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送葬的队伍越走越远,身后的扬州城渐渐消失在烟雨中。黛玉望着水天相接处,忽然轻声念道:"①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这是母亲教她的诗。那时她不懂其中滋味,如今却刻骨铭心。
贾玮悄悄走过来,递上一方帕子:"妹妹,河风大,仔细着凉。"
黛玉没有接,只是将母亲的牌位抱得更紧了些。送葬的队伍路过江边,忽见一群白鹭掠过水面,振翅飞向远方。她望着那些自由的身影,眼泪终于无声滑落。
待到贾敏葬入林家祖坟后,只见林黛玉孤零零的抱着贾敏的牌位,双眼通红,泪水止不住的落下。
林如海站在不远处,满是心疼的看着女儿。
当晚林黛玉便发了热,大夫诊断后只道是忧思过重,加上黛玉本就体弱,如今又受了寒,这才发热,需用了退热的药后,安心修养才是。
林如海还要忙着处理公务,沈氏帮衬着照顾黛玉,等黛玉病好些后,贾琏和沈氏贾玮一行才向林如海告辞。
贾琏已经得了府中的回信,老太君史氏跟林如海约定好,等黛玉守孝后便接黛玉去外祖家,教养在老太君膝下。有了荣国公府老夫人亲自教养的名声,也能弥补黛玉丧母的不足,日后也好安排……
父母为子女,计之深远。林如海不准备续弦,为了女儿的将来,只能忍下心中的不舍,将女儿托付给了岳家,相信宁荣二府,两大国公门第,必能给黛玉更好的教养和未来。
第139章
秋日的扬州城笼罩在一片凄风苦雨之中,林家宅邸的白幡在风中猎猎作响。宁国公府三儿媳沈氏想起一身素服的黛玉,心中百感交集。她身旁站着次子贾玮,两人皆是面色凝重。
"敏姑太太这一去,留下黛玉一个小姑娘,实在可怜。"沈氏低声叹道,回想起贾敏墓前那个瘦小的身影——年仅六岁的黛玉,披麻戴孝,一张小脸惨白如纸,唯有那双眼睛亮得惊人,含着泪却不落下。
贾玮微微颔首:"琏二哥那边说,荣府老太太已经来信,待孝期过后便接黛玉入京抚养。只是..."他顿了顿,压低声音道:"听闻荣府二太太与敏姑姑生前不睦,黛玉去了,怕是要受些委屈。"
沈氏轻蹙眉头,想起临行前大嫂嘉悦郡主的叮嘱:"咱们宁府与荣府虽是一家,到底分了东西两府。这事咱们只能传个话,具体如何安置,还得看荣府老太君的意思。"
三日后,林家葬礼结束,沈氏与贾玮贾琏启程返京。马车缓缓驶离林家时,沈氏回头望了一眼,只见黛玉被乳母王嬷嬷牵着站在林家府门前相送,那小小的身影在秋风中显得格外单薄。
"这孩子性子清高,心思又敏感,日后怕是会过得艰难。"沈氏喃喃道。
等一行人回到京都,到达宁荣街,贾琏匆匆向着沈氏及贾玮告辞。
荣国府内,贾琏正匆匆穿过回廊,往老太君史氏所居的荣禧堂赶去。他刚从扬州赶回来,一身风尘尚未洗去。
"琏二爷来了!"门口的小丫鬟打起帘子,贾琏整了整衣冠,迈步入内。
荣禧堂内暖香扑面,老太君史氏正倚在罗汉榻上,身旁围着大太太邢氏、二太太王氏等人。见贾琏进来,老太君立刻直起身子:"可算回来了!扬州那边如何?我那苦命的女儿..."
贾琏跪下磕了个头,声音哽咽:"回老祖宗的话,敏姑姑已经按礼下葬。林妹妹...林妹妹如今由林姑父照看着,只等孝期一过,便接来咱们府上。"
老太君闻言,老泪纵横:"我那敏儿...就这么去了..."她擦了擦眼泪,又问道:"黛玉那孩子可好?"
