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277节
  张海的话还没说完,就有一名女生打断他。
  女生叫李梅,是这群南洋子弟中唯三的女生之一。她开口道:“虽然说中国确实是没有英国、法国这些老牌国家发达。但是你不觉得新中国的民众脸上都带着自信的笑容吗?”李梅说的没错。
  想当初李锐刚刚在1950年初来到北京的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
  李锐从北京市民的脸上并没有看见多少自信昂扬的笑容。
  这和自己从前在网络上看到的年代小说完全不一样。
  很多年代小说总喜欢一写到这个年代,那就是人人都自信,人人都昂扬。
  虽然穷但是大家都带着幸福的笑容等等。
  实际上1950年李锐刚来北京的时候,从市民们的脸上看见的更多的是麻木。
  是对生活的麻木,对未来的迷惘。但是一年多的时间,李锐带着他的网咖给新中国开了大量的外挂。
  从技术到文化,能开的尽可能都开了。
  现如今的中国发展速度要比历史上的要好得多。
  光说李锐搞的食品和医药两条外汇线给中国带来的好处就很多了。
  历史上中,中国和苏联在谈156援助计划。
  但是很多东西苏联并不是很快就给的。
  这其中苏联自然有自己的考量。但是对于新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争分夺秒才是主题。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中国人要感谢历史上中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但也要知道这些援助中国拿的并不轻松。
  这事情需要分开来看,不能混为一谈非黑即白。
  而现在中国依靠技术转让、医药产业、副食品深加工等总总手段,从苏联、从辉瑞手上捞取的外汇数量已经非常可观了。
  别看苏联和美国现在对抗,但是你要拿美元和苏联人做生意,他们其实是很开心的。
  大量的外汇带来的就是中国市场的活跃,工厂有更多的订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只要愿意干活,那么这年头就能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按照老百姓说的话,那就是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很多时候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看不到头的贫穷。
  人民有出路,生活有奔头,那么自然是大多数人的脸上都开始出现昂扬向上的笑容了。
  李梅说道:“这种笑容,这种自信是我们在大马很少看见的。不管是华工还是马来工,大家其实都很麻木。”
  “我在一路上研读了工作人员大哥送我的《社会主义解析》,这本书是毛主席在去年写的。
  写的很直白,里面明确的说明了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实现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后我们该怎么实现共产主义等等都写了。”
  李梅所说的这本《社会主义解析》是毛主席在去年年底写的并且出版的一本书。
  因为翻看了大量的历史上材料后,毛主席深思熟虑许久,觉得自己必须要用一种更加浅显直白的方式教会大家什么是社会主义。
  原本的马克思《资本论》并不是不好,而是过于枯燥无味,大多数人耐不住性子读下去。
  毛主席不管在忙,每天也会抽一两个小时出来精炼《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中的精华。
  在不扭曲原作思想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用更浅显直白的方式教会大家为什么要这么做。
  李梅看的就是这本书,她看完之后非常赞同毛主席的各种观点。
  并且短短几天的时间就将这里面许多的内容奉为人生信条。
  “我们马来华人也在被压榨。有殖民的白人,也有掌握了权利的土人。我们华人之间也在互相压榨。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李梅如此说道。"“我从前觉得这些都是社会常态,天下间理应如此。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可以跳出这个深坑,不用在这种如同无间地狱的泥潭里来回翻滚。”
  “我们大马华人其实也可以这样。做更公平的生意,不用压榨穷人,给劳工更高的工资。”
  李梅的话音刚落,擅长机械的赵明就开口道:“哪里有你说的那么容易。你真以为南洋政府是一群大善人吗?你给工人多发钱,他们就敢挤着我们,让我们给它们缴纳更多钱!”
  “哎,说来说去还是因为我们没靠山啊。”黄江突然开口道:“如果我们南洋华人有靠山,南洋土著和殖民白人那人敢这样的欺负我们啊!”
  李梅接过话茬:“所以我们才要和新中国搞好关系啊啊!这是我们的祖国,我们可以支援他们发展,他们保护我们安全!”
