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姑娘别太伤心了,仔细身子。"紫鹃见黛玉面色越发苍白,急忙劝道。
黛玉却恍若未闻,只喃喃道:"她那样的人尚且如此,我又当如何?"
当夜,黛玉便发起高热来。梦中尽是西宁郡主的身影——初见时她含笑的眼睛,病中枯瘦的手指,最后是那口黑漆棺木缓缓沉入地下的景象。黛玉在梦中哭喊,却无人应答。
"林姑娘这是郁结于心,加上风寒入体,需好生调养。"太医诊过脉后,对焦急的史太君说道。
史太君握着黛玉滚烫的手,心疼得直掉泪:"我的玉儿啊,你这是何苦来?"
黛玉昏昏沉沉,只觉胸口堵得慌,连呼吸都困难。恍惚间听见宝玉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却被紫鹃拦住了。
"宝二爷,姑娘说了不见任何人。"
"我就看她一眼,就一眼!"宝玉的声音里带着哭腔。
黛玉闭着眼睛,泪水从眼角滑落。她不是不想见宝玉,只是此刻见了,怕自己会像西宁郡主依赖贾珍那样,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男子身上。而宝玉,终究不是她可以依靠的人。
三日后,黛玉的高热稍退,却仍虚弱得不能起身。宁国公府的三太太沈氏带着大包小包的药材补品前来探望。
"好孩子,你可吓坏舅母了。"沈氏坐在床沿,轻轻抚摸着黛玉的额头。她视黛玉如同亲女,如今见黛玉为琤儿媳妇伤心至此,心中更是怜惜。
黛玉望着这位素来待她亲厚的三舅母,心中涌起一股暖意。沈氏不同于王夫人的严肃刻板,也不似邢夫人的世故圆滑,她待人真诚,处事通透,是这深宅大院里少有的明白人。
"三舅母,五嫂嫂她..."黛玉刚开口,眼泪又落了下来。
沈氏叹了口气,接过紫鹃递来的帕子为黛玉拭泪:"好孩子,生死有命,琤儿媳妇走得安详,你不必太过伤心。倒是你这身子,若有个好歹,叫舅母怎么受得了?"
黛玉垂下眼睛,轻声道:"我只是想,五嫂嫂那样的人儿,为何..."
"为何逃不过这深宅大院的命运?"沈氏接过话头,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玉儿,这世道对女子本就不公。哪怕琤儿媳妇出身王府,尚且如此,何况..."
沈氏没有说完,但黛玉明白她的意思——何况自己这样娘家没有兄弟依靠的独女。
"三舅母,我..."黛玉想说些什么,却被一阵咳嗽打断。
沈氏连忙端来温水,一边为黛玉拍背一边道:"好孩子,别想太多。你还年轻,将来的路长着呢。"
黛玉喝了水,靠在枕上喘息。将来的路?她的路在哪里?外祖母有意撮合她与宝玉,可二舅母属意宝钗。外祖母年事已高,又能护她几时?若有一日外祖母不在了,她林黛玉又该何去何从?
沈氏见黛玉神色恍惚,知道她心中有事,便柔声道:"玉儿,舅母虽不才,但在这府中还算说得上话。你若有什么难处,尽管告诉我。"
黛玉望着沈氏慈爱的眼睛,几乎要将心中忧虑全盘托出。但最终,她只是轻轻摇头:"多谢三舅母关心,玉儿只是身子不适,并无大碍。"
沈氏也不勉强,又嘱咐了几句便起身告辞。临走前,她意味深长地说:"玉儿,记住,女子在这世上,总要对自己的选择慎之又慎。"
黛玉怔怔地望着沈氏离去的背影,心中翻涌不已。
下午,迎春、探春和宝钗联袂而来。黛玉勉强打起精神见了一面,便推说疲倦,请她们改日再来。
"林妹妹好生养着,我们明日再来看你。"宝钗温言道,眼中是真切的关心。
黛玉点点头,却在她们转身后闭上了眼睛。她不是不领情,只是此刻见了这些姐妹们,更让她想起西宁郡主生前说过的话——"这府中的女子,个个都是笼中鸟,不过是金笼银笼的区别罢了"。
待众人离去,黛玉让紫鹃扶她坐起,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西宁郡主下葬已有七日,宁府的白幡也该撤下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而这座国公府邸依旧繁华如昔,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
"紫鹃,取我的琴来。"黛玉忽然道。
紫鹃惊讶道:"姑娘,你身子还未好..."
