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襄宁大长公主神色稍霁,但仍旧摇头:"朝中风声鹤唳,多少双眼睛盯着我们这些勋贵世家。此时与罪臣家眷扯上关系,不是明智之举。"
"祖母,"明月公主跪坐在襄宁脚边的蒲团上,为她捶腿,"孙媳听闻陛下近日在朝堂上称赞祖母当年辅佐先帝的功绩。景王谋逆,陛下雷霆手段处置了主犯,但对女眷不过圈禁而已。若我们暗中相助,既全了亲戚情分,又显祖母仁厚,陛下知道了,或许还会觉得祖母顾念旧情,是重情义之人。"
襄宁大长公主眯起眼睛,手指轻敲扶手。明月公主知道这是祖母思考时的习惯,屏息等待。
"罢了,"良久,襄宁大长公主终于开口,"我派人先去打探虚实。若探春果真病重,送些药材补品也无妨。但切记,不可张扬,更不可与景王府其他人有牵扯。"
明月公主眼中闪过喜色:"祖母慈悲。"
襄宁大长公主唤来心腹管事,低声吩咐几句。那管事领命而去,动作轻捷如猫,转眼消失在夜色中。
三日后,管事带回消息时,明月公主正在静康院陪襄宁大长公主用早膳。
"回公主,景王府外围有禁军把守,内院则由太监监管。"管事压低声音,"属下使了些银子,从厨房采买的婆子那里打听到,贾庶妃住在最偏远的秋爽斋,确实病得不轻。听说前几日高烧不退,连话都说不利索了,身边只有陪嫁丫鬟侍书伺候。"
明月公主手中的银筷"当啷"落在碟子上。她想起去年上巳节,探春还在宴席上作诗,一身鹅黄衫子,笑靥如花。不过大半年光景,竟落得如此境地。
襄宁大长公主放下茶盏:"可打听到是什么病?"
"似是风寒引发肺热,又拖延不治,如今已转为肺痨症状。"管事面露难色,"秋爽斋阴冷潮湿,缺医少药,贾庶妃的嫁妆也被管事嬷嬷克扣得差不多了。"
明月公主眼眶发热:"祖母......”
襄宁大长公主沉吟片刻,突然问道:"景王府其他女眷境况如何?"
"回大长公主,王妃住在正院,虽不得自由,但娘家时常派人送东西,日子还算过得去。其他几位姨娘也各有亲戚打点。唯独贾庶妃......"管事欲言又止。
明月公主明白其中关窍。探春是庶出,生母提供不了助力,父亲贾政不重视,嫡母王氏不喜。贾府选择明哲保身,竟无人能为她奔走。
"准备车马,"襄宁大长公主突然道,"让府里常请的刘太医跟着,带上上好的川贝、雪蛤和人参。再备二百两银子,分成几份包好。"
明月公主惊喜抬头:"祖母要亲自去?"
"我老了,不宜露面。"襄宁大长公主摇头,"让管事带着我的名帖去。禁军统领曾是宁国公府门生,不会为难。"她转向管事,"记住,只说是我的意思,与明月公主无关。"
管事领命而去。明月公主感激地握住祖母的手,发现那双布满皱纹的手竟比自己还要冰凉。
"祖母是在担心什么?"
襄宁大长公主望向窗外一株将谢的菊花:"我自小在宫里长大,历经三朝,见过太多起落。今日我们伸手救探春,来日或许就是别人伸手救我们的时候。"
当日傍晚,宁国公府的马车停在景王府侧门。管事递上襄宁大长公主的名帖,又塞给守门侍卫一个沉甸甸的荷包。侍卫面露难色,但终究不敢得罪宁国公府,悄悄放行。
秋爽斋内,侍书正用冷水浸湿帕子,敷在探春滚烫的额头上。不过数月,她家姑娘已瘦得脱了形,两颊凹陷,嘴唇干裂出血。屋内炭盆将熄未熄,寒意渗入骨髓。
"姑娘,再喝口水吧。"侍书扶起探春,却见她双目紧闭,毫无反应。泪水在侍书眼中打转,她想起前日去求管事嬷嬷请大夫,反被扇了一耳光:"一个罪人妾室,死了倒干净!"
突然,院门被推开的声音惊得侍书跳起来。她抄起桌上的剪刀,颤抖着挡在床前——自从景王府被圈禁,她已见过太多趁火打劫的恶奴。
"可是侍书姑娘?"一个陌生男声传来,"襄宁大长公主派我们来给贾庶妃看病。"
侍书愣在原地,直到看见白发苍苍的太医和捧着锦盒的仆妇,才确信不是做梦。她腿一软跪在地上,眼泪夺眶而出:"救救我家姑娘!"
