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这话说完,李晏并未任何变化,而是将刚刚说的话重复了一遍:臣学艺不精,还请皇上另寻他人,此乃国家大事,慎重一些总是好的。
李晏不傻,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这段话是在针对她,这个时候要是应下了,就是坐实了自己可安定天下的谣言,这样的问题,就是用来让皇帝选择杀不杀自己的,自然不可能认。
见李晏这么说,沈念收起笑容,看着李晏,一字一句地问:李爱卿当真不教授朕吗?
皇上一日问臣,臣便一直是如此回答。李晏又重复了一遍那句话,还请皇上三思。
沈念走到李晏跟前,李晏一直低着头,看不见沈念什么表情,良久过后,才听见沈念开口:阿晏,教朕,待你找到人选,朕自会更换。
不知是不是阿晏这两个字的作用,原本寸步不让的李晏沉默了一会,最终还是将这烫手差事应了下来,隔日便开始教授。
李晏接下这差事的消息在官员间传的很快,可不知为何,竟未在京城里传开,但即便如此,第二**上还是一堆大臣反对此事。
一名大臣站了出来,委婉地反对这件事:皇上,镇北候为辅政大臣,先帝临终前还有让其担任丞相之位的意思,本就位高权重,当今局势尚未稳定,倘若让其担任教授皇上这一重任,保不齐会发生什么
剩下的话这位大臣也没说出来,但沈念脸色有些僵硬,显然是听出来了他的话外之音无论是让李晏当丞相还是教自己,都会加重李晏手中的权力,权臣出现,必定会损害他们的权力,他们自然不会同意。
沈念摆了摆手,又看向底下的一位新上任的礼部尚书,他是沈存一手提拔上来的,沈存临终前千叮万嘱过要顺着沈念,如今这样应该不会不同意,她早就在心里想好了,只要有一个人同意,那便封。
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礼部尚书察觉到了沈念的目光,可只是微微抬头,刚与沈念的眼神对上就立马移开,将头重新低下沉默不语。
诸位爱卿无一人同意朕的提议吗?沈念有些不快,看着底下的大臣,却也没有发作,只叹了口气,若是如此,择日再议吧。
大臣心里都明白,昨天才同意了李晏领兵收复失地,李晏身上的功是会越来越多的,现在不同意,也是得让沈念知难而退,一个小小的太傅他们都不会同意,更别提丞相。
但沈念不学习也是不行的,总得有一个人来打破僵局,在诸臣准备离开的时候,张褚衡开了这个口:不妨让臣教授皇上。
其余的大臣听到这话,纷纷停下了脚步回头看是谁在此刻敢开这个口,见是另一个辅政大臣,未免也想反对,可转念一想,也不能一直反对沈念,这就搞的很难看,只是一个文臣,问题并不大,便同意了。
纵使沈念有些不满,可看到张褚衡对自己使的眼色后,还是压了下来,勉强同意了。
张褚衡下了早朝后,便被召到了御书房内教授沈念。
御书房里不光有沈念,还站着另一个人狄蚺,张褚衡进来时看见狄蚺,竟也没多震惊,而是面带微笑地行礼:臣张褚衡参见皇上。
见张褚衡这样的反应,沈念未免有些惊讶:爱卿不好奇此人是谁?
臣在接下教授皇上的重任前便听镇北候说皇上身边有一高人,而今在御书房看到,若是臣未猜错。张褚衡抬起头对着沈念笑了笑,此人应当就是镇北候所说的高人。
听到镇北候这三字,沈念立刻有了反应:莫不是镇北候让爱卿接下此事的?
如同沈念期待的那样,张褚衡点了点头,并未有所隐瞒:如皇上所想,臣接下此事正是镇北候的指示,若是皇上想召见镇北候,臣可让镇北候教授皇上一日。
这话说的很明了了,相当于告诉沈念,镇北候派我来的,你不想见镇北候时让我来教你,你想见的时候我就让她教你,反正我就只是一个掩护加替补。
这话正合沈念之意,自然没有理由拒绝,只能面上装作勉为其难地说:既然如此,朕也没有理由拒绝爱卿的好意了,开始今日的授课吧。
自古君王治国理念甚多,皇上可曾想过如今的治国理念?张褚衡也没有墨迹,直入主题,天心在民,民亦为君本、邦本,历朝历代诸多君王执政为民,关注民生,富而后教,得以明了民乃战争之本,国家之本,此乃以民为本。
张褚衡讲的并不深奥,沈念听的认真,自然也不难理解,还发出了自己的见解:现今的局势,在爱卿看来,应当持何等理念?
