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226节
“不不不,那种大酒店吃起来没有什么意思。高档餐厅做的菜永远都是一样的味道。”
海明威连连摇头:“我吃过很多高档餐厅,这辈子已经不怎么想吃高档餐厅了。我更喜欢街头的东西。”
“我在古巴的时候会买街头的咖啡。那种小贩推着小车,用玻璃瓶装满一大瓶的那种。
你要喝,只要给他一个硬币,他就会给你一个小杯子,然后给你倒上一杯。喝完把杯子再还给他。”
小王听到海明威这种说法,他忍不住微微一愣:“咖啡不是很贵吗?为什么海明威先生您说的这种就像是在北平喝大碗茶呢?”
“大碗茶?北平街头的饮料吗?”海明威摸了摸自己的大胡子笑着说:“咖啡也许在中国很贵,你们这大概没有出产。但是在古巴,它的地位或许就和你们的大碗茶一样。”
“高档咖啡厅里的咖啡也许会好喝,但是街头小贩玻璃瓶装满一瓶的咖啡也有它的滋味。就像我在古巴海边还会吃一种简单的食物。”
“有渔民就在海边钓鱼,钓到鱼就放在海水里养着。你要吃的话直接点,他帮你把鱼杀了,在海水里洗一洗,然后挤上柠檬汁和辣酱就可以吃了。”
小王听到这种吃法,他全身汗毛都差点竖起来:“生吃鱼虾啊!这……能吃吗?”
“哈哈哈!你这是少见多怪了,我敢肯定你们中国也有生吃鱼虾的地方,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不然你就不会这么惊讶了。”
海明威被小王那种全身打了一个激灵的神态给逗笑了。
小王想了想:“好像也是,听说南方也有生吃鱼虾的。不过我受不了……”
和海明威聊了几句之后,小王也就没有想着带这位大作家去北京最好的馆子吃饭的想法了。
一开始想带海明威去那些高级馆子吃饭,是想着招待客人不能太差对吧,毕竟外交也是国家体面的表现。
第二则是想着,要是海明威真的吃路边摊吃坏肚子进了医院,那该怎么办啊。
自己不得倒大霉?但是听了海明威的自述,小王发现这个男人的肠胃可能和他的相貌一样的刚强。
于是两人最后找了一个街边的二荤铺小店。
小店从掌柜到活计都纳了闷了,怎么还能有外国人来他们的小店吃饭?
从前北京外国人多的时候,那些外国人也都是在东交民巷那边待着啊。
吃饭也是去各大酒楼。
二荤铺也是洋人能来的地方?
“这位……同志,您这是……”掌柜的摸不清路数,只能上前问小王。
小王倒是直说了:“这位是一名外国作家,来我们中国采风的。你们别管了,炒两个拿手的小菜上来就行了。”
海明威大概能猜到他们再说什么,于是他提醒道:“酒。”
小王于是到:“有汾酒吗?”
“有。”“打二两吧。”二荤铺的小店不大,拢共就七张桌子。
坐满了最多也就三十个人。这时候刚好是饭点,这小店里开始上客了。
不到十几分钟,店里还就坐满了。由此可见,这家小店的味道应该是不错的。
而且价钱也应该很实惠。因为来吃饭的人什么人都有。有刚刚发了工资,哥几个出来搓一顿的搬运工人。
也有干四轮马车在城里拉活的车夫们。
还有国营工厂里上班的工人,以及带着妻儿出来打打牙祭的中学老师。
这群人对于出现在这的海明威都感到稀奇,都忍不住多看两眼。
吃二荤铺的外国人?第一次见啊!作为一名美国人却在法国巴黎外围组织了一群法国人打游击战,还和当地法国人打成一片的社牛,海明威非常自然的和那些好奇他的人打招呼。
菜还没上来,海明威就拿着汾酒开始和这些人开始聊天。
小王也不得不开始为他翻译。“为什么北京城外还有驼队呢。我看见有骆驼背着货物进来。”
“嗨,你这外国人不懂了吧。咱们中国铁路和公路运输不够。有的地方汽车过不去,还是骆驼好使。
你看北平那火车站,还有昌平那儿的。最后要进城,汽车不够,我们这些赶大车的也要去送货。”
“哦。原来这样。你们赶一车多少钱呢?”
