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242节
“平壤已经岌岌可危了,朝鲜方面已经不断的在退了。这个沃克打仗和麦克阿瑟风格完全不一样,他就喜欢一板一眼的打呆仗。可偏偏这种打呆仗的美国将军我们最难对付。”
冯石也无可奈何的叹息道。
麦克阿瑟被刺杀这件事引发的后果有好有不好。
好处是中国志愿军入朝时间推迟了,没有在1950年最严酷的冬季进入朝鲜,从而引发大量的冻死士兵的事件。
坏处则是指挥官换成了沃克。
如果说麦克阿瑟打仗有时候还有天马行空,兵行险招的情况。那么沃克则是一板一眼的打呆仗。
就是用优势兵力优势火力围住对方,然后一顿炸。再接着就是占领。这样打仗的坏处就是进攻速度很慢,没有速胜的可能,因为每一处阵地几乎都要夺。
但是好处是这样打仗,基本不给朝鲜反击的机会。打呆仗也看是谁打,如果朝鲜打美国这么来,那就是找死。
但是美国这么打朝鲜,仗着兵力和武器的绝对优势,则不显得那么呆了。
反而可以套用《孙子兵法》中的那句“以堂堂之兵,击惶惶之敌”。“按照这么个打法,最后到四月底,朝鲜就要丢失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到时候怕是我们不参战都不行了。”
“但是沃克这样的打法太讨厌了,他没有留给我们足够多的穿插空间了。”冯石很郁闷。
作为一个将军,他去不了朝鲜前线。但是他始终在关注朝鲜前线,每天自己看战报还会做兵棋推演。
得出的结论就是不好打。李锐并不懂军事,他只能是尽可能的为将军们提供资料。
具体作战他管不了,也没法管。这个只能交给彭德怀头疼了。
彭德怀能在历史上中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打下这个立国之战,这一次虽然换了统帅,战争难度有所增加。
但是相应的,中国这边的情况也好了许多。
中国在这个时空中拥有更好的装备了,也躲过了1950年的低温。相比较而言,反而是美军比较惨,1950年的严寒夺走了美军数百人的生命,上千人出现严重冻伤。
韩国军队就更惨,他们没有美军的物资保障。
所以经常是整个队伍整个队伍的出现冻伤。
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志愿军在这个时空中取得的优势应该是比面对的劣势更多的。
李锐选择相信彭德怀,而他自己则还有其他的事情继续做。
虽然说美国人在用新闻的方式来转移话题。
但是这话题是你们相转移就转移的吗?
李锐存了好久的大杀器被他释放了出来。
那就是关于被俘虏的美军飞行员的改造的纪录片,李锐终于剪辑完成。
并且送到苏联,让苏联播放了。与此同时,因为麦卡锡正在面临质询,李锐认为麦卡锡的时代估计要提前结束。
但是美国的反共运动却还方兴未艾。相反,因为战俘事件和后续自己要播放的纪录片一定会把美国的反共火焰推到另一个高度。
因为精英阶级们真的害怕了。
所以他们必然会推选出一个人来作为代表。
也许一个更加反动的“麦卡锡”即将踏上舞台。
这对于美国人民来说也许是不幸的。
但是对于整个世界的共产事业却可能是幸运的。
同时,经过几次在东德的影片放映让李锐明白了一件事。
那就是在反共反左的浪潮中,整个资本主义阵营的文化产品出现了严重的削弱。
所有的电影和电视全都只剩下了爱情片,任何有深度探讨人性探讨自由,谈到民族解放的故事都不能播出。
至于反应实际的就更不能有了。太容易被贴上亲共的标签了。
西方世界文化产品的匮乏对于李锐来说是一个好机会。
因为这正是自己带领着中国文化产品攻城略地的好机会。
不仅仅是要占领社会主义阵营的地盘,更是要在资本主义世界埋下一些种子。
而在这种情况下,李锐选择了要套拍两部刘慈欣的科幻作品。
一部名为《赡养上帝》,另一部名为《赡养人类》。这两部小说都是刘慈欣的著名短篇小说。
《赡养上帝》讨论的是人类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是否科技越发达,人类就越无能?
