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313节
毕竟这里年级大一些的都五十多甚至六十了。按照现照在这个年代中国人结婚生子的年龄,这里有的人都可以当这些孩子的爷爷了。
就像是张祥就笑呵呵的对着桂花说道:“你看,这些孩子还真的是好玩。刚刚一个小孩叫我爷爷呢。”
桂花也是满脸宠爱的看着一群小学生排队队牵手手的从自己面前走过。同时说道:“哎,咱们都要退休了,这一天到晚的闲的没事。原来我在街道上班,每天各种鸡毛蒜皮嫌烦人。现在没得那些鸡毛蒜皮,我浑身难受,你说我这人是不是贱呐。有退休工资拿,不用干活还不舒服。”
张祥道:“等我退休了,我也不知道干啥啊。我休息的时候和他们下下棋钓钓鱼还挺好。但是要让我以后只能下棋钓鱼,我觉得日子是一点都没活头了。”
“哎,老大都结婚了。这些年了,也没听他和小曹要个孩子。要是有个孩子,咱们带孙子也行啊。”桂花颇为感慨。
“老大和老大媳妇都是大忙人,哪有时间啊。”张祥倒是打了个圆场。
“他们只要生下来,我都能帮着带。养孙子的钱都不用他们出。”桂花是真的太闲了。这话都说出来了。
张祥笑了笑,但是没有搭话,因为没法搭话。
“算了,咱们还是去看表演吧。”张祥只能是转移话题了。
不过还真别说,今天的军营开放日的表演还真的是要精彩的多。
普通的军体拳、刺杀术之类的表演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已经足够精彩了。
毕竟军队里百十人如一人的动作,在什么时代看来都是震撼的。再加上他们整齐划一的呐喊声。那就更加的有魄力了。
不过真正让人能觉得震撼的还是要说飞行表演了。
而给大家表演的,正是那些飞行学员们。
初教六教练机上,张寿深呼吸了一口。虽然这不是他第一次开飞机上天了。但现在的紧张感完全不逊色于自己第一次上天是那种紧促感。
那种呼吸不过来的感觉。压在他的心里头有些难受。
“张寿,怎么样。我看你脸色有些不对。”坐在教练位的教练看着张寿的表情,他宽慰道:“深呼吸,你平时飞的很好。今天要给父母汇报你的成果了。你看看观礼台上那些孩子,他们可都是把你当偶像呢。”
“现在可不是你打退堂鼓的时候。”教练这个时候可不会说【你不舒服就先回去】这样的话。
而张寿也是点点头:“我知道,教练。没事,刚刚心跳有点快,现在好了。我没事的。”
“好,今天我相信你,你主飞。没有你救不回来的错误,我不会插手。你只要展现自己平时的训练结果就好了。”
初教六,这款螺旋桨教练机当真是经久不衰的经典。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中国飞行员。
歼—6、歼—7、歼—8,很多飞行员都是在这个型号的教练机上训练出自己的飞行技艺的。
乃至于好几十年后,这款飞机还在生产。不仅仅是在中国民用市场成为很受欢迎的教练机。同时也远销海外,成为许多小国培训飞行员的首选。
当引擎开始轰鸣,十六架初教六教练机在跑道末尾排队站齐。
当场站指挥塔传来指令:“一切正常,批准起飞。”
作为排头兵的张寿操纵着初教六开始在跑道上加速。
嗡嗡嗡的引擎与螺旋桨转动声响彻场站。
蒋建国那样的少年们捂着耳朵,双眼有神的盯着那蓝色涂装的初教六飞机。
看着它在跑道上奔驰,速度越来越快。当引导轮一点点的离开地面,那些孩子们欢呼雀跃着:“飞起来了!真的飞起来了!”
“好帅啊!”
