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439节
  亚洲运动会的层次显然更高,应该比苏联的全国运动会层次更高。所以老两口看着海报忍不住问道:“丹,我们会去看一两场比赛吗?”
  葛丹有些挠头,他之前没考虑亚运会啊。他没太关注这个事情。只想着回国之后带着一家在北京、天津附近转转玩玩个五天七天的,然后在回老家。
  但是亚运会诶!恰逢其会,来都来北京了,要是不去看看,好像说不过去啊。葛丹觉得要想一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弄到几张票,看看比赛。
  而除了亚运会之外,葛丹和一家人出了北京机场,坐上接驳大巴前往北京市区的时候。葛丹和卓雅也瞪大了眼睛,六年多没来,北京的发展变化翻天覆地。
  之前葛丹经过北京的时候就觉得北京是个繁华的大城市了,但是今天给他的感觉就不仅仅是繁华了。
  而是非常繁华了。
  这辆接驳大巴上除了坐了他们之外,还坐了一些从东南亚其他国家来的旅客。看起来他们也是赶来看亚运会的。
  当接驳大巴行驶到北京建国门外附近的时候,一桩桩的高楼拔地而起。
  这是北京新规划的商业中心。因为现在中国的国际贸易多了,了需要各种办事处、写字楼了。还有为了应对亚运会以及北京未来会承办的各种国际项目。
  而且还需要更多的科技研发机构等等。北京传统的老城区无法容纳这些。所以北京扩建是势在必行的。
  毕竟国际贸易要和北京驻扎的各种使领馆打交道。
  建国门外就建成了北京目前规模最大的商业中心。
  其中见过门外最高的大楼是建外国际贸易大楼,高度超过了两百三十米。已经是目前亚洲第一高楼。
  而在建国门外的这片商业中心,百米之上的高楼并不孤单。它们树立成林。
  高楼大厦能不能代表文明的程度?也许不完全能,但至少能让人感觉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技术实力。
  葛丹也是惊讶于建国门外这片高楼,但是让他更高兴和自豪的则是车上那些明显来自东南亚的游客们,他们脸上露出来的那种震惊之色。
  莫名的,葛丹觉得有点自豪。因为这样的高楼片区,即便是在莫斯科也罕见。
  尤其是现在北京的路上汽车不在罕见,路上的行人也不全是在骑着自行车了。
  当一辆辆微型车和小型轿车穿梭在北京的街头时,有来自东南亚的游客用半熟不白的普通话说道:“北京不愧是中国的首都,有这么多开车的官员啊。”
  接驳大巴里的售票大姐听到这话忍不住开口道:“这路上跑的昌河微型车一般都是小老百姓开的。我老公下个月也准备买一辆呢。”
  大姐这话一出口,两个年轻的东南亚旅客显露出吃惊的表情,售票员大姐都能买汽车吗?这是什么家庭啊?!
  也许是看出了这俩旅客的表情,售票员大姐不无自豪的说道:“嗨,这是昌河的北斗星汽车,才卖一万一千块。夫妻俩要是没有孩子,在咱这存个两到三年的钱也就买了。”
  售票员大姐说完,眼神中不自觉的流露出一丝【你们真没见识】的感觉。
  第五章 一点小小的震撼
  昌河汽车厂生产的北斗星汽车在元时空之中也很有名。
  属于元时空80后的一代经典回忆了。元时空后世的80后,小时候家里要是能有一台昌河北斗星,说出去在同学那边都很有面子。
  虽然说同时期还有比北斗星更好的普桑、神龙富康、三箱夏利等等其他汽车。
  但是北斗星已经是很多人能接触的天花板了。虽然说北斗星有很多很多的劣势,比如说低配版北斗星没有空调,低功率版北斗星满载爬坡爬不动(尤其是夏天开空调时),要下来一到两人走路。
  还有避震性能不好,过颠簸路面就像是在做肾结石的碎石治疗一样。
  还有空间没那么宽敞,个头大的人坐进去会比较憋屈,以及安全性能一般等等问题。
  以及车漆质量一般,方向盘转起来不够省力,车门绞牙时间长了会咯吱咯吱的响,摇起玻璃的手把还会生涩卡住……
