾面前,用身子把她挡住了,方才笑了:“苗苗,借我点钱。”
季松脸臊得慌。本来沈禾是不缺他钱花的,二百两银子怎么也不算少了不是?
可这几天十五啊,季松就把钱散给底下人了……今天出来,他身上就二两多的碎银子,觉得够花了,也就没问沈禾要。
没想到这回起了火……
季松苦笑起来,沈禾便笑了:“什么话,需要直接说就好,怎么叫借呢?”
“要多少?我也没带太多,就带了张一百两的银票……你要是觉得不够,我再叫人回家去拿。”
“够了够了,”季松笑。他伸出手去,沈禾却递过来一条手帕。
沈禾道:“先擦擦手,天还冷着呢,你别冻病了。”
拿了银票回去,季松又恢复了严肃的神情。他朝着方才帮忙维持秩序的汉子们招了招手,待到他们都过来了,方才高声道:“这回起火,有赖大家帮忙,总算是有惊无险。”
“我也没别的好谢大家的,只能请大家吃顿酒。”
“说来,这回大家也算遭了无妄之灾,”季松转头看向捕快,将手中银票递了过去:“方才夫人叫我过去,拿了一百两银票出来,说是看看路人有没有受伤的,赶紧带人去医馆看看。”
“你把这银票破开,一半带着人去看病,再拿些出来帮人家重新置办个摊子。”
捕快愣愣地接过了银票,万万没想到季松居然自掏腰包给这群人补偿。
又听季松道:“弄完了,请这几位兄弟吃个酒,剩下的钱你们自己分了,大过节的,兄弟们也不容易。”
捕快没想到自己还能落下些赏钱,看向季松的眼神顿时热烈起来:“是,季爷尽管放心,我一定把事给办的漂漂亮亮的。”
季松说好,“但还有一件事。”
“这回起火,是几个孩子往人群里扔鞭炮,不小心把花灯摊子给烧了。”
“你去把这些孩子找出来,全都带到这里,一人打他们三十小棍,给他们长长记性。”
一想起来这事季松就气得牙疼。他好不容易带夫人出来看看花灯,一年就这么一次啊,难得他夫人也喜欢那花灯,结果起火了?
还是群调皮捣蛋的孩子往人群里扔炮仗?伤到人了怎么办?
捕快笑着说好,不多时就找了十几个小孩过来。
元宵节虽然没有宵禁,但捕快们担心有口角,来时带着几根小棍;这会儿人多棍子少,干脆让几个孩子排着队等着挨打。
虽说大过年的打孩子不太好,可这孩子也实在太皮了不是?再说那小棍也就小手指粗细,打不坏人,收拾自家孩子用的棍子都比这个重呢。
方才惊魂未定的人群又热闹起来,乐呵呵地看熊孩子挨打。
眼见前头的人挨打,剩下的小孩都吓哭了,不住说不是自己丢的炮仗。
捕快只当没听见。办坏事的,有几个承认自己做了坏事?
再说了,不是他们丢的炮仗,他们手上哪儿那么多的硝石气息?
刚来这里的时候,季松给了张总兵两千两银子的孝敬,外加两个如花似玉的美人;美人和银子倒是季侯爷出的,可这边又常年缺饷,将士的粮饷都欠了半年了,季松总得让人家过个年吧?
季松倒是给穆飏打过招呼,让他想办法解决粮饷的问题;穆飏态度也挺好,让他自己想办法。
用穆飏的话说,平定西南民变用不用花钱?招抚流民肯定要免税三年,国库哪里来的进项?这边那边又有个水旱灾害,皇帝又要给新宠的妃嫔打首饰,所以军饷这事,还得季松自己想法子去解决。
季松听到这话当时就冷笑起来。他倒是不意外能听到这话,也清楚穆飏肯定努力想过办法,各种争取过了;退一万步讲,当初俩人一起把那人赌场给吃了的时候,穆飏就直白的说那三万两是给他用的。
但就是被朝廷这见天儿从将士身上精打细算的劲头给气笑了。
比如他孝敬给张总兵的那两千两银子,他前头给了人钱,后天人家就给手下人发了两个月的粮饷,一看就知道等着他孝敬救急呢。
穆飏话都说到这里了,季松也只得自掏腰包发上些银米,至于亏欠的粮饷……那就先欠着呗,季松又不是财神爷,哪来的那么多钱?