"无妨,我只想弹一曲。"黛玉坚持道。
琴声在潇湘馆内缓缓流淌,是一首《长门怨》。黛玉纤细的手指在琴弦上拨动,眼中泪光盈盈。她想起西宁郡主生前最爱听她弹琴,常说她的琴声中有"超然物外之意"。
如今,这超然物外的人儿已归于尘土,而自己仍困在这锦绣牢笼中,不知前路何方。
琴声戛然而止,黛玉伏在琴上痛哭。紫鹃慌忙上前,却听黛玉哽咽道:"我不要...不要像五嫂嫂那样..."
当夜,黛玉的病又加重了。史太君急得团团转,连派了三个小厮去请太医。宝玉在门外守了一夜,直到天亮才被袭人劝回去休息。
病中的黛玉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梦中西宁郡主穿着初见时那身鹅黄色衣裙,站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对她微笑。
"妹妹何必为我伤心?"西宁郡主的声音清澈如铃,"我不过是先走一步罢了。"
黛玉想上前,却发现自己的双脚陷入雪中,动弹不得。
"妹妹记住,"西宁郡主的身影渐渐淡去,"女子在这世上,总要为自己打算……"
黛玉惊醒时,窗外已是阳光明媚。她感到胸口不再那么闷痛,思绪也清明了许多。
"紫鹃,"她唤来丫鬟,"去告诉老祖宗,我想喝她小厨房熬的莲子羹。"
紫鹃喜出望外,连忙去禀报。黛玉靠在床头,望着从窗棂间洒落的阳光,心中已有了决断。
她林黛玉,绝不会像西宁郡主那样,任由深宅大院消磨掉自己的灵性与生命。既然命运给了她这副才情与傲骨,她便要用它们为自己开辟一条生路。
至于宝玉...黛玉闭上眼睛。他终究只是她生命中的一段风景,而非归宿。
第160章
宁国公府静康院内,襄宁长公主听说了荣国公府近些时日里的热闹。
"简直荒唐!"襄宁长公主将茶盏重重放在案几上,茶水溅出几滴,"史氏这是要把荣国公府的脸都丢尽吗?为了一点儿女私情,闹得满城风雨!”
下首坐着的沈氏低眉顺眼:"母亲息怒,想来荣国公府老太太也是关心则乱。"
"关心?"襄宁长公主冷笑一声,"她那是糊涂!宝玉与黛玉虽有些青梅竹马的情意在,但黛玉的婚事还是要看林如海。本宫本可以不在意这些,但她这般大张旗鼓地,京中盯着贾家的人不少,她是生怕这消息传不出去吗!简直是一场笑话!更何况黛玉那孩子..."说到这里,襄宁长公主语气软了几分,"那孩子失去母亲后,小小年纪又离开了父亲,寄人篱下已是不易,如今又被这般对待..."
沈氏察言观色,轻声道:"母亲,儿媳最近时常去看玉儿,那孩子聪明,想来不会陷进去。"
"史湘云是史家女,薛宝钗是薛家人,本宫不便插手。唯独黛玉..."襄宁长公主沉吟片刻,"林如海远在扬州特地将女儿托付给宁国公府,本宫不能不管。你且多去走动,劝解黛玉,最好...让她断了与宝玉的心思。"
沈氏心领神会:"儿媳明白。"
次日,沈氏便带着几匹上好的云锦来到潇湘馆。黛玉正在窗前临帖,见沈氏来访,忙起身相迎。
"三舅母怎么来了?"黛玉声音轻柔,却掩不住眼中的惊讶。
沈氏拉着她的手坐下:"前儿得了些好料子,想着给你做几件夏衣正合适。"她细细打量着黛玉,发现这姑娘比上次见面又瘦了几分,眼下还有淡淡的青影。
两人寒暄几句,沈氏状似无意地提起:"听说前几日诗社又有了新作?"
