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26节
包括一些文件材料的翻译工作,大学论文的修改工作等等。这类工作给的钱不算很多,从几十到几百不等。
他把这条消息上报给李锐后,李锐拍了拍脑袋。他当时还真没考虑过从这方面赚钱。
这就是所谓的一人计短二人计长。
自己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可能方方面面都考虑到的。
这些工作,基地里的科学家都是可以做的。
甚至一些没有明显后世痕迹的工作都可以外包到普通高校去做。
1950年的人工成本可比2022年低多了。
这个思路被打开后,李锐疯狂的在网络上找可以在1950年兼职的工作。
还别说,有挺多的。比如动漫外包的线条填色工作。这完全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纯纯的靠人工劳动力去做的在2022年,这种工作一般都是发包给一些落后国家去做的。
李锐让冯石在军队里直接找了一些忠诚可靠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战士来,简单培训了不到七天,他们就能完成这种外包工作了。
这种工作看着用电脑完成好像高大上,其本质上和工地搬砖没有区别。
就是靠人工熬着赚钱。李锐计算过,这种工作一个小时可以赚到的钱只有十块钱人民币。
可以说是超乎寻常的低。
这收入放在2022年根本没什么人愿意干。
不过在1950年,李锐觉得可以搞。
他先集中了三十名战士开始在网络上到处接这种外包的工作。
而且还在相关的网站上注册了工作室的名称。
他的价格真的做到了全网最低,工时费都快和印度看齐了。而且交货很准时,所以工作室的名气渐渐在网络上打开了。
2022年中国动漫正在飞速发展。不论动画还是漫画,都需要大量的填色民工。
之前这些工作基本上是外包到了朝鲜或者是印度。
但是那毕竟是外国,沟通是有成本的。尤其是印度那边虽然价格低,但是交货总是不够准时。
其实所有公司都希望能在国内找到相关的填色民工。
但是国内目前的工资水平上来了,要在国内请人的话,成本立刻暴涨。
国内类似工作,一个小时的时薪最低也达到了了十七块五毛钱一个小时。
而且还没几家在干的,仅有的几家都准备搬到东南亚去了。
李锐这出现的小工作室现在在行业内还没冒头,但是却解决了不少网站的刚需。
当然也为破晓基地带来了不少收益。每个战士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差不多能赚一百块。
三十个人就是三千。这一下就缓解了李锐的经济压力。再加上网站收益,以及科研人员们零星做了一些材料翻译与论文修改的工作等等。
现在破晓基地的收入正式达到了每日伍仟伍佰元的水准。
李锐一下子就从经济危机的状况中摆脱了出来。
而有钱之后他能做到事情就更多了。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放电脑的生产力。
不能让电脑在单纯的作为一个计算工具。
李锐通过网购购买了一大批科学计算器。
后世这种东西只需要几十块到一百块一个。
单纯的计算工作完全可以用这个来代替。
有了科学计算器后,李锐让人把上面的生产信息全都打磨掉。
然后再让陆光达和冯石从科学院里选一批信得过的技术员,让他们在破晓基地最外围的地方建立了一个专门的计算中心。
每天人员到齐后,有专门的战士将计算器下发。完成工作后,所有计算器都要有战士们统一回收。
门内外都有战士站岗。确保计算器不会遗失被偷。
用完计算后每天会送回破晓基地核心,再点验一遍。
而基地目前的电脑主要是用来整理资料以进行跨时空外包作业来赚钱。
李锐还花了大价钱购买了好几个正版的工业软件。
包括ansys、alcfd、clabso等力学软件。
还有如犀牛、cad之类的专业建模设计软件。
还有北京精雕、proe、ug之类的工业建模与数控编程类软件。
这些软件贵的几万,便宜的也要几千。基地来好不容易赚的钱,花起来也是非常快。
