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437节
  少年目光灼灼的看着值班舰长:“现在大家都说我们中国强大了,英国变弱了。那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把英国人赶出去啊。那些洋鬼子很讨厌啊。说话又大声还不礼貌。有的英国大兵吃完我家的馄饨还赖账不给钱的就跑了。你们什么时候把他们都赶走啊。”
  值班舰长和在场的战士们心中一凛,舰长弯下腰看着少年的眼镜,无比认真的说道:“快了,我们马上就该要把他们赶走了。”
  “那要什么时候?”
  “你读大学的时候吧。你考上考大学的时候,学校里就该升起五星红旗了。”
  【最终卷】
  第一章  一场普通又平凡的婚礼
  1970年夏。宁夏,固原。
  二十五岁的李水娃穿着崭新的衣服,站在新建的砖土混建结构的院子门口,笑的脸都快僵了。
  因为这是他新婚的大日子。
  村里的亲朋好友都来了。虽然说现在中央一直在说婚丧事宜应该一切从简。但是在固原这里,大家还是喜欢大办一下。当然,这个大办其实也很寒酸,都够不上东南沿海地区富裕城镇乡县的【大办】的标准。
  但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宁夏的老农民们,看见水娃子结婚摆的酒,很多人还是忍不住龇牙。
  “咦!水娃子不过日子咧?这多好酒好菜。这是八块特曲呢!这还有这么多个菜咧,还有这多肉?!”
  水娃的远方长辈真的忍不住龇牙了。
  水娃在家里摆了十桌酒席,请了相熟的乡亲好友。这席面也确实是不错了,至少在固原这个地方是这样。
  每个桌上都摆着一瓶西凤酒,这酒大家伙知道,在供销社里一瓶卖八块钱。所以大家一般就把它叫做八块特曲。因为这是供销社里卖的最贵的酒了。
  一般人家有馋酒的,也就是去供销社买两块钱一瓶的二锅头或者是其他白酒。那些低价酒一般就被老百姓取外号叫两块大曲。虽然它们不一定是曲酒,但是叫法却是这样流传开了。
  当然,除了一瓶八块特曲充当排面之外,还有两瓶两块钱的二锅头。这才是给大家伙喝过瘾的东西。
  不过也不是谁家都能喝的惯白酒的。所以啤酒也是有的,是宁夏本地的啤酒品牌。
  而在这酒宴上还有一个东西可能是在北上广这些大城市都不一定有,显得很洋气的东西。那就是席面上还有一瓶葡萄酒。
  只不过这时髦的玩意并不是满瓶子的洋文,而是满瓶子的中文标签。深色玻璃瓶上贴着一张类牛皮纸一样的纸质外标签,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河谷干红】。
  如果有大城市比较时髦,或者是比较喜欢喝葡萄酒的人就会知道这个牌子了。是最近两年开始兴起的国产葡萄酒品牌,产地就在宁夏。或者更准确一点,产地就在固原。
  当然,小孩子们对于酒精饮料不感兴趣。他们更喜欢席面上大瓶的山海关可乐和果汁汽水。
  这一桌酒水怕是就要花掉二十七八块钱。这还不算菜呢。
  固原这边的习俗是吃九大碗。如果是古代上讲究的大户,还要分角肉(在桌子上四个角)和门子(两侧菜对称但做法不同)。
  不过现在的老百姓不讲究这些规矩,政府也不提倡。
  所以这九大碗是尽可能的给大家吃上好菜就行了。
  红烧丸子、手抓羊肉、炖鸡、红烧鱼是席面上的大菜。
  而山药和肉各一半的山药烧肉就只能在这里当小菜了。油炸土豆丝更是只能当小零食在食一边瑟瑟发抖了。
  这一桌菜泡制下来,价格也不会低于一百块钱。
  所以老一辈的长辈才会咋舌,这一桌菜要一百三十块,十桌就是一千三了。还不算结婚其他花费。
  老辈子的人才会说水娃子日子不过咧!