"林妹妹年纪虽小,却极是懂事。只是..."贾琏犹豫了一下,"身子骨似乎不大结实,这一场丧事下来,又大病了一场,更见消瘦了。"
二太太王氏在一旁轻哼一声:"小小年纪就如此多愁善感,将来怕是个不好相与的。"
老太君瞪了王氏一眼,转向贾琏道:"你且去歇着吧,这事我自有主张。"待贾琏退下,老太君长叹一声:"敏儿就这么一个骨血,无论如何也要接到身边来。你们谁都不许怠慢了她!"
邢氏连忙应声:"老太太放心,咱们自然会好好照顾外甥女。"
王氏低头不语,手中佛珠转得飞快。
另一边,宁国公府内却是另一番景象。沈氏刚回府,便先去给婆母襄宁长公主请安。
襄宁长公主已年过六旬,但因保养得宜,看上去不过五十出头。她坐在正堂上首,听完沈氏的汇报,微微颔首:"贾敏也是颇有灵气的一个姑娘,林家那丫头既是她的女儿,想来也是个灵秀的。如今没了娘,确实可怜。"
坐在下首的嘉悦郡主轻摇团扇,笑道:"荣府老太太既然要接来抚养,咱们偶尔也能见见。只是..."她意味深长地看了沈氏一眼,"听说那孩子性子敏感,荣府二太太又是个严厉的,将来怕是有得闹呢。"
正说着,外头传来一阵婴儿啼哭声,接着是丫鬟们的笑声。襄宁长公主顿时眉开眼笑:"是玥儿醒了?快抱来本宫瞧瞧!"
不多时,奶娘抱着一个裹在锦缎中的婴孩进来,襄宁长公主接过来,满脸慈爱:"瞧瞧,这小摸样看着真可人疼!"
嘉悦郡主笑道:"母亲如今得了孙女,可算是如愿了。府上几个新妇进门后又添了三个重孙子,可真是福泽深厚。"
沈氏心疼长子贾瑄娶了病弱的西宁郡主,只能眼睁睁看着大房二房的几个侄子添丁,心里很不是滋味。只是此时也不好扰了婆母的兴致,也凑趣道:"可不是,咱们宁府人丁兴旺,母亲每日含饴弄孙,真是羡煞旁人。"
正说笑间,外头传话说荣府大老爷贾赦来访。襄宁长公主微微皱眉:"这个时辰他来做什么?"但还是吩咐请进来。
贾赦进来后先行了礼,寒暄几句便道:"了,特来打听我那外甥女的事。"
沈氏颇为疑惑,贾琏不是回了荣府,听?
虽然心中有疑问,但沈氏还是将情况又说了一遍,贾赦听完,叹道黛玉来了也好,了顿,忽然笑道:"说起来,等这阵子过去,荣府也该办喜事了。"
襄宁长公主挑眉:"哦?什么喜事?"
贾赦笑道:"伯母,我家琏儿年纪不小了,张家的姑娘,可老太太不同意,非要娶王家的凤丫头京营节度使,与咱们家联姻也是好事。"
嘉悦郡主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王家如今确实风光,王子腾接手了荣府部分军中旧部,在朝中颇有影响力。"
贾赦点头:"正是这个理。虽然二弟妹现在...咳,在佛堂思过,但亲上加亲总不是坏事。"
襄宁长公主沉吟片刻:"你们荣府的事,本宫不便多言。不过琏儿娶亲是大事,确实该抓紧了。"
就在两府为黛玉入京和贾琏婚事筹划之际,荣府东院传来喜讯——李纨平安诞下一子,贾政为长孙取名贾兰。
消息传到宁府,襄宁长公主笑道:"这下荣府二房有后了,珠儿在天之灵也能安息。"
嘉悦郡主却若有所思:"如此一来,王氏虽在佛堂,但有了孙子傍身,地位反而更稳固了。"
沈氏轻声道:"只是苦了李纨,年纪轻轻就守寡..."
