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尤其是对理国公府而言,初代理国公已经过世了,继任的乃是其孙一等伯柳桉,待到如今的世子袭爵,便只剩了个子爵的虚爵,传不到两代了。
整个理国公府开始绝望了,多年付出转眼间成了一场空,处在绝境的理国公府众人将仇恨转移到了其他皇子身上,秉着我不好,大家都别想好的想法,开始疯狂拉其他人下水,恨不得同归于尽。
在理国公府的疯狂报复下,德妃的五皇子遭人暗算,骑乘的马匹疯了似的狂奔,直接从六皇子的身上踏了过去,六皇子当场重伤不治身亡。
而五皇子在耗尽了了力气之后,从疯马身上被摔下,头部磕到了尖锐的石头上,没等到太医医治,就一命呜呼了,真是时也命也。
而淑妃所出的三皇子也遭到了一群黑衣人的突然袭击,这群死士不要命的袭击三皇子,幸亏襄宁公主一早就通过定安侯府的关系,寻了十来个军中好手护卫在其左右,在这群护卫的保护下,三皇子等来了救援,他府中正妃石氏的兄长,缮国公府世子石华峰,以及他的伴读贾代善带着手下兵士及家将赶了过来,贾代善乃是荣国公世子,二人皆是出自开国勋贵一脉。
在二人的及时救援下,黑衣死士被斩杀殆尽,三皇子秦王在诸人的护卫下回了城。
而在宫中的昌武帝也接到了消息,他已经废了两个儿子了,如今膝下三子,骤然死了两个,另外一个生死未卜,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再也接受不了了。
在这巨大的刺激下,昌武帝口吐鲜血,直接晕了过去,吓得众人连忙寻来太医诊治,太医在诊脉之后,马不停蹄的开了药方煎药,在服用了药物后良久,昌武帝开始晃悠悠的转醒,立马安排了梁王监国,并令齐王开始追查皇子遇险的情况,可惜拖了这么久,线索已经全部断了,无法查到其他有效的信息,所得的结果只是意外。
后宫之中德妃与六皇子生母赵充容得了消息后直接晕了过去,德妃醒来后伤心欲绝,想求见昌武帝,却因皇帝病重,拒绝接见所有妃嫔,直接被挡了回去,只能回到宫中传递消息给了母家。
赵充容在受刺激晕倒之后悲伤过度卧病在床,整日沉迷在六皇子的死讯当中,黯然神伤。
沈淑妃在得到儿子出了意外的消息后,强撑着安排手下的去打探消息,同时传话给了母家和襄宁公主,沈家和襄宁公主得到消息的时候,秦王已经在石华峰和贾代善的护卫下回了城。
众人在回城后保护秦王回了王府,并找来大夫为秦王医治。虽有护卫拼死保护,又有救援及时赶到,但秦王依旧受了轻伤,伤势不重,只是需要安心修养。得到大夫的诊断结果之后,秦王妃提起的心终于放了下来,马上安排人送信进了宫,给昌武帝和淑妃报个平安,想来淑妃在宫中应是急坏了,如今送上消息也可令她安心。
襄宁公主在得到消息后立马赶来了秦王府,关心了兄长的伤势和身体后,开始同兄长分析今日的情况。
如今昌武帝膝下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便只剩下了秦王,其余皇子要么出身不高,要么尚且年幼,国赖长君,自非储君人选。喜悦之情浮现在眼底,二人对视之后,便开始聊起今日遇袭的情况,誓要查出幕后黑手。
大约一炷香后,襄宁公主匆匆赶回了府中,如今正是多事之秋,驸马的身子也愈发不好了,只是靠补药在撑着。
过了两三日,昌武帝的身体在稍好了之后,召见了秦王,也不知聊了些什么,随后传下旨意,册封秦王为太子,一切仪式从简,让他先安排好五皇子和六皇子的后事,并且开始协助昌武帝处理朝政。
转眼间大半年过去了,三皇子秦王如今的太子伤势已经复原,襄宁公主入宫请安,顺势陪伴淑妃。再次见到昌武帝的襄宁公主简直是不敢相信,曾经龙马精神的昌武帝如今满头白发,脸上斑驳的皱纹让人无法忽视他的年纪。
襄宁公主在宫中逗留了片刻之后便离开了,毕竟已经出嫁,不适合长期停留在宫中。
昌武二十年冬,重病垂危的顾渊在交代了后事之后,在自己的院子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襄宁公主始终陪伴在床前,多年相伴的感情不是假的,哪怕不是爱,更多的是像家人一样的陪伴。
在顾渊过世后定安侯府开始准备丧仪,自从顾渊的身体每况愈下之后,侯府就已经料到了这一天。襄宁公主在撑着办完了丈夫的丧礼后就病倒了,长期相伴的家人永远离开了人世,再加上一番劳累,精神紧绷下骤然放松,直接就撑不住了。
青玉姑姑看着自己照顾大的孩子卧病在床,也是心疼不已,但是襄宁公主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身体难以痊愈。
宫中的昌武帝与淑妃让人送来了大量的补品,忙着学习为君之道的太子也让人送来了不少好东西,襄宁公主的身体在慢慢调养中逐步恢复健康,作为太子的胞妹,襄宁公主是多方讨好的目标,但如今没有人去关注这些。
因为大乾王朝的第二任帝王,昌武帝驾崩了,享年五十三岁。
***
昌武二十一年夏,昌武帝驾崩,太子灵前继位,改年号为隆兴,是为隆兴帝。
尊生母淑妃沈氏为皇太后,移居慈宁宫。
册封太子妃石氏为皇后,位居中宫,其余妃嫔各有册封。
加封胞妹襄宁公主为襄宁长公主,食邑五百户,其余皇子公主各有封赏。
大乾王朝即将迎来新的篇章!
