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此刻,凌云帆站在殿门外,冷风呼啸,吹得手脚冰凉,却也未曾敢挪动半步。
终于,脚步声从殿内传来,宫人小心将门帘揭开,“凌大人,陛下有请。”
凌云帆动了动腿,冰冷失去知觉的双腿,此刻终于恢复血液。
殿内燃着炭火,刚进大殿,一股暖风便迎面袭来。
“微臣,云麾使,凌云帆,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孝治帝未曾叫起,眼眸半眯,目光直直盯着凌云帆好半响,状似无意道:“此封书信,为何人所书?”
凌云帆不知孝治帝这话是要追责,还是其他目的,却也不敢有所隐瞒,“回陛下,此乃今科会元萧衍所书。”
“哦?”孝治帝神情不辨喜怒,“朕还不知,爱卿竟与今科会元交好。”
凌云帆连忙低头,“回陛下,下官未曾同萧衍交好,只是微臣那侄儿向来喜好结识英年才俊,受侄儿所托,下官这才帮忙转书。”
“少年心性,倘若有何处冒犯陛下,还请陛下宽恕。”
孝治帝表情有几分古怪,“你那侄儿,可是去岁养鸡的那位?”
凌云帆:“……”
就……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居然连这事儿,都给传到京城了!
“正是小侄。”
孝治帝压低声音,看起来很是八卦,“你那侄儿当真去养鸡了?”
凌云帆苦笑道:“回陛下,正是如此。”
说到这儿,凌云帆也有些吐槽:“去岁乡试后,下官侄儿应是受那试题启发,跑去学农户养鸡,想要分辨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现下可曾分辨明白?”孝治帝问道。
凌云帆摇头,“未曾,那蛋反而是越下越多。”
此时凌云帆见孝治帝神情轻快,不似恼怒之色,心下也稍安了些许。
“不知爱卿对此书如何见解?”孝治帝冷不丁问道。
“回禀陛下,且不提此乃萧衍同陛下所书,单论书信而论,未经他人允许,下官如何能做小人行径?故,微臣未有见解。”
他也不傻,若非大事,萧衍也不会夜半三更传信,收信之人还是孝治帝!他又没有吃了熊心豹子胆,哪里敢偷看?
孝治帝只是例行一问,也知晓凌云帆未有偷看,毕竟这封书信集银咸显字和嵌字,还有落款时辰,加之书信未有阅过痕迹,也能知晓凌云帆定是未曾偷瞧。
只是……书是死物,人是活的,他想看看萧衍有没有将此事告知于凌云帆。
没错,信中萧衍言明他无意间听闻前朝皇室后人,似乎曾与方家关系匪浅。事情紧急,加上他只是手无寸铁的读书人,为了避免延误大事,这才请凌云帆帮忙呈递。
萧衍知道孝治帝这种人,疑心很重,如果直接把他对锦常在和五皇子的猜疑告知,孝治帝恐怕不会相信,相反还会怀疑萧衍是否投靠其他皇子,这才来他面前挑拨是非。
这样一来,孝治帝必然不会再信任及重用于他,如此得不偿失!
想要让别人听信某件事,直接言明是下下之策,最好的办法便是揭露线头,让对方自个去查。
自古帝王心性,孝治帝不一定会相信旁人,但一定会相信自己!所以,萧衍才会出此一招。
五皇子非明君,双方又天生站在对立两面,故而必须打消孝治帝对五皇子的属意!
门帘掀起,寒风随之灌入,孝治帝脸上再无半分笑意,细看之下还有几分上位者的嗜血。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陶庚,你且如何看方家?”
陶公公立马知晓孝治帝话中含义。
虽然他并不知晓信中写了什么,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往往暗指某个势力倾塌,余威犹在。能叫身为帝王的孝治帝说出这种话,很有可能是曾经实力相当,即便已然溃败也会叫孝治帝心生忌惮之人。
要知晓,孝治帝如今可是一国帝王,能让他心生忌惮之人,早已死在当年的夺嫡之战当中。饶是世族,也不会叫孝治帝如此忌惮生厌。
那么唯一的可能性只有前朝余孽!
如今又提到方家……是否方家同前朝余孽有牵扯?
方家……
陶公公想起那个无意间接触到皇室秘闻,被陛下借刀杀人的方家旁系,心中一片骇然。
难不成,方家早有异心,蓄意接近陛下?