“三五块钱吧。不过要自己喂马修车,也挣不了许多。”
“你这外国人还真有意思嘿,我就没看过其他洋人来这吃饭的。”“说你是作家,你叫啥名啊。”
“我?我叫海明威。”海明威举着汾酒和一众人喝了好几杯,他的二两酒早就喝完了。
不过这些力工们也不介意请他喝酒。因为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外国人,大家也都新鲜。
不过力工们喝的自然不会是山西汾酒这么好的酒了,而是北京本地的二锅头,更烈入口也更刺激。
不过海明威倒是来者不拒,威士忌喝的,汾酒喝的,二锅头一样喝的。
只不过他说自己叫海明威之后,那个一直听着这边聊天的中学老师坐不住了。
“您就是海明威先生?真的?!哎呀,我出门怎么没带个本子,您能给我签个名吗?!我最爱读您《永别了,武器》。”
二荤铺里,作为社牛的海明威很快和食客们打成一片。
翻译小王是真的不知道这位居然这么能聊。
他从这些贩夫走卒的嘴里问出了这个国家的一面,从老师的口中知道国家的另一面。
一晚上,海明威喝了半斤酒。但是却没什么醉意,他的酒量是很好的。
不过他来到中国的消息也传开了。北京文化界的人都想要和他见面。但是他们晚了一步,因为海明威第二天睡醒就踏上了前往延安的旅途。
“张医生,张医生。我娃娃昨天晚上开始就喊肚子疼,你赶紧帮我娃娃看看是咋回事吧。”
延安下的一个小村庄里,村民二牛抱着自己七岁的儿子敲开了张金福的门。
现在天才蒙蒙亮,张金福披着衣服搂着稀松的眼睛打开了自家的大门。
“咋回事?”他脑袋还有些晕。
“娃娃疼了一晚上了,半夜开始疼。给喝了热水也不行,暖他肚子也疼。张医生你帮咱看看吧。”
“等等啊,我洗把脸,我现在脑子都是晕的。”张金福弄了点水擦了把脸,冰凉的冷水将他彻底唤醒。
“娃娃给我看看。”“在这呢,张医生。”
“娃,你张嘴。舌头吐出来我看看。你昨晚吃了什么?”“两个馍馍,一碗水。”
“凉的热的?”“凉的。”张医生一边问,一边为孩子检查。
最后张金福说道:“吃坏肚子了,应该是急性肠炎,我开点药。在这吃了,看看效果。”
“好好好,张医生。”张医生从自己的医药柜子里取出一板药圆子,从里面扣除一颗,然后用白纸包好。
再用一根短木棒仔细的敲碎成粉末。最后冲入一小杯水中。“娃娃,一口喝了。”
二牛的儿子拧着眉头一口气把药水喝了,喝完后整个脸都扭曲了:“呸呸呸,好苦啊!”
