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430节
  有跟随过来的工作人员要去拉张祥,因为这个高炉现在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高炉。工业部和北京市委都下了命令,要小心敌特分子的破坏。
  不过领导摆摆手,示意那些工作人员不要那么小心了。张祥同志是信得过的,他现在想要看看最新的高炉的心情可以理解。
  而在这最新的高炉车间里,还有几个年轻的技术人员认识张祥。其中就有两个是张祥带出来的徒弟。一个白正气,一个洪先进。
  他们俩看到了张祥之后,立马走了过来道:“师傅!”
  张祥看着这两个徒弟,他脸上挂着笑:“你们当时被调走,说是要筹备新的高炉车间,厂里还对你们车间的参数保密。你们俩也没和我说,原来是来了这啊。”
  白正气和洪先进对视一眼,都是嘿嘿的不好意思笑着。
  白正气开口道:“师傅,不是我们不想说。是领导和我们打了招呼,咱们真的不能说。连老婆孩子都不能说。就怕这高炉筹建的时候有敌特分子搞破坏。”
  这白正气是嘴笨,这话说的好像张祥是敌特分子一样。张祥果然抓着话头道:“你师傅我也是敌特份子?”
  张祥这话更多是一种调侃的意味。但是却让白正气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他支支吾吾的好一会儿。
  还是洪先进来解围:“师弟不是这个意思。师弟是不想您老也跟着咱们一起心里压着个担子,说不出又难受。您瞧,这建好了,您不也来参观了嘛。”
  张祥摇着手指点着自己的这个大徒弟。洪先进确实聪明也会来事儿。当初自己改进顶吹高炉工艺的时候,这小子就总有一些鬼点子。
  洪先进和白正气看着厂里领导和工业部的领导都没管张祥,是默许了张祥近距离好好参观这新高炉。两个徒弟也是想要在师傅面前露个脸,所以他们把自己这一年多来接受的培训和掌握的知识都说了出来。
  “师傅,现在这底吹炉技术,咱们国家是蝎子的粑粑——独一份啊!全球其他国家都没咱们这么大的底吹高炉。”白正气带着张祥近距离参观介绍道。
  “咱们培训的时候那些专家教授们也说了。底吹炉技术,现在全球有一些国家在研究。比如说加拿大和法国。但是他们在技术发展上走了弯路。加拿大最近才解决了底吹喷嘴技术。西德那边今年也才投建一个二十四吨的实验高炉。法国那边实验的早了一点,但是他们目前的单炉年产年量才十五万吨。”
  洪先进接着师弟的话继续道:“咱们的这个高炉不一般,咱们的高炉单炉能做到一百五十吨。年产钢一百万吨轻轻松松。后续工作中,要是熟练掌握了高炉的炼铁技术,对其生产加工工艺进行优化改进,年产量突破一百三十万吨都是可以的。”
  “咱们从前的顶吹技术,受限于只能顶吹,进氧量不够,最大单炉做到三十吨就是极限了。现在底吹技术出来了,咱们的高炉更大更好,炼钢铁更方便了。”白正气感慨的说道:“师傅,你知道咱们在参加培训会的时候,教咱们的教授和咱说了啥不?”
  张祥以憧憬的眼神看着这硕大的高炉,他问到:“说啥了?”
  “教授说,咱们中国以后的发展肯定迅速。咱们未来二十年内,一定能成为全球第一大产钢国。而且很有可能,咱们国家一国产钢量就能抵得上英美法德这些传统西方强国的总和。到那时候,咱们就是真正的世界强国了。”白正气向往道。
  作为一个炼钢人,对于钢铁的产能是有一种极致的追求。钢铁的工业之母,没有钢铁作为基材,什么重工业都展开不了。
  钢铁产量大,就证明重工业发展迅速。有了足够的钢铁,才可以建设更多的高楼和厂房,可以生产更多的汽车与机床。也会有更多的飞机和坦克。
  不过作为老钢铁人,张祥知道现在中国的钢铁产能和美国相比那还是相差巨大,所以他下意识的想要来一句:瞎胡扯。
  但是他看了眼这高炉,他生生的把这话咽回去了。也许那教授说的不是假的。
  指不定真的有那么一天,二十年?好,就二十年!咱还没那么老,二十年后才七十来岁。咱要看看二十年后新中国钢铁产量是不是全球第一。是不是能力压欧美。
  张祥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健康活上二十年,要耳聪目明的看着中国的钢铁产能成为全球第一。
  当参观完了新车间,大家和新高炉来了个大合影。虽然张祥只能站在比较靠边的位置,但是他眼神中对于新高炉那寄予厚望的眼神是最坚决的。
  而当他回到自己的老高炉生产线时,厂里的领导们也准备好了他的退休仪式,与这个功臣高炉的拆除仪式。
  黝黑的高炉上绑着一个大红花,张祥的身上也绑着一个大红花。
  那些曾经在这条生产线上工作十年以上的老工人都被找来了,一起拍摄了一个大合影。
  记录下这个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高炉炼钢生产线最后的合影。
  这一次张祥是站在最中间,他带着大红花。眼神里并没有太多的失落。
  当高炉被解下大红花,当拆除行动敲下第一锤的时候。张祥远远的看着这个陪伴了自己大半个职业生涯的老伙计。
  他突然发声高喊道:“老伙计,安心的走吧!你和我一样,都有更强的接班人了!我替你看着,年产一百万吨钢铁的高炉是咋样的。看着咱们能超英赶美!看着咱们钢铁产量独步全球的日子!”