“真的飞起来了!我长大了也要当飞行员!”一名身穿儿童版型陆军军服脚上还穿着解放鞋的少年大声的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而张祥和桂花知道第一个起飞的是他们的孩子张寿。因为张寿之前已经告诉了他们,自己飞机的编号。
所以一直等着飞机起飞了,老俩口的双手都还紧紧的握着呢。他们可不是单纯的觉得孩子很帅,更重要的事担心孩子的安全。
而排在张寿后面起飞的则是张达,这个来自贵州山区的孩子。
当他的飞机飞上天空的时候,他的父母已经站了起来。两个才四十岁的中年人看起来和五十来岁的张祥和桂花一样老了。他们已经有些浑浊的眼睛流出了大颗大颗的泪水。
“娃子真的飞起来了。娃他娘,他没骗我们呐!”老父亲双目全是泪。
而老母亲则是一边笑着,一边哭着,她擦着眼泪:“儿出息了。咱们家的猪、驴没有白卖啊。当家的,你那些年起早贪黑还给人打短工换粮食,换钱的苦没白吃啊!儿成材了啊!”
这俩老夫妻双手紧紧的窝在一起,两人都快哭成泪人了。
张祥和桂花夫妻两人忍不住看着这俩口子。看着他们才四十岁就已经被摧残了更老了十岁的模样,张祥和桂花眼神中都是不忍。
第七十九章 所思所想
当十六架初教六教练机在天空中飞舞的时候,地面上的人群都爆发出了一阵阵的掌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观看飞行表演,甚至于说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观看飞机。
哪怕初教六的时速不过只有三百公里每小时,压根算不上什么速度快的飞机。就是在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天空,它的速度也都是老爷车一样慢。
但是这不改变普通人的激动。毕竟看的少啊,就是元时空的几十年后,全中国还有十亿人没有坐过飞机呢。
不过张寿的父母对张达的父母到是多了一份关切,因为这对夫妻说的话是让张祥和桂花有些动容了。
当时在大巴车上,这对夫妻就坐在张祥他们旁边的座位上。这两人怯怯的,在大巴车上其他人都谈天说地,说着自家孩子如何如何的时候,这俩人一直是一言不发的。
所以其他的父母大概齐都通传了姓名,这对父母却是大家都不熟。
张祥忍不住上前对着那对默默流泪的贵州夫妻开口道:“老弟,弟妹。你们应该都比我年少些,我托大这么叫你们。你们哭啥啊,孩子在天上飞的多好啊。你们要高兴啊,为了孩子的成就高兴啊。不要等会儿孩子下来了,看见父母哭成泪人了,他等会儿哭还是不哭啊。”
张达的父母听到这话之后,纷纷点头,然后用手掌擦拭着自己的眼泪。
“老哥,你说的对,要高兴要高兴啊!”
俩夫妻擦干眼泪。
张祥掏出香烟要散给这老弟:“来,老弟抽烟。”
张祥散的是大前门的卷烟。五个孩子都大了,就连最小的张财都读大专了,现在这年代大专的学费是不需要家里出钱的,家里只要负担一点学生的生活费就好了。所以张祥的经济状况好多了。
作为大师傅,又经历了几次工资上调,他现在一个月能拿到八九十小一百块的工资了。现在抽的烟也好了,出于健康考虑桂花和孩子们都不允许他抽那种没过滤嘴的卷烟了。
这大前门是带过滤嘴的。一包要三毛钱。比没有过滤嘴的大前门贵了一毛钱。
这老弟看着带过滤嘴的烟,连连摆手:“大哥,我……还是不抽了,不抽了。”
“啊。你不会抽烟啊。”
“不……也不是,你这烟太贵了。我抽的都是自家的卷烟。”
“嗨,老弟抽烟就抽,跟我客气啥。咱们孩子是战友,咱们也就是兄弟。”
张祥不由分说的将烟递到人手上,并且划着一根火柴给两人点上。
这年头男人之间的熟络往往就是从一根烟一杯酒开始的。
这下张祥也就和这对夫妻熟络了起来。男的名叫张顺,女的叫李英。都是在贵州土里刨食的农民。
一根烟下去,张顺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我们是在村里的大队干活。不过我们那边地少,就算是分了地,又集中干活。一年也打不了多少粮食。”
“家里养了猪,每次打猪草都是我婆娘走十里的山路去打的。我除了种田,平时还给人做木匠。我能打个家具,也能换些粮食和钱。”
“要不然我也供不起张达读完小学去读中学了。我们那村里好多孩子连小学都没读完就下地干活了。”张顺说道这里颇为感慨。
张祥疑问:“等等,不是九年义务教育吗?现在国家不都在推行这个吗?小学都不读完,这行吗?”
