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来往平安镇的商队络绎不绝,连带着官道沿途摆个小摊卖点山货、热食,都能有些收入。
  大家伙儿手里有了余钱,偶尔也能给眼巴巴的孩子买块麦芽糖、称几块点心甜甜嘴。
  这日子,有粮有钱有盼头!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好光景!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一个人:裕民夫人阮玲珑。她的良种、新法、作坊,如同温暖的春风,吹散了笼罩在平安镇上空的贫瘠阴云。
  看着平安镇熙熙攘攘的人流,听着商贩此起彼伏的吆喝,再看着孩子们红润的小脸和身上崭新的棉袄,阮玲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但她也看到了一个制约发展的瓶颈:交通不便!
  通往州府、通往更广阔市场的官道,依旧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土路。
  这不仅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和时间,也严重制约了货物的流通。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在末世资料中看到的朴素真理,清晰地浮现在阮玲珑的脑海中。
  她找到县令卢文清,开门见山:“卢大人,我想出钱,给平安镇修路。把通往州府的主干道,以及连接几个大村和镇子的要道,好好修整一番。”
  卢文清闻言,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
  修路的好处他比谁都清楚,可平安镇财政拮据,朝廷也拿不出这笔额外拨款,这想法只能憋在心里。
  如今裕民夫人主动提出出资,这简直是天降甘霖!
  “夫人高义!此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善举啊!下官……下官代表平安镇百姓,叩谢夫人大恩!”卢文清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当即就要行大礼。
  阮玲珑连忙扶住他,坦诚道:“卢大人不必如此。修路利民,但也是利己。我的作坊、养殖场、田地里的产出越来越多,路不好走,运不出去也是麻烦。咱们这是互惠互利。”
  她紧接着详细阐述了自己的修路方案。
  “我考察过,大周官道多为土路,遇雨泥泞难行。我计划采用‘三合土’夯实路基。具体操作是:底层铺碎石,中层用黄泥、炭渣和少量石灰混合夯实,最上层再铺一层细石子碾压平整。”
  “这样修出来的路,虽不及青石板路,但比纯土路坚固平整得多,雨天不易积水成洼,车马通行也会顺畅许多。用重石碾反复压实后,路面会非常平整耐用。”
  卢文清听得连连点头,双目放光。
  “妙哉!夫人此法甚妙!就地取材,成本可控,效果显著。下官举双手赞成,定当全力配合夫人!”
  这个好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平安镇及其周边乡村。
  听说裕民夫人要自掏腰包为家乡修路,整个镇子都沸腾了!
  平安镇的富商大户和田庄地主听说后,纷纷琢磨:这可是博取好名声、积攒人望的绝佳机会。
  于是,他们主动慷慨解囊,“裕民夫人为乡梓谋福,我等岂能落后?”、“修桥铺路,功德无量!张某愿捐白银五百两!”、“李某捐石料十车!”
  一时间,捐钱捐物修路的热潮兴起。
  普通百姓们更是热情高涨,冬天地里没多少活计,闲着也是闲着。如今去修路,不仅管饱饭,每天还能领到实实在在的工钱,这简直是送上门的好事!
  “给裕民夫人干活,我们放心!”
  “修的是咱自家的路,出力应该的!”
