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345节
  不过贵州和其他几个发展不好的省份的扶贫办和其他一些省份的扶贫办不一样。他们有一个结构性扶贫。
  扶贫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输血性扶贫,一种是结构性扶贫。
  输血性扶贫指的是给贫穷地区输入资源,比如说修建道路,提供技术,提供教育以及减免税收等。
  这种扶贫是能帮一些地区脱贫的。比如说现在的浙江和江苏、福建、广东地区的脱贫工作基本是输血性扶贫。
  其特征是,只要给当地足够的其实资金和解决实际困难,他们就能产生正向收益。就相当于整个经济的水车能转起来了。让他们产生内在的经济动力,那么问题就可以解决。
  在这些省份,这种扶贫是比较容易看到成果的。
  而结构性扶贫就不一样了。有的地区依靠输血性扶贫是无法脱贫的。因为其本地人口结构、地理劣势、产业劣势等等都去处在一个难以启动的状态。
  依靠输血性扶贫,那当真是需要海量的资源进去。而且还不一定能填平。
  结构性的贫困,那就只能打破造成贫困的结构。
  落在贵州这个地方,很多地方的贫困就一个句:贵州路难,山路十八弯。
  元时空之中,贵州人口少的时候新中国没能力对这进行大刀阔斧的扶贫改革打破结构。
  等到中国有钱的时候,贵州那些地区的人口数量已经多到动不了了。
  六十年代,贵州人口在一千五百万左右。到了元时空后世的2020年之后,这个数字已经涨到三千八百万人口了。
  多了两千三百万出来,都够组成一个欧洲中等规模国家了。
  扶贫办的扬中华主任正拿着一份未来十年贵州脱贫的计划书发呆。
  “十年内,对黔东南地区异地移民工程完成初步建设。”
  “十年内,逐步搬迁山区困难人口一百五十万,完成异地扶贫移民。达成扶贫战第一阶段的胜利。”
  “其中包含贵州本地异地搬迁扶贫,于其他省份的移民扶贫工作。十年时间内,动员二十至三十万人前往华中、华南、东北地区务工移民,以摆脱贫困。”
  扶贫办的扬中华主任今年刚上任。他是从其他地方调来的,来贵州就是打硬仗的。
  他知道和他一样的人还不少,有的去了宁夏,有的去了四川大凉山。也有去了云南、甘肃、青海、新疆、西藏。
  去这些地方搞扶贫的,都是准备好要吃硬仗的。
  杨中华他们这些都是在其他地区经过考验的,有能力的干部。这才放到这些地方来做事。
  现在贵州这边的扶贫早就已经开始。最先搞起来的就是张福牵头搞的各种油辣子调味品之类的工厂。
  这些工厂开始建设了,也是拉动了贵州省内的建筑岗位。
  因为修建厂房需要工人。而厂房的选址又不是现成的,所以还要通路通水通电。三通一平搞起来。这些都能吸纳大量的劳动力。
  同时李锐主管的计划经济委员会本就对贵州四川等地进行了未来数年的交通规划。
  现在的中国要开始兴建国道和高速公路了。
  最先联通联的当然是东南沿海地区和东北的重工业重镇。
  不过西部地区也要联络起来。
  一部分的三线建设还是要搞起来的。为了国家战略安全着想。
  只是不会和原时空那样的大搞特搞。这样倒是能够拉动一部分人的就业。
  当然在这些所有的结构性扶贫之中,最难做的就是移民扶贫易地扶贫。
  想要把人从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拉出去可是很难的。
  哪怕这个地方已经活的很辛苦,甚至说是很烂了。
  但是泡在泥塘里的人是不会有这样感觉的。这是他们的舒适区。
  他们已经习惯在泥塘局里面打滚了。不觉其臭,也不觉其脏。
  就像是贵州黔东南刘家寨。现在他们的扶贫就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因为整个寨子有500多人。生活在山沟沟里面沟通极其不便。
  其中很多人都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当地的方言。
  这个地方当真是穷困到不行。穷到有些人家就只有一两条好裤子穿。
  当真是谁出门谁穿一条好裤子。
  刘家寨的支书山杠爷是接了党委组织的命令。要求他开始动员刘家寨的寨民开始向外迁移。
  争取在一年时间内就把整个寨子全部动迁去外地。
  其中有一部分人要被安置到黔东南州其他适合生存发展的地方。
  还有一部分人可能会被安排进打工移民。前往那些劳动力有缺口的地方成为当地的工人。有可能是产业工人,也有可能是农业工人。
  政府也承诺了。搬迁到黔东南州其他地区的居民会有土地。而且也提供了房屋居所。
  现在的新中国虽然说还建不起全部都是砖瓦房,整整齐齐如同别墅一样的新农村建筑。但是用当地的木材建造木房,问题还是不大的。
  而且也不要瞧不起木房。毕竟贵州当地很多农民自己住的也就是木板房。
  这个事情说起来很好,但是真的让他们去。这些村民们则开始各种各样的不情愿。
  “谁知道有没有房子呢。我这是祖宅。我家的房子可大了。再说了,这地我都种熟了。去外面开的都是生地。他种的东西能一样吗。”
  “是啊,是啊。现在一天三顿都有洋芋吃。日子好的很嘛。干嘛要走啊。”
  “就是,现在的日子好的很。过两年把娃娃的婚一结。到时候再多生几个娃娃,这辈子不就这样过了吗。山杠爷也别说什么读书识字,有什么用啊。”
  面对这一群山民。支书山杠爷也是显得非常头疼。
  虽然说了很多次,但都没能成功的说服他们。
  而像他这样的情况,在贵州和四川以及其他需要扶贫的地方都很常见。
  不过似乎也是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今天刘家寨来了个和寨子格格不入的人。
  一个……嗯……时尚?怪异?充满离奇感的人?