总之又是给孝敬、又是和同僚交际、还要给底下人发饷——大过年的,多少得给人发点不*是?总不能过年都吃不上肉。
再加上日常给底下人加餐什么的,总之季松一见夫人就脸红,一再坚持让夫人把自己嫁妆收好,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花夫人的嫁妆。
对此沈禾只是笑,又是说夫妻间分什么彼此,又是说她小时候看别人沽钗换酒,自己还挺羡慕的,想着自己也做一做。
但季松打定主意不花,沈禾就把钱分成两份,说先放着嫁妆,好在以后应急。
这个年,就算是有惊无险地过去了。
到了十五,季松早早把事情做完了,打算和夫人一起去看花灯——
沈禾打小体弱,基本上没怎么出过门,别说日常了,逢年过节也出不了门啊,整天跟笼子里的小鸟似的,一听要去外头玩就双眼晶亮。
这回她来大同,一路上舟车劳顿不假,可刚刚到了这里,就闹着和李斌一起置办年货。说是心疼季松、怕他日常生活受委屈,可在季松眼里,他夫人就是打小憋坏了,想着出去玩一玩。
譬如她哪回回来,身上都带着食物的香味,回家就不吃饭了……徒留季松一人吃饭,她自己都觉得脸上挂不住。
年关事务繁杂,季松也没抽出来空闲,只能让李斌陪着沈禾一起去;现在好不容易有了时间,他当然要好好地陪夫人逛一逛。
想着季松进了屋子,却瞧见他夫人正拿着张信纸看着,满脸都是笑。
“看什么呢?给我也看看,”季松当即凑到了沈禾身边,一双眼立刻盯着落款——
没落款。
季松又看向了字迹。字迹很遒劲,但很有章法,想来这人性格沉稳。
季松直接问:“苗苗,这是谁写的?”
沈禾没说话,直接把信封递给了季松,季松才明白那是他岳父大人亲手所写的信件。
季松面上有点挂不住了,也绕到沈禾身后看信的内容,一看便乐了:“我家苗苗前段时间忙着,居然不是为了闲逛,而是为了做生意?”
“都有,”沈禾放下了信纸,眉眼间有几分沉思:“先前在集市上,看到有异族人,觉得奇怪,就问了问李斌。”
“李斌说,私底下常有鞑子过来,用高价换些茶叶丝绸一类的东西,可惜近些年边境不稳,好多商人都不敢过去。”
“我就和爹说了说,但还早的很呢,未必能做成。”
说话间沈禾收了信,又望着他问:“不是要去看花灯吗?怎么,知道能赚钱,就不出去玩啦?”
季松说当然不是,两人早早地吃了晚饭,收拾得利利索索地看花灯去了。
再清苦的人家,到了年关,也要买上几挂鞭炮、买上几个烟花,这样热热闹闹地放上一夜,瞧着满天空的烟火、听着震耳欲聋的热闹声响,才觉得这日子能接着过下去。
季松不愿意夫人知道这些事。她这人没阅历,性子又软,她知道了肯定难受,也就没多说。
这会儿到了外头,季松也不让别人跟着,就这么护在夫人身边,像是最寻常不过的一对夫妻。
却被别人盯上了。
徐如林。
徐如林正和家里的堂兄弟一起出来耍呢,没曾想看到了自家的畜生上司。他想起上月那顿板子就恨得咬牙切齿,正巧各处都在放烟花爆竹,他推说撒尿离了亲友,拐到旁边小摊上买了挂鞭炮。
一开始他想买两万挂的鞭炮,点燃了就扔到季松身边,即便不能崩他几个口子、毁了他的衣裳,多少也能吓他一跳;可两万挂的鞭炮未免有点太大,虽说街上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可要是被季松瞧见了,估摸着他回去后少不了一顿打。
苦恼地想了好半天,徐如林最后只买了个一千挂的小鞭炮。他稍微拆了主线、薅了一大把小炮仗,把鞭炮在袖子里藏好了,四下一看,走到群半大孩子面前。