“良药苦口,你个娃娃懂个啥!”二牛想要抽儿子,但是看着儿子生病了,他又舍不得。
张医生的药下肚,二牛的儿子半个小时后就感觉好多了。
“爹,肚子不疼了嘿!”二牛千恩万谢道:“谢谢张医生,谢谢张医生。这药多少钱呀。”
“两分钱。”张金福道。
“好,好。”二牛从兜里掏出两分钱:“你们赤脚医生来了就好了。以前看病可贵了,我们这些农民哪里看得起啊。”
张金福叮嘱道:“回去不要喝冷水,别吃冷馍馍知道吗。这天这么凉,大人吃了都扛不住,别说小孩了。”
“知道了,知道了。”二牛带着孩子千恩万谢的走了。
这个时候张金福才有空整理自己早上的工作。
他是一名赤脚医生,在1950年六月份被召集起来进行培训的赤脚医生。
从前他就是延安根据地的一名后勤战士,老家就是延安这边的。战争结束了,他在接受赤脚医生培训后就选择回到老家来帮着治病救人了。
是的,张金福的赤脚医生培训时间很短,只有几个月的时间罢了。掌握的医术也很有限,只能治疗一些小毛小病。
但是对广大的乡村农民来说,其实最可怕的就是小毛小病拖成大毛大病。
就像是刚刚二牛孩子的肠胃炎,要是不治,让他一直疼下去。那么很可能会出大问题的。
这年代的人身体体质偏弱,很难依靠自身免疫系统彻底战胜疾病。
张金福是附近三个村子里唯一的一个赤脚医生,附近三个村子加起来一千多号人基本靠他治病。
他住在半山的一个窑洞里,是村民帮着他一起挖的。有两个窑洞,里面一间窑洞是他住的地方。
外面一间窑洞是他给人治病的地方。洗漱穿戴整齐,张金福决定今天在三个村子里做巡回诊疗。
三个村里有几个老年人有慢性病,还有几个孩子得了流感到现在也没好。
他就怕村里人喜欢拖着不来自己这里看。
张金福穿上羊皮袄,扎上防尘土的头巾,背上箩筐,框子里装了一些药和检查的设备。
旭日初升的时候,他迎着金光出门。
阳光铺撒在黄土高原上泛起一阵朦胧而又梦幻的色彩。
海明威坐着吉普车举着照相机将着梦幻的色彩记录了下来。
“我们快到了吗?”海明威问着随行的翻译小王。
小王点点头:“应该快到了。地方上的同志说,就在那儿。”
顺着小王手指的方向,海明威见到半山坡上一人沐浴在金光中。
突然一声浑厚嘹亮穿破天际的信天游回荡在山间。【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一杆杆枪……】
海明威举起相机,远远的拍着。一个身穿羊皮袄子,打扮的与当地农民没有区别的男人唱着苍劲有力的信天游,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
在那一个瞬间,海明威在可惜。
“我应该带一个摄影机过来才对!”
“不不不,不用摄影机,我要用笔记录下来这一切!”
第二百一十七章 平凡而伟大
张金福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辈子会和外国人打什么交道。
所以当海明威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忍不住对着地方上的同志问道:“弄啥呢?”
海明威连连摇头:“我吃过很多高档餐厅,这辈子已经不怎么想吃高档餐厅了。我更喜欢街头的东西。”
“我在古巴的时候会买街头的咖啡。那种小贩推着小车,用玻璃瓶装满一大瓶的那种。
你要喝,只要给他一个硬币,他就会给你一个小杯子,然后给你倒上一杯。喝完把杯子再还给他。”
小王听到海明威这种说法,他忍不住微微一愣:“咖啡不是很贵吗?为什么海明威先生您说的这种就像是在北平喝大碗茶呢?”
“大碗茶?北平街头的饮料吗?”海明威摸了摸自己的大胡子笑着说:“咖啡也许在中国很贵,你们这大概没有出产。但是在古巴,它的地位或许就和你们的大碗茶一样。”
“高档咖啡厅里的咖啡也许会好喝,但是街头小贩玻璃瓶装满一瓶的咖啡也有它的滋味。就像我在古巴海边还会吃一种简单的食物。”
“有渔民就在海边钓鱼,钓到鱼就放在海水里养着。你要吃的话直接点,他帮你把鱼杀了,在海水里洗一洗,然后挤上柠檬汁和辣酱就可以吃了。”
小王听到这种吃法,他全身汗毛都差点竖起来:“生吃鱼虾啊!这……能吃吗?”
“哈哈哈!你这是少见多怪了,我敢肯定你们中国也有生吃鱼虾的地方,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不然你就不会这么惊讶了。”
海明威被小王那种全身打了一个激灵的神态给逗笑了。
小王想了想:“好像也是,听说南方也有生吃鱼虾的。不过我受不了……”
和海明威聊了几句之后,小王也就没有想着带这位大作家去北京最好的馆子吃饭的想法了。
一开始想带海明威去那些高级馆子吃饭,是想着招待客人不能太差对吧,毕竟外交也是国家体面的表现。
第二则是想着,要是海明威真的吃路边摊吃坏肚子进了医院,那该怎么办啊。
自己不得倒大霉?但是听了海明威的自述,小王发现这个男人的肠胃可能和他的相貌一样的刚强。
于是两人最后找了一个街边的二荤铺小店。
小店从掌柜到活计都纳了闷了,怎么还能有外国人来他们的小店吃饭?