而《赡养人类》则是一部非常激进的短篇小说,刘慈欣在小说中大胆的提出了一个概念“终产者”。
如果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资本的累计,或许有朝一日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终结所有阶级,万千伟力归于一身的“终产者”必将出现。
这本小说的题材和讨论的问题很激进。
但是李锐却认为非常适合这个年代。因为美苏之间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冷战实际上就像是一场大论战,每个国家都在证明自己走的是一个正确的道路。
但是毛主席说过,道路不正确,知识越多越反动。科技也是如此,道路不正确,科技越发展反而越是奴役人民的枷锁。
当李锐做了适当改变的《赡养人类》的剧本交给毛主席看过后,毛主席非常高兴的落下一行字“请尽快拍摄”。
李锐自然也是马不停蹄,虽然《赡养人类》是一部科幻小说。但实际上里面的大科幻场面并不多,所以需要的投资也并不多。
但是其中有很多关于西方人的场景,李锐实在是不想找中国人化妆演外国人,因为那种感觉实在是不像。
就像是美国人化妆拍《龙种》一样,总是怪怪的。而且考虑到这部电影以后的影响,李锐将这部电影的剧本送到了苏联,让苏联的宣传口的扎多罗夫审阅。
扎多罗夫看后兴奋的捏断了一支钢笔。
因为他第一次读这样的好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有冲突有转折,同时有如此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终产者”,好一个“终产者”!
扎多罗夫将剧本故事呈现给了斯大林观看,斯大林看完后抽了五分钟烟,最后写下批示【尽快与中国同志合理将这部电影拍摄出来,一部好的电影抵得上数百名政治讲师!】
于是乎,在李锐的推动一下,一部中苏合拍的《赡养人类》已经被正式通过了。就等着中苏合拍,再创辉煌了!
第二百三十一章 中苏之间的比试
关于拍摄《赡养人类》这部电影,就还这么被提上的议案。虽然说《赡养人类》其中的科幻大场面不多,但也不代表没有。
其中要构建一部分外星高度科技生活的场景。
还有外星球战舰来到地球的画面。至于其他的部分,大多数可以进行实拍。
《赡养人类》这部小说最有意思的两个点在于,第一:刘慈欣在书中创造了一个终产者的概念。
第二:入侵地球的外星人要按照人类最低生活标准给予所有人生活物资。
逼迫的全世界所有的富商政客们不得不进行“财富液化”计划。
这两个概念是非常有意思的,既有科幻中的“科学”“幻想”,同时又不失对社会现实与人文的思考。
科技越发展,富人与穷人的差距越大。在刘慈欣的小说中,当基因编辑和生物智脑以及知识灌输的科技能力被发明出来之后,富人与穷人就彻底成为了两个物种。
科技越发达,世界越赛博朋克。当然,现在赛博朋克的概念还没发明出来。
所谓的赛博朋克指的是高科技低生活质量的世界。
比如说这个世界都已经可以断肢再生,人类都可以去月球开矿了。
但是普通人却连正经的炒菜做饭的食物都吃不起了,只能吃各种半成品。
新鲜食物成为了一种奢侈品。当然,有可能会更过分。
也许是穷人以后只能吃蛋白块和维生素片来补充营养,传统意义上的食物概念可能会从穷人的词典里消失。
不过《赡养人类》自然可以让赛博朋克这个概念更早的出现。
实际上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世界科幻小说进入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怪圈之中。要么过于科,要么过于幻。
这也大抵上是因为冷战的影响吧,不论东西方的科幻作家都受到了影响。
所以除了少数如同阿西莫夫这样的世界级大师外,很多科幻作家写作的书籍质量真的是惨不忍睹。
毕竟科幻不涉政治(或人性或意识形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这个阶段的苏联文学作品,你不能说它是一潭死水,这里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但是在科幻领域,苏联人畅想的还不够。相反,他们在古典文学领域的建树反而更大一些。
这也体现在他们拍摄的电影上。一直到六十年代,苏联才拍摄了一些科幻电影。
其中的特摄水平不错,但是故事情节乏善可陈。
李锐连续几天观看了十几部苏联电影。
如果是拍大型历史剧,那苏联堪称神一般的存在。但是一旦涉及到现实和科幻领域,那真的是相当拉跨。
所以拍摄《赡养人类》这部电影,李锐邀请苏联方面提供一些演员,以及剧组前往苏联取景,苏联也负担一部分拍摄费用等等。
但是李锐要求拍摄的主导权要在中方这边。
真不是李锐瞧不起苏联的导演们,主要是他们真的不会啊!