提到诗词,黛玉眼中终于有了些神采:"不过是些粗浅之作,不值一提。"
"琤儿前日还夸你的《葬花吟》写得极好呢。"沈氏笑道,"他素来眼高于顶,能得他一句赞赏可不容易。"
黛玉微微一怔:"琤表哥?"
"正是。"沈氏眼中闪过一抹精光,"若有机会,你们倒是可以切磋一番。"
黛玉只当是客套话,并未放在心上。
沈氏劝解了黛玉良久,见她到底是听了进去,心里松了一口气,好歹玉儿这孩子心里有数,还是得她自己想通啊!荣国公府到底才是她的亲外祖家,自己也不好多说。
沈氏在潇湘院陪着黛玉用过药后,见黛玉睡下了,才悄悄离去,临走前还不忘叮嘱紫鹃雪雁照顾好黛玉。
日升月落,黛玉休养了大半个月,身子总算是好了些。
初春的微风穿过潇湘馆的竹帘,带着一丝暖意轻抚过林黛玉苍白的脸颊。她倚在窗边的湘妃榻上,纤细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一方素白手帕,眼神却飘向窗外那株开得正盛的桃花。
"姑娘,该喝药了。"紫鹃端着青瓷药碗轻手轻脚地走进来,见黛玉又望着窗外发呆,不由叹了口气。
黛玉这才回过神来,接过药碗,眉头微蹙却还是一饮而尽。她病了这一冬又一春,如今总算能起身走动了。药苦,却不及她心中苦涩的万分之一。
黛玉却恍若未闻,只喃喃道:"她那样的人尚且如此,我又当如何?"
当夜,黛玉便发起高热来。梦中尽是西宁郡主的身影——初见时她含笑的眼睛,病中枯瘦的手指,最后是那口黑漆棺木缓缓沉入地下的景象。黛玉在梦中哭喊,却无人应答。
"林姑娘这是郁结于心,加上风寒入体,需好生调养。"太医诊过脉后,对焦急的史太君说道。
史太君握着黛玉滚烫的手,心疼得直掉泪:"我的玉儿啊,你这是何苦来?"
黛玉昏昏沉沉,只觉胸口堵得慌,连呼吸都困难。恍惚间听见宝玉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却被紫鹃拦住了。
"宝二爷,姑娘说了不见任何人。"
"我就看她一眼,就一眼!"宝玉的声音里带着哭腔。
黛玉闭着眼睛,泪水从眼角滑落。她不是不想见宝玉,只是此刻见了,怕自己会像西宁郡主依赖贾珍那样,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男子身上。而宝玉,终究不是她可以依靠的人。
三日后,黛玉的高热稍退,却仍虚弱得不能起身。宁国公府的三太太沈氏带着大包小包的药材补品前来探望。
"好孩子,你可吓坏舅母了。"沈氏坐在床沿,轻轻抚摸着黛玉的额头。她视黛玉如同亲女,如今见黛玉为琤儿媳妇伤心至此,心中更是怜惜。
黛玉望着这位素来待她亲厚的三舅母,心中涌起一股暖意。沈氏不同于王夫人的严肃刻板,也不似邢夫人的世故圆滑,她待人真诚,处事通透,是这深宅大院里少有的明白人。
"三舅母,五嫂嫂她..."黛玉刚开口,眼泪又落了下来。
沈氏叹了口气,接过紫鹃递来的帕子为黛玉拭泪:"好孩子,生死有命,琤儿媳妇走得安详,你不必太过伤心。倒是你这身子,若有个好歹,叫舅母怎么受得了?"
