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杨惜在榻上辗转反侧时,反应过来,自己当时为了保下梁龙,情急之下当众朝陆敬射去的那一箭,必然使得陆敬起了疑心,认为肯定是梁龙在林中和自己说了些什么,自己的态度才豁然转变。
这样一来,陆敬由于心虚,必然彻夜难以安寝,说不定还会狗急跳墙做出什么疯狂行径来。但他房门外有一队精锐的亲卫随从守卫,若不将他们支使开,陆敬必然投鼠忌器,不敢妄动。
因此,杨惜特意等到后半夜,装作体恤守在门外的亲卫们,出门高声吩咐他们不必再轮值,各自回屋休息。
然后,杨惜对自己最为信任的亲卫队长耳语道,让他带着其余亲卫们藏身在暗处。
而他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将人撤走,是为了将这招“瓮中捉鳖”使得更自然,更不惹人疑心些。杨惜本来只是想以这种方式草草试探一下陆敬是否真的如梁龙所言,没想到,陆敬竟然真的急眼到准备直接对他下手了。
杨惜凝眸看着跪在自己面前,脸色灰白如纸的陆敬,轻笑了一声,攥起他的下颔。
“果然是陆大人。若本王没猜错……大人这是做贼心虚了,想行刺本王不成?”
然后,杨惜眯起眼,陡然换了一副冷厉语气,“陆敬——你好大的胆子啊!”
“在这山高皇帝远的玉城待太久了,被养出了一身熊心豹子胆来,是不是?”
“你可知道,刺杀本朝亲王,按律法当如何处置吗?”
“本王现在便能砍了你的头。”
“你知道刺杀事败的下场,但你还是来了,因为……你害怕,是不是?”
“你见本王和梁龙在密林中单独呆了一段时间,害怕梁龙向本王说了些不该说的,所以急着派人放箭将他灭口,被本王阻拦后,便知道本王已经对你起疑。”
“你害怕事情败露,彻夜难以安寝,在房前徘徊逡巡了一夜,见本王遣亲卫去休息,以为觅到良机,顿起杀心。”
杨惜松开陆敬的下颔,转身悠悠踱起步来。
“梁龙在林中向本王陈述了你同故太守秦安勾结贪腐,欺压乌浒人八载的罪状。”
“本王起先并没有全然相信他的话,所以今夜特地遣退了身边的亲卫,为的是试一试你。”
“没想到你竟真的能蠢到亲自持刀前来行刺——大人还真是豁得出去啊。本王原以为你是个在官场磋磨多年的人精,没想到只是个色厉内荏的纸老虎。”
“是你在玉城无法无天的安逸日子过久了,眼中全无法理秩序,才这般胆大妄为,还是……”杨惜顿了顿,转头似笑非笑地看着陆敬,“刺杀亲王这种大事,须得亲力亲为,你才能放心?”
“若本王当真葬身玉城,你以为你还能若无其事地站在干岸上吗?”
陆敬被杨惜讲得脸色青一阵白一阵的,垂着头沉默了许久,然后,他忽地抬起头,眼神一暗。
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挣脱了身后两个亲卫的桎梏,捡起方才落在地上的钢刀,猛地暴起,朝杨惜扑去,指缝间寒光闪烁——却在触及杨惜衣襟前被杨惜手中的箭镞抵住了咽喉,举着钢刀的手停在了空中。
几个亲卫反应过来后,再度上前来将陆敬制住,死死地按倒在地。
“本王方才……准你起来了吗?”
杨惜居高临下地看着陆敬,语调漫不经心,抬靴碾上了他的膝盖,“陆大人,本王教教你礼数——给本王下跪的时候,还是专心致志点好。”
陆敬瘫坐在血泊里,两手无力地垂下,许久后,仰头望着杨惜,轻轻笑了一声,道,“太守这样做,郡丞这样做,人人都这样做,臣又为何不可?”
“殿下为何只揪着臣一人的错处不放?”
“臣冒险行刺,为的可不只是臣自己。玉城官场盘根错节,您真以为……”
“盘根错节?”杨惜轻轻笑了一声,打断了他的话。
“本王要的就是盘根错节。”
“将他带下去好好看押,另,吩咐玉城其余官员。”
“明日辰时,本王会在府衙内等诸位大人驾临,来和本王好好认识认识。”
杨惜将手中的箭镞扔到一旁,冷冷地瞥了一眼一边被拖行出去,一边以怨毒忿愤的眼神死死地盯着自己的陆敬。
他将门合上,走回休息的寝间,发现只穿着一身单薄寝衣的秦瓒正站在屏风后,不言不语地望着外边。
杨惜略怔一下,俯下身,将外袍披在秦瓒身上,道,“方才外面动响太大,将你吵醒了吗?”