"这也是命。"襄宁长公主淡淡道,"好在有了儿子,将来也有个依靠。本宫也不会坐视王氏谋害儿媳的,贾家绝不容许出现这种事情!"
几日后,贾琏与王熙凤的婚事正式定下。王子腾亲自上门商议婚期,与贾赦相谈甚欢。荣府上下开始忙碌起来,连带着黛玉即将入府的事也被暂时搁置。
只有老太君时常念叨:"我那外孙女也不知在扬州过得如何...等凤丫头过门后,定要尽快接她来。"
而在扬州,黛玉每日独坐小楼,望着北方出神。乳母王嬷嬷劝道:"姑娘别太伤心,再过些日子,就能去京城见外祖母了。"
黛玉轻声道:"嬷嬷,京城...是什么样子的?"
王嬷嬷笑道:"京城可热闹了!荣国府更是气派非常,姑娘去了,定会喜欢。"
黛玉低下头,轻抚着母亲留下的玉佩,没有说话。窗外,秋叶飘零,仿佛预示着她即将踏入的那个繁华世界,隐藏着无数未知的风波与际遇。
次年春,京城的柳絮如雪般纷飞,荣国公府上下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贾琏迎娶王家嫡女王熙凤的大婚之日,两府联姻,声势浩大,连街巷里的百姓都挤在贾府门前讨喜糖吃。
王熙凤身着大红嫁衣,金线绣的凤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她眉眼如画,嘴角含笑,行走间环佩叮当,却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老太君史氏坐在高堂上,看着这位新过门的孙媳妇,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好个伶俐的丫头。"老太君对身旁的鸳鸯低语,"比她那姑妈强多了。"
婚后不过月余,贾府后院的格局已悄然变化。这一日清晨,老太君在荣禧堂召见了邢氏。
佛堂方向传来木鱼声声,王氏跪在蒲团上,面前摊开着《金刚经》,一笔一画地抄写着。自从那年的事后,她已在这佛堂悔过三年,面容憔悴了不少。
这是母亲教她的诗。那时她不懂其中滋味,如今却刻骨铭心。
贾玮悄悄走过来,递上一方帕子:"妹妹,河风大,仔细着凉。"
黛玉没有接,只是将母亲的牌位抱得更紧了些。送葬的队伍路过江边,忽见一群白鹭掠过水面,振翅飞向远方。她望着那些自由的身影,眼泪终于无声滑落。
待到贾敏葬入林家祖坟后,只见林黛玉孤零零的抱着贾敏的牌位,双眼通红,泪水止不住的落下。
林如海站在不远处,满是心疼的看着女儿。
当晚林黛玉便发了热,大夫诊断后只道是忧思过重,加上黛玉本就体弱,如今又受了寒,这才发热,需用了退热的药后,安心修养才是。
林如海还要忙着处理公务,沈氏帮衬着照顾黛玉,等黛玉病好些后,贾琏和沈氏贾玮一行才向林如海告辞。
贾琏已经得了府中的回信,老太君史氏跟林如海约定好,等黛玉守孝后便接黛玉去外祖家,教养在老太君膝下。有了荣国公府老夫人亲自教养的名声,也能弥补黛玉丧母的不足,日后也好安排……
父母为子女,计之深远。林如海不准备续弦,为了女儿的将来,只能忍下心中的不舍,将女儿托付给了岳家,相信宁荣二府,两大国公门第,必能给黛玉更好的教养和未来。
第139章
