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叉烧包散发着香味。
  沈府常吃玲珑记的点心,沈译之听是新品,竟很难拒绝——拿回去夫人跟瑞儿一人一个,岂不是刚刚好?
  一时间,他竟没有反问,为何特意给他留。
  几个差役和书吏眼神一碰,各自松了口气,看向莫玲珑的眼神饱含了谢意。
  这事儿,算是抹平了。
  莫玲珑告辞后,带着何望兰和霍娇回茶楼。
  霍娇被牵着手,时不时看向莫玲珑。
  她很想说自己的手不干净,但又不好意思,因为可能已经弄脏别人了。
  回到茶楼,莫玲珑让茶楼的仆妇给霍娇洗澡。
  霍娇忽然拉住她,局促地站那里,仿佛那样就可以把自己缩得很小很小不被注意,她小心翼翼说:“我是流民。”
  收容流民,是会惹麻烦的。
  “我知道啊。”莫玲珑弯腰看着她,“但是你只要有一份工,就不再是流民了。”
  听见这句话,霍娇呆住,连莫玲珑什么时候离开的都不知道。
  仆妇烧了一大锅热水给她洗,意外地发现,这丫头除了脸脏,身上竟然不怎么脏,只是全身伤痕累累。
  洗完一遍,霍娇自己又仔仔细细把自己的破衣烂衫洗干净。
  仆妇说莫娘子给她送来药油,霍娇摇头说不用。
  都是小伤,已经习惯了。
  再说她不想让莫玲珑借给她穿的衣服染上药油的气味。
  当她换上干净的衣服,小心提起略有些长的裙摆走出水房,徐徐荡荡的甘美鸡汤味扑面而来。
  她看到小院另一头,灶房开着的窗户里,莫玲珑用布包起头发,正在灶前炒菜,旁边一个瓦罐咕嘟嘟冒着气,那美妙的鸡汤大概就来自于此。
  她忽然觉得,这好像已经是上辈子的画面了。
  霍娇低头把眼泪逼回去。
  “阿娇姐姐,快来帮我拿筷子!”何望兰喊。
  她哑着声应了一下,深呼吸片刻,往里面走去。
  她们吃饭就在灶房外搭出来的桌上,跑堂的小二需要轮流吃,其余人一桌子坐满。
  莫玲珑只简单介绍了她的名字叫霍娇,其他什么也没说。
  桌上有荤有素,有白米饭。
  霍娇一下子饿了,不久前吃下肚的那个大馒头好像已经无影无踪。
  她按住肚子,祈求千万不要再发出什么让她丢脸的声音。
  但莫玲珑推过来一碗粥,说:“你喝这个比较好。先喝完,吃点菜。”
  饿久了的人,容易吃过头。
  莫玲珑知道,因为她也饿过。
  那粥稠稠的,表面飘着点点金黄的鸡油,绿色葱花和切碎的小青菜点缀其中,粥米之中,还有许多碾碎了的鸡肉,丝丝缕缕。
  她不尝都知道,这味儿有多好。
  霍娇低头小口地啜,鲜香的米粥是用鸡汤熬出来的,仿佛浓缩了整只鸡的精华。
  她越喝越快,喝完还没觉得饱,但整个人好像充盈了起来。
  “好喝吧?”何望兰咬着筷子笑眯眯问,“上次我生病,莫姨姨也给我做来着,她说生病的孩子才有的吃。”
  她还是孩子吗?
  霍娇心里想,但她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连应何望兰一声嗯都做不到。
  第26章
  见霍娇只夹自己眼前的一盆菜,何望兰一样一样夹到她碗里:“莫姨姨说,荤素都吃才是好孩子。你今天是我们的大英雄,但你也是个小孩儿呀。”
  好半天,霍娇终于憋出一句:“我不小了。”
  “不对,你还是小孩儿!莫姨姨说过,及笄之前都是小孩儿。”
  霍娇不吭声了,低头默默地把何望兰夹到她碗里的菜都吃完。
  这餐饭,是她离开家三年以来,吃得最好最饱的一顿。
  吃完她主动收碗擦桌子,不让她们动手,她动作快力气大,连仆妇都抢不过她。
  何芷在桌上没说,但吃完饭,把莫玲珑拉到自己房里,面带不安地问:“这孩子看起来是流民,你留她准备做什么?”