第7章 襄宁再嫁
在新旧交替之中度过了隆兴元年,新登基的隆兴帝整日忙于朝政,于朝堂之上提拔人才,收拢权力。
而襄宁长公主平日里多在定安侯府守孝,一朝丧父丧夫,襄宁长公主心中浮起几分悲凉,孤寂的氛围淡淡萦绕在其身旁,上行下效,整个定安侯府看起来十分萧索。
宫中的太后十分忧心女儿的身体,时常传召女儿入宫陪伴在自己身边,看着女儿在守寡后越发清冷的样子,只能多多关心与劝慰,希望女儿早日走出这场阴影。
闲暇之际,太后也与隆兴帝商量襄宁长公主之事,在太后看来,自己的爱女才刚刚二十出头,正是大好年华,如今驸马已逝,定安侯一脉也没了人,身为皇室最尊贵的公主,如何不能再嫁。
况且襄宁膝下未有一子半女,亦无甚拖累,早些嫁人也能早些孕育子嗣,不至于膝下凄凉,孤独终老。
“皇儿,满朝文武大臣、王宫贵胄之中的适婚人选,你可要好生考察一番,为你皇妹择一佳婿。好在离出孝期还有两年,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仔细观察,只盼着我儿能够与驸马恩爱到白头。”
隆兴帝思索了一番道:“母后请放心,儿臣必然会仔细挑选,只是皇妹历来有自己的主意,依儿臣看还是多挑几个人选出来,让皇妹自己选择,挑一个皇妹喜欢的驸马,您看这般可好。”
太后略一思索,自古以来婚嫁之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的女儿初嫁从父,如今二嫁从心也未尝不可,便应声道:“也好,那便由皇儿挑选出适婚的人选,再派人私下去查探一番,没有问题就将人选予了襄宁,让她选一个自己满意的。”
隆兴帝应声道是,随后与太后聊了些宫廷之事,不久就回了紫宸殿,安排手下的人去好生打听一下,寻找适婚的男儿,并私下查探一番。
春去冬来,转眼间来到了隆兴三年,襄宁长公主也出了孝期,因为襄宁长公主住惯了定安侯府,便将定安侯府改为公主府,赐予襄宁长公主。
守孝三年后,襄宁长公主洗去了一身的浮华,性子越发沉稳端庄了。出孝后,襄宁长公主如同往常一样,在府中边一边下棋一边看书,对于驸马的人选倒是不那么关切,终归日子是自己过出来的。如今父皇已逝,母后尚在,哪怕是皇兄也不能再随意主宰自己的人生,她的未来会由自己把握,再不愿受制于人。
对于襄宁长公主的驸马人选,皇帝在多番查探之后倒是定下了几个人,隔日便将人选递到了太后手中,太后看了一番,觉得这几个人选都不错,便命人传召襄宁长公主入宫。
慈宁宫内,太后特地请来了皇帝作为参考,襄宁自进了大殿内,见着太后和皇帝正在讨论着什么,不紧不慢的走近行礼,“儿臣给母后请安,见过皇兄”
太后见着连忙叫起,“都是一家子嫡亲的骨血,何必多礼。”
隆兴帝:“是极,皇妹不必多礼,快起。”
襄宁嘴上说道:“礼不可废。”但到底是没再坚持,走到太后身边坐下,“母后传召可是儿臣可是有事相商”
太后望着女儿浅笑道:“是有一件大喜事与你商量,等着你的意见呢。”
“哦不知是何事?”襄宁长公主疑问的道。
太后:“你如今已经出了孝,也为驸马守了三年,足够了,该为自己考虑考虑了。哀家和你皇兄挑选了几个不错的人选,你且看上一看,若是有选中的,正好招为驸马。”
整个理国公府开始绝望了,多年付出转眼间成了一场空,处在绝境的理国公府众人将仇恨转移到了其他皇子身上,秉着我不好,大家都别想好的想法,开始疯狂拉其他人下水,恨不得同归于尽。
在理国公府的疯狂报复下,德妃的五皇子遭人暗算,骑乘的马匹疯了似的狂奔,直接从六皇子的身上踏了过去,六皇子当场重伤不治身亡。
而五皇子在耗尽了了力气之后,从疯马身上被摔下,头部磕到了尖锐的石头上,没等到太医医治,就一命呜呼了,真是时也命也。
而淑妃所出的三皇子也遭到了一群黑衣人的突然袭击,这群死士不要命的袭击三皇子,幸亏襄宁公主一早就通过定安侯府的关系,寻了十来个军中好手护卫在其左右,在这群护卫的保护下,三皇子等来了救援,他府中正妃石氏的兄长,缮国公府世子石华峰,以及他的伴读贾代善带着手下兵士及家将赶了过来,贾代善乃是荣国公世子,二人皆是出自开国勋贵一脉。