李锐的这些要求是连同着剧本一起送到苏联的。
对于这些小事,斯大林自然是不可能亲自过问的。
但是下面那些拿到扎罗多夫给的剧本的苏联导演们却对中方的表现的非常不配合。
“剪辑、掌镜、配乐……几乎所有后期工作都由中国完成?”
“开玩笑吧。中国人刚拍了两部电影,就觉得自己什么都行了?”“这是把我们当成小工了?”有人在不满。
这个时候的苏联,也是有作家协会、影视协会等类似的组织。
拍电影这事儿也是如此,苏联也有专门的电影协会。管理导演、演员、编剧等等。
1950年,在苏联第一卖座的电影是什么?
答:《地下交通站》。是的,一个低成本轻喜剧,堪称是一部加长版小品的电影,在苏联大获成功。
连续上映三个月,依旧是场场爆满。卖座程度远超《大决战》系列,也远超苏联自己去年拍摄的各大电影。
犹记得这部电影刚刚在苏联上映的时候,就有苏联的影评家在报纸上发评论写到:
“一个抗日喜剧,没有什么内涵,只有搞笑搞笑再搞笑,看不到思想的光辉,沉闷的我快睡着了。”
抱有这样想法的影评人不少,还有导演协会的一群导演也觉得这电影拍的其烂无比。
因为基本没有什么色彩、机位、运镜的运用。
冯石也无可奈何的叹息道。
麦克阿瑟被刺杀这件事引发的后果有好有不好。
好处是中国志愿军入朝时间推迟了,没有在1950年最严酷的冬季进入朝鲜,从而引发大量的冻死士兵的事件。
坏处则是指挥官换成了沃克。
如果说麦克阿瑟打仗有时候还有天马行空,兵行险招的情况。那么沃克则是一板一眼的打呆仗。
就是用优势兵力优势火力围住对方,然后一顿炸。再接着就是占领。这样打仗的坏处就是进攻速度很慢,没有速胜的可能,因为每一处阵地几乎都要夺。
但是好处是这样打仗,基本不给朝鲜反击的机会。打呆仗也看是谁打,如果朝鲜打美国这么来,那就是找死。
但是美国这么打朝鲜,仗着兵力和武器的绝对优势,则不显得那么呆了。
反而可以套用《孙子兵法》中的那句“以堂堂之兵,击惶惶之敌”。“按照这么个打法,最后到四月底,朝鲜就要丢失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到时候怕是我们不参战都不行了。”
“但是沃克这样的打法太讨厌了,他没有留给我们足够多的穿插空间了。”冯石很郁闷。
作为一个将军,他去不了朝鲜前线。但是他始终在关注朝鲜前线,每天自己看战报还会做兵棋推演。
得出的结论就是不好打。李锐并不懂军事,他只能是尽可能的为将军们提供资料。
具体作战他管不了,也没法管。这个只能交给彭德怀头疼了。
彭德怀能在历史上中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打下这个立国之战,这一次虽然换了统帅,战争难度有所增加。
但是相应的,中国这边的情况也好了许多。
中国在这个时空中拥有更好的装备了,也躲过了1950年的低温。相比较而言,反而是美军比较惨,1950年的严寒夺走了美军数百人的生命,上千人出现严重冻伤。
韩国军队就更惨,他们没有美军的物资保障。
所以经常是整个队伍整个队伍的出现冻伤。
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志愿军在这个时空中取得的优势应该是比面对的劣势更多的。
李锐选择相信彭德怀,而他自己则还有其他的事情继续做。
虽然说美国人在用新闻的方式来转移话题。
但是这话题是你们相转移就转移的吗?