秋日的扬州城笼罩在一片凄风苦雨之中,林家宅邸的白幡在风中猎猎作响。宁国公府三儿媳沈氏想起一身素服的黛玉,心中百感交集。她身旁站着次子贾玮,两人皆是面色凝重。
"敏姑太太这一去,留下黛玉一个小姑娘,实在可怜。"沈氏低声叹道,回想起贾敏墓前那个瘦小的身影——年仅六岁的黛玉,披麻戴孝,一张小脸惨白如纸,唯有那双眼睛亮得惊人,含着泪却不落下。
贾玮微微颔首:"琏二哥那边说,荣府老太太已经来信,待孝期过后便接黛玉入京抚养。只是..."他顿了顿,压低声音道:"听闻荣府二太太与敏姑姑生前不睦,黛玉去了,怕是要受些委屈。"
沈氏轻蹙眉头,想起临行前大嫂嘉悦郡主的叮嘱:"咱们宁府与荣府虽是一家,到底分了东西两府。这事咱们只能传个话,具体如何安置,还得看荣府老太君的意思。"
三日后,林家葬礼结束,沈氏与贾玮贾琏启程返京。马车缓缓驶离林家时,沈氏回头望了一眼,只见黛玉被乳母王嬷嬷牵着站在林家府门前相送,那小小的身影在秋风中显得格外单薄。
"这孩子性子清高,心思又敏感,日后怕是会过得艰难。"沈氏喃喃道。
等一行人回到京都,到达宁荣街,贾琏匆匆向着沈氏及贾玮告辞。
荣国府内,贾琏正匆匆穿过回廊,往老太君史氏所居的荣禧堂赶去。他刚从扬州赶回来,一身风尘尚未洗去。
"琏二爷来了!"门口的小丫鬟打起帘子,贾琏整了整衣冠,迈步入内。
荣禧堂内暖香扑面,老太君史氏正倚在罗汉榻上,身旁围着大太太邢氏、二太太王氏等人。见贾琏进来,老太君立刻直起身子:"可算回来了!扬州那边如何?我那苦命的女儿..."
贾琏跪下磕了个头,声音哽咽:"回老祖宗的话,敏姑姑已经按礼下葬。林妹妹...林妹妹如今由林姑父照看着,只等孝期一过,便接来咱们府上。"
老太君闻言,老泪纵横:"我那敏儿...就这么去了..."她擦了擦眼泪,又问道:"黛玉那孩子可好?"
"林妹妹年纪虽小,却极是懂事。只是..."贾琏犹豫了一下,"身子骨似乎不大结实,这一场丧事下来,又大病了一场,更见消瘦了。"
二太太王氏在一旁轻哼一声:"小小年纪就如此多愁善感,将来怕是个不好相与的。"
老太君瞪了王氏一眼,转向贾琏道:"你且去歇着吧,这事我自有主张。"待贾琏退下,老太君长叹一声:"敏儿就这么一个骨血,无论如何也要接到身边来。你们谁都不许怠慢了她!"
邢氏连忙应声:"老太太放心,咱们自然会好好照顾外甥女。"
王氏低头不语,手中佛珠转得飞快。
另一边,宁国公府内却是另一番景象。沈氏刚回府,便先去给婆母襄宁长公主请安。
襄宁长公主已年过六旬,但因保养得宜,看上去不过五十出头。她坐在正堂上首,听完沈氏的汇报,微微颔首:"贾敏也是颇有灵气的一个姑娘,林家那丫头既是她的女儿,想来也是个灵秀的。如今没了娘,确实可怜。"
坐在下首的嘉悦郡主轻摇团扇,笑道:"荣府老太太既然要接来抚养,咱们偶尔也能见见。只是..."她意味深长地看了沈氏一眼,"听说那孩子性子敏感,荣府二太太又是个严厉的,将来怕是有得闹呢。"
正说着,外头传来一阵婴儿啼哭声,接着是丫鬟们的笑声。襄宁长公主顿时眉开眼笑:"是玥儿醒了?快抱来本宫瞧瞧!"
不多时,奶娘抱着一个裹在锦缎中的婴孩进来,襄宁长公主接过来,满脸慈爱:"瞧瞧,这小摸样看着真可人疼!"