黛玉垂下眼睛,轻声道:"我只是想,五嫂嫂那样的人儿,为何..."
"为何逃不过这深宅大院的命运?"沈氏接过话头,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玉儿,这世道对女子本就不公。哪怕琤儿媳妇出身王府,尚且如此,何况..."
沈氏没有说完,但黛玉明白她的意思——何况自己这样娘家没有兄弟依靠的独女。
"三舅母,我..."黛玉想说些什么,却被一阵咳嗽打断。
沈氏连忙端来温水,一边为黛玉拍背一边道:"好孩子,别想太多。你还年轻,将来的路长着呢。"
黛玉喝了水,靠在枕上喘息。将来的路?她的路在哪里?外祖母有意撮合她与宝玉,可二舅母属意宝钗。外祖母年事已高,又能护她几时?若有一日外祖母不在了,她林黛玉又该何去何从?
沈氏见黛玉神色恍惚,知道她心中有事,便柔声道:"玉儿,舅母虽不才,但在这府中还算说得上话。你若有什么难处,尽管告诉我。"
黛玉望着沈氏慈爱的眼睛,几乎要将心中忧虑全盘托出。但最终,她只是轻轻摇头:"多谢三舅母关心,玉儿只是身子不适,并无大碍。"
沈氏也不勉强,又嘱咐了几句便起身告辞。临走前,她意味深长地说:"玉儿,记住,女子在这世上,总要对自己的选择慎之又慎。"
黛玉怔怔地望着沈氏离去的背影,心中翻涌不已。
下午,迎春、探春和宝钗联袂而来。黛玉勉强打起精神见了一面,便推说疲倦,请她们改日再来。
"林妹妹好生养着,我们明日再来看你。"宝钗温言道,眼中是真切的关心。
黛玉点点头,却在她们转身后闭上了眼睛。她不是不领情,只是此刻见了这些姐妹们,更让她想起西宁郡主生前说过的话——"这府中的女子,个个都是笼中鸟,不过是金笼银笼的区别罢了"。
待众人离去,黛玉让紫鹃扶她坐起,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西宁郡主下葬已有七日,宁府的白幡也该撤下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而这座国公府邸依旧繁华如昔,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
"紫鹃,取我的琴来。"黛玉忽然道。
紫鹃惊讶道:"姑娘,你身子还未好..."
"无妨,我只想弹一曲。"黛玉坚持道。
琴声在潇湘馆内缓缓流淌,是一首《长门怨》。黛玉纤细的手指在琴弦上拨动,眼中泪光盈盈。她想起西宁郡主生前最爱听她弹琴,常说她的琴声中有"超然物外之意"。
如今,这超然物外的人儿已归于尘土,而自己仍困在这锦绣牢笼中,不知前路何方。
琴声戛然而止,黛玉伏在琴上痛哭。紫鹃慌忙上前,却听黛玉哽咽道:"我不要...不要像五嫂嫂那样..."
当夜,黛玉的病又加重了。史太君急得团团转,连派了三个小厮去请太医。宝玉在门外守了一夜,直到天亮才被袭人劝回去休息。
病中的黛玉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梦中西宁郡主穿着初见时那身鹅黄色衣裙,站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对她微笑。
"妹妹何必为我伤心?"西宁郡主的声音清澈如铃,"我不过是先走一步罢了。"
黛玉想上前,却发现自己的双脚陷入雪中,动弹不得。
"妹妹记住,"西宁郡主的身影渐渐淡去,"女子在这世上,总要为自己打算……"
黛玉惊醒时,窗外已是阳光明媚。她感到胸口不再那么闷痛,思绪也清明了许多。
"紫鹃,"她唤来丫鬟,"去告诉老祖宗,我想喝她小厨房熬的莲子羹。"
紫鹃喜出望外,连忙去禀报。黛玉靠在床头,望着从窗棂间洒落的阳光,心中已有了决断。
她林黛玉,绝不会像西宁郡主那样,任由深宅大院消磨掉自己的灵性与生命。既然命运给了她这副才情与傲骨,她便要用它们为自己开辟一条生路。
至于宝玉...黛玉闭上眼睛。他终究只是她生命中的一段风景,而非归宿。
第160章
宁国公府静康院内,襄宁长公主听说了荣国公府近些时日里的热闹。
"简直荒唐!"襄宁长公主将茶盏重重放在案几上,茶水溅出几滴,"史氏这是要把荣国公府的脸都丢尽吗?为了一点儿女私情,闹得满城风雨!”