李锐存了好久的大杀器被他释放了出来。
那就是关于被俘虏的美军飞行员的改造的纪录片,李锐终于剪辑完成。
并且送到苏联,让苏联播放了。与此同时,因为麦卡锡正在面临质询,李锐认为麦卡锡的时代估计要提前结束。
但是美国的反共运动却还方兴未艾。相反,因为战俘事件和后续自己要播放的纪录片一定会把美国的反共火焰推到另一个高度。
因为精英阶级们真的害怕了。
所以他们必然会推选出一个人来作为代表。
也许一个更加反动的“麦卡锡”即将踏上舞台。
这对于美国人民来说也许是不幸的。
但是对于整个世界的共产事业却可能是幸运的。
同时,经过几次在东德的影片放映让李锐明白了一件事。
那就是在反共反左的浪潮中,整个资本主义阵营的文化产品出现了严重的削弱。
所有的电影和电视全都只剩下了爱情片,任何有深度探讨人性探讨自由,谈到民族解放的故事都不能播出。
至于反应实际的就更不能有了。太容易被贴上亲共的标签了。
西方世界文化产品的匮乏对于李锐来说是一个好机会。
因为这正是自己带领着中国文化产品攻城略地的好机会。
不仅仅是要占领社会主义阵营的地盘,更是要在资本主义世界埋下一些种子。
而在这种情况下,李锐选择了要套拍两部刘慈欣的科幻作品。
一部名为《赡养上帝》,另一部名为《赡养人类》。这两部小说都是刘慈欣的著名短篇小说。
《赡养上帝》讨论的是人类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是否科技越发达,人类就越无能?
而《赡养人类》则是一部非常激进的短篇小说,刘慈欣在小说中大胆的提出了一个概念“终产者”。
如果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资本的累计,或许有朝一日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终结所有阶级,万千伟力归于一身的“终产者”必将出现。
这本小说的题材和讨论的问题很激进。
但是李锐却认为非常适合这个年代。因为美苏之间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冷战实际上就像是一场大论战,每个国家都在证明自己走的是一个正确的道路。
但是毛主席说过,道路不正确,知识越多越反动。科技也是如此,道路不正确,科技越发展反而越是奴役人民的枷锁。
当李锐做了适当改变的《赡养人类》的剧本交给毛主席看过后,毛主席非常高兴的落下一行字“请尽快拍摄”。
李锐自然也是马不停蹄,虽然《赡养人类》是一部科幻小说。但实际上里面的大科幻场面并不多,所以需要的投资也并不多。
但是其中有很多关于西方人的场景,李锐实在是不想找中国人化妆演外国人,因为那种感觉实在是不像。
就像是美国人化妆拍《龙种》一样,总是怪怪的。而且考虑到这部电影以后的影响,李锐将这部电影的剧本送到了苏联,让苏联的宣传口的扎多罗夫审阅。
扎多罗夫看后兴奋的捏断了一支钢笔。
因为他第一次读这样的好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有冲突有转折,同时有如此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终产者”,好一个“终产者”!
扎多罗夫将剧本故事呈现给了斯大林观看,斯大林看完后抽了五分钟烟,最后写下批示【尽快与中国同志合理将这部电影拍摄出来,一部好的电影抵得上数百名政治讲师!】
于是乎,在李锐的推动一下,一部中苏合拍的《赡养人类》已经被正式通过了。就等着中苏合拍,再创辉煌了!