从前北京外国人多的时候,那些外国人也都是在东交民巷那边待着啊。
吃饭也是去各大酒楼。
二荤铺也是洋人能来的地方?
“这位……同志,您这是……”掌柜的摸不清路数,只能上前问小王。
小王倒是直说了:“这位是一名外国作家,来我们中国采风的。你们别管了,炒两个拿手的小菜上来就行了。”
海明威大概能猜到他们再说什么,于是他提醒道:“酒。”
小王于是到:“有汾酒吗?”
“有。”“打二两吧。”二荤铺的小店不大,拢共就七张桌子。
坐满了最多也就三十个人。这时候刚好是饭点,这小店里开始上客了。
不到十几分钟,店里还就坐满了。由此可见,这家小店的味道应该是不错的。
而且价钱也应该很实惠。因为来吃饭的人什么人都有。有刚刚发了工资,哥几个出来搓一顿的搬运工人。
也有干四轮马车在城里拉活的车夫们。
还有国营工厂里上班的工人,以及带着妻儿出来打打牙祭的中学老师。
这群人对于出现在这的海明威都感到稀奇,都忍不住多看两眼。
吃二荤铺的外国人?第一次见啊!作为一名美国人却在法国巴黎外围组织了一群法国人打游击战,还和当地法国人打成一片的社牛,海明威非常自然的和那些好奇他的人打招呼。
菜还没上来,海明威就拿着汾酒开始和这些人开始聊天。
小王也不得不开始为他翻译。“为什么北京城外还有驼队呢。我看见有骆驼背着货物进来。”
“嗨,你这外国人不懂了吧。咱们中国铁路和公路运输不够。有的地方汽车过不去,还是骆驼好使。
你看北平那火车站,还有昌平那儿的。最后要进城,汽车不够,我们这些赶大车的也要去送货。”
“哦。原来这样。你们赶一车多少钱呢?”
“三五块钱吧。不过要自己喂马修车,也挣不了许多。”
“你这外国人还真有意思嘿,我就没看过其他洋人来这吃饭的。”“说你是作家,你叫啥名啊。”
“我?我叫海明威。”海明威举着汾酒和一众人喝了好几杯,他的二两酒早就喝完了。
不过这些力工们也不介意请他喝酒。因为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外国人,大家也都新鲜。
不过力工们喝的自然不会是山西汾酒这么好的酒了,而是北京本地的二锅头,更烈入口也更刺激。
不过海明威倒是来者不拒,威士忌喝的,汾酒喝的,二锅头一样喝的。
只不过他说自己叫海明威之后,那个一直听着这边聊天的中学老师坐不住了。
“您就是海明威先生?真的?!哎呀,我出门怎么没带个本子,您能给我签个名吗?!我最爱读您《永别了,武器》。”
二荤铺里,作为社牛的海明威很快和食客们打成一片。
翻译小王是真的不知道这位居然这么能聊。
他从这些贩夫走卒的嘴里问出了这个国家的一面,从老师的口中知道国家的另一面。
一晚上,海明威喝了半斤酒。但是却没什么醉意,他的酒量是很好的。
不过他来到中国的消息也传开了。北京文化界的人都想要和他见面。但是他们晚了一步,因为海明威第二天睡醒就踏上了前往延安的旅途。
“张医生,张医生。我娃娃昨天晚上开始就喊肚子疼,你赶紧帮我娃娃看看是咋回事吧。”
延安下的一个小村庄里,村民二牛抱着自己七岁的儿子敲开了张金福的门。
现在天才蒙蒙亮,张金福披着衣服搂着稀松的眼睛打开了自家的大门。
“咋回事?”他脑袋还有些晕。
“娃娃疼了一晚上了,半夜开始疼。给喝了热水也不行,暖他肚子也疼。张医生你帮咱看看吧。”
“等等啊,我洗把脸,我现在脑子都是晕的。”张金福弄了点水擦了把脸,冰凉的冷水将他彻底唤醒。
“娃娃给我看看。”“在这呢,张医生。”
“娃,你张嘴。舌头吐出来我看看。你昨晚吃了什么?”“两个馍馍,一碗水。”
“凉的热的?”“凉的。”张医生一边问,一边为孩子检查。
最后张金福说道:“吃坏肚子了,应该是急性肠炎,我开点药。在这吃了,看看效果。”
“好好好,张医生。”张医生从自己的医药柜子里取出一板药圆子,从里面扣除一颗,然后用白纸包好。
再用一根短木棒仔细的敲碎成粉末。最后冲入一小杯水中。“娃娃,一口喝了。”
二牛的儿子拧着眉头一口气把药水喝了,喝完后整个脸都扭曲了:“呸呸呸,好苦啊!”