那群孩子下意识地往后退了退——他们不认识徐如林,但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点燃了鞭炮往别人身上丢、看他们吓哭的惊慌模样,这事缺德,别被人找上门来。
徐如林笑眯眯地看着他们,把那剩下的大半挂鞭炮给了他们;之后徐如林走到个僻静地方藏好,又从身上摸出火石来,手一动,点燃个鞭炮丢到人群里去。
人群一阵骚动,徐如林再接再厉,又点了几个炮仗扔进去,听见有人骂骂咧咧地怪熊孩子淘气,这才笑着走了几步,远远地靠在了墙角。
前面不远处,季松正陪着夫人在处小摊子前头看花灯。夫人背对着徐如林,他也不知道两人到底说了些什么,只看见那么个畜生居然笑得很是温柔,还举起个莲花花灯指给夫人看,瞧得徐如林一阵阵起鸡皮疙瘩。
趁着两人还在花灯摊前,徐如林笑了声,把剩下的鞭炮全点了丢了过去。
本来嘛,徐如林就是想着给季松惹点麻烦,吓吓他也就是了;但季松和沈禾正站在花灯前,那花灯全是细竹蔑的胎子、彩纸的面,为了防止灯笼烧了,里头只放着小一寸长的一根红蜡烛,说白了就是个玩一次就丢了的玩具,它不经烧啊。
偏偏徐如林把鞭炮朝着季松照头照脸地扔过去了,偏偏季松就在花灯底下站着,总之也不知道是哪个鞭炮不小心掉进了花灯里,正月天气又干燥,总之好几个小花灯都烧了起来,直直朝着季松后背落了下去。
方才鞭炮炸着季松后背,他连忙丢了花灯,用后背、胳膊护着夫人往旁边走。
将夫人护到摊子旁边后,那花灯也在季松后背烧起来了。虽说他立刻将花灯打落、又脱了衣裳、踩灭了火,但后背的衣裳被烧出个窟窿来,他后背也被烧红了一大片。
徐如林顿时傻眼了。他也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出,想着就是吓吓季松、让他在女人面前丢丢面子。这会儿见事情闹大,徐如林二话不说就溜了,无数次祈祷自己别被季松给发现了。
季松被烧伤了后背,可他没工夫管这事——
花灯不经烧,一下子就燃起丛明亮的火焰,一个传着一个,片刻就将那小小的花灯摊子给烧了。
偏偏这处人多,又有好多摊子在旁边。季松将沈禾放到一边,眼睛往人群里一扫,立刻就抓出来五六个大汉来。
他有条不紊地指挥部分:“你们几个,把街上的行人送到一边,别伤着人。”
“你俩另外找几个人来帮忙,把周围的摊子往一边弄,别让这些摊子全部烧起来。”
“你们也一样。找几个人去附近找水,客栈、茶馆、酒店,或者别的有井的地方,去打水来救火。”
正说着呢,周围的几个摊子就烧了起来。
季松咬牙骂了声娘,瞥一眼,见沈禾还在一旁站着,又捡起脱掉的衣裳冲了过去,一个劲儿地扇着灭火。
季松在那忙着,沈禾就把卖花灯的婆婆拉到了一边。
婆婆又害怕又心疼,瞧着远处明晃晃的摊子不住掉眼泪,心疼得不像个样子。
怎么就着火了呢?这回买花灯的客人倒是帮着自己灭火,可那摊子差不多都被烧坏了。还有,那客人后背也被烧伤了,也不知道人家要不要她赔药钱。
沈禾皱着眉头望着不远处的季松。原先就他和两三个人一起灭火,这会儿人多了,有几十个人提着水桶来灭火;水一泼,摊子上头就冒起了黑烟,人群中发出不少呛咳声,忽得又传来几声大喊,那喊声越来越近,转眼跑出十来个捕快来。
有了这么多人帮忙,火势渐渐被扑灭了,沈禾也放下心来,一转头看见老婆婆不住地掉眼泪,想了想劝了一句:“婆婆,你别怕,衙门的人来了,不会出事的。”
婆婆应了一声,心里更难受了。
衙门,衙门里的人是什么好人吗?她的摊子可怎么办啊?