张顺抽着烟,眼神有些惆怅:“说是这说,上学不要钱。就交个课本费。可是课本费也是钱啊,一个学期五六块钱。有人舍不得。再说了,孩子十岁了还去上学,光是饭钱就是一笔不少的开销。这个年纪的孩子都能下地当半个劳动力了。至少要把自己的口粮挣出来啊。”
“我们村,和张达一起读书的孩子当时有三十个。就张达一个人读到了初中。当时全村都说我傻,花钱给他读书干啥。当时我也觉得我傻,给他读书干啥。就该让他跟我学木匠的。后来是他拿刀架在脖子上,说不让他读书他就去死。这才让他读书的。”
“其实在我们村里,小孩不读书是常事,读书才是少事。女的就更加不读书了。要不是大队长拦着,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十八岁后才能嫁人。有的女的十五六就要嫁人了。”
张祥听着张顺这么絮絮叨叨的聊着他们贵州山区里的事情,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但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
这些年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发展很快。快到张祥都觉得自己这辈子死前可能可以看见世界共产主义大团结大胜利的那天呢。
但是听着同一个国家里,另一个地区的同胞说着另一中国生活。忽然之间张祥又觉得共产主义大胜利似乎又距离自己很远。
张祥看了看四周那些带着红领巾的孩子。他们精神饱满,面色红润。而在另一个地方,还有一群和他们一样大的孩子正穿着破衣烂衫的在田里埋头干活。就为了能多挣一口吃的。
莫名的张祥想到了老北京的一句很讽刺的老话:哪怕是条狗,它也要托生在北京城呢。
是啊,就是一条狗也要托生在北京城呢。因为北京要是活不下去,其他地方更活不下去呢。但是北京好了,其他地方也能和北京一样好吗?
靠在栏杆上,张祥的烟一根接着一根,就连张寿完成了飞行,兴奋的来到他身边时,张祥还有些走神。
不过看着自己的孩子,张祥还是露出了笑容。
不过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没有人知道。道
而那些来参观的少男少女们则是扯开了嗓子对着这些飞行学员们大声的喊道:“解放军叔叔好帅啊!”
呵,这一声声的好帅,谁都要迷糊了。看看张寿他们吧,一个个的嘴角都要咧到耳根子了。
更不要说那些孩子们还带来了各种小零食糖果,还有家里做的各种点心什么的。
他们分享给军营里的解放军叔叔们,大家可都开心极了。就连回去要写的观后感好像都变得容易了起来呢。
第八十章 苏月
【小苏你好,我今天很开心。真的很开心,因为今天老师安排了我们去军营参观。我真的亲眼看到了飞机。】
【你知道战斗机的划分吗,我去了军营才知道原来不光有战斗机和轰炸机,还有战斗机和轰炸机的集合体,叫歼轰机。还有好大好大的运输机,目测有好几十米。】
【还有还有,军队的食堂真好吃。比我妈妈做的饭还好。还有大排骨吃呢!】
【可以近距离的触摸飞机,还让我们坐到一台老飞机的驾驶舱里感受一下飞行的感觉呢。】
【对了,对了,我还带了花生糖和芝麻饼去军营里分给了那些解放军叔叔。他们都夸这些东西好吃,在军营里面吃不到呢。还说我要是下次还去,记得多带一点呢。】
【分享完我最近的故事了,小苏你最近好吗。你有快两个月没有给我回信呢。你上次说你考了全年级第一,我恭喜你啊。我没你这么好的学习能力呢。真让人羡慕,我妈说要让我向你学习。如果你有时间的话,请尽快给我回信吧。不管是分享身边的事情,还是讨论学习的事情都可以。等着你的来信
——蒋建国】
贵州黔东南州独山县十五岁的苗族女孩苏月反复看着这封从东南沿海城市寄来的信件。
她的眼神里满是羡慕和渴望。她没有见过真的飞机,只在学校课本教材里看过它的图片。
她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歼机机、轰炸机。她知道那些都是很不得了的东西。是老师说的,新中国最发达最先进的科技。
是她在这个独山县小县城里看不见的东西。
这里还没通火车,只有一天两班的大巴车和其他地方相连。
这里贫穷,这里落后。这里看不见中国最先进的战斗机,运输机。这里看不到火车。
