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330节
  现在这些工人们真的在思考了,这赫鲁晓夫说的是不是真的了。
  “我新买的收音机,该不会真的是中国生产的吧。”
  “这么一说,我要回去检查一下我的音箱了。你们说有没有可能音箱里面用的喇叭是中国生产的?”
  “哎呀,一直都在宣传这些东西是英国本土生产的。我们要支持英国的本土发展,所以才买的这些东西。要是它们都是中国生产,那我……我……”我不买了这几个字真的有点难讲。
  因为按照赫鲁晓夫的说法,除了家用电器之外,还有很多的药品也是中国生产的啊。电器不用就不用了,但是药不能停啊。
  一众人士气有些低落。只希望官方赶快出一个辟谣的新闻,说明赫鲁晓夫说的都是假的。
  而除了这些商品之外,还有赫鲁晓夫说的,说英国的官员们不思进取之类的。
  这也是引发了很多民众的反思了。因为苏伊士运河都丢了。英国在各方面的诉求也都不行。
  苏联和英国不对付也就算了,毕竟是意识形态相左的国家。但是美国也要偷我们的,这是不是太不合适了?
  赫鲁晓夫的话多多少少是让英国的民主主义开始抬头,具体能抬到什么地方?没有人知道。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丘吉尔的这场葬礼是达不到英国最开始的期望了。
  他们一开始准备搞一个很盛大的盛会,然后在邀请各国政要过来,借着葬礼的机会开一个会议之类的。
  但是现在因为赫鲁晓夫的发言,让这一切蒙上了一层阴影。
  当然,也因为赫鲁晓夫的发言,英国也不敢让中苏代表团在英国多留了。直接把两个代表团用一种驱赶的方式给赶出了伦敦。
  让中国代表团原本准备在伦敦进一步宣传中国网络技术的事情也随之破产了。
  没办法,赫鲁晓夫的嘴是全局伤害,友伤吃满。
  不过这样已经够了。
  因为网络计算的宣传已经散出去了。英国的网络技术上的一些突破,就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
  中国都连接了几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的网络了呢。
  这就导致了现在一堆的科学家,还有各种情报探子都开始向中国方面集中。
  想要尝试看中国的技术是不是真的。当然,也有赫鲁晓夫的那句话:你们去中国上上网吧。
  这句话似乎是开启了全球大上网时代一样。
  如风一样的人群开始向着香港聚集。
  因为中国大陆他们进不去啊。只能在香港碰碰运气了。
  因为现在的中国做了一个声明,那就是中国会开放一波访问学者的名额,让他们来中国尝试一下网络到底是啥,到底有什么用。
  现在,这帮学者们当然很激动了。
  而与此同时,在中国大陆地区,香港对岸的宝安县也慢慢发展成了宝安市。在这个新成立的地级市里,一个全新的场所正在搭建。
  一个名叫国营网吧的场所正在中国的大地上缓缓出现,而这将是推动中国产业技术进一步催化爆炸。
  第一百零九章  先付账
  国营网吧,如果给元时空后世的人听的话,肯定会有一堆人惊讶的掉下巴。并且还会一边惊讶一边鬼叫:这是什么邪门的玩意儿!去这上网是不是要推荐信?!
  嘿!这些人说的还真的有点道理。
  现在网吧确实是国营了,介绍信倒不是必须的,但是提供身份证明是必须的。简单来说必须要拿身份证和工作证(或学生证)来,才可以上网。不是单拿身份证或工作证,是需要两个一起带,还要把自己的住址天上去才可以上网。
  而搞网吧这个事情,还这真的不是一排脑袋就做的决定。因为现在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搞的各种文化宫、俱乐部的电脑培训课已经不堪重负了。
  需要学习或者说是想要学习电脑的人很多。很多人一个月都未必能排上队。但是要盲目的增加电脑数量也不合适,那会吃掉国家大量的资源。
  所以,网络和电脑需要有自己的产血能力。
  现在中国生产一台个人微型电脑的售价在一万元人民币左右。当然实际成本是不需要这么高的,但是如果全靠政府采购,然后给人使用,那确实是不够。(注:现在中国已经把电脑具体区分了,比如专门给企业和政府使用的大型机,一台价格在一百万到一百五十万人民币左右,专门吞吐海量数据。小型机是专门给节点使用的,一台价格在十万到二十万左右,比如说百货公司、工厂之类的终端。各个工厂和机关就是用这个,然后被串联起来的。)
  所以网吧就应运而生。刚好把网络也一并接入进去,这本来就是李锐做的后续计划。
  中国普通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可能买得起电脑的。家用电脑要走进千家万户或许还需要二十年。
  但是网络与科技的发展时不我待。从那些大学大专生们搞的第一个文字网络游戏就能看出来,民间技术旺盛的生命力。
  这是仅仅依靠计划部门规划不出来的。必须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网络的生命力更加的蓬勃茂盛。
  而且现在直接是实名制上网,倒也不担心有人在网上乱搞,然后还找不到人。
  尤其是在网络的世界里,在云先河那些年轻人搞了第一个文字网络游戏之外,同时也有很多年轻人和教授也开始在网络上搞他们的技术。
  互联网的初衷是分享。
  这一点在中国的这个初级网络上获得了表现。
  现在大量的内容和创意在这个初创的网络世界里野蛮生长着。不规则,但是却充满了朝气蓬勃向上。
  网吧的出现,本意就是让网络和电脑更好的走进千家万户,所以定的价格其实并没有很贵,五毛钱一个小时。对现在的中国人来说,不便宜,但也没有说贵到发指。
  毕竟现在的人并不以电脑和网络作为主要娱乐手段,使用电脑和网络都是带有比较强的技术目的。
  所以五毛钱一个小时的定价已经算是极低了。
  可以让很多想要上网,进行尝试的人去试一试了。
  而国营网吧的开业,自然不是宝安一个地级市一家。应该说现在连了网络的主要地区城市都开始开放网吧了。
  至于为什么宝安(元时空深圳)这个刚刚升级成市的地方要给他们搞这个。还是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
  现在香港和内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走私(代加工)已经越发的明目张胆了。
  就像是赫鲁晓夫在电视讲话上说的,英国很多东西里面都是中国生产的。这话是假的吗?