  从葛蛋改名叫葛丹的年轻人看着刘家寨的模样,他幽幽叹息一声:“没有想到从苏联回国后家里还没坐热,就来这地方了啊。”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不一样的人
  葛丹是来回国探亲的。说起来,他离开家都有六七年了。
  中苏之间的路途遥远,从苏联回一趟中国,坐火车需要摇摇晃晃的十多天。这还是因为这些年中国和苏联一起联手改造了西伯利亚大铁路。
  不然的话速度还要更慢。
  理论上来说,葛丹不应该在这个时间段回国。因为他在苏联的工作还有两年多的工期。
  毕竟之前工友们走之前,他又续签了五年的工作合同。他想要多赚一点钱嘛。
  他现在临时回来,其实是因为另外一些事情。不过另外的事情另外时间在谈。能必须要抽出两个月时间来处理的事情也确实是大事了。
  不过他刚回国呢,屁股还没坐热呢,就被临时派遣了一个外差。
  这事儿还要从贵州扶贫办杨中华主任和彭家镇支书彭学武的个人私交说起。
  彭学武带着原来安徽省内鼎鼎有名的彭家村脱贫了。从前他们当地都有歌谣,说是饿死不嫁彭家汉。就是因为从前的彭家村太苦了。最苦难的时候真的是三天饿九顿。
  更不要说在民国时期还出现过全村老小去城里讨饭求活的事情。
  那时候谁看得上彭家村啊。
  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彭家村变了,成了彭家镇了。致富了,大家生活都变好了。
  杨中华这些要搞脱贫的干部肯定是要去找彭学武取经的。这一来二去就有了交情了。
  这贵州脱贫啊,尤其是让那些住在山里的山民搬出来,真的是要了命了。杨中华有时候都搞不清楚活在山里有什么好的。
  路也破,吃的也差,穿的衣服也差得很。得了病有时候都不好医疗。因为也不是每个村寨都有赤脚医生的,有时候十来个村寨才一个赤脚医生。毕竟赤脚医生也是医生,也需要学习。在这个年代也不是随便一个阿猫阿狗就能当。最少要有学习能力,要识字。
  杨中华想不通那些山民为什么有好日子可以选,但是却情愿窝在山里动都不想动。
  这就像是他的同行,那个在宁夏固原搞吊庄移民的同事面临的情况一样。固原那边有的村庄没水都快渴死了,政府让他们搬到有水源的新地方,他们就是不去。是打死都不去的那种。杨中华的那个同事嘴巴都要说起泡了,都说不动那些固执的村民。
  所以啊,杨中华出于个人交情,在给彭学武写信的时候忍不住抱怨了一下这边扶贫工作的难做。和山民的固执己见。
  当时彭学武脑子就开始快速转动了,他看到了刚刚回村准备办事情的葛丹。他脑子一动,就让葛丹去帮自己这朋友一个忙。
  反正葛丹的事情靠他自己是办不成的,还不是要自己这个支书出面,自己要跑断腿啊!你葛丹这小子也就不要闲着了,去帮我半个事儿呗。
  这葛丹才来的贵州。
  来之前也已经和山杠爷通好了气,葛丹假扮山杠爷的远方侄子来的。
  他站在刘家寨的路口,显得和周围的环境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为什么格格不入?
  因为抬眼看看吧,周围的村民都穿的什么。
  一个名叫大壮的村民刚刚从山上打了猪草下来,准备喂养家里那头瘦猪。他穿着一件蓝色的粗布褂子,上面打着七八个补丁。尤其是肘部,补丁垒补丁,已经打了好几层补丁了。
  下身是一条浆洗发白的绿色裤子,绿色快要褪完了。而且长度在脚踝之上,这可不是元时空后世精神小伙流行过的九分裤。
  而是这条裤子明显不合身,因为这裤子是大壮他哥的,现在才传给大壮。
  大壮脚上还穿着一双自己编的草鞋。
  这是刘家寨本地男性的标准打扮。不,准确来说是刘家寨不分男女,基本上都是这样打扮的。
  元时空后世苗寨传统服装什么的,在这个苗寨是不存在的。因为大家穷的根本穿不起那些花里胡哨的苗家传统服饰。女人身上还想要戴满银饰?做梦呢!元时空后世那种满身银饰的苗族装扮,在新中国发展之前的所有时间里只有土司夫人才能装扮的起。
  普通人就不要幻想自己能在新中国之前的任何一个时代,能戴上那些花里胡哨的饰品和衣服了。
  而和这些山民相比,葛丹的衣服就显得非常“浮夸”“隆重”了。
  现在是入秋了,贵州山里面已经有了丝丝凉意。尤其是早晚,那是已经觉得有些冷了。
  所以葛丹穿着一件薄的棕色皮夹克外套,内里搭了一件白色t恤。
  下身穿着一条蓝白色牛仔裤,在裤在子口袋的地方还点缀镶嵌着黄铜铆钉。脚下一双工装棕黄色靴子。
  利落的短发,还有架在鼻梁的一副太阳镜。
  虽然说山民们并不懂穿搭,但是不代表他们不知道东西的好歹。
  就像是打猪草回来的大壮,看着葛丹的这一身行头,他都走不动路了。他没见过这么好的衣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