在二人的及时救援下,黑衣死士被斩杀殆尽,三皇子秦王在诸人的护卫下回了城。
而在宫中的昌武帝也接到了消息,他已经废了两个儿子了,如今膝下三子,骤然死了两个,另外一个生死未卜,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再也接受不了了。
在这巨大的刺激下,昌武帝口吐鲜血,直接晕了过去,吓得众人连忙寻来太医诊治,太医在诊脉之后,马不停蹄的开了药方煎药,在服用了药物后良久,昌武帝开始晃悠悠的转醒,立马安排了梁王监国,并令齐王开始追查皇子遇险的情况,可惜拖了这么久,线索已经全部断了,无法查到其他有效的信息,所得的结果只是意外。
后宫之中德妃与六皇子生母赵充容得了消息后直接晕了过去,德妃醒来后伤心欲绝,想求见昌武帝,却因皇帝病重,拒绝接见所有妃嫔,直接被挡了回去,只能回到宫中传递消息给了母家。
赵充容在受刺激晕倒之后悲伤过度卧病在床,整日沉迷在六皇子的死讯当中,黯然神伤。
沈淑妃在得到儿子出了意外的消息后,强撑着安排手下的去打探消息,同时传话给了母家和襄宁公主,沈家和襄宁公主得到消息的时候,秦王已经在石华峰和贾代善的护卫下回了城。
众人在回城后保护秦王回了王府,并找来大夫为秦王医治。虽有护卫拼死保护,又有救援及时赶到,但秦王依旧受了轻伤,伤势不重,只是需要安心修养。得到大夫的诊断结果之后,秦王妃提起的心终于放了下来,马上安排人送信进了宫,给昌武帝和淑妃报个平安,想来淑妃在宫中应是急坏了,如今送上消息也可令她安心。
襄宁公主在得到消息后立马赶来了秦王府,关心了兄长的伤势和身体后,开始同兄长分析今日的情况。
如今昌武帝膝下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便只剩下了秦王,其余皇子要么出身不高,要么尚且年幼,国赖长君,自非储君人选。喜悦之情浮现在眼底,二人对视之后,便开始聊起今日遇袭的情况,誓要查出幕后黑手。
大约一炷香后,襄宁公主匆匆赶回了府中,如今正是多事之秋,驸马的身子也愈发不好了,只是靠补药在撑着。
过了两三日,昌武帝的身体在稍好了之后,召见了秦王,也不知聊了些什么,随后传下旨意,册封秦王为太子,一切仪式从简,让他先安排好五皇子和六皇子的后事,并且开始协助昌武帝处理朝政。
转眼间大半年过去了,三皇子秦王如今的太子伤势已经复原,襄宁公主入宫请安,顺势陪伴淑妃。再次见到昌武帝的襄宁公主简直是不敢相信,曾经龙马精神的昌武帝如今满头白发,脸上斑驳的皱纹让人无法忽视他的年纪。
襄宁公主在宫中逗留了片刻之后便离开了,毕竟已经出嫁,不适合长期停留在宫中。
昌武二十年冬,重病垂危的顾渊在交代了后事之后,在自己的院子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襄宁公主始终陪伴在床前,多年相伴的感情不是假的,哪怕不是爱,更多的是像家人一样的陪伴。
在顾渊过世后定安侯府开始准备丧仪,自从顾渊的身体每况愈下之后,侯府就已经料到了这一天。襄宁公主在撑着办完了丈夫的丧礼后就病倒了,长期相伴的家人永远离开了人世,再加上一番劳累,精神紧绷下骤然放松,直接就撑不住了。
青玉姑姑看着自己照顾大的孩子卧病在床,也是心疼不已,但是襄宁公主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身体难以痊愈。
宫中的昌武帝与淑妃让人送来了大量的补品,忙着学习为君之道的太子也让人送来了不少好东西,襄宁公主的身体在慢慢调养中逐步恢复健康,作为太子的胞妹,襄宁公主是多方讨好的目标,但如今没有人去关注这些。
因为大乾王朝的第二任帝王,昌武帝驾崩了,享年五十三岁。
***
昌武二十一年夏,昌武帝驾崩,太子灵前继位,改年号为隆兴,是为隆兴帝。
尊生母淑妃沈氏为皇太后,移居慈宁宫。
册封太子妃石氏为皇后,位居中宫,其余妃嫔各有册封。
加封胞妹襄宁公主为襄宁长公主,食邑五百户,其余皇子公主各有封赏。
大乾王朝即将迎来新的篇章!
