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我记下了,谢谢爷爷!”赵铮接过包裹,郑重地行了一礼。
第二天一大早,送走了赵铮和他那支由镇上可靠青壮组成的运输队,家里似乎一下子安静了不少。阮玲珑、徐闻道和文静三人,更是关起门来,过起了低调而温馨的日子。
阮玲珑将心思更多地放在了规划和管理上。她雇佣了更多老百姓,帮忙打理自己名下的田地。
洋芋种子有限,她只在靠近水源,便于管理的一亩上等田里播种。
阮玲珑有能力用异能催熟更多洋芋出来,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注意,她选择了克制。那一亩地,将是她用来观察、记录和优选良种的试验田。
番薯种子更为稀少珍贵,她同样只种了一亩,精心照料着。在番薯量产前,阮玲珑并不打算推广番薯的种植。
至于番茄和辣椒,阮玲珑开始了精心的育苗工作。番茄苗在温暖的人工大棚里已经探出了嫩绿的小芽,辣椒则要等到天气更暖和一些。
重见光明后的文静,生活轨迹与失明时差别不大。
她依旧很少主动提出门,仿佛对外面的世界并无太多好奇。
徐闻道从未限制过她,甚至暗示过她可以出去走走,但文静总是微笑着摇头,说在家里看书、帮玲珑打理家中事务就很好。
书房和厨房,依旧是她待得最久的地方。
徐闻道在不经意间发现,文静看书的速度极快,而且涉猎极广,从游记、杂谈到诗词歌赋,甚至是史书。
更令他惊讶的是,文静的记忆力好得惊人!
有一次,他随意考校她昨日看的一本杂记中的细节,她竟能分毫不差地复述出来,连页数都记得。
“难不成,文静能过目不忘?”徐闻道心中掀起波澜。
这样的天赋,简直是天生的学医好苗子。医道浩瀚无边,需要的就是强大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不知是年纪大了,还是经历了这场病,又或是看到文静眼中偶尔流露出的,对知识纯粹的渴求,徐闻道心中那份沉寂的“传道”之心,再次被点燃了。
他看着文静安静读书的侧影,一个念头越发清晰,这样好的天赋,不学医,太可惜了!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徐闻道将文静叫到书房,开门见山问道:“静儿,爹看你天资聪颖,尤其记性绝佳。你可愿……随爹学医?”
文静闻言,微微一怔。
她眼睛眨了眨,清澈的眼眸看向徐闻道,没有立刻回答。
学医?她从未想过。
她只是喜欢看书,喜欢汲取知识带来的那种内心的充盈感。但看着徐闻道眼中那毫不掩饰的期待和一种近乎“后继有人”的欣慰,文静的心被触动了。
她思考了片刻,眼神渐渐变得坚定,对着徐闻道盈盈一拜:“若爹不嫌静儿愚钝,静儿……愿意学。”
“好,好!”徐闻道抚掌大笑,连日来的病气仿佛都消散了大半,精神焕发。
“那从今日起,爹便教你认药、识脉、明理!”
于是,阮玲珑每次从田里或外面回来,推开家门,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幅宁静而充满书卷气的画面。
和煦的阳光下,徐闻道端坐案前,手持医书,声音平缓而清晰地讲解着药性药理、经络穴位;文静则端坐一旁,神情专注,时而提笔记录,时而轻声发问,那双复明后更显灵动的眼眸中,闪烁着求知若渴的光芒。
阮玲珑看着这一幕,嘴角不自觉地扬起,心中一片安宁祥和。
她对身边的丫鬟荷花低声道:“这样也挺好的,人总得有个目标,有点事儿做,日子充实,才不会觉得无聊。”
时光如白驹过隙,两个月的光阴悄然流逝。
这两个月里,赵铮带着他的运输队,如同勤劳而坚韧的工蚁,往返于平安镇与周边几个受灾稍轻,但物资也匮乏的城镇之间数十次。
他带出去的山货,那些饱含淀粉的脚板薯、野山药、甘甜的板栗、鲜香的干蘑,在粮荒的大背景下,成了绝对的硬通货,几乎每次一露面就被抢购一空。
赵铮坚持平价出售,只赚取合理的辛苦钱和运输损耗,这更赢得了沿途百姓的口碑。
当然,路途并非坦途。
他们遭遇过好几波想发“灾荒财”的山匪。
幸而赵铮本身武艺高强,加上他带的人都是平安镇经历过流民之乱,敢打敢拼的青壮年,更有徐闻道给的“软筋散”作帮衬,危机都被成功化解,平安归来。
每次风尘仆仆地回家,赵铮总会带回一些外地的特产。
有时是几包香甜的芝麻糖,有时是几匹结实耐用的粗布,有时是给阮玲珑买的精巧小玩意儿,给徐闻道带的当地好茶,给文静寻的几本难得的杂书或精致的绣线。
这些小小的礼物,承载着他对家人的思念和分享的喜悦,为这个家增添了许多温馨的色彩。
——————
京城,勤政殿。
户部尚书捧着厚厚一叠奏折,脸上是数月来罕见的轻松,就连声音都带着一丝难以克制的激动:“陛下,喜报!天大的喜报啊!”