短短数息,陶公公心里已然掀起滔天巨浪。他不敢继续往下想,连忙垂首,“回陛下,奴才认为方家知晓变通,只是眼力见儿不太行。”
若非方家懂得揣摩上意,也不会被孝治帝当成对付世族的刀,是以也算知晓变通。
可方家许是立功心切,居然触碰了不该碰的东西,知晓不该知晓的事情,被灭口也能称得上是没有眼力见。
不过……现下想来,如若方家早有异心,莫不是他们故意为之?又或者,有另一拨人想要隐藏前朝的事儿,蓄意诱使方家走向死路,以此达到死无对证的目的?
能够灭口,还不叫陛下怀疑,可谓是一举两得!
孝治帝想得更多。
当年方家只是,为他默许之下的借刀杀人。他知晓方家并非方家嫡系所为,可方家嫡系近年作恶多端,对乡里多有剥削,使百姓哀声哉道。所以他明知方家嫡系乃顶罪羊,也未曾细查,只饶过方家嫡系后人。
孝治帝攥着扶手,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卫十三,你且前去岭南,务必将方家嫡系后人带回京城,严加看守!”
“末将遵旨!”
当晚,一支队伍趁着夜色离开京城,向岭南疾驶而去。
一月已至,殿试将来。
殿试又称为御试,只要通过这关,便可授官。殿试只考策问,大多为政事或经义设问作解。
‘《传》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问:仁心与律令,孰高孰低?若以此效仿,当作何解?’
这道试题的题意是,当某个人罪名轻重存疑时,宁肯从轻处置,也不可错杀无辜;与其错杀无辜,还不如犯渎职过失,此乃展现仁心之象,就好比现世的‘疑罪从无’一样的道理。
题目是问倘若有人以此效仿,钻律令的空子,该怎么样才能阻止被效仿的事情发生?
从古自今,疑罪从无的事情一直皆有,这是防止冤假错案的事情发生。
萧衍仔细思量,提笔而作——
《传》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此乃仁义之举,可疑罪从无不代表放纵犯罪。有疑重证重查,设双方辨控……方能有效减少冤假错案风险。
对于这道近乎无解的试题,饶是萧衍也没有信心保证,能够彻底制止这种钻律令空子的现象。
疑罪从无通常指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嫌疑人有罪,可人心难测,断案并不能以个人主观去臆测。谁也不能保证嫌疑人有罪,所以他只能有效减少冤假错案的事情发生,已经算是尽力而为。
其中,萧衍还加入了孝治帝想要看到的‘政治立场’措施,如设立督查司,进行审查疑案,由孝治帝统辖。这相当于给孝治帝多加了一条耳目,同时也对地方官员有了更深的约束,彰显皇权,防止一家独大及‘土皇帝’的事情发生。
这场策论难度很大,萧衍也没有多少信心。
待时辰已到,宫人将卷子收好,由阅卷大臣批阅,而后呈递与孝治帝。
殿试一般三日放榜,萧衍和萧宸才回到他们那座已然修缮得差不多的院子,萧宸便迫不及待询问。
“大哥如何作解?”
萧衍不答反问,“小弟又是如何作解?”
想要对答案,看看自己有没有哪里出纰漏的萧宸:“……”
萧宸把自己的作解复述了一遍,萧衍闻言思忖后,答道:“甚妙。”
萧宸当然不可能相信,只觉得萧衍这是带了看弟弟的滤镜,毕竟他自己也知晓这道试题的难度。一个无解之题,又如何能做出完美的答卷?
所以,萧宸对自己的题卷心里非常有ABCD数,自然不可能相信萧衍的话。
“大哥又是如何作解?”
萧衍:“……”
萧衍没有办法,眼看他自找打击,只能道出。
萧宸听闻后,许久才感叹:“大哥不愧是大哥!小弟远不如你!”
他只想着该如何破题,却没从君主方面去考量。大哥果然不愧是大哥!
只是……有生之年,怕是没能比得过大哥了!呜呜他也想赢大哥一次,哪怕一次也好!!!
第49章 奸臣49
要说近来京城发生的大事有很多,首先是今科状元同榜眼,皆同为一家子弟,慕容世家自从声名狼藉之后,便已然失之‘民心’,不过慕容羽倒也挺争气,荣获探花之名,其次为皇室龃龉。
据闻五皇子不知因何触怒孝治帝,被关宗人府,所有涉及五皇子党派,均被牵连,那是一个血流成河。目前情况不得而知,只知晓孝治帝与太后,乃至皇后宫中三大巨头盛怒不已,连带着诸位皇子也纷纷低服做小,不敢出头,似乎被吓坏了,一个个安静乖巧得不行。
终于,脚步声从殿内传来,宫人小心将门帘揭开,“凌大人,陛下有请。”
凌云帆动了动腿,冰冷失去知觉的双腿,此刻终于恢复血液。
殿内燃着炭火,刚进大殿,一股暖风便迎面袭来。
“微臣,云麾使,凌云帆,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孝治帝未曾叫起,眼眸半眯,目光直直盯着凌云帆好半响,状似无意道:“此封书信,为何人所书?”