很多人连收音机都买不起。因为整个县里都没什么产业,大多数人还是地里刨食混口饭吃。
就像是张祥就笑呵呵的对着桂花说道:“你看,这些孩子还真的是好玩。刚刚一个小孩叫我爷爷呢。”
桂花也是满脸宠爱的看着一群小学生排队队牵手手的从自己面前走过。同时说道:“哎,咱们都要退休了,这一天到晚的闲的没事。原来我在街道上班,每天各种鸡毛蒜皮嫌烦人。现在没得那些鸡毛蒜皮,我浑身难受,你说我这人是不是贱呐。有退休工资拿,不用干活还不舒服。”
张祥道:“等我退休了,我也不知道干啥啊。我休息的时候和他们下下棋钓钓鱼还挺好。但是要让我以后只能下棋钓鱼,我觉得日子是一点都没活头了。”
“哎,老大都结婚了。这些年了,也没听他和小曹要个孩子。要是有个孩子,咱们带孙子也行啊。”桂花颇为感慨。
“老大和老大媳妇都是大忙人,哪有时间啊。”张祥倒是打了个圆场。
“他们只要生下来,我都能帮着带。养孙子的钱都不用他们出。”桂花是真的太闲了。这话都说出来了。
张祥笑了笑,但是没有搭话,因为没法搭话。
“算了,咱们还是去看表演吧。”张祥只能是转移话题了。
不过还真别说,今天的军营开放日的表演还真的是要精彩的多。
普通的军体拳、刺杀术之类的表演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已经足够精彩了。
毕竟军队里百十人如一人的动作,在什么时代看来都是震撼的。再加上他们整齐划一的呐喊声。那就更加的有魄力了。
不过真正让人能觉得震撼的还是要说飞行表演了。
而给大家表演的,正是那些飞行学员们。
初教六教练机上,张寿深呼吸了一口。虽然这不是他第一次开飞机上天了。但现在的紧张感完全不逊色于自己第一次上天是那种紧促感。
那种呼吸不过来的感觉。压在他的心里头有些难受。
“张寿,怎么样。我看你脸色有些不对。”坐在教练位的教练看着张寿的表情,他宽慰道:“深呼吸,你平时飞的很好。今天要给父母汇报你的成果了。你看看观礼台上那些孩子,他们可都是把你当偶像呢。”
“现在可不是你打退堂鼓的时候。”教练这个时候可不会说【你不舒服就先回去】这样的话。
而张寿也是点点头:“我知道,教练。没事,刚刚心跳有点快,现在好了。我没事的。”
“好,今天我相信你,你主飞。没有你救不回来的错误,我不会插手。你只要展现自己平时的训练结果就好了。”
初教六,这款螺旋桨教练机当真是经久不衰的经典。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中国飞行员。
歼—6、歼—7、歼—8,很多飞行员都是在这个型号的教练机上训练出自己的飞行技艺的。
乃至于好几十年后,这款飞机还在生产。不仅仅是在中国民用市场成为很受欢迎的教练机。同时也远销海外,成为许多小国培训飞行员的首选。
当引擎开始轰鸣,十六架初教六教练机在跑道末尾排队站齐。
当场站指挥塔传来指令:“一切正常,批准起飞。”
作为排头兵的张寿操纵着初教六开始在跑道上加速。
嗡嗡嗡的引擎与螺旋桨转动声响彻场站。
蒋建国那样的少年们捂着耳朵,双眼有神的盯着那蓝色涂装的初教六飞机。
看着它在跑道上奔驰,速度越来越快。当引导轮一点点的离开地面,那些孩子们欢呼雀跃着:“飞起来了!真的飞起来了!”
“好帅啊!”
“真的飞起来了!我长大了也要当飞行员!”一名身穿儿童版型陆军军服脚上还穿着解放鞋的少年大声的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而张祥和桂花知道第一个起飞的是他们的孩子张寿。因为张寿之前已经告诉了他们,自己飞机的编号。
所以一直等着飞机起飞了,老俩口的双手都还紧紧的握着呢。他们可不是单纯的觉得孩子很帅,更重要的事担心孩子的安全。
而排在张寿后面起飞的则是张达,这个来自贵州山区的孩子。
当他的飞机飞上天空的时候,他的父母已经站了起来。两个才四十岁的中年人看起来和五十来岁的张祥和桂花一样老了。他们已经有些浑浊的眼睛流出了大颗大颗的泪水。
“娃子真的飞起来了。娃他娘,他没骗我们呐!”老父亲双目全是泪。
而老母亲则是一边笑着,一边哭着,她擦着眼泪:“儿出息了。咱们家的猪、驴没有白卖啊。当家的,你那些年起早贪黑还给人打短工换粮食,换钱的苦没白吃啊!儿成材了啊!”