周衡昌从堆积的奏章中抬起头,目光锐利:“讲!”
“各地急报,遵照陛下严旨推广种植的洋芋,已陆续收获。其产量远超预期。虽因种植仓促和经验不足,洋芋平均亩产亦有五石上下。且事实证明,此物真的不挑地,山坡旱地皆可种,洋芋收获期短,实乃天赐救荒之神物!”
户部尚书越说越激动:“受灾最重的北地三州,洋芋已大量上市。虽其口感稍逊主粮,但胜在量大,而且顶饿!粮价已应声而落,百姓争相购买、食用,饿殍之危已解。江南、西川等地,洋芋也已收获,大大缓解了粮荒压力。流民渐归,民心思安啊陛下!”
周衡昌猛地站起身,眼中爆发出璀璨的光芒。
他疾步走到殿中,一把抓过户部尚书手中的奏折,快速翻看着上面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数字和描述。
“好!好!好!”
一连三个好字,道尽了他心中积压多时的重负终于卸下的狂喜。
仿佛拨云见日,笼罩大周数月之久的饥荒阴霾,在这不起眼的“洋芋”面前,终于被彻底驱散。
周衡昌放下奏折,深深地吁出一口气,仿佛要将胸中所有的郁结都吐出来。他紧绷的肩膀松弛下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此物……当真是我大周之福星!”
周衡昌感慨万分,他踱步到窗前,望着宫墙外辽阔的天空,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个在奏章中反复出现的名字。
平安镇,阮玲珑。
若非她识得此物,若非她无私献出种植之法并率先试种推广,这场席卷整个大周的浩劫,后果不堪设想。
“阮玲珑,当居首功!”
周衡昌在心中默念,对这个素未谋面,却一次次为大周带来生机与希望的农女,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激与好奇。
68
第68章 规划
◎黄金百两,洋芋盛宴◎
几天后,新帝的赏赐再次抵达平安镇赵家。
这一次赏赐之物不再是海外采购的洋种子或牌匾,而是沉甸甸、金灿灿的一百两黄金。
当黄绸覆盖的托盘被掀开,露出码放整齐的金锭时,饶是见惯风浪的徐闻道也微微挑眉,难得新帝大方一回。
赵铮和阮玲珑更是有些发愣,一百两黄金!
这在大周西南方的平安镇,绝对是一笔足以让人疯狂的财富。
还好送赏赐来的天使十分低调,新帝周衡昌似乎也不想惊动其他人,天使只是转达了周衡昌的口谕,言明最终封赏肯定不止于此。
送走来自京城的天使,阮玲珑拿起一块金锭掂了掂,触手冰凉沉重,她看着那耀眼的金色,低声对赵铮嘀咕道:“铮哥,看来咱们这位皇帝陛下,国库也不是很充盈嘛。”
毕竟,自己献出的改良后的稻种、洋芋的种植法,以及之前捐献的粮食,其价值和对大周的贡献,远非这百两黄金可比。
赵铮失笑,轻轻捏了捏她的手:“知足吧,玲珑。这已经是难得的恩典了。寻常人家,几辈子也见不到这么多金子。”
他理解玲珑的言外之意,但也深知皇权恩赏的分量。
阮玲珑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她只是随口一说。看着眼前这笔意外之财,她心里立刻有了盘算。
“铮哥,”阮玲珑眼睛亮晶晶的看向赵铮,“我想用这笔钱,在咱们那五十亩地边上,修个庄子。”
“修庄子?”赵铮有些意外。
“对!”阮玲珑兴致勃勃地规划起来。
“你看啊,文姨她不太爱出门走动,咱们现在这宅子虽好,但院子有限。若是修个庄子,带个大园子,种些花草树木,甚至弄个小池塘,文姨的活动范围不就大多了?心情也能舒畅些。”
阮玲珑扳着手指头继续说道:“咱们名下田产不少了,以后可能还会更多。有了庄子,就等于在田边有了自己的据点,方便管理,存放农具和粮食种子都便利,雇工干活也有个歇脚喝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