向张褚衡询问这个,很显然是十分看重张褚衡的能力了,张褚衡自然是有些惶恐:臣提出的不过是臣所想,若是要使用何等理念,还需皇上定夺。
很显然,沈念并不在意这些,反而对着张褚衡摆了摆手:朕又何曾不明白?张爱卿说于朕听便是了。
既然沈念都这么说了,张褚衡要是再推辞那就是他的不对了,便开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如今此等局势,安抚民心,以农为本,讲究民贵君轻是应做的,周王叛乱未定,若是再出现农民叛乱,实属棘手不已。在朝堂之中又应讲究君权至上,震慑群臣,以防范朝堂内再次出现如同林甫那般利益熏天的小人。
闻言,沈念也是赞同地点了点头,可联想到如今朝堂上的乌烟瘴气,又不免感到有些无力:如爱卿所言,可如今朝堂上仍是有不良风气,朕不知如何是好啊!
臣兴许有一计,不过倒是需要皇上配合。张褚衡微微一笑,皇上先不要答应,此事需要委屈一下镇北侯,还请皇上三思。
一开始听到张褚衡有办法,沈念恨不得立马答应,可在张褚衡提出要委屈一下李晏后,便愣住了,良久才开口:爱卿先说说你的计划如何。
这番话说出来,张褚衡一点也不意外,沈念早在还是公主时就因为照顾李晏被弹劾过,可无论如何她也要保着李晏,眼下当了皇帝,对李晏有害的事,自然没那么容易答应。
但眼下沈念既然主动问了,他也不好不说:如今朝堂上的大臣在叛军攻城时多数跑的跑躲的躲,虽是新提拔上来的官员,但在此之前也都在朝中任职。
这话说完,沈念多多少少都听懂了一点,开口询问道:难不成......朝中大臣的弱点便是贪生怕死?
张褚衡并未否认:朝中大臣在内心中瞧不起镇北侯,可又因镇北侯的才能以及权力而忌惮,若是利用这点,将朝堂洗一次牌并不难。
若是皇上同意,便需要镇北侯战败,背负骂名,朝中那些大臣发觉叛军势大,为保全性命,必定会叛国通敌,若是我们早早安排铁西营暗中监视,此事便极为容易。张褚衡说这话时也不忘去看沈念的表情,他又何尝不想遇上一位明君,若是沈念因李晏要背负骂名而拒绝,虽然自己理解,但也未免会有些失望,便连忙开口,试图让沈念下定决心,镇北侯于大普而言乃珍宝,若不是万不得已,臣也万万不会想到用镇北侯来稳住朝堂。镇北侯对皇上忠心耿耿,臣相信镇北侯事后也不会怪罪皇上的。
这一串话下来,沈念沉默了,她确实舍不得把李晏推出去,可眼下的确只有这一条路能名正言顺的铲除异己,一时间她也拿不准主意了。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正当张褚衡觉得沈念不会答应,准备告辞时,沈念的声音传来:朕准了,日后朕若是拜镇北侯为相,还需张爱卿支持。
张褚衡愣了愣,随后大喜,连忙应下。
作者有话说:
这几天有点事,刚想起来要更新......
第二十八章
沈念和张褚衡的计划只有他们二人知道,兴许是觉得对不起李晏,与张褚衡确认计划后的当晚李晏便被沈念召见。
门外的侍卫早就被沈念吩咐过了,见李晏来了,甚至问都没问,直接就让她进了殿内,而后非常自觉的把门关上,去到了不远处,几乎是给沈念李晏留下了充足的二人空间。
那些侍卫的举动自然是被李晏察觉到了,不由得有些哭笑不得,还没等开口,便听见沈念开口叫她:阿晏。
闻言,李晏连忙行礼:臣李晏,参见皇上。
几乎是刚跪下,沈念便连忙伸手去扶起李晏:你我二人私下见面,不必行礼,镇北侯位高权重,京城守卫战后,在先帝面前都少有行礼,如今怎么见了我又行礼了?