但是这些软件学习必须要提前布局。力学软件的用处不需要多提,仅仅是以后在设计导弹和潜艇时能少走多少弯路就值回票价了。
包括以后建造桥梁和大型建筑,有这些软件帮助能剩下很多的事情。三维建模也不用说,这是工业领域和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
李锐甚至还买了一台国产的小型桌面级3d打印机。
可以让设计人员在完成设计和受力分析后打印一个微缩模型进行现实验证。
这些东西让陆光达在内的一众科学家都啧啧称奇。
众人纷纷表示,有了这些工具将帮助科学家在科研领域少走许多弯路。
而数控编程软件更不用提了,数控机床李锐后续是一定要买的。
目前破晓基地已经把南池子大街整个都围起来了。
对外宣称是这里是曙光一厂,专门高生产的。
冯石早就带着两个团的战士在拆除南池子大街的一些民房,准备改成工厂了。
数控机床是新中国加快完成两弹一星的关键道具。
包括后续的飞机坦克核潜艇,都少不了数控机床的参与。
虽然电影电视剧里总是在歌颂一群八级钳工们手搓原子弹手搓导弹,手搓核潜艇的故事。
但是李锐不觉得那是个好方法。就像是后世发生过的一个故事。美国为了研究苏联的飞机,于是从中国买了一批仿制于米格系列的歼一7战斗机。
买回去拆开研究,然后发现装不回去了!因为歼一7时代,我国工业还处于靠大工匠开金手指,手搓万物的时代。
什么公差,什么零件互换,不存在的!每个飞机的零件都是专机专用,各个都是高端定制,纯手工打造!
听起来挺厉害的,但是李锐总觉得还是标准化保险一点。
他实在是不想拼运气靠手工大神开金手指。
数控机床需要买,还需要培养一批合格的数控机床工人。
当然,这些软件李锐自己是一个都不会的!他只是单纯的知道而已。
所以这些软件都需要这群科学家们自学。
自己选定方向开始研究,学会了在教给更多人。这就是他们现在最需要做的事情。
基础的计算他们不用在做了。而且手机资料这件事也不用他们了。因为等了这么久,李锐终于得到了两个个好消息。
一是他心心念念的新人中遇到了,二是北平郊外的白羽鸡场饲养的第一批肉鸡终于要出栏了!
第三十八章 败家的李主任
破晓基地内一场迎新大会正在召开。
终于招新了!李锐感觉自己终于可以解脱了。这么长的时间,冯石终于把两百零五名新人送来了。
这些人最少都接受过高中教育,其中有一半还接受过大学教育。并且经过了政审,以及岗前保密培训。
所以拖了这么久,破晓基地的电脑操作员终于可以扩张了。
李锐已经规划好这群人要干什么了。其中一部分集中起来专门做运算,由陆光达和几名科学家带领。
李锐打算解放电脑的生产力。
现代电脑不该单纯的从事简单的计算工作。
这群人的一部分跟随科学家们一起学习软件。
一部分收集资料,一部分则要准备开始学习如何操作数控机床以及数控建模等。
现在冯石已经带人修建了一部分厂房出来。
李锐也从二手网站上花了七千元购买了一台二手数控车床。
虽然是二手的,但是加工精度还是有0.01毫米。这台机床买回来就是教学用的。
等到以后钱更多了,经济更宽松一点后。
李锐甚至觉得可以用这台二手机床来进行拆装,让大家更加熟悉数控机床内部的构造。
不过想要仿制的话,怕是还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才有可能仿制出一个初级的数控机床。
毕竟机床看着只是一台机器。
但是其内部实际上确实集合材料学、自动控制、电脑信息等多部门协同运作的。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造数控机床是不要指望了。
倒是可以通过购买的数控机床来制造一批普通机床。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对于现在的李锐来说,培训这批新来的新人是最重要的。
新人是需要培训才能上机的。需要培训的东西挺多的,首先就是要培训拼音。
后世电脑用的都是全拼输入或者是五笔输入。
而现在学校里教的都是注音法,这种注音法在后世只有台湾地区还在使用。
五笔输入倒也不是不行,就是要把系统语言改为繁体就是了。
因为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五笔不太一样。