  不过这个远方的叔爷(爷爷的兄弟)的感叹才出来,李水娃的亲大伯就哈哈的笑道:“老叔,怎么就叫不过了呢。你还以为咱们是在戈壁上生活啊。咱们都搬出来多少年了。”
  “现在新固原的产业这么好,又是种蘑菇,也是种葡萄酿葡萄酒。还有养殖牛羊,取奶做奶制品。现在李水娃在酿酒厂里一个月有三百五十块钱的工资呢。”
  大伯拍了拍叔爷的肩膀亲热的说道:“老叔啊,结个婚花个半年工资啥的,还有啥不应该啊。这结婚一辈子就办一次呢。这水娃子还是响应号召,不大操大办呢。”
  老叔爷才六十出头,但是已经身材佝偻满脸风霜之色,可以想见年轻的时候吃过多少苦头。
  他竖着耳朵听着自己的侄子说着这些,他脑袋已经转不过来了:“啥,水娃现在工资都三百五十块一个月了?!不是三十五块?!”
  “三十五块那是哪年的老黄历了。我和水娃那么大的时候三十五块还差不多。这两年啊,国家调控工资和物价,涨的我都有些看不懂了。不过没关系,咱们老百姓日子比原来好多了。”
  大伯感慨了一句:“从前咱们过的是啥日子,连口喝的水都没有。要不是十年前政府就开始搞移民,让咱们搬出来。水娃子还能办这好的酒席?还能取到这么漂亮的媳妇?老叔啊,日子变了,好了!”
  上了年纪的老叔爷有些茫然,他总觉得现在的日子过的太快了。自己好像还没怎么反应过来呢,咋就这样了呢?
  他呆呆的看着自己眼前的九大碗,在记忆里,这是从前十里八乡最大的地主老爷给儿子娶媳妇的时候才能置办的起的酒席。
  那还是五十年前,自己才十岁出头的时候。自己和小伙伴们为了长见识,走了十多里的路,去地主老爷家说吉利话,讨了一口白面馍吃。
  老叔爷当时看着那个大地主姥爷办的酒席,也就不过如此。肉食好像还未必有李水娃今天的酒席的好。
  那时候就有小伙伴们吃着白馍馍畅想着,自己以后发财了,结婚的时候也要办这样的酒席。
  不过当时小伙伴们都是哄笑。就这群光屁股的泥腿子们,还想要吃上九大碗?这辈子能有一次那都是祖上烧高香了。
  而今天……
  “这是李水娃烧高香了,还是咱这社会发展的看不懂了啊。”老叔爷是真的看不懂了。
  他活了六十有二,五十二岁之前的生活好像一直没什么变化。最大的变化就一个节点。
  那就是新中国成立了,地主老爷没了,没有人来收租扒皮了。
  而到了五十二岁,他们全村都搬迁出原来的老家,来了一个更远的地方生活。和老家相比,这里最大的区别就是这里有水。
  人终于可以洗澡了!
  而在五十二岁之后,生活发展的变化就越来越快,比他前面半个世纪的经历都快。而到了最近五年,变化就更快了。
  好像时间按下了快进按键。这生活五年的变化比老叔爷五十年的变化加起来还要多。
  老叔爷不懂国际大事,不懂天南海北的事情。新闻里说新中国今天取得这个突破那个突破什么的,对他来说都是天书,一个都听不懂。
  也不知道中国军队去南海干啥,去西边干啥。那都和老叔爷无关。
  但是他知道,大家的工资涨的飞快。物价也在涨,但还好,没有工资涨的快。大家都觉得日子好过了。
  如今水娃子办一个婚宴,一个葡萄酒厂的工人,能办上从前有着几百晌地地主的酒席了。
  排面啊!
  老叔爷摘下自己的眼镜擦了擦,摇了摇头:“老了,老了。”
  “老叔,说的啥话。哪里老了,好日子才开始,你长命百岁着呢。”大伯说着吉利话:“今天是水娃子的婚宴,你好好的吃着。”
  “好好好。”老叔爷点头,他不懂国际局势,但是他懂红烧丸子啊!
  他夹起来一口红烧丸子塞进嘴里,肉的香味瞬间在嘴里爆开。
  嗯,真好吃!肉丸子是真好吃啊。自己都多久没吃到肉丸子了,想着自己上次吃还是在……额?好像大前天三儿媳妇给送了一小碗红烧肉丸子来着?
  老叔爷所有想要发表的感叹在一瞬间化为虚无。他干脆不去想了,吃好喝好吧!