这段话的本意是不要让李晏那么客气,可没想到李晏听了这话反倒是愈发注重起了礼节:臣从未想过冒犯皇上,臣领罪,还请皇上责罚。
李晏不傻,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这段话是在针对她,这个时候要是应下了,就是坐实了自己可安定天下的谣言,这样的问题,就是用来让皇帝选择杀不杀自己的,自然不可能认。
见李晏这么说,沈念收起笑容,看着李晏,一字一句地问:李爱卿当真不教授朕吗?
皇上一日问臣,臣便一直是如此回答。李晏又重复了一遍那句话,还请皇上三思。
沈念走到李晏跟前,李晏一直低着头,看不见沈念什么表情,良久过后,才听见沈念开口:阿晏,教朕,待你找到人选,朕自会更换。
不知是不是阿晏这两个字的作用,原本寸步不让的李晏沉默了一会,最终还是将这烫手差事应了下来,隔日便开始教授。
李晏接下这差事的消息在官员间传的很快,可不知为何,竟未在京城里传开,但即便如此,第二**上还是一堆大臣反对此事。
一名大臣站了出来,委婉地反对这件事:皇上,镇北候为辅政大臣,先帝临终前还有让其担任丞相之位的意思,本就位高权重,当今局势尚未稳定,倘若让其担任教授皇上这一重任,保不齐会发生什么
剩下的话这位大臣也没说出来,但沈念脸色有些僵硬,显然是听出来了他的话外之音无论是让李晏当丞相还是教自己,都会加重李晏手中的权力,权臣出现,必定会损害他们的权力,他们自然不会同意。
沈念摆了摆手,又看向底下的一位新上任的礼部尚书,他是沈存一手提拔上来的,沈存临终前千叮万嘱过要顺着沈念,如今这样应该不会不同意,她早就在心里想好了,只要有一个人同意,那便封。
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礼部尚书察觉到了沈念的目光,可只是微微抬头,刚与沈念的眼神对上就立马移开,将头重新低下沉默不语。
诸位爱卿无一人同意朕的提议吗?沈念有些不快,看着底下的大臣,却也没有发作,只叹了口气,若是如此,择日再议吧。
大臣心里都明白,昨天才同意了李晏领兵收复失地,李晏身上的功是会越来越多的,现在不同意,也是得让沈念知难而退,一个小小的太傅他们都不会同意,更别提丞相。
但沈念不学习也是不行的,总得有一个人来打破僵局,在诸臣准备离开的时候,张褚衡开了这个口:不妨让臣教授皇上。
其余的大臣听到这话,纷纷停下了脚步回头看是谁在此刻敢开这个口,见是另一个辅政大臣,未免也想反对,可转念一想,也不能一直反对沈念,这就搞的很难看,只是一个文臣,问题并不大,便同意了。
纵使沈念有些不满,可看到张褚衡对自己使的眼色后,还是压了下来,勉强同意了。
张褚衡下了早朝后,便被召到了御书房内教授沈念。
御书房里不光有沈念,还站着另一个人狄蚺,张褚衡进来时看见狄蚺,竟也没多震惊,而是面带微笑地行礼:臣张褚衡参见皇上。
见张褚衡这样的反应,沈念未免有些惊讶:爱卿不好奇此人是谁?
臣在接下教授皇上的重任前便听镇北候说皇上身边有一高人,而今在御书房看到,若是臣未猜错。张褚衡抬起头对着沈念笑了笑,此人应当就是镇北候所说的高人。
听到镇北候这三字,沈念立刻有了反应:莫不是镇北候让爱卿接下此事的?
如同沈念期待的那样,张褚衡点了点头,并未有所隐瞒:如皇上所想,臣接下此事正是镇北候的指示,若是皇上想召见镇北候,臣可让镇北候教授皇上一日。
这话说的很明了了,相当于告诉沈念,镇北候派我来的,你不想见镇北候时让我来教你,你想见的时候我就让她教你,反正我就只是一个掩护加替补。
这话正合沈念之意,自然没有理由拒绝,只能面上装作勉为其难地说:既然如此,朕也没有理由拒绝爱卿的好意了,开始今日的授课吧。
自古君王治国理念甚多,皇上可曾想过如今的治国理念?张褚衡也没有墨迹,直入主题,天心在民,民亦为君本、邦本,历朝历代诸多君王执政为民,关注民生,富而后教,得以明了民乃战争之本,国家之本,此乃以民为本。
张褚衡讲的并不深奥,沈念听的认真,自然也不难理解,还发出了自己的见解:现今的局势,在爱卿看来,应当持何等理念?