凌云帆不知孝治帝这话是要追责,还是其他目的,却也不敢有所隐瞒,“回陛下,此乃今科会元萧衍所书。”
“哦?”孝治帝神情不辨喜怒,“朕还不知,爱卿竟与今科会元交好。”
凌云帆连忙低头,“回陛下,下官未曾同萧衍交好,只是微臣那侄儿向来喜好结识英年才俊,受侄儿所托,下官这才帮忙转书。”
“少年心性,倘若有何处冒犯陛下,还请陛下宽恕。”
孝治帝表情有几分古怪,“你那侄儿,可是去岁养鸡的那位?”
凌云帆:“……”
就……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居然连这事儿,都给传到京城了!
“正是小侄。”
孝治帝压低声音,看起来很是八卦,“你那侄儿当真去养鸡了?”
凌云帆苦笑道:“回陛下,正是如此。”
说到这儿,凌云帆也有些吐槽:“去岁乡试后,下官侄儿应是受那试题启发,跑去学农户养鸡,想要分辨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现下可曾分辨明白?”孝治帝问道。
凌云帆摇头,“未曾,那蛋反而是越下越多。”
此时凌云帆见孝治帝神情轻快,不似恼怒之色,心下也稍安了些许。
“不知爱卿对此书如何见解?”孝治帝冷不丁问道。
“回禀陛下,且不提此乃萧衍同陛下所书,单论书信而论,未经他人允许,下官如何能做小人行径?故,微臣未有见解。”
他也不傻,若非大事,萧衍也不会夜半三更传信,收信之人还是孝治帝!他又没有吃了熊心豹子胆,哪里敢偷看?
孝治帝只是例行一问,也知晓凌云帆未有偷看,毕竟这封书信集银咸显字和嵌字,还有落款时辰,加之书信未有阅过痕迹,也能知晓凌云帆定是未曾偷瞧。
只是……书是死物,人是活的,他想看看萧衍有没有将此事告知于凌云帆。
没错,信中萧衍言明他无意间听闻前朝皇室后人,似乎曾与方家关系匪浅。事情紧急,加上他只是手无寸铁的读书人,为了避免延误大事,这才请凌云帆帮忙呈递。
萧衍知道孝治帝这种人,疑心很重,如果直接把他对锦常在和五皇子的猜疑告知,孝治帝恐怕不会相信,相反还会怀疑萧衍是否投靠其他皇子,这才来他面前挑拨是非。
这样一来,孝治帝必然不会再信任及重用于他,如此得不偿失!
想要让别人听信某件事,直接言明是下下之策,最好的办法便是揭露线头,让对方自个去查。
自古帝王心性,孝治帝不一定会相信旁人,但一定会相信自己!所以,萧衍才会出此一招。
五皇子非明君,双方又天生站在对立两面,故而必须打消孝治帝对五皇子的属意!
门帘掀起,寒风随之灌入,孝治帝脸上再无半分笑意,细看之下还有几分上位者的嗜血。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陶庚,你且如何看方家?”
陶公公立马知晓孝治帝话中含义。
虽然他并不知晓信中写了什么,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往往暗指某个势力倾塌,余威犹在。能叫身为帝王的孝治帝说出这种话,很有可能是曾经实力相当,即便已然溃败也会叫孝治帝心生忌惮之人。
要知晓,孝治帝如今可是一国帝王,能让他心生忌惮之人,早已死在当年的夺嫡之战当中。饶是世族,也不会叫孝治帝如此忌惮生厌。
那么唯一的可能性只有前朝余孽!
如今又提到方家……是否方家同前朝余孽有牵扯?
方家……
陶公公想起那个无意间接触到皇室秘闻,被陛下借刀杀人的方家旁系,心中一片骇然。
难不成,方家早有异心,蓄意接近陛下?