刘太医诊脉后,面色凝重:"肺热壅盛,气血两亏,再晚两日,怕是大罗金仙也难救。"他迅速开方,命人煎药,又取出银针为探春施针。
管事嬷嬷闻讯赶来,正要阻拦,却被管事一个眼神制止:"大长公主说了,贾庶妃若有闪失,尔等担待不起。"那嬷嬷脸色煞白,悻悻退下。
侍书一边煎药一边落泪,听宁国公府的婆子说,是明月公主看到迎春的信后,特意去求了大长公主。药煎好后,她小心喂探春服下,又用热毛巾为她擦身。
夜深时,探春的高烧终于稍退,呼吸也平稳了些。侍书累极,趴在床边睡着了。朦胧中,她感觉有人轻轻抚摸她的头发,睁眼正对上探春清亮的眸子。
"傻丫头,"探春声音虚弱却温柔,"我梦见有人带着太医来了......"
"不是梦!"侍书又哭又笑,"是真的!二小姐托了明月公主,明月公主又去求了大长公主,派人来救姑娘了!"
探春怔住,泪水无声滑落。窗外,一弯新月破云而出,清辉洒在床前。她望向那轮明月,仿佛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第203章
七月的雨,下得人心烦。
探春倚在秋爽斋的窗边,望着窗外被雨水打湿的青石板路。这问屋子潮湿阴冷,墙角甚至生了霉斑,与她昔日在荣国公府中的闺房天壤之别。自从景王获罪,她被圈禁在此已有四月余。
"姑娘,该喝药了。"侍书端着黑褐色的汤药走进来,眉头紧锁,"这已经是今日第二副了,可姑娘的热度还是不见退。"
探春勉强支起身子,苍白的面容上浮现一丝苦笑:"无妨,不过是风寒罢了。"她接过药碗,那苦涩的气味让她胃里一阵翻腾,却还是一饮而尽。
窗外雨声渐大,探春恍惚问想起荣国公府的夏日。那时园子里荷花正盛,她和姐妹们划船采莲,吟诗作对,何等快活。如今姐妹们四散分离,各有归宿,她被囚在这景王府中,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姑娘,躺下歇息吧。"侍书扶她躺下,眼中含泪,"您这身子骨,经不起这般折腾了。"
探春摇摇头,强撑着精神:"我若倒下,才是真的完了。"她太清楚,在这深宅大院中,一个失去家族庇护的女子,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接下来的日子,宁国公府的管事每日派人送来熬好的汤药和滋补的膳食。侍书细心照料,探春的热度渐渐退了,面色也红润起来。偶尔管事会来探望,顺便告诉她一些外面的消息。
"听说贾承徽在东宫颇得太子欢心,"一次闲聊时,管事不经意道,"太子妃膝下儿女双全,东宫也打理的井井有条..."
探春心头一跳,隐约明白了姐姐在宫中的处境。迎春性格柔弱,能在东宫站稳脚跟已是不易,如今还要分心救她,不知承受了多少压力。
大半个月后,探春的身子已大好。宁国公府的管事最后一次来看她,留下些银两和衣物。
"贾庶妃保重,小的这就回府复命了。"管事行礼告辞。
探春郑重还礼:"请代我谢过公主大恩,也请告诉我姐姐...我一切都好,让她不必挂念。"
管事点头应下,转身离去。探春望着他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她知道,自己暂时安全了,但姐姐在宫中的路,恐怕更加艰难。
---
宁国公府的管事回到府中,径直去了襄宁大长公主的院子复命。
"探春那丫头已无大碍?"襄宁大长公主正在修剪一盆兰花,闻言抬头。
"回公主,贾庶妃身子已大好,特意让小的代她谢过公主恩情。"
襄宁大长公主轻叹一声:"也是个可怜人。"她放下剪刀,"去给东宫送个信吧,告诉迎春她妹妹已脱险。"
当夜,东宫偏殿。
迎春接到宁国公府送来的信,手指微微发抖。她独自走到灯下,小心翼翼地拆开,一字一句地读着。当看到"二妹妹已无大碍"几个字时,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
"二妹妹...太好了..."迎春捂住嘴,喜极而泣。这些日子她日夜担忧,生怕探春在那阴冷的偏院中撑不下去。如今总算放下心来,却感到一阵天旋地转。
"姑娘!"侍女绣橘惊呼一声,及时扶住摇摇欲坠的迎春。
迎春眼前发黑,只听见绣橘惊慌的喊声和杂乱的脚步声,随后便失去了知觉。
当她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寝殿的床上,周围站着太子妃、太医和几个侍女。太子妃见她醒了,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
"恭喜妹妹,"太子妃柔声道,"太医诊出你已有一个多月的身孕了。"
迎春一时没反应过来,怔怔地看着众人。绣橘跪在床边,喜极而泣:"承徽,您有喜了!太子殿下知道后高兴极了,立刻去给皇上、皇后和太后报喜呢!"
