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更让阮玲珑惊喜的是,赵铮这次不仅带回了马,还带回了擅长养马的一家五口:一对经验丰富的中年夫妇,以及他们三个半大的小子。他们家世代在北地养马,全家都是养马的好手!
  赵铮按照阮玲珑的模式,与他们签订了待遇优厚、责任明确的长期用工契约。
  有了他们的加入,马场的未来更有保障了。
  风尘仆仆归来的赵铮,洗净了脸,迫不及待地抱起阮玲珑特意给他留的,早已经冰镇在井水里的寒瓜。
  一刀下去,独属于寒瓜的清甜香气四溢。
  赵铮拿起寒瓜咬了一大口,甘甜爽口的汁水瞬间充盈口腔,驱散了旅途的疲惫。
  “甜,真甜!玲珑,你这瓜种得极好!”赵铮由衷地赞叹,眼睛都亮了起来,“比我之前在京城吃过贡瓜还要甜。关键是籽还少,皮也薄。”
  他一边大口吃着寒瓜,一边问:“这瓜产量如何?一年能种几茬?”
  阮玲珑笑着回答:“如果精心管理,选对品种,利用好咱们这里的气候,一年可以种三茬。”
  “春播预计2-3月育苗,4-5月定植,6-7月收获;夏播预计5-6月育苗定植,7-8月收获;秋播预计7月育苗,8月定植,9-11月收获。这样算下来,从初夏到深秋,咱们都能有寒瓜吃。”
  “三茬?”赵铮震惊了,随即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那感情好啊!玲珑,咱家多种点。你是不知道,这寒瓜在外面卖得有多贵。稍微好点的寒瓜,运到州府或者京城,十两银子一个都有人抢着要。咱们要是能稳定供应,这绝对是个大进项!”
  阮玲珑看着丈夫兴奋的样子,眉眼弯弯,毫不犹豫地点头:“行!反正咱家现在不缺地,铮哥说种,咱就种。把马场旁边的缓坡地也利用起来!”
  看着小两口凑在一起,一个眉飞色舞地规划着种植寒瓜大业,一个含笑点头表示全力支持,他们其乐融融的样子,让坐在一旁喝茶的徐闻道和文静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欣慰和满足。
  还有什么比看到孩子们恩爱和睦,事业有成更让长辈开心的呢?
  这一茬晚熟的寒瓜,阮玲珑照例往京城送了一份。文静看着那些精心挑选、个头匀称的寒瓜被装上马车,眼神有些复杂。
  自从恢复记忆,那个自己曾经深爱过的男人,偶尔也会浮上心头。
  不知他过得好不好,头疼的毛病有没有缓解?但是,这份思绪总是很快被她刻意压下。
  文静的目光落在女儿玲珑身上,那看似康健实则内里仍需调养的身体,才是她全部的心之所系。
  玲珑过去亏空得太厉害,虚不受补,她这个做母亲的,必须打起十二万分精神,用最温和、最有效的方法,一点点为女儿固本培元。唯有玲珑身体真正强健起来,她悬着的心才能放下。
  文静不知道未来如何,但她知道自己眼下最要紧的事情是什么。
  秋播的季节很快到了。
  阮玲珑没打算把寒瓜种植的技术和良种捂在自己手里。她深知,只有让更多人掌握技术,形成规模,才能让这份甜蜜的产业真正惠及一方。
  因此,她主动找到了县令卢文清。
  “卢大人,寒瓜种植,只要掌握方法,并非难事。我打算在秋播寒瓜时,开放我的瓜田。但凡平安镇及周边州县,有意学习寒瓜种植技术的农户,都可以来我地头观看和请教。我不收学费,凡是来学习的,每人还能免费领一小包寒瓜种子,足够自家种上几分地试试。”
  卢文清闻言大喜过望:“夫人高义!此乃造福乡梓的大善举啊!下官立刻张贴告示,晓谕四方!”
  跟阮玲珑的接触越多,卢文清越发认可她。
  现在想来,陛下才是真正的慧眼识英才的明主,裕民夫人的称号名副其实!
  阮玲珑紧接着补充道:“不过,卢大人也需替我说明。免费送的种子数量有限,仅供自家试种。若有想大面积种植,需要大量种子的,就只能从我这里购买了。毕竟培育良种,也需要成本。”
  告示一出,整个平安镇乃至邻县都轰动了。
  裕民夫人免费教种寒瓜,还送种子,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
  从那天起,阮玲珑规划好的秋播寒瓜田里,就没断过人。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前来求教的老百姓。
  其中有经验丰富的老农,有充满干劲的年轻人,也有带着孩子来长见识的妇人。他们围在阮玲珑和几位经验丰富的雇佣工身边,聚精会神地听着,抓紧时间提问。
  “夫人,这瓜苗移栽,行距株距多少最合适?”
