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沈念没想过李晏会这么木头,心中不由得有些嫌弃,可也没忘自己这次来的目的,她发誓,一定要给这木头一个好看,绝不会像之前李晏哄哄便立马原谅她了的那样,于是绷着脸回答:倒还算顺利,镇北侯所言不假,大同城内百姓皆拥戴朕与镇北侯,似乎隐约有想为镇北侯讨个异姓王的想法。
李晏果真上了沈念这越来越疏远的语气的当,原本存的那几分侥幸心理全然消失不见,更是慌张了起来:嗣安,你为何如此疏远我?
朕打算回京后封镇北侯为燕王,镇北侯可有意见?沈念却好似完全没听见李晏问的问题,自顾自的开口,还是说镇北侯想要别的封赏?
李晏看着沈念,对于她这模样感到十分陌生,便咬了咬牙,将自己身上的衣物脱了下来,抿着唇贴上了沈念:臣不求别的赏赐,只要皇上今日能陪着臣便是最好的了。
沈念露出微笑,揽住李晏,亲了下去。
几日后,沈念结束了微服私访,带着整日黏在自己身边的李晏回了京城。
她是真没想到上次自己不过是装着生气,疏远了李晏一段时间,居然就能直接把原本无论有何欲望和感情都选择了克制的李晏变得无比黏人,若不是李晏就这样毫不避讳的和她同乘了一辆马车,沈念都要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了。
嗣安,在想什么?李晏凑到了想事情想出了神的沈念身边,伸手在她眼前晃了晃,待到了京城,恐怕要将印玺藏好了,若是今后还出现印玺被随意盗用的事情,传出去也是令人贻笑大方的。
发觉李晏讲的是正事,沈念回过神来,应了下来:那是当然回京后阿晏想要何赏赐?
对于爵位赏赐之类的,李晏一向不感冒,她本就不喜欢追逐名利与金银,此前做的一切为了升官才做出的事情不过都是为了能给沈念更好的助力罢了,便将主动权交给了沈念:随意便好,嗣安要给我什么,我便要什么。
我本想给你封王,可若是如此,朝臣指不定又要说些什么,若是不封,怕是要寒了将士们的心。沈念颇感头疼,她最讨厌的就是思考封赏的事情了,做的不好哪都要得罪,做的好了又要得罪一方,中规中矩又对不起李晏的功劳,便又将此事丢给了李晏,如此,倒不如待朝会论功行赏时,阿晏自己提要求可好?无论什么,若是我能做到,都可以。
沈念这番话说的倒是真切,李晏呆呆的看着她,晌久才回答:好。
皇帝微服私访,丞相也跟着去了,朝臣们连着几日都因李晏这不合规矩的行为吵开了锅,分成了鲜明的两派,在沈念刚登基时就在的老臣和代替被沈念砍了头的官员的新臣,两方一方觉得李晏这种行为不可理喻,另一方又觉得李晏这么做一定是为了大局,吵了几日都不见有个结果。
到最后,两方干脆不吵了,选择跑去找沈念指定代理朝政的张褚衡,企图让他来决定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怎料张褚衡根本不愿意掺这趟浑水,干脆以身体不适为借口闭门不出了。
两方就只能互呛呛到沈念回来。
这就是沈念一回到京城,方才进了安宁殿,便被递了一堆奏折的原因。
李晏站在沈念身旁,被这帮大臣吵架的内容惊呆了:大普的政局倒是稳定,不然怎能让朝中重臣为一个武将的封赏吵了几日。
说到底,都是党争罢了。沈念将奏折丢在桌上,只觉得丢人,若是阿晏在老古董那个阵营,此刻他们定然是另一个说辞,诸如:镇北侯征战沙场,为大普出生入死,理应封王拜相。可偏偏阿晏既不是老臣那的,也不是新臣的,独成一派还差不多。
李晏笑了笑,开口回答:我是嗣安那一派的,哪方对嗣安有利,我便支持哪方。
沈念对此十分受用,换了朝服便上了朝。
微服私访这些天,虽说也不算特别久,可对于大普伤军的抚恤和大周降军的安置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因而沈念也顾不上身体的疲惫,打算赶紧处理了这件事。
诸位爱卿这些时日,倒是安分了许多。大殿内,沈念打量着底下的大臣,似乎颇为满意,有此等臣子,朕心甚慰。
大臣们心里一咯噔,不约而同的看向了彼此,似乎想要探寻到底是哪个不长眼的招惹了武安帝,否则她怎会再次说出这令人胆寒的话语?