第7章 襄宁再嫁
在新旧交替之中度过了隆兴元年,新登基的隆兴帝整日忙于朝政,于朝堂之上提拔人才,收拢权力。
而襄宁长公主平日里多在定安侯府守孝,一朝丧父丧夫,襄宁长公主心中浮起几分悲凉,孤寂的氛围淡淡萦绕在其身旁,上行下效,整个定安侯府看起来十分萧索。
宫中的太后十分忧心女儿的身体,时常传召女儿入宫陪伴在自己身边,看着女儿在守寡后越发清冷的样子,只能多多关心与劝慰,希望女儿早日走出这场阴影。
闲暇之际,太后也与隆兴帝商量襄宁长公主之事,在太后看来,自己的爱女才刚刚二十出头,正是大好年华,如今驸马已逝,定安侯一脉也没了人,身为皇室最尊贵的公主,如何不能再嫁。
况且襄宁膝下未有一子半女,亦无甚拖累,早些嫁人也能早些孕育子嗣,不至于膝下凄凉,孤独终老。
“皇儿,满朝文武大臣、王宫贵胄之中的适婚人选,你可要好生考察一番,为你皇妹择一佳婿。好在离出孝期还有两年,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仔细观察,只盼着我儿能够与驸马恩爱到白头。”
隆兴帝思索了一番道:“母后请放心,儿臣必然会仔细挑选,只是皇妹历来有自己的主意,依儿臣看还是多挑几个人选出来,让皇妹自己选择,挑一个皇妹喜欢的驸马,您看这般可好。”
太后略一思索,自古以来婚嫁之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的女儿初嫁从父,如今二嫁从心也未尝不可,便应声道:“也好,那便由皇儿挑选出适婚的人选,再派人私下去查探一番,没有问题就将人选予了襄宁,让她选一个自己满意的。”
隆兴帝应声道是,随后与太后聊了些宫廷之事,不久就回了紫宸殿,安排手下的人去好生打听一下,寻找适婚的男儿,并私下查探一番。
春去冬来,转眼间来到了隆兴三年,襄宁长公主也出了孝期,因为襄宁长公主住惯了定安侯府,便将定安侯府改为公主府,赐予襄宁长公主。
守孝三年后,襄宁长公主洗去了一身的浮华,性子越发沉稳端庄了。出孝后,襄宁长公主如同往常一样,在府中边一边下棋一边看书,对于驸马的人选倒是不那么关切,终归日子是自己过出来的。如今父皇已逝,母后尚在,哪怕是皇兄也不能再随意主宰自己的人生,她的未来会由自己把握,再不愿受制于人。
对于襄宁长公主的驸马人选,皇帝在多番查探之后倒是定下了几个人,隔日便将人选递到了太后手中,太后看了一番,觉得这几个人选都不错,便命人传召襄宁长公主入宫。
慈宁宫内,太后特地请来了皇帝作为参考,襄宁自进了大殿内,见着太后和皇帝正在讨论着什么,不紧不慢的走近行礼,“儿臣给母后请安,见过皇兄”
太后见着连忙叫起,“都是一家子嫡亲的骨血,何必多礼。”
隆兴帝:“是极,皇妹不必多礼,快起。”
襄宁嘴上说道:“礼不可废。”但到底是没再坚持,走到太后身边坐下,“母后传召可是儿臣可是有事相商”
太后望着女儿浅笑道:“是有一件大喜事与你商量,等着你的意见呢。”
“哦不知是何事?”襄宁长公主疑问的道。
太后:“你如今已经出了孝,也为驸马守了三年,足够了,该为自己考虑考虑了。哀家和你皇兄挑选了几个不错的人选,你且看上一看,若是有选中的,正好招为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