  这是他喊给高炉听的吗?不。
  许是喊给自己听的,也可能是喊给其他和他一样的退休工人们听的。
  退休了,不工作了。但是战斗和革命还在继续。生产和革新还在继续。
  二十年后,新中国的钢铁产能能爆炸性生产的时候,那如张祥一样的老一辈产业工人才能真正的放下心来。
  张祥只盼着早一日看到那一天的到来。
  第二百七十四章  进步与开刀
  李锐过了四十岁之后,就觉得时间过的越来越快了。
  也许是因为要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给他自己留下的空闲时间也就越来越少了。
  三个五年计划算是超额完成任务了。整个新中国也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了。三年自然灾害没有垮,教员的权力也是平稳过渡。
  对内的清洗也算是很顺利。
  这些都是大战略上的事情。而放在各地基层,那就有更多更细致的东西。
  比如说供销社系统开展到全国几乎所有农村去了。基本上人口超过一千人,或者是生产力经济活力达到一定额度的农村都开设了供销社或者是双代店。
  双代店是这个时代的一种特色性的过渡产物。是代购代销店的简称。属于供销社的下属单位。主要职责就是代购农村的生活物资和农业生产物资,代销农村的农产品物资。
  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循环起来,形成交换。
  不过代销店也是有局限性的,比如说生鲜蔬菜这种东西,不是所有代销店都能处理。因为生鲜蔬菜的保质期很短,需要快速的周转。
  如果供销社和双代店没有快速周转运输的能力,就会造成挤压库存和损坏。所以1964年湖南集义村生产大队生产了大量的蔬菜,代销店无法快速周转,集义村自己进行了周转售卖。这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讨论。
  讨论集义村的行为是否合理合规,最后给定性是合规的。因为在双代店和供销社无法有效保证农副产品的周转,而造成了农产品的挤压和损坏,那是属于极大的浪费行为。村集体自主自发的完成城乡之间的交易转换,是合理的。
  之前在北京街头的大讨论中就讨论过这个问题了,也给将这件事到底是资本主义行为还是社会主义行为定性了。
  供销社和双代店的大量开设,不仅仅是完成了城市和乡村之间剩余物资的转换。更重要的是给很多农村带来了现代文明的一束光。
  因为双代店每个月都会有新的书籍报刊到货的。这是政治任务,必须下发下去。村干部也义务每个月定期给村民们宣讲国家政策,读报纸杂志之类的。
  不敢说所有的村基层都能做到一丝不苟的完成任务吧。但是只要能完成任务的一半或者是三分之一,都比从前那种一潭死水的农村好多了。
  供销社和双代店还仅仅只是这些年发展的一小段。
  更重要的是这些年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就没有放下。
  城市里面的发展就不提了。最重要的是广大农村的发展。东北、华南华北华中等地区乡村小学的覆盖渗透率已经做到了百分之八十五左右。
  基本上覆盖到了当地的农村儿童的读书需求。而在发展较慢的西南西北地区,也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二左右的覆盖渗透率。
  现在全国的乡村干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让村里的孩子们上学。谁家要是不让孩子上学,那当真是绑着也要去上。
  家长要是阻拦,那就真的别怪村干部不客气了。毕竟有的家长思想过于老旧,觉得十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是半个劳力了。可以在家里帮着喂养家畜,捡拾柴火,烧火做饭顺便还能带弟弟妹妹了。
  有的家长可舍不得放这半个劳力去读书。
  这时候就要村干部们去干活儿了。村干部们的工作也就多了。有时候对家长也就比较粗暴了。这年头还没有那么细致的管理和执法,很多地方都很粗放。
  不过粗放管理也比不管理好。不管怎么样,小孩子要先去学堂学东西。
  有的家长说孩子去了学堂学东西就学野了,就不老实干活了。这些也都是些屁话。无非是学校里的老师讲了很多故事,给了他们很多知识,让那些读完了小学的孩子们开始有了对未来的畅想了。
  而在这一点最直观的表现上就是高考了。
  1965年高考,全国本科、大专一起招生量为六十万人。比元时空之中的二十几万人翻了一番还多。
  1950年,就没听说过农村有高中,更没有人能考上大学的。
  但是在1965年录取的大学生之中,来自县一级高中的学生达到了二十三万人左右。占到了总录取率的百分之三十八。
  这二十三万县级高中生里,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高中生来自于县城下各大队、生产合作社。他们都是真正的农村来的。