  “这藤蔓管理,压蔓、整枝有啥讲究?”
  “浇水施肥有啥门道?听说您有售卖专门培育寒瓜的肥料?”
  “这授粉是不是一定要人工帮忙?”
  阮玲珑耐心地讲解着每一个步骤,亲自给大家示范如何选地、整地、做畦、育苗、移栽、水肥管理、整枝压蔓、人工授粉、病虫害防治……她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农户们也都不是白学的。看着阮玲珑和雇佣工在田间忙碌,大家自发地撸起袖子帮忙。
  整地的整地,挑水的挑水,移栽的移栽……田间地头,一片热火朝天、互帮互助的景象。淳朴的乡情在汗水和泥土中流淌。
  就在这繁忙而充满希望的氛围中,阮玲珑看着秋意渐浓、早晚温差加大的天气,心中萌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
  在一次田间讲解的间隙,她指着已经移栽好的瓜苗,对围观的农户们说道。
  “各位乡亲,寒瓜是喜温怕寒的作物。咱们现在种的是秋瓜,最怕的就是秋末冬初的霜冻和低温。一旦遇到强降温,瓜苗就可能冻死冻伤,前功尽弃。”
  众人纷纷点头,这是他们最担心的。
  阮玲珑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新颖的概念。
  “所以,我在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人为地给这些瓜苗,或者其他的蔬菜苗,创造一个相对温暖的小环境,让它们能安然度过寒冬呢?”
  她用手比划着:“我们是不是可以用竹篾或者木条,搭成一个拱形的架子,上面覆盖上透光性好又厚实保暖的东西,比如油纸、厚棉布,甚至是刷了桐油的厚草帘子?”
  “白天揭开帘子阳光能照进来升温,晚上盖上帘子能挡住寒气,保持寒瓜喜欢的温度……这样,即使在冬天,我们是不是也能种出新鲜的瓜果蔬菜?”
  “你的意思是搭个棚子,像暖房一样?”有见多识广的老农似乎想到了什么。
  “对,就是这样的!”阮玲珑肯定道。
  “我们可以叫它‘大棚’,利用这个‘大棚’来达成抗寒保温的效果。虽然成本会高一些,但如果成功了,我们一年四季都能有新鲜菜吃,寒瓜也能避开霜冻,长得更好。甚至……冬天也能种出夏天的菜!”
  “大棚?冬天种夏天的菜?”这个前所未闻的想法,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农户们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他们看着阮玲珑,眼神充满了惊奇和疑惑,但更多的是被点燃的希望之火。
  裕民夫人总能带来奇迹,这一次,她说冬天也能种夏天的菜。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却又让人忍不住心生向往。
  92
  第92章 民心
  ◎周衡昌沉吟片刻,多问了一句:“阮玲珑家中,如今都有些什么人?”◎
  就在阮玲珑带领着平安镇及周边农户,热火朝天地研究和搭建第一批试验性质的“保温大棚”,试图在日渐寒冷的秋末初冬里守护那些娇嫩的瓜苗和蔬菜时,万里之外的京城皇宫,周衡昌派去给徐闻道传递消息的暗卫回京了。
  “启禀陛下,神医徐闻道正好在平安镇,且已与赵铮相认。赵铮确为其亲外孙无疑。”暗卫的声音在寂静的御书房内响起。
  周衡昌揉了揉又开始隐隐刺痛的太阳穴,对于这个结果并不意外。
  他沉吟片刻,多问了一句:“阮玲珑家中,如今都有些什么人?”
  “回陛下,除其夫赵铮外,常住者便是神医徐闻道。此外,还有一位妇人,据说是徐神医在□□年间救下的,因其身体孱弱且无依无靠,便被阮玲珑认作干娘,一直留在身边照顾。此妇人深居简出,极少露面,只在家中打理些杂务。”暗卫的回答清晰而详尽。
  “干娘?”周衡昌低声重复了一句,挥挥手让暗卫退下。
  御书房内重归寂静,唯有烛火摇曳。
  头痛似乎又加重了几分,针扎般的痛感让周衡昌眉头紧锁。
  阮玲珑那双清澈坚定,仿佛能洞察世事的眼睛,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从她处理程家一事展现出的果决、智谋和不畏权贵,让他明白,此女性情刚烈,自尊心极强,最厌恶被人暗中窥探或操控。
  因此,即便周衡昌心中对这位屡创奇迹,带来无数惊喜的裕民夫人充满了好奇和欣赏,甚至有着莫名的亲近感,他也始终恪守着一条无形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