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问道,轻抚着四个月的肚子,算算时日是成亲不久,宝玉醉酒那次怀上大,经历了狱中一番折腾,竟还□□着保住了。
  李纨点点头:"兰儿该正经读书了,我打算在城她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她是不打算再待了。
  另一边,贾环扯着赵姨娘的袖子哭闹:"娘!你可算回来了!我好怕再也见不到你。"
  赵姨娘面如死灰,只是机械地拍着儿子的背。自从荣国公府被下狱,她这个姨娘就成了累赘,官府来人清点人口时,直接将她列入了发卖名单。
  "环儿别怕,以后赵姨娘就留在你身边照顾你。"王熙凤突然走过来,神色复杂地看着这对母子,"是我之前托人给林妹妹送了信。"
  赵姨娘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王熙凤别过脸去,声音低不可闻:"她答应帮忙...买下你和...平儿,不用再担心被发卖了。"
  原来平儿也在发卖之列,王熙凤求了黛玉两日,才换来这个结果。想到自已竟要低声下气求那个曾经被她暗中刁难的林妹妹,王熙凤心如刀绞,却别无选择。
  丧事过后,李纨果然带着贾兰离开了。邢氏成了庄子实际的主人,王熙凤虽心有不甘,却也只能忍气吞声。宝玉和宝钗住在东厢,赵姨娘和贾环则挤在西边的小屋里。
  深秋的宁国公府,黛玉站在廊下望着南边的天空。紫鹃为她披上斗篷:"姑娘别站太久,仔细着凉。"
  "老祖宗...走的时候痛苦吗?"黛玉突然问道。
  紫鹃轻声道:"听说是睡梦中去的,很安详。"
  黛玉点点头,手不自觉地抚上隆起的腹部。她想起小时候初入贾府,史太君将她搂在怀里心肝儿肉地叫着...如今那个曾经辉煌的家族分崩离析,而她这个外姓人,反倒成了他们最后的依靠。
  "姑娘,贾府那边又来信了。"雪雁捧着封信走来,"说是琏二奶奶想见您一面。"
  黛玉接过信,却没有拆开:"告诉她,我身子不便,有什么事...等孩子出生后再说吧。"
  她知道王熙凤想说什么——无非是求她再多帮衬些。但黛玉心里清楚,贾家的衰败已成定局,她能做的...也不过是让那些人有个容身之处罢了。
  风吹过庭院,卷起几片枯叶。黛玉转身回屋,裙摆扫过门槛时,她恍惚听见远处传来钟声——像是某个时代的终结,又像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
  北风呼啸的腊月,京城的刑场上积雪未消。薛太太瘫坐在囚车旁,十指深深抠进雪地里,指甲缝里渗出血丝也浑然不觉。她仰头望着刑台上被五花大绑的薛蟠,喉咙里发出不成调的呜咽。
  "我的儿啊——"薛太太突然爆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扑上前去却被衙役拦住。她散尽家财打点,连祖传的翡翠镯子都变卖了,却只换来刑部一纸"维持原判"的批文。
  宝钗挺着肚子死死抱住母亲,雪花落在她鸦羽般的鬓发上。她看着兄长薛蟠那张因恐惧而扭曲的脸,想起他从前横行霸道的模样,心中五味杂陈。刽子手的大刀落下时,宝钗猛地捂住母亲的眼睛,自已却死死盯着那片猩红在雪地上蔓延。
  回程的马车上,薛太太突然呕出一口鲜血,昏死在宝钗怀里。车窗外,薛家最后一座宅邸的匾额已经换了名,为了救薛蟠,薛太太散尽家财,可最后……
  贾府庄子的角门吱呀一声打开时,宝钗脸色惨白几乎撑不住母亲的重量。王熙凤快步迎出来,看到姑母和宝钗惨白的脸色,眼圈立刻红了:"快抬进去!平儿,去请大夫!"