  报名点前,人头攒动,青壮劳力踊跃报名。
  短短数日,修路所需的资金、物料、人力便已筹措到位。随着卢文清一声令下,平安镇通往州府的主干道上,一场热火朝天的修路大会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碎石车、黄土车、炭渣车往来穿梭;号子声、铁锹锄头的碰撞声、石碾滚动的轰鸣声响彻田野;男女老少齐上阵,挖路基的、铺碎石的、拌合三合土的、拉石碾的……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干劲,就连凛冽的寒风似乎也被这冲天的热情驱散了不少。
  阮玲珑站在裕民山庄的高处,望着远处那条在冬日里延伸、逐渐变得平整宽阔的道路雏形,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条路,不仅连接着平安镇与外面的世界,更承载着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而她,正亲手参与着这份希望的铸造。
  经历了末世的种种艰难后,阮玲珑只想吃饱穿暖,在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下过好每一天。
  95
  第95章 有喜
  ◎一股以往从未在意的、浓烈的蛋腥味,此刻却异常清晰地钻入阮玲珑的鼻腔,瞬间勾得她胃里一阵翻江倒海◎
  这个冬天,对于平安镇的老百姓而言,是记忆中少有的温暖。
  凛冽的寒风似乎被一种无形的暖流所驱散,人们脸上少了往昔冬日里常见的瑟缩与愁苦,取而代之的是红润的气色和忙碌的身影。
  吃饱穿暖,是这份温暖的基石。
  阮玲珑名下的庞大产业如同一台精密的引擎,持续不断地为镇子注入活力。
  养殖场需要照料牲畜、清理圈舍的雇佣工;加工作坊里,红薯变成粉条、豆子磨成豆腐豆浆、禽蛋被精心腌制;肥料厂和农药厂日夜运转,将各种天然原料按比例混合、封装;广袤的田地里,大棚需要精心维护,越冬作物需要照看……
  这些,都为平安镇的青壮年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工作机会。
  更令人称道的是阮玲珑引入的“绩效管理”。
  工钱与完成的工作量、质量直接挂钩,多劳多得,赏罚分明。
  裕民夫人的公正和慷慨有目共睹,她为平安镇带来的改变更是深入人心。
  因此,雇佣工中极少出现偷懒耍滑、滥竽充数的现象。大家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干活格外卖力。
  偶尔有人想偷点小懒,不等管事发现,身边的工友便会善意提醒甚至直接举报。良好的风气在阮氏产业中蔚然成风。
  再加上轰轰烈烈的修路工程,整个平安镇如同一个巨大的蜂巢,在冬日里依然热火朝天地运转着。
  人们不再蜷缩在家中“猫冬”,而是纷纷走出家门,投入到各种劳作中。
  汗水驱散了寒冷,忙碌带来了充实,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这种活力也深刻改变着平安镇的面貌。镇上的主要街道和通往各村的要道,都在按阮玲珑的方案进行改造。
  三合土夯实的新路基日渐成型,平坦宽阔。
  为了方便行人和客商,道路沿线合适的位置,修建起了干净整洁的公共厕所,镇上的卫生环境大为改善。
  平安镇的客栈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甚至有人嗅到商机,修建了专门用来短期存放货物的仓库。
  街头巷尾,再也看不到游手好闲的混混,取而代之的是步履匆匆、脸上洋溢着希望笑容的老百姓。
  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干劲的氛围弥漫在整个平安镇。
  当春风终于吹绿了柳梢,平安镇规划内的所有道路改造工程,竟奇迹般地在寒冬里全部按时完工。
  一条条平整坚固、雨天不再泥泞的道路,如同金色的纽带,将平安镇与外界更紧密地连接起来。
  卢县令激动万分,他没有动用朝廷一分一毫的库银,全靠阮玲珑的巨额投入和平安镇富户乡绅的慷慨捐助,便完成了这项利在千秋的伟业!
  他特意自费请来能工巧匠,在镇口最显眼的位置,立起了一块高大的“功德碑”,上面镌刻着所有捐资捐物者的姓名,阮玲珑的名字自然位列榜首。
  阮玲珑的产业版图也在持续扩张,随着养殖场规模的扩大,禽蛋产量激增。阮玲珑适时推出了两种耐储存的蛋制品:皮蛋和咸鸭蛋。
  皮蛋那独特的墨绿色溏心、晶莹的松花纹路、以及醇厚特殊的口感,很是惹人喜爱。
  咸鸭蛋那流油起沙、咸香诱人的蛋黄,一经推出,立刻俘获了众人的味蕾,在市场上获得了空前的好评。
  徐闻道尤其钟爱咸鸭蛋,每日清晨一碗白粥配一个流油的咸鸭蛋,是他雷打不动的享受。
  文静则偏爱皮蛋瘦肉粥,那滑嫩的皮蛋丁与咸鲜的肉丝融合在绵密的粥底里,暖胃又暖心。
  为了迅速打开这两种新品类的销路,阮玲珑再次展现了她的“点金手”。她将精心整理的十几道皮蛋、咸蛋菜谱,无偿赠送给各大酒楼。
  皮蛋可以制作成:凉拌皮蛋、青椒炒皮蛋、皮蛋豆腐、皮蛋胡瓜汤、皮蛋炖肉等。
  咸鸭蛋更适合用来调味,比如咸蛋豆腐煲、咸蛋炒饭、咸蛋焗南瓜、咸蛋黄酥、咸蛋黄炒玉米粒等。
  这些菜谱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皮蛋和咸鸭蛋从佐餐小食,一跃成为酒楼饭馆的热门食材,需求量大增。
  尤其是外地客商,尝过之后惊为天人,纷纷涌向平安镇订货。为了抢到货源,有些商人甚至甘愿在客栈住上十天半月等待。
  一时间,裕民山庄的皮蛋和咸蛋加工作坊门口,车水马龙,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