不过考虑到后续国家会全面推行简体字。
他把这条消息上报给李锐后,李锐拍了拍脑袋。他当时还真没考虑过从这方面赚钱。
这就是所谓的一人计短二人计长。
自己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可能方方面面都考虑到的。
这些工作,基地里的科学家都是可以做的。
甚至一些没有明显后世痕迹的工作都可以外包到普通高校去做。
1950年的人工成本可比2022年低多了。
这个思路被打开后,李锐疯狂的在网络上找可以在1950年兼职的工作。
还别说,有挺多的。比如动漫外包的线条填色工作。这完全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纯纯的靠人工劳动力去做的在2022年,这种工作一般都是发包给一些落后国家去做的。
李锐让冯石在军队里直接找了一些忠诚可靠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战士来,简单培训了不到七天,他们就能完成这种外包工作了。
这种工作看着用电脑完成好像高大上,其本质上和工地搬砖没有区别。
就是靠人工熬着赚钱。李锐计算过,这种工作一个小时可以赚到的钱只有十块钱人民币。
可以说是超乎寻常的低。
这收入放在2022年根本没什么人愿意干。
不过在1950年,李锐觉得可以搞。
他先集中了三十名战士开始在网络上到处接这种外包的工作。
而且还在相关的网站上注册了工作室的名称。
他的价格真的做到了全网最低,工时费都快和印度看齐了。而且交货很准时,所以工作室的名气渐渐在网络上打开了。
2022年中国动漫正在飞速发展。不论动画还是漫画,都需要大量的填色民工。
之前这些工作基本上是外包到了朝鲜或者是印度。
但是那毕竟是外国,沟通是有成本的。尤其是印度那边虽然价格低,但是交货总是不够准时。
其实所有公司都希望能在国内找到相关的填色民工。
但是国内目前的工资水平上来了,要在国内请人的话,成本立刻暴涨。
国内类似工作,一个小时的时薪最低也达到了了十七块五毛钱一个小时。
而且还没几家在干的,仅有的几家都准备搬到东南亚去了。
李锐这出现的小工作室现在在行业内还没冒头,但是却解决了不少网站的刚需。
当然也为破晓基地带来了不少收益。每个战士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差不多能赚一百块。
三十个人就是三千。这一下就缓解了李锐的经济压力。再加上网站收益,以及科研人员们零星做了一些材料翻译与论文修改的工作等等。
现在破晓基地的收入正式达到了每日伍仟伍佰元的水准。
李锐一下子就从经济危机的状况中摆脱了出来。
而有钱之后他能做到事情就更多了。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放电脑的生产力。
不能让电脑在单纯的作为一个计算工具。
李锐通过网购购买了一大批科学计算器。
后世这种东西只需要几十块到一百块一个。
单纯的计算工作完全可以用这个来代替。
有了科学计算器后,李锐让人把上面的生产信息全都打磨掉。
然后再让陆光达和冯石从科学院里选一批信得过的技术员,让他们在破晓基地最外围的地方建立了一个专门的计算中心。
每天人员到齐后,有专门的战士将计算器下发。完成工作后,所有计算器都要有战士们统一回收。
门内外都有战士站岗。确保计算器不会遗失被偷。
用完计算后每天会送回破晓基地核心,再点验一遍。
而基地目前的电脑主要是用来整理资料以进行跨时空外包作业来赚钱。
李锐还花了大价钱购买了好几个正版的工业软件。
包括ansys、alcfd、clabso等力学软件。
还有如犀牛、cad之类的专业建模设计软件。
还有北京精雕、proe、ug之类的工业建模与数控编程类软件。
这些软件贵的几万,便宜的也要几千。基地来好不容易赚的钱,花起来也是非常快。
但是这些软件学习必须要提前布局。力学软件的用处不需要多提,仅仅是以后在设计导弹和潜艇时能少走多少弯路就值回票价了。