嘉悦郡主笑道:"母亲如今得了孙女,可算是如愿了。府上几个新妇进门后又添了三个重孙子,可真是福泽深厚。"
沈氏心疼长子贾瑄娶了病弱的西宁郡主,只能眼睁睁看着大房二房的几个侄子添丁,心里很不是滋味。只是此时也不好扰了婆母的兴致,也凑趣道:"可不是,咱们宁府人丁兴旺,母亲每日含饴弄孙,真是羡煞旁人。"
正说笑间,外头传话说荣府大老爷贾赦来访。襄宁长公主微微皱眉:"这个时辰他来做什么?"但还是吩咐请进来。
贾赦进来后先行了礼,寒暄几句便道:"了,特来打听我那外甥女的事。"
沈氏颇为疑惑,贾琏不是回了荣府,听?
虽然心中有疑问,但沈氏还是将情况又说了一遍,贾赦听完,叹道黛玉来了也好,了顿,忽然笑道:"说起来,等这阵子过去,荣府也该办喜事了。"
襄宁长公主挑眉:"哦?什么喜事?"
贾赦笑道:"伯母,我家琏儿年纪不小了,张家的姑娘,可老太太不同意,非要娶王家的凤丫头京营节度使,与咱们家联姻也是好事。"
嘉悦郡主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王家如今确实风光,王子腾接手了荣府部分军中旧部,在朝中颇有影响力。"
贾赦点头:"正是这个理。虽然二弟妹现在...咳,在佛堂思过,但亲上加亲总不是坏事。"
襄宁长公主沉吟片刻:"你们荣府的事,本宫不便多言。不过琏儿娶亲是大事,确实该抓紧了。"
就在两府为黛玉入京和贾琏婚事筹划之际,荣府东院传来喜讯——李纨平安诞下一子,贾政为长孙取名贾兰。
消息传到宁府,襄宁长公主笑道:"这下荣府二房有后了,珠儿在天之灵也能安息。"
嘉悦郡主却若有所思:"如此一来,王氏虽在佛堂,但有了孙子傍身,地位反而更稳固了。"
沈氏轻声道:"只是苦了李纨,年纪轻轻就守寡..."
"这也是命。"襄宁长公主淡淡道,"好在有了儿子,将来也有个依靠。本宫也不会坐视王氏谋害儿媳的,贾家绝不容许出现这种事情!"
几日后,贾琏与王熙凤的婚事正式定下。王子腾亲自上门商议婚期,与贾赦相谈甚欢。荣府上下开始忙碌起来,连带着黛玉即将入府的事也被暂时搁置。
只有老太君时常念叨:"我那外孙女也不知在扬州过得如何...等凤丫头过门后,定要尽快接她来。"
而在扬州,黛玉每日独坐小楼,望着北方出神。乳母王嬷嬷劝道:"姑娘别太伤心,再过些日子,就能去京城见外祖母了。"
黛玉轻声道:"嬷嬷,京城...是什么样子的?"
王嬷嬷笑道:"京城可热闹了!荣国府更是气派非常,姑娘去了,定会喜欢。"
黛玉低下头,轻抚着母亲留下的玉佩,没有说话。窗外,秋叶飘零,仿佛预示着她即将踏入的那个繁华世界,隐藏着无数未知的风波与际遇。
次年春,京城的柳絮如雪般纷飞,荣国公府上下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贾琏迎娶王家嫡女王熙凤的大婚之日,两府联姻,声势浩大,连街巷里的百姓都挤在贾府门前讨喜糖吃。
王熙凤身着大红嫁衣,金线绣的凤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她眉眼如画,嘴角含笑,行走间环佩叮当,却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老太君史氏坐在高堂上,看着这位新过门的孙媳妇,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好个伶俐的丫头。"老太君对身旁的鸳鸯低语,"比她那姑妈强多了。"
婚后不过月余,贾府后院的格局已悄然变化。这一日清晨,老太君在荣禧堂召见了邢氏。
佛堂方向传来木鱼声声,王氏跪在蒲团上,面前摊开着《金刚经》,一笔一画地抄写着。自从那年的事后,她已在这佛堂悔过三年,面容憔悴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