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是的,没错就喜欢好看的,纯颜控。
  这一家子的孩子长得还都不错,这大大增加了陈玉壶的耐心。
  送几个孩子回去读书,陈玉壶并没有大包小包的送重礼。
  一时的送礼物固然能让孩子们得到好脸色,怕就怕养成了习惯,以后孩子去读书,难道都得钱开路吗?
  陈玉壶有自己的考量,当然也不会什么都不送,那也不像样子。
  本来陈玉壶应该陪着孩子们走一趟的,但是她最近装病,干脆就让孩子们自己去。
  反正是自己娘家。
  最近风言风语越来越多,看来老太太虽然信佛,但是也还是舍不得自己过惯了的好日子。
  陈玉壶也不去请安,也不说些什么话,儿媳妇请婆婆去清修像什么话。
  维持了这么久的好名声她还要不要了?
  以后日子不过了?
  陈玉壶稳得住,有人却稳不住。
  侯爷远在边疆,可是小叔可是在朝为官,要看人议论的眼神的。
  也不怪老太太偏心,小儿子又会读书,嘴又甜,又是清贵的翰林。
  就是太清贵了,有点穷,少不得多补贴。
  老太太又不是什么好出身,当然就得薅羊毛了。
  陈玉壶就是那只羊。
  果然,孩子们才去舅舅家两天,陈玉壶的妯娌,谭氏就顶着满嘴的火泡来看望老太太了。
  陈玉壶称病干脆没去作陪。
  她也躺的怪难受了,终于等到了。
  方嬷嬷去老太太跟前回话,“我家太太最近身体抱恙,家里的哥儿姐儿也大了,夫人说要给两位姨娘换个院子。”
  “换院子是大工程,两个姨娘忙不过来,还得夫人拖着病体帮着照顾哥儿和姐儿,最近没来请安。”
  “夫人实在是惦记老太太,特地让奴婢过来代替夫人看望……”
  陈玉壶的弟媳坐在老太太下首,一派端庄做派。
  方嬷嬷看着淡笑不语,这位谭夫人可不是省油的灯。
  见过了老夫人,方嬷嬷就回去回话了。
  方嬷嬷一走,婆媳两个议论开来。
  老太太一改慈祥样子,摊了摊手,“光说惦记,也不见她真惦记我,打发个下人来说了几句话,亏得我还总是说她孝顺。”
  谭施月却不敢附和老太太,她嫂子心眼可不大,他们家老爷一直是个翰林,家里的体面还要指着大伯。
  他们家的爵位可不是传下来的,正经是大伯自己挣出来的,和他们家人实际上一点关系都没有。
  当然,他们家老爷的翰林也是自己考出来的,家中给的助力并不多。
  这也是谭施月一直引以为傲的地方。
  侯爷和弟弟的感情还是很好的,前些时候,她总是仗着老太太从嫂子手里抠钱。
  嫂子闷不吭声忍了许久,便宜占多了都快成应该的了。
  直到有一天大伯给自家爷来了一封信,只写了几个字。
  正谦,养不起老婆孩子,可以给你嫂子送去。
  正谦是林驱的表字。
  一句话让林驱无地自容,也是那时候才知道自家老娘和媳妇儿在干什么好事儿。
  没听说过嫂子养着小叔子一家的,要是没分家还好,可是老爷子去世之后,他们早就分了家的。
  林驱是个眼睛里不容沙子的,和林骥一样都是为了林家更好。
  自己母亲不能不孝,但是自己媳妇儿却没有这个顾虑。
  从那以后谭夫人突然就变得明事理起来了。
  第5章 祈福
  方嬷嬷回去回话,也是在和陈玉壶在说起这对婆媳。
  陈玉壶这几天装病,在屋子里待的也是难受。
  方嬷嬷回了话就出去了,并不多言,她对自家姑娘有着盲目的自信,一直觉得他们家姑娘是心里有数的。
  陈玉壶听了方嬷嬷的回禀,勾唇一笑,“等着吧!很快咱家老太太就要去山上了。”
  主仆两个相视一笑。
  老太太最疼小儿子,有林驱的前程和名声摆在前面,她肯定会退让的。
  果然过了两天,很快老太太就主动说,要去山上,替侯爷祈福,保佑大雍的边疆平安。
  陈玉壶还没忘了自己还在装病。
  把自己的脸涂得白白的,一副气若游丝的样子,带着身后的一众儿女去感谢老太太。
  甚至都没叫出去的清柏和清浊回来。
  用不上,自家祖母去清修也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学业,否则这个祖母就是不慈。