不过他们注定是没有机会的了,因为此时沈念站起身来,手中拿着一封奏折,就这样用力摔到了铁西营统领的面前。
铁西营本不应该出现在朝堂中,今日突然出现在朝堂中,诸大臣本以为自己又要倒霉了,未曾想倒霉的竟会是铁西营统领。
一时间,诸多带着幸灾乐祸的目光投向了铁西营统领身上,李晏和沈念关系愈发亲密了之后,沈念便少有动怒,而今铁西营干的事情,竟能让她再次动怒,可见此事定然会不一般。
果不其然,统领方才打开奏折看了一会,下一秒便颤抖着跪了下来:皇上,此事,臣不知啊!
不知?沈念仿佛听到了天底下最好笑的笑话一般,以铁西营的名义私自挪用印玺,玄甲还到了叛贼身上,令徐平阳逃走,险些刺杀朕,你同朕说,你不知?
即便此事不是统领命人干的,他也不知道,可发生在铁西营中,便是他管理不当,监察不周了,妄图刺杀皇帝,若是沈念真要将这罪名安到他头上,这罪都够统领的九族死个几回了。
作者有话说:
为了让时间看着好看点,重发一次
第九十二章
不知是情急之下慌了神,还是得了失心疯,铁西营统领左看看又右看看,最后竟语出惊人:皇上,臣冤枉!玄甲失窃,其实早在先帝时便有此事了。
这话的意思可不明显,文安年间掌管铁西营的人除了李晏还能有谁?铁西营统领的言下之意莫过于是将锅甩的一干二净了,相当于告诉沈念,玄甲的事情,失窃根本不关他事,要问责也应该问当时掌管着铁西营的李晏。
虽然这统领并未明说,可殿内的人全都听懂了,表情顿时变得微妙了起来,毕竟这统领也是同样一直跟着李晏,怎么会毫不忠心,还将锅甩给李晏?
反观李晏,神态自若,以一种审视的目光看着这统领,上前走了一步:启禀皇上,若真如于统领所言,此次皇上险些被刺杀,倒也有几分是臣的过错,如此,看在臣为大普收复失地的份上,便免了他的死罪,让臣将功抵过吧。
臣抗议!果不其然,当即便有人站了出来反对,失窃时铁西营统领是镇北侯不假,可若是只有玄甲,没有铁西营令牌,那贼人怎可能顺利进入宫内?又怎可能顺利出城,将过错推到镇北侯身上,我看尔等真是狼心狗肺,全然忘了镇北侯对你的恩情。
统领早在李晏不仅没有生气,还为自己说话辩解时就羞愧不已了,眼下听了大臣的这番话,更加羞愧难当,只能用力磕了一下头:诸位大人此言甚是,是臣一时鬼迷心窍,竟将罪责开脱给镇北侯,若无镇北侯,便无臣的今日,臣愿以死谢罪,却恳求皇上放过无辜的孩童家人。
沈念坐在龙椅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出大戏,便知道方才这番没能咬出文官党的大鱼,顿感失望,挥了挥手道:罢了,朕也不是那无情无义之人,既然镇北侯为你求情,朕便免了你的死罪,将你贬为庶人。
统领感激涕零地在地上疯狂磕起了头:皇上圣明,皇上圣明,臣谢过皇上,谢过镇北侯,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而后,这统领便快步离开,方才那出大戏才彻底的落幕。
方才不过一个小插曲,既已拍板,诸位爱卿不必放在心上。沈念面带微笑,看似真的没有将那事放在心上,经此一战,有功者甚多,降兵却也多,伤亡者亦多,不知诸位爱卿,可有何解决此事的妙计?
提到大臣们最关心的封赏问题,文官党才是终于开了口,事关他们与皇党斗争的势力,他们自然不会轻易让步:臣等认为,镇北侯虽收复失地,平定叛乱,归根结底还是依靠我大普工部所改进的火器,因而赏镇北侯五千金足矣,可工部工匠,则应大肆封赏。
这话一出,几乎把皇党的人气死,他们指着文官党的鼻子,一时间忘了自己是朝廷重臣,如同乡野村夫般大骂道:尔等真当厚颜无耻,镇北侯为大普殚精竭虑,出生入死,你们一句此战得胜皆因火炮便一笔揭过此等盖世之功了?也不知当时京城保卫战,日夜盼着镇北侯来救驾的人是谁。
被戳中痛点,文官党也来了脾气,回怼了起来:你们说的倒是轻巧,我大普开国后,除却跟随太祖征战的功勋得以世袭异姓王,便再无任何人能封王,此乃祖制,你们今日想要封一个女子为异姓王,莫不是要违背祖制?