向张褚衡询问这个,很显然是十分看重张褚衡的能力了,张褚衡自然是有些惶恐:臣提出的不过是臣所想,若是要使用何等理念,还需皇上定夺。
很显然,沈念并不在意这些,反而对着张褚衡摆了摆手:朕又何曾不明白?张爱卿说于朕听便是了。
既然沈念都这么说了,张褚衡要是再推辞那就是他的不对了,便开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如今此等局势,安抚民心,以农为本,讲究民贵君轻是应做的,周王叛乱未定,若是再出现农民叛乱,实属棘手不已。在朝堂之中又应讲究君权至上,震慑群臣,以防范朝堂内再次出现如同林甫那般利益熏天的小人。
闻言,沈念也是赞同地点了点头,可联想到如今朝堂上的乌烟瘴气,又不免感到有些无力:如爱卿所言,可如今朝堂上仍是有不良风气,朕不知如何是好啊!
臣兴许有一计,不过倒是需要皇上配合。张褚衡微微一笑,皇上先不要答应,此事需要委屈一下镇北侯,还请皇上三思。
一开始听到张褚衡有办法,沈念恨不得立马答应,可在张褚衡提出要委屈一下李晏后,便愣住了,良久才开口:爱卿先说说你的计划如何。
这番话说出来,张褚衡一点也不意外,沈念早在还是公主时就因为照顾李晏被弹劾过,可无论如何她也要保着李晏,眼下当了皇帝,对李晏有害的事,自然没那么容易答应。
但眼下沈念既然主动问了,他也不好不说:如今朝堂上的大臣在叛军攻城时多数跑的跑躲的躲,虽是新提拔上来的官员,但在此之前也都在朝中任职。
这话说完,沈念多多少少都听懂了一点,开口询问道:难不成......朝中大臣的弱点便是贪生怕死?
张褚衡并未否认:朝中大臣在内心中瞧不起镇北侯,可又因镇北侯的才能以及权力而忌惮,若是利用这点,将朝堂洗一次牌并不难。
若是皇上同意,便需要镇北侯战败,背负骂名,朝中那些大臣发觉叛军势大,为保全性命,必定会叛国通敌,若是我们早早安排铁西营暗中监视,此事便极为容易。张褚衡说这话时也不忘去看沈念的表情,他又何尝不想遇上一位明君,若是沈念因李晏要背负骂名而拒绝,虽然自己理解,但也未免会有些失望,便连忙开口,试图让沈念下定决心,镇北侯于大普而言乃珍宝,若不是万不得已,臣也万万不会想到用镇北侯来稳住朝堂。镇北侯对皇上忠心耿耿,臣相信镇北侯事后也不会怪罪皇上的。
这一串话下来,沈念沉默了,她确实舍不得把李晏推出去,可眼下的确只有这一条路能名正言顺的铲除异己,一时间她也拿不准主意了。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正当张褚衡觉得沈念不会答应,准备告辞时,沈念的声音传来:朕准了,日后朕若是拜镇北侯为相,还需张爱卿支持。
张褚衡愣了愣,随后大喜,连忙应下。
作者有话说:
这几天有点事,刚想起来要更新......
第二十八章
沈念和张褚衡的计划只有他们二人知道,兴许是觉得对不起李晏,与张褚衡确认计划后的当晚李晏便被沈念召见。
门外的侍卫早就被沈念吩咐过了,见李晏来了,甚至问都没问,直接就让她进了殿内,而后非常自觉的把门关上,去到了不远处,几乎是给沈念李晏留下了充足的二人空间。
那些侍卫的举动自然是被李晏察觉到了,不由得有些哭笑不得,还没等开口,便听见沈念开口叫她:阿晏。
闻言,李晏连忙行礼:臣李晏,参见皇上。
几乎是刚跪下,沈念便连忙伸手去扶起李晏:你我二人私下见面,不必行礼,镇北侯位高权重,京城守卫战后,在先帝面前都少有行礼,如今怎么见了我又行礼了?
这段话的本意是不要让李晏那么客气,可没想到李晏听了这话反倒是愈发注重起了礼节:臣从未想过冒犯皇上,臣领罪,还请皇上责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