  第二章 五年之期已到
  对于小老百姓来说,日子只要越来越平稳的过就好了。
  他们才不管什么国际大事不大事的呢。只要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就好了。
  1970年的夏天,在苏联又工作了好几年的葛丹终于结束了他的工作期。准备带着老婆孩子回国了。
  从小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一个在1950年还要靠偷同村家里的兔子打牙祭,时不时偷人点剩饭填肚子的家伙。
  一个在寿县看着人家钢铁厂工人早饭能吃豆浆油条而羡慕的流口水的家伙。
  一眨眼已经是二十年过去了。当初那个有些流里流气的村熘子,现在也已经长成了一个昂藏七尺顶天立地的中国工人了。
  他带领的施工队,帮助苏联假设了一条横跨苏联东西向的网路。工程干了五年,他也该回去了。
  “工作任期到了,真的不打算再续了?”项目部的经理有些舍不得放走这个技术骨干。葛丹带人的技术不错的。施工也是一把好手,走了太可惜了。
  现在已经蓄起一把络腮胡子的葛丹摇摇头道:“不续了,现在在苏联工作的工资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而且算一算我离家都已经十多年了。”
  “再不回去,我都不知道咱还算不算中国人了。所以这次还是回去吧,不在外面干了。我和我家乡的老叔已经打好商量了,回去了也有个工作岗位给我。”
  项目经理听到这里点点头:“是啊,现在来苏联务工挣钱的不如十年前那么多了。毕竟国内现在发展的越来越好了。在国内城市里有个正经工作岗位的,未必能看得上来苏联务工吃苦赚的这些钱。现在咱们招人越来越只能往贫困地区找咯。”
  项目经理说道这里,忍不住叹息一声。
  但是葛丹却哈哈一笑:“那是好事啊,苏联的基建还需要大量的务工人口。咱们中国的一些地区富裕了,但是还有一些地区贫穷啊。把贫穷地区的老乡拉过来挣钱,他们挣钱了带回家,刚好把他们贫穷的老家也发展起来,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项目经理听着这话一愣,随后哈哈大笑:“你这事把苏联同志当羊毛薅啊!”
  “怎么能这么说呢,咱们这叫双赢!”葛丹哈哈一笑。
  和项目经理交接完工作,去财务那边结完工资之后。葛丹就要上交他的工作证等各种证件了。
  说起来有些不舍,但是这就是生活,是个人命运的走向。
  十多年前,葛丹用一纸合同来到了万里之外的苏联,现在这合同到期了,他也该回去了。
  他略微有些感叹和不舍,但是这种感情只是一瞬。因为他知道现在的国内发展的更好,虽然他已经有好多年没回去了。但是他相信自己老叔彭学武给自己写的信。
  人家现在可是镇委书记,还能骗自己?他天天催着自己回去呢。自己有焊接的技术,这些年铺设网线架构设备又学了很多新东西。镇上的电线厂刚好缺少自己这样的人才呢。
  不过在葛丹即将离开的时候,一些相熟的工友来找他。就一个请求,帮他们把信带去国内邮寄。
  因为国际信件寄的很慢,葛丹过几天就回国了,比邮递走的快多了。等葛丹到了国内在找个邮箱把他们的信件给邮递了,他们能节省不少时间。
  当然,最快的方法是拍国际电报。但是他们舍不得。国际电报价格太贵了。
  项目里和葛丹关系很好的那个工程师感叹道:“哎,要是中苏两国的网络能全程并网就好了。那样交流起来就不那么费劲了。”
  葛丹却道:“不是听说快了吗,好像就最近俩月,北京和莫斯科就要直接通网,苏联民用网络和中国民用网络就要合并了。”
  工程师点点头:“是啊,是啊。不过可惜咱们现在工地附近,也没有咱们可以用的电脑和网络设备,不然我应该能给北京老家的亲人发信息了。”
  “李工,这并网了之后,也就是你这种来自大城市的人有好处。要是和我一样乡下来的,还是要靠电报和信件啊。”葛丹摇摇头。
  对此,李工倒是没说什么,他挑挑眉道:“嘿嘿,葛丹你是彭家镇的吧。”
  “是啊,怎么了?”
  “没啥,你回去就知道了。咱们国内的某些东西的发展啊,和苏联不一样。你回去就知道了。”
  李工嘿嘿的笑着,也不说清楚。只说等到他回国了到时候邀请葛丹一家去北京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