“良药苦口,你个娃娃懂个啥!”二牛想要抽儿子,但是看着儿子生病了,他又舍不得。
张医生的药下肚,二牛的儿子半个小时后就感觉好多了。
“爹,肚子不疼了嘿!”二牛千恩万谢道:“谢谢张医生,谢谢张医生。这药多少钱呀。”
“两分钱。”张金福道。
“好,好。”二牛从兜里掏出两分钱:“你们赤脚医生来了就好了。以前看病可贵了,我们这些农民哪里看得起啊。”
张金福叮嘱道:“回去不要喝冷水,别吃冷馍馍知道吗。这天这么凉,大人吃了都扛不住,别说小孩了。”
“知道了,知道了。”二牛带着孩子千恩万谢的走了。
这个时候张金福才有空整理自己早上的工作。
他是一名赤脚医生,在1950年六月份被召集起来进行培训的赤脚医生。
从前他就是延安根据地的一名后勤战士,老家就是延安这边的。战争结束了,他在接受赤脚医生培训后就选择回到老家来帮着治病救人了。
是的,张金福的赤脚医生培训时间很短,只有几个月的时间罢了。掌握的医术也很有限,只能治疗一些小毛小病。
但是对广大的乡村农民来说,其实最可怕的就是小毛小病拖成大毛大病。
就像是刚刚二牛孩子的肠胃炎,要是不治,让他一直疼下去。那么很可能会出大问题的。
这年代的人身体体质偏弱,很难依靠自身免疫系统彻底战胜疾病。
张金福是附近三个村子里唯一的一个赤脚医生,附近三个村子加起来一千多号人基本靠他治病。
他住在半山的一个窑洞里,是村民帮着他一起挖的。有两个窑洞,里面一间窑洞是他住的地方。
外面一间窑洞是他给人治病的地方。洗漱穿戴整齐,张金福决定今天在三个村子里做巡回诊疗。
三个村里有几个老年人有慢性病,还有几个孩子得了流感到现在也没好。
他就怕村里人喜欢拖着不来自己这里看。
张金福穿上羊皮袄,扎上防尘土的头巾,背上箩筐,框子里装了一些药和检查的设备。
旭日初升的时候,他迎着金光出门。
阳光铺撒在黄土高原上泛起一阵朦胧而又梦幻的色彩。
海明威坐着吉普车举着照相机将着梦幻的色彩记录了下来。
“我们快到了吗?”海明威问着随行的翻译小王。
小王点点头:“应该快到了。地方上的同志说,就在那儿。”
顺着小王手指的方向,海明威见到半山坡上一人沐浴在金光中。
突然一声浑厚嘹亮穿破天际的信天游回荡在山间。【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一杆杆枪……】
海明威举起相机,远远的拍着。一个身穿羊皮袄子,打扮的与当地农民没有区别的男人唱着苍劲有力的信天游,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
在那一个瞬间,海明威在可惜。
“我应该带一个摄影机过来才对!”
“不不不,不用摄影机,我要用笔记录下来这一切!”
第二百一十七章 平凡而伟大
张金福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辈子会和外国人打什么交道。
所以当海明威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忍不住对着地方上的同志问道:“弄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