那边扑灭了火,但外头的人并不知道,还有十几个人提着水桶赶来;见火熄了,又放下水桶和周围的人问话。
季松一直在前头灭火,虽说除了后背没有被烧伤,但皮肤也被炙烤得紧绷绷的,又辣又烫;趁着周围的灯火一看,两条胳膊上头黑乎乎的,瞧着脏透了。
正巧旁人放下了水桶。火灭了,那些水就没用了,季松上前几步去洗了手脸,刚要去找沈禾要条帕子擦擦脸,就瞧见捕快们走了过来。
季松抹了把脸,垂下手任它自己干。
有个中年捕快走了过来:“季爷,这回不慎起火,季爷受惊了。”
先前季松捣巢,他故意露了露脸,所以衙门里的人还真认识他,毕竟这个头、这外貌、这气度都凤毛麟角,让人一眼就忘不了。
“惊不了,”季松四下看了一眼——
方才帮着疏散群众的、收拾摊子的、打水救火的人也都闲了下来,有的站着说闲话,有的把水桶放倒,坐在上头歇着;这会儿见了捕快,一个个都望着季松。
季松又看向沈禾,忽地对捕快道:“你在这等着。”
言罢大步流星地走到沈禾面前,用身子把她挡住了,方才笑了:“苗苗,借我点钱。”
季松脸臊得慌。本来沈禾是不缺他钱花的,二百两银子怎么也不算少了不是?
可这几天十五啊,季松就把钱散给底下人了……今天出来,他身上就二两多的碎银子,觉得够花了,也就没问沈禾要。
没想到这回起了火……
季松苦笑起来,沈禾便笑了:“什么话,需要直接说就好,怎么叫借呢?”
“要多少?我也没带太多,就带了张一百两的银票……你要是觉得不够,我再叫人回家去拿。”
“够了够了,”季松笑。他伸出手去,沈禾却递过来一条手帕。
沈禾道:“先擦擦手,天还冷着呢,你别冻病了。”
拿了银票回去,季松又恢复了严肃的神情。他朝着方才帮忙维持秩序的汉子们招了招手,待到他们都过来了,方才高声道:“这回起火,有赖大家帮忙,总算是有惊无险。”
“我也没别的好谢大家的,只能请大家吃顿酒。”
“说来,这回大家也算遭了无妄之灾,”季松转头看向捕快,将手中银票递了过去:“方才夫人叫我过去,拿了一百两银票出来,说是看看路人有没有受伤的,赶紧带人去医馆看看。”
“你把这银票破开,一半带着人去看病,再拿些出来帮人家重新置办个摊子。”
捕快愣愣地接过了银票,万万没想到季松居然自掏腰包给这群人补偿。
又听季松道:“弄完了,请这几位兄弟吃个酒,剩下的钱你们自己分了,大过节的,兄弟们也不容易。”
捕快没想到自己还能落下些赏钱,看向季松的眼神顿时热烈起来:“是,季爷尽管放心,我一定把事给办的漂漂亮亮的。”
季松说好,“但还有一件事。”
“这回起火,是几个孩子往人群里扔鞭炮,不小心把花灯摊子给烧了。”
“你去把这些孩子找出来,全都带到这里,一人打他们三十小棍,给他们长长记性。”
一想起来这事季松就气得牙疼。他好不容易带夫人出来看看花灯,一年就这么一次啊,难得他夫人也喜欢那花灯,结果起火了?
还是群调皮捣蛋的孩子往人群里扔炮仗?伤到人了怎么办?
捕快笑着说好,不多时就找了十几个小孩过来。
元宵节虽然没有宵禁,但捕快们担心有口角,来时带着几根小棍;这会儿人多棍子少,干脆让几个孩子排着队等着挨打。
虽说大过年的打孩子不太好,可这孩子也实在太皮了不是?再说那小棍也就小手指粗细,打不坏人,收拾自家孩子用的棍子都比这个重呢。
方才惊魂未定的人群又热闹起来,乐呵呵地看熊孩子挨打。
眼见前头的人挨打,剩下的小孩都吓哭了,不住说不是自己丢的炮仗。
捕快只当没听见。办坏事的,有几个承认自己做了坏事?
再说了,不是他们丢的炮仗,他们手上哪儿那么多的硝石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