  陈玉壶都计划好了,准备的很充足,很盛大,给足了老太太面子。
  就像老太太拿钱真办事儿,让陈玉壶有了好名声一样。
  陈玉壶也是真办事儿,现在外人都说老太太慈爱,愿意为了天象去闭关苦修。
  陈玉壶因为“生病”,就没去亲自送老太太去山上。
  而是派了靠谱的心腹。
  哪怕是清修,她也不会亏待老太太的,毕竟是顶梁柱的亲妈。
  得罪狠了没好处,适可而止。
  布置的舒舒服服的,让老太太在山上也照样过好日子。
  只要不让陈玉壶伺候,天天去站规矩,她是不吝啬花钱的,反正花的也不是她的钱。
  花的多外界还要夸她孝顺。
  连老太太都再次给了陈玉壶好脸色,觉得她还是乖顺。
  送走了老太太,陈玉壶的“病”也一天一天的好起来了。
  陈玉壶心情好,姨娘们的心情也好。
  两个男孩儿半个月休息两天,让他们能够回家。
  有假期,陈玉壶也不着急,毕竟她的“病”才刚刚好。
  送走了老太太,了却了一件心事儿,陈玉壶的心情好的不得了。
  记忆里那个老太太是怎么丑恶嘴脸朝着原主陈玉壶要钱的,她可是一清二楚。
  陈玉壶的病好起来,恢复了正常的请安。
  早上,姨娘先到,年纪小的少爷小姐被嬷嬷抱着跟在旁边。
  在外面等着陈玉壶起身。
  不过现在已经好多了。
  就比如现在,夫人身边的大丫鬟勾玉出来,笑眯眯的请姨娘和小主子们去偏阁坐着稍等。
  “春寒料峭,以免冻病了小主子。”
  “是,多谢夫人体恤。”
  两个姨娘做出感激的模样。
  两个被抱在怀里的小主子也被放在了地上,朝着主屋行礼,“多谢母亲关心。”
  等到陈玉壶起身,几个人才被请到了主屋,给陈玉壶请安。
  陈玉壶高坐在主位上,看着下面的人,笑着说:“都起来吧!”
  小孩子都眼巴巴的看着陈玉壶,盼着她今天能留饭。
  两位姨娘自然也看的出来。
  只是陈玉壶不会那么好心,每次都留饭,要让他们觉得这既是亲近,也是殊荣。
  否则成了习惯,不留饭好像她反倒欠了他们似的。
  陈玉壶看着小孩子乖乖的给她请安,满脸的慈爱笑容。
  直到胡姨娘说:“隅之一向亲近她长姐,可喜欢往夫人这儿跑了,就是不知道夫人烦不烦她。”
  陈玉壶拿起蜜水刚喝了一口。
  闻言抬起头,放下茶盏,杯盖和杯子发出了清脆的碰撞声。
  这就是故意的了。
  胡姨娘心里一缩。
  抓着帕子的手在悄悄的收紧。
  陈玉壶笑了一下,说:“怎么?胡姨娘带孩子带烦了不成?现在清浊读书去了,干脆你连隅之也不想带了?竟是想一个人躲清闲吗?”
  陈玉壶的语气轻松,大家都听出她在开玩笑,胡姨娘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愿夫人原谅,妾不是想偷懒,只是那天夫人说起孩子长于后宅妇人之手,让妾感慨良多。”
  “男孩儿尚且能为自己博一个前程,女孩儿却要嫁人生子,妾身蒲柳,只愿主母多些垂怜。”
  胡姨娘早就跪在了地上,身体俯的很低,额头几乎贴在地面上。
  哪怕这是在正房,哪怕房间内铺了地毯,这也是一件很没有颜面的事情。
  花姨娘在胡姨娘说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反应过来,同样跪在了地面上了,她们可都是有女儿的。
  长在正房夫人手里的女孩儿,跟长在妾室手里的女孩儿,区别可大着呢!
  更别提他们家男人指望不上,将来孩子们只能指望主母。
  陈玉壶见状,叹了一口气。
  孩子们不管能不能听懂,早就也都跪在了母亲的身边。
  “还不快将小姐少爷和姨娘们都扶起来?”
  随着话音落下,两边立着的婢女立刻动了。
  两位姨娘也见好就收。
  陈玉壶的长女,林清皎坐在离陈玉壶最近的地方,皱着眉看着这一幕,表情不算好。
  陈玉壶摆了摆手,“先传饭吧!”
  什么事儿也没有吃饭重要,吃饱了才有力气商量这些事儿。
  几位姨娘和孩子又在陈玉壶这里蹭了一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