  在这个年代,这个比例已经很可观了。不用搞什么推荐上大学,就让这些农村的学生们一个公平学习的机会,虽然说农村生活艰苦,但是他们抓到了机会,就会奋力的改变命运。到了大学和大专就不要学费了,而且还会有国家的补贴,虽然说不多,但是也够一个学生在学校里的日常饮食的开销了。
  而且,专科生的比例会进一步的扩招。国家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后能上高等教育的农村学生会更多。
  至于那些工业产品和技术上的革新就更不用说了。根本就说不过来。毕竟李锐带来的新技术太多了。很多地方都弯道(或者直道)超车了。
  而李锐和一众领导们开会制定的下一个五年计划,对于中国来说至关重要。国家控制的通胀会带来人民购买力的提升。这其中城市资源疯狂收割农村资源、地区贫富差距扩大、内销保障吃紧等等问题都是在眼前的。
  如果下一个五年,中国能顺利的渡过李锐等人制定的通胀计划,那么新中国就将真正的走进内循环。
  当然,还有下下个五年计划里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增加,所以需要向外收购资源等等。也要在这次五年计划中打好前哨战。
  而到了六(个)五年计划的时候,还有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部的经济建设等规划。现在已经开始划定东部、北部经济较强城市和省份对口中部西部经济较弱省份和城市的援助了。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让人头疼的事情。李锐就觉得时间不太够用了。
  而他现在又要开一个会。是关于台湾地区与内地恢复自由往来,与海外华侨回国探亲的议案。
  台湾地区虽然是解放好几年了,但是台湾这个地方毕竟是被蒋总裁统治了这么多年,还被美国、旧日本轮番渗透过那么多年。
  所以台湾地区的敌特份子和顽固反动残余的数量很多。这些年来台湾地区的老兵想要回乡探亲都要经过非常严格的审查。动辄就是几个月的时间。
  而一些内地的老人唯一的子女在台湾,想要去台湾投奔子女或者是台湾的老人想投奔内地的子女,(或者是丈夫、妻子想要去团圆)也是要受到各种严格的审查。
  审查机制极其复杂。等待时间极长。也给很多老百姓生活带来了不便。
  现在台湾岛内的残余势力清除的差不多了,岛内外大三通的呼声不断。中央开始考虑简化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往来了。
  而关于海外华侨的事宜,那就更加复杂一点。这其中还涉及到了可能的投资等。
  美国那边的乱局影响范围很大,一些一海外的华商忽然意识到他们在其他国家并没有他们想的那么安全和好。因为美国两派之间的斗争,却先拿他们开刀了。
  第二百七十五章 规划与代表
  关于台湾地区和内地的大三通会议,开的是很快。因为大家的意见是差不多统一的。
  台湾地区已经解放好几年了,既然后续的清理工作做的不错。那么开放全面的大三通就是应有之义。开放大三通后的五到十年,让台湾和内地全面恢复正常通行,尽可能地减少和免除审查。
  唯一要讨论的就是关于三通之后,如何简化审查手续,又应该简化到哪一步?这些是需要讨论的。其他问题都不大。
  而真正讨论比较激烈的是关于华商华侨的问题。
  “我们的国家现在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从抗战时期到我们新中国建设的时候,有大量的华侨华商对我们国家进行过大量的资助。”
  “比如说陈嘉庚同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里面有很多的爱国商人。所以我们需要慎重的考虑对待他们的态度。”
  主持会议的是副总理李先念。同时李先念也挂职在国务院工作。
  不过现在国务院的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职权被计划经济委员会给分走了。
  已经被扶正当正主任的李锐,论起实际权力来说应该只高不低。
  所以李先念做了开场之后就看向李锐,希望李锐能表态。
  李锐道:“关于华侨和华商的问题我看了。从马来西亚到菲律宾,再到泰国、印尼等等。他们现在的处境却似乎不太妙。”
  李锐开会喜欢直话直说,不兜圈子的直面主题:“我的办公室里现在就有几十封信件。是关于这些华商们如果回来中国,怎么安排或者是希望得到照顾之类的。我本人立场并不反对这些求安排求照顾的信件。人之常情嘛。不过原则就是原则,如果这些华侨华商愿意回国居住,我们很欢迎。但是投资,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