第二百三十一章 中苏之间的比试
关于拍摄《赡养人类》这部电影,就还这么被提上的议案。虽然说《赡养人类》其中的科幻大场面不多,但也不代表没有。
其中要构建一部分外星高度科技生活的场景。
还有外星球战舰来到地球的画面。至于其他的部分,大多数可以进行实拍。
《赡养人类》这部小说最有意思的两个点在于,第一:刘慈欣在书中创造了一个终产者的概念。
第二:入侵地球的外星人要按照人类最低生活标准给予所有人生活物资。
逼迫的全世界所有的富商政客们不得不进行“财富液化”计划。
这两个概念是非常有意思的,既有科幻中的“科学”“幻想”,同时又不失对社会现实与人文的思考。
科技越发展,富人与穷人的差距越大。在刘慈欣的小说中,当基因编辑和生物智脑以及知识灌输的科技能力被发明出来之后,富人与穷人就彻底成为了两个物种。
科技越发达,世界越赛博朋克。当然,现在赛博朋克的概念还没发明出来。
所谓的赛博朋克指的是高科技低生活质量的世界。
比如说这个世界都已经可以断肢再生,人类都可以去月球开矿了。
但是普通人却连正经的炒菜做饭的食物都吃不起了,只能吃各种半成品。
新鲜食物成为了一种奢侈品。当然,有可能会更过分。
也许是穷人以后只能吃蛋白块和维生素片来补充营养,传统意义上的食物概念可能会从穷人的词典里消失。
不过《赡养人类》自然可以让赛博朋克这个概念更早的出现。
实际上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世界科幻小说进入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怪圈之中。要么过于科,要么过于幻。
这也大抵上是因为冷战的影响吧,不论东西方的科幻作家都受到了影响。
所以除了少数如同阿西莫夫这样的世界级大师外,很多科幻作家写作的书籍质量真的是惨不忍睹。
毕竟科幻不涉政治(或人性或意识形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这个阶段的苏联文学作品,你不能说它是一潭死水,这里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但是在科幻领域,苏联人畅想的还不够。相反,他们在古典文学领域的建树反而更大一些。
这也体现在他们拍摄的电影上。一直到六十年代,苏联才拍摄了一些科幻电影。
其中的特摄水平不错,但是故事情节乏善可陈。
李锐连续几天观看了十几部苏联电影。
如果是拍大型历史剧,那苏联堪称神一般的存在。但是一旦涉及到现实和科幻领域,那真的是相当拉跨。
所以拍摄《赡养人类》这部电影,李锐邀请苏联方面提供一些演员,以及剧组前往苏联取景,苏联也负担一部分拍摄费用等等。
但是李锐要求拍摄的主导权要在中方这边。
真不是李锐瞧不起苏联的导演们,主要是他们真的不会啊!
李锐的这些要求是连同着剧本一起送到苏联的。
对于这些小事,斯大林自然是不可能亲自过问的。
但是下面那些拿到扎罗多夫给的剧本的苏联导演们却对中方的表现的非常不配合。
“剪辑、掌镜、配乐……几乎所有后期工作都由中国完成?”
“开玩笑吧。中国人刚拍了两部电影,就觉得自己什么都行了?”“这是把我们当成小工了?”有人在不满。
这个时候的苏联,也是有作家协会、影视协会等类似的组织。
拍电影这事儿也是如此,苏联也有专门的电影协会。管理导演、演员、编剧等等。
1950年,在苏联第一卖座的电影是什么?
答:《地下交通站》。是的,一个低成本轻喜剧,堪称是一部加长版小品的电影,在苏联大获成功。
连续上映三个月,依旧是场场爆满。卖座程度远超《大决战》系列,也远超苏联自己去年拍摄的各大电影。
犹记得这部电影刚刚在苏联上映的时候,就有苏联的影评家在报纸上发评论写到:
“一个抗日喜剧,没有什么内涵,只有搞笑搞笑再搞笑,看不到思想的光辉,沉闷的我快睡着了。”
抱有这样想法的影评人不少,还有导演协会的一群导演也觉得这电影拍的其烂无比。
因为基本没有什么色彩、机位、运镜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