  要说北斗星,那问题有一大堆!但它依旧是那个年代中国人触手可及的最像样最实惠的一台家用小车。大家买得起开的上。
  元时空之中是这样,本时空之中依旧是这样。本时空之中日本革命解放了之后,新中国就和新日本做好了各种交流。
  日本也需要搞汽车产业,而且他们的工业技术底子不错。
  李锐直接让网咖拿出了元时空后世日本流行的kcar资料来。所谓的kcar就是日本为了满足日本国内人民用车需求,但是又节约生产成本用车成本搞出来的微型车。
  排量一般在0.66升左右,长度只有常规三箱轿车的三分之二到一半。车重也在一吨以内。
  是一种超省油,超节约生产资料的车型。
  这种车型在中国的代表作就是北斗星。
  刚好本时空之中的新中国也需要大量的微型汽车。所以中日一起搞一搞。有现成的技术资料,搞这种汽车并不难。
  所以北斗星车型比元时空之中提早十几年出现了。
  现在成为了中国老百姓最喜欢的一种车型。当然比北斗星便宜的车型也有。比如说昌河、上汽、广汽生产的各种面包车。微面只要一万块,比北斗星还便宜一千。能坐七人的大面包车要一万五,比北斗星贵四千。
  但是面包车始终是太像干活的车了,老百姓要是买私家车,还是想要买一台看上去不像是单位拉货的车。
  而那两个年轻的东南亚游客听着售票员大姐这么说,他们也都是面面相觑,不敢相信的模样。
  “啊,这么便宜的嘛?为什么我们大马的汽车还很贵啊。我家都买不起诶。我爸超喜欢(中)国货的,也没见他能买到。”那个二十出头的游客碎碎念道。
  “你们是马来西亚来的华人啊?”
  “对啊。”
  听到他们是大马来的华人,售票员大姐明显热情了很多,她开口说道:“不好买的,北斗星现在我们国内买的都要排队等货。肯定就没有出口到马来西亚了。不过我老公去打听过,听说是汽车产能要增加了,过两年产量就上来了。到时候马来西亚就能买得到了。”
  对于马来的游客来说,这算是个好消息。家里有钱让两个年轻人从马来坐飞机来北京,然后观看亚运会在北京旅游玩耍,可以看得出这样的年轻人的家庭条件在马来是很不错的。
  而这俩年轻人一男一女,刚好还是一对情侣。男的在马来那边属于峇峇(baba),女的属于娘惹。也就是华人和当地马来人婚育后生下的孩子。
  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可能归属于马来人比较合适。但是这一对青年情侣明显是对中华文化圈更有归属感。
  虽然普通话口音浓重说的不太清楚,但是汉字认得很全。比国内一般的初中生识字量还要大。
  而且从他们的名字上就能看出来,男的叫做李庆华,女的叫做杨妙莲。名字取得非常中国化,完全没有南洋的特征。
  他们就坐在葛丹一家后面的位置,当小葛诗探头露出一双大眼睛打量他们的时候。杨妙莲被她鬼鬼祟祟的样子给逗笑了。
  而更巧的是,他们定了同一家酒店。就在建国门外的一家涉外酒店。
  现在一般的招待所是没有接待外国游客的资质的。
  在这家涉外酒店距离贸易中心大楼不远,在一幢三十五层高的建筑里。
  这一整栋建筑都是酒店的。因为现在来北京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而且大多数都是因为商贸和政治之类的公事来的。所以建国门外的这一栋酒店就成为了规模最大的涉外酒店了。
  葛丹一家和这俩来旅游的大马华人也是点点头,毕竟都碰到了。
  而在办理的入住,服务员在给大家解释酒店的基础设施的时候。
  前台服务员还特别提了一句:“本酒店顾客可以凭借房卡,前往位于酒店八楼的网咖免费上网两个小时。”
  这话一说,两个大马华人中的那个男生李庆华有些呆住:“啊?酒店已经可以免费上网了吗?大马好像还没通网诶。”
  而女生杨妙莲则是看着男生道:“你会用电脑吗?”