短短数息,陶公公心里已然掀起滔天巨浪。他不敢继续往下想,连忙垂首,“回陛下,奴才认为方家知晓变通,只是眼力见儿不太行。”
若非方家懂得揣摩上意,也不会被孝治帝当成对付世族的刀,是以也算知晓变通。
可方家许是立功心切,居然触碰了不该碰的东西,知晓不该知晓的事情,被灭口也能称得上是没有眼力见。
不过……现下想来,如若方家早有异心,莫不是他们故意为之?又或者,有另一拨人想要隐藏前朝的事儿,蓄意诱使方家走向死路,以此达到死无对证的目的?
能够灭口,还不叫陛下怀疑,可谓是一举两得!
孝治帝想得更多。
当年方家只是,为他默许之下的借刀杀人。他知晓方家并非方家嫡系所为,可方家嫡系近年作恶多端,对乡里多有剥削,使百姓哀声哉道。所以他明知方家嫡系乃顶罪羊,也未曾细查,只饶过方家嫡系后人。
孝治帝攥着扶手,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卫十三,你且前去岭南,务必将方家嫡系后人带回京城,严加看守!”
“末将遵旨!”
当晚,一支队伍趁着夜色离开京城,向岭南疾驶而去。
一月已至,殿试将来。
殿试又称为御试,只要通过这关,便可授官。殿试只考策问,大多为政事或经义设问作解。
‘《传》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问:仁心与律令,孰高孰低?若以此效仿,当作何解?’
这道试题的题意是,当某个人罪名轻重存疑时,宁肯从轻处置,也不可错杀无辜;与其错杀无辜,还不如犯渎职过失,此乃展现仁心之象,就好比现世的‘疑罪从无’一样的道理。
题目是问倘若有人以此效仿,钻律令的空子,该怎么样才能阻止被效仿的事情发生?
从古自今,疑罪从无的事情一直皆有,这是防止冤假错案的事情发生。
萧衍仔细思量,提笔而作——
《传》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此乃仁义之举,可疑罪从无不代表放纵犯罪。有疑重证重查,设双方辨控……方能有效减少冤假错案风险。
对于这道近乎无解的试题,饶是萧衍也没有信心保证,能够彻底制止这种钻律令空子的现象。
疑罪从无通常指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嫌疑人有罪,可人心难测,断案并不能以个人主观去臆测。谁也不能保证嫌疑人有罪,所以他只能有效减少冤假错案的事情发生,已经算是尽力而为。
其中,萧衍还加入了孝治帝想要看到的‘政治立场’措施,如设立督查司,进行审查疑案,由孝治帝统辖。这相当于给孝治帝多加了一条耳目,同时也对地方官员有了更深的约束,彰显皇权,防止一家独大及‘土皇帝’的事情发生。
这场策论难度很大,萧衍也没有多少信心。
待时辰已到,宫人将卷子收好,由阅卷大臣批阅,而后呈递与孝治帝。
殿试一般三日放榜,萧衍和萧宸才回到他们那座已然修缮得差不多的院子,萧宸便迫不及待询问。
“大哥如何作解?”
萧衍不答反问,“小弟又是如何作解?”
想要对答案,看看自己有没有哪里出纰漏的萧宸:“……”
萧宸把自己的作解复述了一遍,萧衍闻言思忖后,答道:“甚妙。”
萧宸当然不可能相信,只觉得萧衍这是带了看弟弟的滤镜,毕竟他自己也知晓这道试题的难度。一个无解之题,又如何能做出完美的答卷?
所以,萧宸对自己的题卷心里非常有ABCD数,自然不可能相信萧衍的话。
“大哥又是如何作解?”
萧衍:“……”
萧衍没有办法,眼看他自找打击,只能道出。
萧宸听闻后,许久才感叹:“大哥不愧是大哥!小弟远不如你!”
他只想着该如何破题,却没从君主方面去考量。大哥果然不愧是大哥!
只是……有生之年,怕是没能比得过大哥了!呜呜他也想赢大哥一次,哪怕一次也好!!!
第49章 奸臣49
要说近来京城发生的大事有很多,首先是今科状元同榜眼,皆同为一家子弟,慕容世家自从声名狼藉之后,便已然失之‘民心’,不过慕容羽倒也挺争气,荣获探花之名,其次为皇室龃龉。
据闻五皇子不知因何触怒孝治帝,被关宗人府,所有涉及五皇子党派,均被牵连,那是一个血流成河。目前情况不得而知,只知晓孝治帝与太后,乃至皇后宫中三大巨头盛怒不已,连带着诸位皇子也纷纷低服做小,不敢出头,似乎被吓坏了,一个个安静乖巧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