“抱歉……”
秦瓒静静地看着杨惜,见他颊侧明明还留有斑斑血渍,说话的神情却无比温柔,抿了抿唇,踮起脚尖,伸出自己的衣袖,轻轻擦拭起杨惜脸上的血渍。
“没关系的,哥哥。”
“无双只是醒来没看见哥哥,有些担心。”
“哥哥……方才哥哥和陆叔叔说的话,无双都听见了。”
“阿翁他和陆叔都是坏人,对不对?”
杨惜看着秦瓒那双幼鹿般清澈,泛着水光的眼睛,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哥哥,以前阿翁在时,常将陆叔叔带去府内的一间暗室密谈。无双以前贪玩,曾无意间发现过那地方的开关。”
“哥哥,无双带你过去。”
秦瓒神色平静地伸出手,轻轻牵住了杨惜的袖角。
杨惜愣了一下,而后点了点头,道,“……好。”
-
翌日,府衙外暴雨如注,天边不时传来几声闷重的雷声。
杨惜高坐堂前,命随从抬来昨夜在秦瓒指引下发现的密室中找到的几只檀木箱,当众启开,从中取出了数卷竹简,将以火漆封存的卷宗挨个铺展在案头。
他没说话,指尖漫不经心地叩击着案沿,底下三十多名玉城官员的呼吸随着他指尖叩击的节奏渐渐急促。
因为杨惜静默太久,这些人面面相觑,很是惶惑不安。
今早相王亲卫上门说相王要召集玉城官员在府衙内相见,他们虽然很疑惑,却也不敢违抗旨意。谁知到了这里,那位相王却半天没说话,只是让他们静坐。
“殿,殿下,不知您让微臣们在此集结,有何贵干?”
有个身材略胖的官员最先沉不住气,出声询问道。
“别急啊。”
杨惜靠着椅背,笔直修长的双腿交叠,仔仔细细地翻看着自箱中取出的泛黄账册,素白的指尖停在那行“永宁二十三年,加征乌浒盐铁税二十万钱,私没俚人贡马三百匹”的字迹上,投下一片阴影。
他放下手里的账册,冷笑一声,面沉似水,目光扫过满堂官员,转头吩咐亲卫们去这些官员案几上铺放纸笔,“给大人们备了些笔墨。”
“诸位可以开始写了。”
“写……写什么?”
“认罪书,”杨惜顿了顿,唇角噙着一抹讥诮的笑意,“写写你们是如何身为百姓父母官,却反而割剥百姓的。”
“什……什么?”底下的官员们对视一眼,俱是面色发白,勉强维持着面上的笑容。
“各位不必和本王装糊涂。昨夜,有位诸位大人的同僚行刺本王,被本王拘捕后,受了酷刑,便向本王坦白了罪行,将各位大人供了出来。”
“此乃他的认罪书。”
杨惜一手支颐,另一只手举起一封封皮上书满了血字的信件示给众人看,然后将它投入了案前那口青花瓷缸之中。
“认出来了吗?方才那封认罪书是长史陆敬的手迹。”
“再者,还有案上这些卷宗,是出自故太守秦安之手的,载录了贪腐账目明细的账册。”
“各位大人若还是执意与本王装糊涂,那也请便了,只是到时候可别怨本王从严处置。”
“本王给诸位一个主动认罪的机会,至于要不要,就看诸位自己了。”
“午时前自陈罪状者,本王酌情上奏。若逾时未交……”杨惜笑了笑,刻意将话断在此处。
堂下的官员听了这话,额头渗出涔涔的冷汗,甚至还有人不慎打翻了茶盏,但仍是许久没有人动作。
直到,一道不知自何处响起的,笔尖与纸面摩擦的“沙沙”声,打破了满室的静默。
没过一会儿,方才那个最先出声询问杨惜的官员站起身,咬了咬牙,将第一张认罪书投入了瓷缸中。
杨惜朝他微笑颔首,转头对一旁已经攥起了笔的官员们道,“罪状写得越详实,指认的官员越多,本王的处置就越是宽仁。”
“殿下,午时快到了。”在一旁数刻漏的亲卫适时出声提醒了一句。
这样一来,起先还十分挣扎犹豫的官员们便坐不住了,纷纷写下认罪书投入瓷缸中。
待瓷缸中积满了罪纸,杨惜敛了面上的笑意,站起身走到瓷缸前,将那些罪纸拾起,扔洒在空中。
他看着它们如雪片般飘飘扬扬,讥诮道,“本王不知,玉城竟有这么多‘清廉贤明’的父母官呢……难怪乌浒人要反啊。”
这样一来,陆敬由于心虚,必然彻夜难以安寝,说不定还会狗急跳墙做出什么疯狂行径来。但他房门外有一队精锐的亲卫随从守卫,若不将他们支使开,陆敬必然投鼠忌器,不敢妄动。
因此,杨惜特意等到后半夜,装作体恤守在门外的亲卫们,出门高声吩咐他们不必再轮值,各自回屋休息。
然后,杨惜对自己最为信任的亲卫队长耳语道,让他带着其余亲卫们藏身在暗处。
而他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将人撤走,是为了将这招“瓮中捉鳖”使得更自然,更不惹人疑心些。杨惜本来只是想以这种方式草草试探一下陆敬是否真的如梁龙所言,没想到,陆敬竟然真的急眼到准备直接对他下手了。
杨惜凝眸看着跪在自己面前,脸色灰白如纸的陆敬,轻笑了一声,攥起他的下颔。
“果然是陆大人。若本王没猜错……大人这是做贼心虚了,想行刺本王不成?”