这俩老夫妻双手紧紧的窝在一起,两人都快哭成泪人了。
张祥和桂花夫妻两人忍不住看着这俩口子。看着他们才四十岁就已经被摧残了更老了十岁的模样,张祥和桂花眼神中都是不忍。
第七十九章 所思所想
当十六架初教六教练机在天空中飞舞的时候,地面上的人群都爆发出了一阵阵的掌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观看飞行表演,甚至于说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观看飞机。
哪怕初教六的时速不过只有三百公里每小时,压根算不上什么速度快的飞机。就是在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天空,它的速度也都是老爷车一样慢。
但是这不改变普通人的激动。毕竟看的少啊,就是元时空的几十年后,全中国还有十亿人没有坐过飞机呢。
不过张寿的父母对张达的父母到是多了一份关切,因为这对夫妻说的话是让张祥和桂花有些动容了。
当时在大巴车上,这对夫妻就坐在张祥他们旁边的座位上。这两人怯怯的,在大巴车上其他人都谈天说地,说着自家孩子如何如何的时候,这俩人一直是一言不发的。
所以其他的父母大概齐都通传了姓名,这对父母却是大家都不熟。
张祥忍不住上前对着那对默默流泪的贵州夫妻开口道:“老弟,弟妹。你们应该都比我年少些,我托大这么叫你们。你们哭啥啊,孩子在天上飞的多好啊。你们要高兴啊,为了孩子的成就高兴啊。不要等会儿孩子下来了,看见父母哭成泪人了,他等会儿哭还是不哭啊。”
张达的父母听到这话之后,纷纷点头,然后用手掌擦拭着自己的眼泪。
“老哥,你说的对,要高兴要高兴啊!”
俩夫妻擦干眼泪。
张祥掏出香烟要散给这老弟:“来,老弟抽烟。”
张祥散的是大前门的卷烟。五个孩子都大了,就连最小的张财都读大专了,现在这年代大专的学费是不需要家里出钱的,家里只要负担一点学生的生活费就好了。所以张祥的经济状况好多了。
作为大师傅,又经历了几次工资上调,他现在一个月能拿到八九十小一百块的工资了。现在抽的烟也好了,出于健康考虑桂花和孩子们都不允许他抽那种没过滤嘴的卷烟了。
这大前门是带过滤嘴的。一包要三毛钱。比没有过滤嘴的大前门贵了一毛钱。
这老弟看着带过滤嘴的烟,连连摆手:“大哥,我……还是不抽了,不抽了。”
“啊。你不会抽烟啊。”
“不……也不是,你这烟太贵了。我抽的都是自家的卷烟。”
“嗨,老弟抽烟就抽,跟我客气啥。咱们孩子是战友,咱们也就是兄弟。”
张祥不由分说的将烟递到人手上,并且划着一根火柴给两人点上。
这年头男人之间的熟络往往就是从一根烟一杯酒开始的。
这下张祥也就和这对夫妻熟络了起来。男的名叫张顺,女的叫李英。都是在贵州土里刨食的农民。
一根烟下去,张顺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我们是在村里的大队干活。不过我们那边地少,就算是分了地,又集中干活。一年也打不了多少粮食。”
“家里养了猪,每次打猪草都是我婆娘走十里的山路去打的。我除了种田,平时还给人做木匠。我能打个家具,也能换些粮食和钱。”
“要不然我也供不起张达读完小学去读中学了。我们那村里好多孩子连小学都没读完就下地干活了。”张顺说道这里颇为感慨。
张祥疑问:“等等,不是九年义务教育吗?现在国家不都在推行这个吗?小学都不读完,这行吗?”