  “哪有这么容易,新中国连个像样的海军都没有。听说他们海军都是些小舢板,没有海军去不了南洋,怎么搞嘛。”有人丧气到。
  “这话说的太绝对了,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也没有啊。”
  “你们吵这些都没用,与其关心中国有没有海军,还不如看看他们能不能把东北门口给守住。要是美军打过来了,那就什么都没戏了。”
  一群南洋子弟对新中国的讨论持续了很久,一直说道半夜。
  大家都一致认为,新中国应该是比自己父辈们口中所说的民国要好。
  而关于这些南洋子弟的去处。实际上中央早就有了安排和决定。让他们进厂去直接当技工,那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
  因为这些南洋子弟虽然有不少人家中条件比较好,在南洋甚至开厂办公司,但是他们本身却没有脱产。
  这算是老一辈华商的传统。不让子弟直接做甩手掌柜,可以让他们懂得挣钱的辛苦。
  而且这年头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与后世那种老板和员工之间彻底是资本家和雇佣关系还是有所不同的。
  传统中国商业中的老板与员工的关系。
  更像是封建时代家生子的关系。这种关系自然是谈不上多么的先进。
  但是在中华文化这种传统的人情社会中却比没有任何保障的纯雇佣关系要来的稍微好一点。
  这种关系算不上老板需要为员工管理好生老病死。
  他们更像是之后日本企业会推出的所谓终身雇佣制。
  老一辈的中国商业之中的雇佣关系大抵上便是如此。
  员工的忠诚度一般来说都相对很高。老板也不能够太不做人。后世电视剧《闯关东》里面就有对这样劳动关系的表现。
  而在这样的劳动关系中,南洋子弟想要接父辈的班,那么他们所需要做的事情就很多。
  大家基本上都在奉行不经历基层的苦,接不过家大业大的班。
  所以这群南洋子弟们一个两个别看都是少爷出身。
  但是很多人学习的东西,可不光光仅仅是学校里的理论,更多的时候也在工厂在田地间进行过实践。
  而且他们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远比普通工人要高的多。
  如果今天只是把他们安排进某一个工厂进行工作,或者说在工厂里当个技工组长,那么对整个中国来说,其实用处并不是很大。
  中国缺的是一两个技工吗?明显不是啊,中国缺的是成千上万,甚至是上百万熟练的产业工人。
  所以早在去年的时候,李锐就和中央里面负责相关事宜的大佬谈过。
  希望在中国建立大量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说起来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也就所谓的技工学校,这种事情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又好像中国迟早都会搞一样。
  但实际上李锐可是很清楚,中国的职业技术培训从开始到兴盛,再到衰落,再到被人鄙视。
  期间几十年的时间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规化。
  早年间的职业技术培训是怎么搞起来的?
  一般都是一些大型的工厂进行牵头。有他们自己厂里的师傅,搞一个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然后面向的范围主要就是工厂子弟。
  让工厂子弟学习老师傅的技术后再进工厂里上班。
  这一个方向听上去好像不错。
  但实际上从一开始这种职业技术培训在路子上就歪掉了。
  因为对很多厂子弟来说,在这些职业技术学校里面学得好或者不好,其实都无所谓。
  反正最后大概率都是能进工厂上班的。
  所以学得好和不好,仅仅指关系他们分配到什么科室去工作,但是并不影响他们有一份铁饭碗。
  再加上工厂里面的师傅所组织起来的职业技术培训。
  其内容其实是非常狭窄的。
  因为很多老一辈的师傅并没有接受过一个相对系统化的职业教育。
  对很多技术,他们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而要是让大学里面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进行培训的话。
  那么他们又缺乏足够的实际工厂生产经验,教出来的人又变成只会理论,不懂实践。
  所以中专这种教育在经历过包分配年代最辉煌的时期过后。
  进入到自谋职业的社会进程中,立刻便被社会所抛弃。中专和中国的职业教育,说的难听一点变成了一个专门收废品的地方。
  只有那些认为孩子已经废了,没有出路的父母才会把自己的小孩交到职业教育体系当中。
  而这造成的结果就是中国的职业教育越发的糟糕,生源越来越差,教出来的学生越来越差。
  同时又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生源和师资力量的不足,造成了学校教授的内容与实践生产严重脱节。
  最后的结果就是教出来的学生学了三年,不管努力还是不努力,用心还是不用心。
  反正学出来的技术到工厂里什么用都没有。
  而与之相比,最荒诞的事情莫过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
  中国有无数的产业工人,但是却没有几个让产业工人能好好学习技术的地方。
  中国有数千万上亿的产业工人。
  但是中国居然没有几所能够说出姓名让人竖起大拇指的职业教育学校。
  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产业想要健康发展简直就是开玩笑。
  真正深入过中国产业制造第一线的人,就会明白中国的产业制造到底是在搞什么东西。
  本质上就是所有人都在糊弄。工人在糊弄老板,老板在糊弄客户,客户看在低价低成本的面子上,又拿着不良的产品去糊弄买家。
  这样一个可怕的闭环造成了中国产业莫说升级了。
  就连一些很普通,技术吃的很透的东西都造的不够好。李锐可是参加过社会活动实践的。
  就单单以他所参加的社会活动实践所见到的东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