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与此同时,王氏回到自己院中,立刻吩咐周瑞家的:"去请老爷来,就说我有要事相商。"
  她站在窗前,望着梨香院的方向,嘴角浮现出一丝冷笑。宝钗入宫的路,必须断得干干净净。不仅为了元春,更为了确保王家的资源不会分散。至于宝钗...嫁入贾府也不算委屈了她。
  一片乌云飘过,遮住了阳光。王氏忽然想起多年前,她和薛姨妈还是闺中少女时的约定——若将来生下一男一女,便结为亲家。如今这个约定终于要实现了,却是在这样的算计之下。
  她摇摇头,甩开这些无谓的感伤。在这深宅大院里,感情是最奢侈的东西。为了元春,为了自己,也为了王家,她必须这么做。
  夜色沉沉,荣国公府内一片寂静。王氏房中的烛火却仍亮着,映照出她略显疲惫的面容。她手中捏着一封家书,指尖微微发颤。
  "老爷来了吗?"她低声问身边的周瑞家的。
  "回太太,已经派人去请了,想必快到了。"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脚步声。贾政掀帘而入,眉头紧锁:"这么晚了,有何要事?"
  王氏示意周瑞家的退下,待房门关上,才将家书递与贾政:"二哥来信,说薛家要送宝钗入宫参选公主伴读,他和二嫂都不在京中,让我们帮衬一把。"
  贾政接过信纸,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脸色渐渐阴沉。烛光在他脸上投下摇曳的阴影,更添几分凝重。
  "这..."他放下信纸,声音压得极低,"薛家这是何意?"
  王氏叹了口气:"二哥信中说,宝钗聪慧过人,品貌不俗,若能入选,对薛家自是好事。"
  贾政踱步至窗前,望着院中那株开得正盛的海棠,心中却如坠冰窟。他何尝不明白,若宝钗真入了宫,以她的才貌和薛家的财力,必能得贵人青睐。届时,元春在宫中的地位岂不受威胁?
  "老爷,"王氏走到他身侧,声音轻柔却字字如针,"元春在宫中本就不易,若再添个宝钗..."
  贾政转身,眼中闪过一丝锐利:"薛家豪富,若宝钗真得了势,王家资源必被分走。元春若失势,我在朝中..."话未说完,他已攥紧了拳头。
  王氏垂下眼帘,掩饰眼中的算计:"宝钗毕竟是我外甥女,我看着她长大,实在心疼她入那深宫受罪。"
  贾政冷笑一声:"太太倒是心善。可这深宫之中,谁不是踩着别人往上爬?元春当年入宫,不也是..."
  "老爷!"王氏打断他,"元春是咱们的嫡女,自当为家族争光。可宝钗..."她顿了顿,"我瞧着,她与宝玉倒是般配。"
  贾政眼中精光一闪:"太太的意思是..."
  "宝钗品貌俱佳,若能与宝玉结亲,既全了两家情谊,又能..."王氏意味深长地看了贾政一眼。
  贾政会意,缓缓点头:"薛家豪富,若能联姻,对贾府确有裨益。只是..."他眉头又皱起来,"薛家若执意送宝钗入宫,内兄又来信叮嘱,我们如何阻拦?"
  王氏微微一笑:"老爷忘了?元春在宫中这些年,为了打点,我也认识了一些人。宫里的内监们自有门路,咱们只需透露些薛蟠的行径,再稍加打点,宝钗落选并非难事。"
  贾政沉吟片刻:"此事需谨慎。既要让宝钗落选,又不能得罪薛家。毕竟..."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王氏一眼,"薛家豪富,我们还有大用。"
  "老爷放心,"王氏胸有成竹,"我明日便派人去打点一番,再透露薛蟠犯的事,宫里的人一向谨慎,自会如愿。至于薛家那边..."她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我会亲自与我那妹妹说项,只说宝钗与宝玉年纪相当,若能结亲,两家更显亲近。"
  贾政终于露出一丝笑意:"太太思虑周全。只是宝玉那边..."