然后,杨惜眯起眼,陡然换了一副冷厉语气,“陆敬——你好大的胆子啊!”
“在这山高皇帝远的玉城待太久了,被养出了一身熊心豹子胆来,是不是?”
“你可知道,刺杀本朝亲王,按律法当如何处置吗?”
“本王现在便能砍了你的头。”
“你知道刺杀事败的下场,但你还是来了,因为……你害怕,是不是?”
“你见本王和梁龙在密林中单独呆了一段时间,害怕梁龙向本王说了些不该说的,所以急着派人放箭将他灭口,被本王阻拦后,便知道本王已经对你起疑。”
“你害怕事情败露,彻夜难以安寝,在房前徘徊逡巡了一夜,见本王遣亲卫去休息,以为觅到良机,顿起杀心。”
杨惜松开陆敬的下颔,转身悠悠踱起步来。
“梁龙在林中向本王陈述了你同故太守秦安勾结贪腐,欺压乌浒人八载的罪状。”
“本王起先并没有全然相信他的话,所以今夜特地遣退了身边的亲卫,为的是试一试你。”
“没想到你竟真的能蠢到亲自持刀前来行刺——大人还真是豁得出去啊。本王原以为你是个在官场磋磨多年的人精,没想到只是个色厉内荏的纸老虎。”
“是你在玉城无法无天的安逸日子过久了,眼中全无法理秩序,才这般胆大妄为,还是……”杨惜顿了顿,转头似笑非笑地看着陆敬,“刺杀亲王这种大事,须得亲力亲为,你才能放心?”
“若本王当真葬身玉城,你以为你还能若无其事地站在干岸上吗?”
陆敬被杨惜讲得脸色青一阵白一阵的,垂着头沉默了许久,然后,他忽地抬起头,眼神一暗。
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挣脱了身后两个亲卫的桎梏,捡起方才落在地上的钢刀,猛地暴起,朝杨惜扑去,指缝间寒光闪烁——却在触及杨惜衣襟前被杨惜手中的箭镞抵住了咽喉,举着钢刀的手停在了空中。
几个亲卫反应过来后,再度上前来将陆敬制住,死死地按倒在地。
“本王方才……准你起来了吗?”
杨惜居高临下地看着陆敬,语调漫不经心,抬靴碾上了他的膝盖,“陆大人,本王教教你礼数——给本王下跪的时候,还是专心致志点好。”
陆敬瘫坐在血泊里,两手无力地垂下,许久后,仰头望着杨惜,轻轻笑了一声,道,“太守这样做,郡丞这样做,人人都这样做,臣又为何不可?”
“殿下为何只揪着臣一人的错处不放?”
“臣冒险行刺,为的可不只是臣自己。玉城官场盘根错节,您真以为……”
“盘根错节?”杨惜轻轻笑了一声,打断了他的话。
“本王要的就是盘根错节。”
“将他带下去好好看押,另,吩咐玉城其余官员。”
“明日辰时,本王会在府衙内等诸位大人驾临,来和本王好好认识认识。”
杨惜将手中的箭镞扔到一旁,冷冷地瞥了一眼一边被拖行出去,一边以怨毒忿愤的眼神死死地盯着自己的陆敬。
他将门合上,走回休息的寝间,发现只穿着一身单薄寝衣的秦瓒正站在屏风后,不言不语地望着外边。
杨惜略怔一下,俯下身,将外袍披在秦瓒身上,道,“方才外面动响太大,将你吵醒了吗?”