  按律法,流民应当遣回原籍,或者充军。
  而收容流民的良民,也会受牵连被问责。
  只是现在灾情严重,流民像野草一样顽强不息,衙门已经管不过来。
  在何芷看来,莫玲珑不像是会随便心软的烂好人。
  “我想雇她。我在灶上做东西需要助手,她力气大,人很聪明,可以培养。”莫玲珑说,“我也正想同你商量,给她办附籍,就以我的学徒来办,等我回金安的时候,我再把她迁回去。”
  拜陆如冈所赐,莫玲珑初入上京时闲来无事,除了在街头巷尾收集情况,便把《大安律》简单读了一遍。
  除了新设府衙批量登记,用工或学徒为由办附籍,是流民合法合理留下的最好途径。
  其实从茶楼生意开始旺起来,她就觉得自己需要个助手,有时候真的忙不过来。
  今天看到霍娇,她忽然觉得这姑娘特别合适。
  那种孤狼一样的眼神,是身后没有依靠,必须豁出命来争抢的勇敢和决绝。
  让她想起十几岁时拼命在后厨帮工到深夜,好拿些没用完的食材带回家给奶奶吃的自己。
  何芷听到这句话表情有些凝滞:“你,你还要回金安?”
  “我会回去,路引只写到年底。年底要是案子还没结束……我还得去官府续。”
  莫玲珑看向挂在墙上的历书,唇角浅浅地一牵,“不过,案子一定会结束的,所以,年底我就该走了。”
  何芷的神情空白了一瞬,好半天才找回自己的声音:“那,那好吧。那我给霍娇准备两身衣服。”
  转过身她深呼吸好几下,平复下心底的茫然。
  “霍娇的附籍,就拜托何姐了。”
  何芷应着声,去开布料箱子。
  一时有些分不清,莫玲珑的
  注定离开,和李郎的背弃前盟,哪一个更叫她觉得背后空落落的无依无靠。
  “莫娘子,有官爷找你!”周大在楼下喊。
  听见官爷两字,莫玲珑心微微一跳,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茶楼门外站着差役,却没想到走近了发现,是眼熟的两个人。
  京兆府的门子,咧嘴笑着看向她:“给莫娘子报喜了。”
  是他们?
  莫玲珑行了个礼,不动声色地微笑:“哪来的喜?”
  门子笑着:“沈大人特命小的们来给莫娘子送东西。”
  说着递上一个印有京兆府字样的信封,“沈大人说,莫娘子深明大义,平价馒头解百姓之疾苦,他以个人名义捐十石米面,以京兆府名义捐三十石米面,这是契牌。另让小的们给莫娘子准备了三辆馒头车,好助莫娘子一臂之力,让平价馒头卖到东南西北四坊,只是……希望能在车上写上京兆府的字样。”
  “馒头车停放的地方,大人也给莫娘子划出来了,什么时候开始卖,哥们儿几个就给你巡逻,不叫流民冲撞咯。”
  沈大人真的很聪明,居然一眼看出,这是给自己攒政绩的好机会。
  想必这段时间以来流民四起,他吃了不少挂落吧?
  思及此,莫玲珑装出惊喜的笑容:“太谢谢沈大人了!民女一定办好这差事。”
  果然,门子又说:“到时啊,沈大人会在衙门抵报里写上这一笔,拿莫娘子跟荷风茶楼可就扬名全国啦。”
  事关荷风茶楼的名声,莫玲珑把何芷拉过来,郑重谢过两人。
  两人脸色一换,嬉皮笑脸:“好了,办完差事,我俩接下来办私事。莫娘子今天带来的那个叉烧包真好吃,嘿嘿……还有吗?”
  此时茶楼已打烊,俩人颇不好意思地往里瞟了眼,“没了也没事儿,多少钱一个?我俩等轮休的时候来买。”
  莫玲珑跟何芷对了下眼神,不约而同:“周大,包十个叉烧包出来!”
  门子俩拿着两个大大的牛皮纸包,千恩万谢地走了。
  直到走远,俩人才默契地互相用肩撞了一下,兴奋地压着声说:
  “待会儿咱去把沈大人给的一两银子兑开,一人一半!”
  “不急!现在赶紧的快给大人送去!”
  “你急什么?大人可是瓜分了本来我俩该拿的最后那两个叉烧包,不该拿回来吗?”
  说着,其中一个门子伸手从纸包里拿出一个,塞进嘴里,发出满足的哼声,“太好吃了,听说这包子三个一卖,每份30文,咱也吃得起啊!”
  “就是!等回头咱也去茶楼享受一回!就凭莫娘子不涨价,咱也得去捧个场嘛。”
  茶楼二层。
  何芷拿着莫玲珑给她的契牌,心跳加快:“这,这就是你说的扬名的机会吗?”
  “对。”
  上京就在天子脚下,流民的问题,不是光靠豪门世家在城外施粥可以解决的。
  可想而知,作为上京父母官的沈府尹面临的来自上层的压力有多大。
  莫玲珑做平价馒头,一来是推己及人,她囤粮也是受了阿竹的恩惠,既然有余力,那就帮帮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