张顺抽着烟,眼神有些惆怅:“说是这说,上学不要钱。就交个课本费。可是课本费也是钱啊,一个学期五六块钱。有人舍不得。再说了,孩子十岁了还去上学,光是饭钱就是一笔不少的开销。这个年纪的孩子都能下地当半个劳动力了。至少要把自己的口粮挣出来啊。”
“我们村,和张达一起读书的孩子当时有三十个。就张达一个人读到了初中。当时全村都说我傻,花钱给他读书干啥。当时我也觉得我傻,给他读书干啥。就该让他跟我学木匠的。后来是他拿刀架在脖子上,说不让他读书他就去死。这才让他读书的。”
“其实在我们村里,小孩不读书是常事,读书才是少事。女的就更加不读书了。要不是大队长拦着,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十八岁后才能嫁人。有的女的十五六就要嫁人了。”
张祥听着张顺这么絮絮叨叨的聊着他们贵州山区里的事情,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但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
这些年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发展很快。快到张祥都觉得自己这辈子死前可能可以看见世界共产主义大团结大胜利的那天呢。
但是听着同一个国家里,另一个地区的同胞说着另一中国生活。忽然之间张祥又觉得共产主义大胜利似乎又距离自己很远。
张祥看了看四周那些带着红领巾的孩子。他们精神饱满,面色红润。而在另一个地方,还有一群和他们一样大的孩子正穿着破衣烂衫的在田里埋头干活。就为了能多挣一口吃的。
莫名的张祥想到了老北京的一句很讽刺的老话:哪怕是条狗,它也要托生在北京城呢。
是啊,就是一条狗也要托生在北京城呢。因为北京要是活不下去,其他地方更活不下去呢。但是北京好了,其他地方也能和北京一样好吗?
靠在栏杆上,张祥的烟一根接着一根,就连张寿完成了飞行,兴奋的来到他身边时,张祥还有些走神。
不过看着自己的孩子,张祥还是露出了笑容。
不过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没有人知道。道
而那些来参观的少男少女们则是扯开了嗓子对着这些飞行学员们大声的喊道:“解放军叔叔好帅啊!”
呵,这一声声的好帅,谁都要迷糊了。看看张寿他们吧,一个个的嘴角都要咧到耳根子了。
更不要说那些孩子们还带来了各种小零食糖果,还有家里做的各种点心什么的。
他们分享给军营里的解放军叔叔们,大家可都开心极了。就连回去要写的观后感好像都变得容易了起来呢。
第八十章 苏月
【小苏你好,我今天很开心。真的很开心,因为今天老师安排了我们去军营参观。我真的亲眼看到了飞机。】
【你知道战斗机的划分吗,我去了军营才知道原来不光有战斗机和轰炸机,还有战斗机和轰炸机的集合体,叫歼轰机。还有好大好大的运输机,目测有好几十米。】
【还有还有,军队的食堂真好吃。比我妈妈做的饭还好。还有大排骨吃呢!】
【可以近距离的触摸飞机,还让我们坐到一台老飞机的驾驶舱里感受一下飞行的感觉呢。】
【对了,对了,我还带了花生糖和芝麻饼去军营里分给了那些解放军叔叔。他们都夸这些东西好吃,在军营里面吃不到呢。还说我要是下次还去,记得多带一点呢。】
【分享完我最近的故事了,小苏你最近好吗。你有快两个月没有给我回信呢。你上次说你考了全年级第一,我恭喜你啊。我没你这么好的学习能力呢。真让人羡慕,我妈说要让我向你学习。如果你有时间的话,请尽快给我回信吧。不管是分享身边的事情,还是讨论学习的事情都可以。等着你的来信
——蒋建国】
贵州黔东南州独山县十五岁的苗族女孩苏月反复看着这封从东南沿海城市寄来的信件。
她的眼神里满是羡慕和渴望。她没有见过真的飞机,只在学校课本教材里看过它的图片。
她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歼机机、轰炸机。她知道那些都是很不得了的东西。是老师说的,新中国最发达最先进的科技。
是她在这个独山县小县城里看不见的东西。
这里还没通火车,只有一天两班的大巴车和其他地方相连。
这里贫穷,这里落后。这里看不见中国最先进的战斗机,运输机。这里看不到火车。
很多人连收音机都买不起。因为整个县里都没什么产业,大多数人还是地里刨食混口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