包括以后建造桥梁和大型建筑,有这些软件帮助能剩下很多的事情。三维建模也不用说,这是工业领域和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
李锐甚至还买了一台国产的小型桌面级3d打印机。
可以让设计人员在完成设计和受力分析后打印一个微缩模型进行现实验证。
这些东西让陆光达在内的一众科学家都啧啧称奇。
众人纷纷表示,有了这些工具将帮助科学家在科研领域少走许多弯路。
而数控编程软件更不用提了,数控机床李锐后续是一定要买的。
目前破晓基地已经把南池子大街整个都围起来了。
对外宣称是这里是曙光一厂,专门高生产的。
冯石早就带着两个团的战士在拆除南池子大街的一些民房,准备改成工厂了。
数控机床是新中国加快完成两弹一星的关键道具。
包括后续的飞机坦克核潜艇,都少不了数控机床的参与。
虽然电影电视剧里总是在歌颂一群八级钳工们手搓原子弹手搓导弹,手搓核潜艇的故事。
但是李锐不觉得那是个好方法。就像是后世发生过的一个故事。美国为了研究苏联的飞机,于是从中国买了一批仿制于米格系列的歼一7战斗机。
买回去拆开研究,然后发现装不回去了!因为歼一7时代,我国工业还处于靠大工匠开金手指,手搓万物的时代。
什么公差,什么零件互换,不存在的!每个飞机的零件都是专机专用,各个都是高端定制,纯手工打造!
听起来挺厉害的,但是李锐总觉得还是标准化保险一点。
他实在是不想拼运气靠手工大神开金手指。
数控机床需要买,还需要培养一批合格的数控机床工人。
当然,这些软件李锐自己是一个都不会的!他只是单纯的知道而已。
所以这些软件都需要这群科学家们自学。
自己选定方向开始研究,学会了在教给更多人。这就是他们现在最需要做的事情。
基础的计算他们不用在做了。而且手机资料这件事也不用他们了。因为等了这么久,李锐终于得到了两个个好消息。
一是他心心念念的新人中遇到了,二是北平郊外的白羽鸡场饲养的第一批肉鸡终于要出栏了!
第三十八章 败家的李主任
破晓基地内一场迎新大会正在召开。
终于招新了!李锐感觉自己终于可以解脱了。这么长的时间,冯石终于把两百零五名新人送来了。
这些人最少都接受过高中教育,其中有一半还接受过大学教育。并且经过了政审,以及岗前保密培训。
所以拖了这么久,破晓基地的电脑操作员终于可以扩张了。
李锐已经规划好这群人要干什么了。其中一部分集中起来专门做运算,由陆光达和几名科学家带领。
李锐打算解放电脑的生产力。
现代电脑不该单纯的从事简单的计算工作。
这群人的一部分跟随科学家们一起学习软件。
一部分收集资料,一部分则要准备开始学习如何操作数控机床以及数控建模等。
现在冯石已经带人修建了一部分厂房出来。
李锐也从二手网站上花了七千元购买了一台二手数控车床。
虽然是二手的,但是加工精度还是有0.01毫米。这台机床买回来就是教学用的。
等到以后钱更多了,经济更宽松一点后。
李锐甚至觉得可以用这台二手机床来进行拆装,让大家更加熟悉数控机床内部的构造。
不过想要仿制的话,怕是还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才有可能仿制出一个初级的数控机床。
毕竟机床看着只是一台机器。
但是其内部实际上确实集合材料学、自动控制、电脑信息等多部门协同运作的。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造数控机床是不要指望了。
倒是可以通过购买的数控机床来制造一批普通机床。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对于现在的李锐来说,培训这批新来的新人是最重要的。
新人是需要培训才能上机的。需要培训的东西挺多的,首先就是要培训拼音。
后世电脑用的都是全拼输入或者是五笔输入。
而现在学校里教的都是注音法,这种注音法在后世只有台湾地区还在使用。
五笔输入倒也不是不行,就是要把系统语言改为繁体就是了。
因为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五笔不太一样。
不过考虑到后续国家会全面推行简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