"祖母,"明月公主跪坐在襄宁脚边的蒲团上,为她捶腿,"孙媳听闻陛下近日在朝堂上称赞祖母当年辅佐先帝的功绩。景王谋逆,陛下雷霆手段处置了主犯,但对女眷不过圈禁而已。若我们暗中相助,既全了亲戚情分,又显祖母仁厚,陛下知道了,或许还会觉得祖母顾念旧情,是重情义之人。"
襄宁大长公主眯起眼睛,手指轻敲扶手。明月公主知道这是祖母思考时的习惯,屏息等待。
"罢了,"良久,襄宁大长公主终于开口,"我派人先去打探虚实。若探春果真病重,送些药材补品也无妨。但切记,不可张扬,更不可与景王府其他人有牵扯。"
明月公主眼中闪过喜色:"祖母慈悲。"
襄宁大长公主唤来心腹管事,低声吩咐几句。那管事领命而去,动作轻捷如猫,转眼消失在夜色中。
三日后,管事带回消息时,明月公主正在静康院陪襄宁大长公主用早膳。
"回公主,景王府外围有禁军把守,内院则由太监监管。"管事压低声音,"属下使了些银子,从厨房采买的婆子那里打听到,贾庶妃住在最偏远的秋爽斋,确实病得不轻。听说前几日高烧不退,连话都说不利索了,身边只有陪嫁丫鬟侍书伺候。"
明月公主手中的银筷"当啷"落在碟子上。她想起去年上巳节,探春还在宴席上作诗,一身鹅黄衫子,笑靥如花。不过大半年光景,竟落得如此境地。
襄宁大长公主放下茶盏:"可打听到是什么病?"
"似是风寒引发肺热,又拖延不治,如今已转为肺痨症状。"管事面露难色,"秋爽斋阴冷潮湿,缺医少药,贾庶妃的嫁妆也被管事嬷嬷克扣得差不多了。"
明月公主眼眶发热:"祖母......”
襄宁大长公主沉吟片刻,突然问道:"景王府其他女眷境况如何?"
"回大长公主,王妃住在正院,虽不得自由,但娘家时常派人送东西,日子还算过得去。其他几位姨娘也各有亲戚打点。唯独贾庶妃......"管事欲言又止。
明月公主明白其中关窍。探春是庶出,生母提供不了助力,父亲贾政不重视,嫡母王氏不喜。贾府选择明哲保身,竟无人能为她奔走。
"准备车马,"襄宁大长公主突然道,"让府里常请的刘太医跟着,带上上好的川贝、雪蛤和人参。再备二百两银子,分成几份包好。"
明月公主惊喜抬头:"祖母要亲自去?"
"我老了,不宜露面。"襄宁大长公主摇头,"让管事带着我的名帖去。禁军统领曾是宁国公府门生,不会为难。"她转向管事,"记住,只说是我的意思,与明月公主无关。"
管事领命而去。明月公主感激地握住祖母的手,发现那双布满皱纹的手竟比自己还要冰凉。
"祖母是在担心什么?"
襄宁大长公主望向窗外一株将谢的菊花:"我自小在宫里长大,历经三朝,见过太多起落。今日我们伸手救探春,来日或许就是别人伸手救我们的时候。"
当日傍晚,宁国公府的马车停在景王府侧门。管事递上襄宁大长公主的名帖,又塞给守门侍卫一个沉甸甸的荷包。侍卫面露难色,但终究不敢得罪宁国公府,悄悄放行。
秋爽斋内,侍书正用冷水浸湿帕子,敷在探春滚烫的额头上。不过数月,她家姑娘已瘦得脱了形,两颊凹陷,嘴唇干裂出血。屋内炭盆将熄未熄,寒意渗入骨髓。
"姑娘,再喝口水吧。"侍书扶起探春,却见她双目紧闭,毫无反应。泪水在侍书眼中打转,她想起前日去求管事嬷嬷请大夫,反被扇了一耳光:"一个罪人妾室,死了倒干净!"
突然,院门被推开的声音惊得侍书跳起来。她抄起桌上的剪刀,颤抖着挡在床前——自从景王府被圈禁,她已见过太多趁火打劫的恶奴。
"可是侍书姑娘?"一个陌生男声传来,"襄宁大长公主派我们来给贾庶妃看病。"
侍书愣在原地,直到看见白发苍苍的太医和捧着锦盒的仆妇,才确信不是做梦。她腿一软跪在地上,眼泪夺眶而出:"救救我家姑娘!"