  东跨院的厢房里,药香终日不散。宝钗轻抚着肚子坐在母亲榻边,一针一线绣着帕子。她的嫁妆早已被抄没,便是从诏狱出来后母亲送来的银子也所剩无几,如今只能靠接些绣活维持家用。手指被针扎出血珠,她只是轻轻吮掉,继续绣那朵将开未开的牡丹。
  "姑娘,琏二奶奶让送炭来了。"莺儿推门进来,呵出的白气在眉梢结成了霜花,"说是二姑娘托人从宫里捎了五百两银子来,家里总算宽裕些了。"
  宝钗指尖微颤。她望向窗外,宝玉正带着贾琮、贾环清扫祠堂的积雪。自从荣国公府抄家夺爵、府上老爷们被流放,昔日钟鸣鼎食的荣国公府,如今连除夕祭祖都凑不齐三牲供品。
  第214章 正文已完结
  正月初三,宝钗看着能下床走动的母亲,心中的压力稍轻了些。只是目光扫过母亲的满头白发,心中泛起涟漪,哥哥出事,对母亲的打击太大了。
  宝钗想起哥哥,虽然不争气,可对她们是极好的,自己却在哥哥的事情上无能为力。能做的只是变卖了母亲留给自己的几件贵重首饰,买了一副上好的棺材给哥哥收尸。
  眼角划过一丝泪痕,转瞬便被宝钗顺手抹去,安慰着母亲,“妈,你先喝药,等我生产后,咱们再一起回金陵,去看哥哥。”
  听到宝钗提起儿子薛蟠,薛太太总算是有了些变化,她嘶哑着嗓子,“宝丫头,你哥哥算算时日应该下葬了吧。”
  宝钗估算着时日,应该已经下葬了。“妈,算算日子,应该差不多了,这次多亏了薛蝌堂弟。”
  “是我这个当妈的不争气,竟连让蟠儿风光大葬都做不到。”想起匆匆被葬入薛家祖坟的儿子,薛太太心中满怀愧疚。
  薛宝钗担心薛太太的身子,忙安抚起来。借着七个月的肚子总算是转移了薛太太的注意力。
  开春后,贾家靠着黛玉的接济和迎春的银子,总算过了难关。宝钗的绣活渐渐在京中有了名气,连官家夫人都慕名来订制屏风。
  一月中旬,在朝阳初升时,宝钗平安诞下一子,有王熙凤帮衬着,薛太太只有这一个女儿,更是百般照顾。倒是让宝钗在月子里好好修养了一段时日。
  等出了月子,宝钗抱着被宝玉取名贾蓁的幼子,开始茫然起来。
  自从蓁儿出生后,几乎见不到宝玉的身影,他经常早出晚归。她也不知道宝玉是不是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也无法去验证,因为她根本见不到宝玉。
  很快宝钗就没有功夫去考虑宝玉了,自从蓁儿出生后,她总是想着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只是贾家如今就只靠这个庄子生活。在邢氏和王熙凤精打细算之下勉强能维持贾家的生活。要想过的再富裕一些,却也很难。
  宝钗只能再次捡起了绣活,在绣坊接起了一些大件的活,虽更耗费心力,可钱也更多些。
  薛太太见不得女儿这般劳累,便将手头上留下的几件贵重物品典当了,换了一千两银票,想要补贴给宝钗。却被宝钗拒绝了,“妈,如今这番境地,您手上还是留些银钱更保险。况且日子也不是过不下去,只是我想多挣一些,让蓁儿过上好日子。”
  薛太太只得将银票收了回去,平日里帮着宝钗看顾外孙,倒是将注意力放到了贾蓁身上,身子也渐渐康复,只是到底不比从前。
  四月初八佛诞日,宝钗带着做好的绣品去绣坊交货,回来时发现宝玉又不见了。倒也没多想,只以为宝玉又出门了,等到晚上总会回来。
  这一晃就是十来天,起初宝钗只当他如常早出晚归,未多留心,直至彻底没了踪影,才慌了神。她将幼子贾蓁托付给母亲薛太太,匆匆去寻庄上主事的邢氏,偏巧王熙凤也在。邢氏听罢,拧眉抱怨:“整日里不省心,净添乱!”宝钗指尖微颤,垂眸不语。
  邢氏虽不耐,到底遣人搜寻,三五日过去,杳无音信。无奈之下,宝钗只得求到宁国公府。襄宁大长公主未加刁难,派了家仆相助,可宝玉却似人间蒸发。
  三个月后,一癞头和尚叩门,递来一封泛黄的信笺。宝钗展开,只见寥寥数语:“尘缘已断,勿念。”竟是宝玉笔迹——他随云游僧出家了!
  她眼前一黑,喉间腥甜翻涌,倏然栽倒在地。薛太太搂着啼哭的贾蓁,在榻前急得团团转,连声呼唤让人请了大夫,只怕女儿熬不过这一劫……
  薛太太吓得魂飞魄散,好不容易请了大夫开了药,莺儿给宝钗喂了药也不见醒。只得抱着贾蓁守在床前,日夜不敢合眼。贾蓁的哭声撕心裂肺,宝钗在混沌中听见,竟渐渐清醒过来。
  她睁开眼,望着母亲憔悴的面容和幼子哭红的小脸,心中一片冰凉。宝玉弃她而去,她何必再为这样的人伤神?只是这京城,终究成了伤心地。
  “妈,我们走吧。”宝钗轻声道。
  薛太太一愣,随即含泪点头:“好……回金陵去,总比在这儿强。”
  重阳节那日,宝钗的病总算好了。她将接的绣活一一做完,去绣坊结了银子,又写信给金陵的堂弟薛蝌,托他安排住处。商队启程那日,她向邢氏和王熙凤辞行,带着母亲和贾蓁,丫鬟莺儿登上了南下的马车。
  ,宝钗回头望了一眼城门,心中再无波澜。
  京中宁国公府,襄宁大长公主得知宝玉丢下宝钗和幼子出家了,对身旁的映雪叹道:"荣府那个宝玉,真真是没担当。倒是这薛家丫头..."话未说完,突然剧烈咳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