李晏果真上了沈念这越来越疏远的语气的当,原本存的那几分侥幸心理全然消失不见,更是慌张了起来:嗣安,你为何如此疏远我?
朕打算回京后封镇北侯为燕王,镇北侯可有意见?沈念却好似完全没听见李晏问的问题,自顾自的开口,还是说镇北侯想要别的封赏?
李晏看着沈念,对于她这模样感到十分陌生,便咬了咬牙,将自己身上的衣物脱了下来,抿着唇贴上了沈念:臣不求别的赏赐,只要皇上今日能陪着臣便是最好的了。
沈念露出微笑,揽住李晏,亲了下去。
几日后,沈念结束了微服私访,带着整日黏在自己身边的李晏回了京城。
她是真没想到上次自己不过是装着生气,疏远了李晏一段时间,居然就能直接把原本无论有何欲望和感情都选择了克制的李晏变得无比黏人,若不是李晏就这样毫不避讳的和她同乘了一辆马车,沈念都要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了。
嗣安,在想什么?李晏凑到了想事情想出了神的沈念身边,伸手在她眼前晃了晃,待到了京城,恐怕要将印玺藏好了,若是今后还出现印玺被随意盗用的事情,传出去也是令人贻笑大方的。
发觉李晏讲的是正事,沈念回过神来,应了下来:那是当然回京后阿晏想要何赏赐?
对于爵位赏赐之类的,李晏一向不感冒,她本就不喜欢追逐名利与金银,此前做的一切为了升官才做出的事情不过都是为了能给沈念更好的助力罢了,便将主动权交给了沈念:随意便好,嗣安要给我什么,我便要什么。
我本想给你封王,可若是如此,朝臣指不定又要说些什么,若是不封,怕是要寒了将士们的心。沈念颇感头疼,她最讨厌的就是思考封赏的事情了,做的不好哪都要得罪,做的好了又要得罪一方,中规中矩又对不起李晏的功劳,便又将此事丢给了李晏,如此,倒不如待朝会论功行赏时,阿晏自己提要求可好?无论什么,若是我能做到,都可以。
沈念这番话说的倒是真切,李晏呆呆的看着她,晌久才回答:好。
皇帝微服私访,丞相也跟着去了,朝臣们连着几日都因李晏这不合规矩的行为吵开了锅,分成了鲜明的两派,在沈念刚登基时就在的老臣和代替被沈念砍了头的官员的新臣,两方一方觉得李晏这种行为不可理喻,另一方又觉得李晏这么做一定是为了大局,吵了几日都不见有个结果。
到最后,两方干脆不吵了,选择跑去找沈念指定代理朝政的张褚衡,企图让他来决定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怎料张褚衡根本不愿意掺这趟浑水,干脆以身体不适为借口闭门不出了。
两方就只能互呛呛到沈念回来。
这就是沈念一回到京城,方才进了安宁殿,便被递了一堆奏折的原因。
李晏站在沈念身旁,被这帮大臣吵架的内容惊呆了:大普的政局倒是稳定,不然怎能让朝中重臣为一个武将的封赏吵了几日。
说到底,都是党争罢了。沈念将奏折丢在桌上,只觉得丢人,若是阿晏在老古董那个阵营,此刻他们定然是另一个说辞,诸如:镇北侯征战沙场,为大普出生入死,理应封王拜相。可偏偏阿晏既不是老臣那的,也不是新臣的,独成一派还差不多。
李晏笑了笑,开口回答:我是嗣安那一派的,哪方对嗣安有利,我便支持哪方。
沈念对此十分受用,换了朝服便上了朝。
微服私访这些天,虽说也不算特别久,可对于大普伤军的抚恤和大周降军的安置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因而沈念也顾不上身体的疲惫,打算赶紧处理了这件事。
诸位爱卿这些时日,倒是安分了许多。大殿内,沈念打量着底下的大臣,似乎颇为满意,有此等臣子,朕心甚慰。
大臣们心里一咯噔,不约而同的看向了彼此,似乎想要探寻到底是哪个不长眼的招惹了武安帝,否则她怎会再次说出这令人胆寒的话语?