  当然不是!
  看看宝安往香港的走私线路多么繁忙吧。
  “点货,五百箱喇叭,一共一千对。英国那个音箱厂要的货。”
  “实木箱子,一千对,和喇叭一起的。”
  “这边是分频器和电容、功放板,也是一千套。”
  负责跑船的老同志一边记录一边摸脑袋:“好家伙,这家英国音箱厂的所有东西都是在我们这做的啊。他们就是拿去香港组装一下,然后发去英国,就算是英国货啊。”
  “嗨呀,所以才说洋人做生意最心黑啦。快点装船啦。”
  “还有这些药也要拉过去。赶紧装船了。”
  河面上,上百条改装渔船整装待发。它们每天都在往返运输。最忙的时候甚至是人休息船不休息的连轴转。
  当然也有从香港出发的,来进行贸易的船只。
  这些东西都是港英政府想管但是无法管理的事情。因为他们从上到下都被喂的太饱了。就像是肥猪一样,动一下都不得了。
  如此繁盛的走私生意,其实只要不是眼瞎,只要用心查一下都会知道的。只不过大家都是假装不知道。
  而从英国的了消息,知道中国已经有网络技术之后。很多人都来了香港,其中除了学者之外,还有不少不记者。
  其中很多人是没有办法通过正规渠道前往中国大陆的。
  所以他们只能是想其他的办法了。
  在香港,现在还是有些灰色产业的。比如说帮两地的人交易一些商品。耀祖就是做这种活儿的。
  但是今天他接了一个不一样的活儿。
  “朋友,真的要去大陆啊。”在耀祖的前面,是一个长相有些像中国人,但是又好像有些像是外国人的家伙。难道是个混血儿?耀祖有这样的思考。
  “是的,我想要去大陆一趟。做什么,你别管。我打听了,你有能力把人送到边境,也可以接回来对吧。”这个疑似混血儿的家伙如此说到。
  耀祖嘿嘿一笑:“是的。但是我只负责把你送到关口,你进不进的去,进去以后会不会被抓,那我是不保证的。而且,我们不提供任何身份证件。你进去以后要会怎样,我也是不保证的啊。”
  换个混血儿听到这些,忍不住眉头皱起。但还是点点头:“好!”
  耀祖继续道:“诚惠,三千块,先付账。”
  混血的这位皱了皱眉头,但还是付了钱,约好了时间。
  不过耀祖这边拿了钱,并不是第一时间去潇洒,而是打了一个电话出去:“喂,是我啊,耀祖。对啊,又有人找我偷渡进内地啊。一个混血崽啊。和你们先打个招呼咯。后面做什么,你们看着办咯。得了,得了,不会打草惊蛇,让他进去的啦。”
  第一百一十章 格格不入
  皮特·朱小心翼翼的登上了一艘快船。这是从香港走私到大陆的船。
  大陆和香港的贸易往来不好明面上来搞。毕竟美国大统领都说了,内裤一定要穿在外裤里面。程序正义还是需要的。
  如赫鲁晓夫那样在电视上公开说,英国很多东西直接是中国生产,然后英国贴牌的,这种话太不利于资本家赚钱了。这种不利于赚钱的话最好不要说。
  我们英国人还是要和中国人做生意的。所以啊,底裤在脱掉之前,外裤还是要穿上的。
  而这些快船,就是英国的外裤。
  是了,中港之间的贸易运输现在很复杂。除了中国大陆这边控制的船运之外,还有一批英国人控制的船运。
  因为赚钱嘛,你不能不许我们英国人赚吧?
  对此,大陆政府自然是默许的。因为英国政府内有人如此下水捞钱,那么中方借着香港作为口岸出口工业品就更加方便了。
  而且仅仅依靠中国这边,也满足不了现在日益增大的货运需求啊。
  皮特·朱就是在香港的这个条快船上,里面装满了从香港运送到大陆的东西。
  【生胶】【石英砂】是这些船上装的主要东西。
  这一次从香港出发的快船有四十条,其中十五条船拉石英砂,剩下的拉生胶等其他材料。
  皮特·朱就在这货船里,看着这些原材料,他的内心充满了纠结。
  【要不要把这些写新闻呢?】
  【我现在拍照写新闻的话,只要能发出去肯定能扬名立万。在英国,我这样的混血儿可不好混啊。不扬名立万,什么时候能发财?】
  【但是英国在香港的情报部门都没上报伦敦这些。难道……赫鲁晓夫说的都是真的?】
  【算了,算了,不管了。我是来代表bbc偷偷来中国取材的。不要管这些事情了。】
  说是这么说,但是皮特·朱还是管不住自己的手,悄悄的用相机拍摄了不少照片。
  尤其是当中港两边的船运交汇的时候,那边船上全是各种轻重工业品,而香港这边运过去的都是各种工业材料,莫名的让皮特·朱有些心惊肉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