  “不会啊!我家干嘛买电脑。学校里也没有给非专业课的学生用电脑啊。就在大学里看过电脑专业的同学用过。”李庆华摇摇头。表示自己完全不会。
  而葛丹听着则是暗暗吃惊,吃惊在于酒店免费提供网络服务。他在苏联就是架设网线的,也和那些工程师学习了怎么使用电脑和网络。
  所以他并不害怕使用电脑和上网,他吃惊的是现在在苏联,网络和电脑还大多数仅用于公家单位。供私人上网的很少。一般就是图书馆和一些学习俱乐部和大学里会有一些电脑供私人使用,让他们方便查阅资料,或者是处理学业和科学问题之类的。
  所以听着两位大位马华人在那纠结要不要去使用这两小时的免费网络时,葛丹倒是热情的开口道:“我会使用电脑和网络,如果你们需要的话,我可以简单的教一教你们。不过上网络虽然很新奇,但新奇感过了可能会很无聊。”
  葛丹按照他在苏联的经验如此说道。上网嘛,主要是为了解决各种学术和技术问题。当然也可以查阅一些本地没有的书籍资料。如果热爱看书的话,那倒是不错。不过除此之外,好像并没什么了。反正苏联的网络内容基本上就是这样了。
  不过对于杨妙莲和李庆华来说,能尝试使用一下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他们已经很高兴了。
  所以在简单的搞完入住之后,他们就恳请葛丹教一教他们怎么使用电脑和网络。
  一行三人来到八楼的网咖室。
  按照葛丹的经验,一般来说上网的地方有个十来台电脑就差不多了。然后大家都是带着眼镜盯着电脑屏幕认真的看资料。
  但这家涉外酒店的网咖怎么有这么多电脑啊?有好像上百台了?!而且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啊。怎么感觉全建国门外的老外都来了一样?
  为什么他们好像都在兴致勃勃的使用电脑上网?为什么这里的电脑使用量居然能满机?!
  葛丹没有预料到酒店八楼网咖的热闹。
  就如同很多第一次来中国的外国运动员第一次接触中国的电脑和网络一样。
  本时空之中,中国在某些领域发展还不够,比如说航空,比如说火箭,比如说材料等等。这些东西还需要更多的积累。
  而有的东西,中国则是走的太超前了。比如说电脑,比如说网络。
  就在葛丹他们还在排队等机位的时候。亚运村那边的朝鲜、日本等国家的运动员正看着电脑屏幕里闪烁的图形发呆。他们误入了一片浩瀚的网络海洋。
  闪烁的聊天窗口,五花八门的小游戏,实时的互动聊天。让一群外国运动员也如李庆华和杨妙莲一样目瞪口呆。
  第六章  很在意看法
  来自朝鲜的运动员金在奂正瞪大着双眼, 他和其他的运动员们都聚在电脑面前发呆。
  亚运村是最近四年北京为了亚运会的举办而修建的。反正北京这边也需要更多的住宅。所以修建亚运村不仅仅能给参加亚运会的运动员们提供住宿。
  而且在亚运会结束之后,也是面向老百姓的房子。属于改善性住宅。配套也是很好的,当然亚运会也是一场向其他国家展现自己的机会。
  这个机会不仅仅是面子工程,还是商品和技术的展示机会。
  就像是在亚运村的运动员活动俱乐部里提供可以上网的电脑一样。这是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的时刻。
  金在奂是朝鲜半岛那边来参加田径项目的运动员。最近两年朝鲜也在考虑说搞网络建设,但是朝鲜国内目前还没达成一致的说法。毕竟是很花钱的一个项目。不过朝鲜真的要搞的话,也很快。因为整个朝鲜半岛也不大。
  金在奂一直在朝鲜国内看到过很多关于网络的各种报道。他们朝鲜国内也有一些实验性的网络链接。比如说一个大学连接到另一个大学的。
  但是这种网络链接对于金在奂这种运动员来说并没有特别多的意思。因为好像这些玩意儿对于他们没用。
  一直到他来参加亚运会,被他的队友从寝室拖着来参观中国的网咖,他才知道自己错的有多离谱。
  网咖内各种为了各地运动员而做的优秀基础设施,还有各种翻译指点图册等等的软硬件设施不提。也不说这里提供很好喝的云南、越南咖啡。
  就说电脑打开后,链接网络之后出现的各种内容,就足够让金在奂双眼瞪大了。
  “金在奂,你在大学里不是学习汉语专业的吗?你来帮我看看这是什么意思。”队友拉着他坐到电脑前,给他打开了一个网页。
  一个非常简单的网页,如果按照后世的理解,那就是一个论坛或者是贴吧一样的东西。
  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留言,有各种各样的帖子,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回答。
  队友点开了一个帖子,里面有一个朝鲜首都平壤的照片,还有朝鲜国旗的照片。但帖子里的内容都是汉语写的。所以队友阅读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