不过他们注定是没有机会的了,因为此时沈念站起身来,手中拿着一封奏折,就这样用力摔到了铁西营统领的面前。
铁西营本不应该出现在朝堂中,今日突然出现在朝堂中,诸大臣本以为自己又要倒霉了,未曾想倒霉的竟会是铁西营统领。
一时间,诸多带着幸灾乐祸的目光投向了铁西营统领身上,李晏和沈念关系愈发亲密了之后,沈念便少有动怒,而今铁西营干的事情,竟能让她再次动怒,可见此事定然会不一般。
果不其然,统领方才打开奏折看了一会,下一秒便颤抖着跪了下来:皇上,此事,臣不知啊!
不知?沈念仿佛听到了天底下最好笑的笑话一般,以铁西营的名义私自挪用印玺,玄甲还到了叛贼身上,令徐平阳逃走,险些刺杀朕,你同朕说,你不知?
即便此事不是统领命人干的,他也不知道,可发生在铁西营中,便是他管理不当,监察不周了,妄图刺杀皇帝,若是沈念真要将这罪名安到他头上,这罪都够统领的九族死个几回了。
作者有话说:
为了让时间看着好看点,重发一次
第九十二章
不知是情急之下慌了神,还是得了失心疯,铁西营统领左看看又右看看,最后竟语出惊人:皇上,臣冤枉!玄甲失窃,其实早在先帝时便有此事了。
这话的意思可不明显,文安年间掌管铁西营的人除了李晏还能有谁?铁西营统领的言下之意莫过于是将锅甩的一干二净了,相当于告诉沈念,玄甲的事情,失窃根本不关他事,要问责也应该问当时掌管着铁西营的李晏。
虽然这统领并未明说,可殿内的人全都听懂了,表情顿时变得微妙了起来,毕竟这统领也是同样一直跟着李晏,怎么会毫不忠心,还将锅甩给李晏?
反观李晏,神态自若,以一种审视的目光看着这统领,上前走了一步:启禀皇上,若真如于统领所言,此次皇上险些被刺杀,倒也有几分是臣的过错,如此,看在臣为大普收复失地的份上,便免了他的死罪,让臣将功抵过吧。
臣抗议!果不其然,当即便有人站了出来反对,失窃时铁西营统领是镇北侯不假,可若是只有玄甲,没有铁西营令牌,那贼人怎可能顺利进入宫内?又怎可能顺利出城,将过错推到镇北侯身上,我看尔等真是狼心狗肺,全然忘了镇北侯对你的恩情。
统领早在李晏不仅没有生气,还为自己说话辩解时就羞愧不已了,眼下听了大臣的这番话,更加羞愧难当,只能用力磕了一下头:诸位大人此言甚是,是臣一时鬼迷心窍,竟将罪责开脱给镇北侯,若无镇北侯,便无臣的今日,臣愿以死谢罪,却恳求皇上放过无辜的孩童家人。
沈念坐在龙椅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出大戏,便知道方才这番没能咬出文官党的大鱼,顿感失望,挥了挥手道:罢了,朕也不是那无情无义之人,既然镇北侯为你求情,朕便免了你的死罪,将你贬为庶人。
统领感激涕零地在地上疯狂磕起了头:皇上圣明,皇上圣明,臣谢过皇上,谢过镇北侯,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而后,这统领便快步离开,方才那出大戏才彻底的落幕。
方才不过一个小插曲,既已拍板,诸位爱卿不必放在心上。沈念面带微笑,看似真的没有将那事放在心上,经此一战,有功者甚多,降兵却也多,伤亡者亦多,不知诸位爱卿,可有何解决此事的妙计?
提到大臣们最关心的封赏问题,文官党才是终于开了口,事关他们与皇党斗争的势力,他们自然不会轻易让步:臣等认为,镇北侯虽收复失地,平定叛乱,归根结底还是依靠我大普工部所改进的火器,因而赏镇北侯五千金足矣,可工部工匠,则应大肆封赏。
这话一出,几乎把皇党的人气死,他们指着文官党的鼻子,一时间忘了自己是朝廷重臣,如同乡野村夫般大骂道:尔等真当厚颜无耻,镇北侯为大普殚精竭虑,出生入死,你们一句此战得胜皆因火炮便一笔揭过此等盖世之功了?也不知当时京城保卫战,日夜盼着镇北侯来救驾的人是谁。
被戳中痛点,文官党也来了脾气,回怼了起来:你们说的倒是轻巧,我大普开国后,除却跟随太祖征战的功勋得以世袭异姓王,便再无任何人能封王,此乃祖制,你们今日想要封一个女子为异姓王,莫不是要违背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