  "宝玉还小,不懂这些。"王氏摆摆手,"待事成之后,再慢慢劝导不迟。"
  窗外,一阵风吹过,海棠花瓣纷纷扬扬落下,有几片飘进窗来,落在王氏脚边。她弯腰拾起一片,在指尖轻轻捻动。
  "老爷,夜深了,歇息吧。"她轻声说道,眼中却毫无倦意。
  贾政点点头,吹灭了蜡烛。黑暗中,夫妻二人各怀心思,谁也没有真正入睡。
  而在梨香院,宝钗正伏案抄写《女诫》,浑然不知自己的命运已被他人安排。烛光映照下,她端庄秀美的面容显得格外沉静,仿佛一尊玉雕的观音。
  第150章
  次日,宁国公府正门前十分热闹,车队陆续驶过,府上三太太沈氏带着黛玉,并二太太荀氏和贾玥母女,一同从京郊的庄子上回来。
  沈氏也没有多留黛玉,让她先回荣国公府休整,这回城的马车,颠簸的众人很是疲惫,也该好好休息一番了。
  黛玉确实有些劳累,乖巧的应了。带着紫鹃和雪雁回了潇湘馆。
  前院里,贾政坐在书房里,手中握着一卷《资治通鉴》,却半个字也没看进去。窗外春雨淅沥,打在青石板上发出细碎的声响,与他此刻纷乱的心绪倒是相得益彰。
  "老爷,老太君那边传话,说是明日请林姑娘赏花,让宝二爷一同前去。"小厮在门外轻声禀报。
  贾政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这已是本月第三次了。自黛玉回府,老太太频繁撮合宝玉和黛玉,府中上下无人不知。他放下书卷,走到窗前,望着雨幕中朦胧的庭院。
  "林家..."他低声喃喃,思绪飘远。
  林家祖上是列侯,虽如今门第不如贾家显赫,但林如海身为巡盐御史,简在帝心,在朝中颇有声望。更难得的是,林如海与几位阁老有来往,若能得到他的引荐...
  贾政的眼中闪过一丝热切。他今年四十有五,在工部员外郎的位置上已蹉跎多年。若能得林如海美言几句,升迁指日可待。
  "宝二爷来了。"门外小厮的通报打断了他的思绪。
  宝玉披着一件月白色斗篷进来,发梢还沾着雨水,脸上却带着掩不住的笑意:"老爷唤儿子有何吩咐?"
  贾政看着这个幼子,心中百感交集。因着含玉而生宝玉没了做官的奔头,到底是自己的嫡子,又养在老太太跟前,往日里多疼了他几分。如今宝玉已到了议亲的年纪,老太太属意黛玉,王氏却暗中推动着金玉良缘。他本不喜商贾之家,但薛家与王家有亲,为了不让宝钗入宫影响元春,他也不好明着反对。
  "听说你近日又逃了学?"贾政板起脸,却无多少责备之意。
  宝玉低下头,手指绞着衣角:"儿子...儿子只是觉得那些八股文章实在无趣。"
  "胡闹!"贾政一拍桌子,声音却不大,"你可知多少人寒窗苦读只为功名?林家姑娘都能作得一手好诗,你身为男儿,岂能不如一个女子?"
  话一出口,贾政便后悔了。果然,宝玉眼睛一亮:"林妹妹的诗才确实极好!昨儿她还作了首《桃花行》,儿子读了三遍仍觉回味无穷。"
  贾政暗自叹息。这孩子对黛玉的亲近,怕是比老太太的安排还要早一步。他挥挥手:"去吧,明日老太太设宴,你好好准备,莫要失礼。"
  待宝玉离去,贾政独自在书房踱步。窗外雨势渐大,天色也暗了下来。他忽然想起前日同僚的闲谈——薛蟠又在酒楼闹事,打伤了人,被五城兵马司拿了去,最后还是贾府出面才摆平。
  "商贾之子,果然粗鄙。"贾政冷哼一声。
  薛家虽富可敌国,但终究是商贾之家。宝钗再端庄贤淑,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而黛玉...林家书香门第,又是世交,若能联姻...
  正思索间,门外传来脚步声,是王氏身边的金钏儿:"老爷,太太请您过去用晚膳。"
  贾政整了整衣冠,随金钏儿往正房走去。路上,他状似无意地问道:"听说薛家姑娘前日入宫参选公主伴读?"
  金钏儿低头答道:"回老爷的话,宝姑娘确实去了,不过...听说落选了。"
  贾政脚步微顿,眼中闪过一丝明了。他心中隐约有了猜测,却不动声色地继续前行。
  正房里,王氏已命人摆好了饭菜。见贾政进来,她起身相迎:"老爷今日公务可还顺心?"
  贾政淡淡应了一声,落座后直接问道:"薛家姑娘落选的事,你可知道?"
  王氏神色不变,夹了一筷子清蒸鲈鱼放到贾政碗里:"听说了。也是宝丫头没这个福分。"
  "为何落选?"贾政直视妻子。
  王氏放下筷子,装模作样的叹了口气:"还不是她那个不成器的哥哥。薛蟠在京中胡作非为,声名狼藉。宫里的人最重名声,怎会让这样的妹妹做公主伴读?万一将来闹出什么事来,岂不是给公主添堵?"
  贾政盯着王氏看了片刻,忽然问"
  王氏手中的帕子微微一紧,随即笑道:"老爷说笑了,这事跟咱们可没关系。宝丫头再好,终究有个那样的哥哥……"
  贾政不再言语,低头用饭。他心知肚明,事,特意将宝钗刷下。为的什路,不分走王家给元春的资源,也好促成金玉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