“抱歉……”
秦瓒静静地看着杨惜,见他颊侧明明还留有斑斑血渍,说话的神情却无比温柔,抿了抿唇,踮起脚尖,伸出自己的衣袖,轻轻擦拭起杨惜脸上的血渍。
“没关系的,哥哥。”
“无双只是醒来没看见哥哥,有些担心。”
“哥哥……方才哥哥和陆叔叔说的话,无双都听见了。”
“阿翁他和陆叔都是坏人,对不对?”
杨惜看着秦瓒那双幼鹿般清澈,泛着水光的眼睛,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哥哥,以前阿翁在时,常将陆叔叔带去府内的一间暗室密谈。无双以前贪玩,曾无意间发现过那地方的开关。”
“哥哥,无双带你过去。”
秦瓒神色平静地伸出手,轻轻牵住了杨惜的袖角。
杨惜愣了一下,而后点了点头,道,“……好。”
-
翌日,府衙外暴雨如注,天边不时传来几声闷重的雷声。
杨惜高坐堂前,命随从抬来昨夜在秦瓒指引下发现的密室中找到的几只檀木箱,当众启开,从中取出了数卷竹简,将以火漆封存的卷宗挨个铺展在案头。
他没说话,指尖漫不经心地叩击着案沿,底下三十多名玉城官员的呼吸随着他指尖叩击的节奏渐渐急促。
因为杨惜静默太久,这些人面面相觑,很是惶惑不安。
今早相王亲卫上门说相王要召集玉城官员在府衙内相见,他们虽然很疑惑,却也不敢违抗旨意。谁知到了这里,那位相王却半天没说话,只是让他们静坐。
“殿,殿下,不知您让微臣们在此集结,有何贵干?”
有个身材略胖的官员最先沉不住气,出声询问道。
“别急啊。”
杨惜靠着椅背,笔直修长的双腿交叠,仔仔细细地翻看着自箱中取出的泛黄账册,素白的指尖停在那行“永宁二十三年,加征乌浒盐铁税二十万钱,私没俚人贡马三百匹”的字迹上,投下一片阴影。
他放下手里的账册,冷笑一声,面沉似水,目光扫过满堂官员,转头吩咐亲卫们去这些官员案几上铺放纸笔,“给大人们备了些笔墨。”
“诸位可以开始写了。”
“写……写什么?”
“认罪书,”杨惜顿了顿,唇角噙着一抹讥诮的笑意,“写写你们是如何身为百姓父母官,却反而割剥百姓的。”
“什……什么?”底下的官员们对视一眼,俱是面色发白,勉强维持着面上的笑容。
“各位不必和本王装糊涂。昨夜,有位诸位大人的同僚行刺本王,被本王拘捕后,受了酷刑,便向本王坦白了罪行,将各位大人供了出来。”
“此乃他的认罪书。”
杨惜一手支颐,另一只手举起一封封皮上书满了血字的信件示给众人看,然后将它投入了案前那口青花瓷缸之中。
“认出来了吗?方才那封认罪书是长史陆敬的手迹。”
“再者,还有案上这些卷宗,是出自故太守秦安之手的,载录了贪腐账目明细的账册。”
“各位大人若还是执意与本王装糊涂,那也请便了,只是到时候可别怨本王从严处置。”
“本王给诸位一个主动认罪的机会,至于要不要,就看诸位自己了。”
“午时前自陈罪状者,本王酌情上奏。若逾时未交……”杨惜笑了笑,刻意将话断在此处。
堂下的官员听了这话,额头渗出涔涔的冷汗,甚至还有人不慎打翻了茶盏,但仍是许久没有人动作。
直到,一道不知自何处响起的,笔尖与纸面摩擦的“沙沙”声,打破了满室的静默。
没过一会儿,方才那个最先出声询问杨惜的官员站起身,咬了咬牙,将第一张认罪书投入了瓷缸中。
杨惜朝他微笑颔首,转头对一旁已经攥起了笔的官员们道,“罪状写得越详实,指认的官员越多,本王的处置就越是宽仁。”
“殿下,午时快到了。”在一旁数刻漏的亲卫适时出声提醒了一句。
这样一来,起先还十分挣扎犹豫的官员们便坐不住了,纷纷写下认罪书投入瓷缸中。
待瓷缸中积满了罪纸,杨惜敛了面上的笑意,站起身走到瓷缸前,将那些罪纸拾起,扔洒在空中。
他看着它们如雪片般飘飘扬扬,讥诮道,“本王不知,玉城竟有这么多‘清廉贤明’的父母官呢……难怪乌浒人要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