下首坐着的沈氏低眉顺眼:"母亲息怒,想来荣国公府老太太也是关心则乱。"
"关心?"襄宁长公主冷笑一声,"她那是糊涂!宝玉与黛玉虽有些青梅竹马的情意在,但黛玉的婚事还是要看林如海。本宫本可以不在意这些,但她这般大张旗鼓地,京中盯着贾家的人不少,她是生怕这消息传不出去吗!简直是一场笑话!更何况黛玉那孩子..."说到这里,襄宁长公主语气软了几分,"那孩子失去母亲后,小小年纪又离开了父亲,寄人篱下已是不易,如今又被这般对待..."
沈氏察言观色,轻声道:"母亲,儿媳最近时常去看玉儿,那孩子聪明,想来不会陷进去。"
"史湘云是史家女,薛宝钗是薛家人,本宫不便插手。唯独黛玉..."襄宁长公主沉吟片刻,"林如海远在扬州特地将女儿托付给宁国公府,本宫不能不管。你且多去走动,劝解黛玉,最好...让她断了与宝玉的心思。"
沈氏心领神会:"儿媳明白。"
次日,沈氏便带着几匹上好的云锦来到潇湘馆。黛玉正在窗前临帖,见沈氏来访,忙起身相迎。
"三舅母怎么来了?"黛玉声音轻柔,却掩不住眼中的惊讶。
沈氏拉着她的手坐下:"前儿得了些好料子,想着给你做几件夏衣正合适。"她细细打量着黛玉,发现这姑娘比上次见面又瘦了几分,眼下还有淡淡的青影。
两人寒暄几句,沈氏状似无意地提起:"听说前几日诗社又有了新作?"
提到诗词,黛玉眼中终于有了些神采:"不过是些粗浅之作,不值一提。"
"琤儿前日还夸你的《葬花吟》写得极好呢。"沈氏笑道,"他素来眼高于顶,能得他一句赞赏可不容易。"
黛玉微微一怔:"琤表哥?"
"正是。"沈氏眼中闪过一抹精光,"若有机会,你们倒是可以切磋一番。"
黛玉只当是客套话,并未放在心上。
沈氏劝解了黛玉良久,见她到底是听了进去,心里松了一口气,好歹玉儿这孩子心里有数,还是得她自己想通啊!荣国公府到底才是她的亲外祖家,自己也不好多说。
沈氏在潇湘院陪着黛玉用过药后,见黛玉睡下了,才悄悄离去,临走前还不忘叮嘱紫鹃雪雁照顾好黛玉。
日升月落,黛玉休养了大半个月,身子总算是好了些。
初春的微风穿过潇湘馆的竹帘,带着一丝暖意轻抚过林黛玉苍白的脸颊。她倚在窗边的湘妃榻上,纤细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一方素白手帕,眼神却飘向窗外那株开得正盛的桃花。
"姑娘,该喝药了。"紫鹃端着青瓷药碗轻手轻脚地走进来,见黛玉又望着窗外发呆,不由叹了口气。
黛玉这才回过神来,接过药碗,眉头微蹙却还是一饮而尽。她病了这一冬又一春,如今总算能起身走动了。药苦,却不及她心中苦涩的万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