刘太医诊脉后,面色凝重:"肺热壅盛,气血两亏,再晚两日,怕是大罗金仙也难救。"他迅速开方,命人煎药,又取出银针为探春施针。
管事嬷嬷闻讯赶来,正要阻拦,却被管事一个眼神制止:"大长公主说了,贾庶妃若有闪失,尔等担待不起。"那嬷嬷脸色煞白,悻悻退下。
侍书一边煎药一边落泪,听宁国公府的婆子说,是明月公主看到迎春的信后,特意去求了大长公主。药煎好后,她小心喂探春服下,又用热毛巾为她擦身。
夜深时,探春的高烧终于稍退,呼吸也平稳了些。侍书累极,趴在床边睡着了。朦胧中,她感觉有人轻轻抚摸她的头发,睁眼正对上探春清亮的眸子。
"傻丫头,"探春声音虚弱却温柔,"我梦见有人带着太医来了......"
"不是梦!"侍书又哭又笑,"是真的!二小姐托了明月公主,明月公主又去求了大长公主,派人来救姑娘了!"
探春怔住,泪水无声滑落。窗外,一弯新月破云而出,清辉洒在床前。她望向那轮明月,仿佛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第203章
七月的雨,下得人心烦。
探春倚在秋爽斋的窗边,望着窗外被雨水打湿的青石板路。这问屋子潮湿阴冷,墙角甚至生了霉斑,与她昔日在荣国公府中的闺房天壤之别。自从景王获罪,她被圈禁在此已有四月余。
"姑娘,该喝药了。"侍书端着黑褐色的汤药走进来,眉头紧锁,"这已经是今日第二副了,可姑娘的热度还是不见退。"
探春勉强支起身子,苍白的面容上浮现一丝苦笑:"无妨,不过是风寒罢了。"她接过药碗,那苦涩的气味让她胃里一阵翻腾,却还是一饮而尽。
窗外雨声渐大,探春恍惚问想起荣国公府的夏日。那时园子里荷花正盛,她和姐妹们划船采莲,吟诗作对,何等快活。如今姐妹们四散分离,各有归宿,她被囚在这景王府中,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姑娘,躺下歇息吧。"侍书扶她躺下,眼中含泪,"您这身子骨,经不起这般折腾了。"
探春摇摇头,强撑着精神:"我若倒下,才是真的完了。"她太清楚,在这深宅大院中,一个失去家族庇护的女子,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接下来的日子,宁国公府的管事每日派人送来熬好的汤药和滋补的膳食。侍书细心照料,探春的热度渐渐退了,面色也红润起来。偶尔管事会来探望,顺便告诉她一些外面的消息。
"听说贾承徽在东宫颇得太子欢心,"一次闲聊时,管事不经意道,"太子妃膝下儿女双全,东宫也打理的井井有条..."
探春心头一跳,隐约明白了姐姐在宫中的处境。迎春性格柔弱,能在东宫站稳脚跟已是不易,如今还要分心救她,不知承受了多少压力。
大半个月后,探春的身子已大好。宁国公府的管事最后一次来看她,留下些银两和衣物。
"贾庶妃保重,小的这就回府复命了。"管事行礼告辞。
探春郑重还礼:"请代我谢过公主大恩,也请告诉我姐姐...我一切都好,让她不必挂念。"
管事点头应下,转身离去。探春望着他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她知道,自己暂时安全了,但姐姐在宫中的路,恐怕更加艰难。
---
宁国公府的管事回到府中,径直去了襄宁大长公主的院子复命。
"探春那丫头已无大碍?"襄宁大长公主正在修剪一盆兰花,闻言抬头。
"回公主,贾庶妃身子已大好,特意让小的代她谢过公主恩情。"
襄宁大长公主轻叹一声:"也是个可怜人。"她放下剪刀,"去给东宫送个信吧,告诉迎春她妹妹已脱险。"
当夜,东宫偏殿。
迎春接到宁国公府送来的信,手指微微发抖。她独自走到灯下,小心翼翼地拆开,一字一句地读着。当看到"二妹妹已无大碍"几个字时,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
"二妹妹...太好了..."迎春捂住嘴,喜极而泣。这些日子她日夜担忧,生怕探春在那阴冷的偏院中撑不下去。如今总算放下心来,却感到一阵天旋地转。
"姑娘!"侍女绣橘惊呼一声,及时扶住摇摇欲坠的迎春。
迎春眼前发黑,只听见绣橘惊慌的喊声和杂乱的脚步声,随后便失去了知觉。
当她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寝殿的床上,周围站着太子妃、太医和几个侍女。太子妃见她醒了,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
"恭喜妹妹,"太子妃柔声道,"太医诊出你已有一个多月的身孕了。"
迎春一时没反应过来,怔怔地看着众人。绣橘跪在床边,喜极而泣:"承徽,您有喜了!太子殿下知道后高兴极了,立刻去给皇上、皇后和太后报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