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顿了一下又说道:“如果皇额娘背后做了什么,儿子就不敢保证外祖一家能平平安安的回到府里去了。”
太后痛心疾首斥责:“皇帝这是威胁哀家?你这是不孝。”
胤礽:“最近朝堂诸事繁忙,儿子希望皇额娘静心修养,不要让朕和十四弟担心才好。”说完转身大步离开。
允禵看着能承受怒火的人走了,自己也不敢多留,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也紧跟着离开了寿康宫。
太后伸出手哆哆嗦嗦的指着离开的两人,她是造了什么孽要这样惩罚她。
孙竹息赶忙帮她顺气,劝慰道:“奴婢这就去请太医,太后您不能再生气了。”
太后:“那是哀家的娘家人!哀家怎么能眼睁睁看着皇帝把他们的家都查抄了。”
没过两天孟静就听到太后病了的消息。
胤礽去寿康宫也被赶了出来,孟静听到胤礽亲口说起此事,笑得有些幸灾乐祸。
皇后召集了后宫嫔妃轮番去寿康宫侍疾。
除了端妃和怀孕的甄嬛,以及坐月子的仪嫔三人,其她所有人都排了班。
这日轮到孟静侍疾,一大早就赶往太后那里,在寿康宫门外碰到敬妃,两人一起相携走了进去。
太后躺在床上脸色确实不好,这几天她派了几波人出去打听消息,可都如石沉大海,不但消息没打听到,连人也不见踪影。
反应过来皇帝是派人盯着寿康宫呐!太后更是气怒交加,一下子就真病了。
太后看到和敬妃一起走进来的孟静,就想起昨日宜修所说的话。
皇帝从河南回来后,除了永寿宫和养心殿竟再未宿在别处过,就连怀着身孕的莞贵人都不曾过问,真是鬼迷了心窍。
又想起出事那一日贤妃带着六阿哥在养心殿待了一天一夜,直到第二日才回永寿宫。
太后心里冷笑:看样子,出事那日皇帝也只告诉了贤妃一人实情。
自己当初真是看走了眼,以为是个贤惠本分的,倒是没想到能勾的皇帝日日待在永寿宫。
两人走到床前行礼,太后说道:“你们来的正好,哀家还没用早膳,贤妃伺候哀家吧!”
孟静觉得太后的语气有些不对劲,但也没太在意,接过孙竹溪端来的肉粥,一勺一勺的喂给坐在床上的太后。
孟静从小到大也没真正伺候过人,就这喂食的手艺,还是哄弘晞时练出来的。
敬妃在一旁帮衬着,一碗粥没吃完太后说饱了,又让孟静扶她起来走走,之后又让孟静读书解闷。
孟静算看出来了,太后这是故意折腾自己呐!
大概也能猜到是因为什么原因,谁让自己知情呐!直到晚膳时分,太后才放她们出了寿康宫。
敬妃欲言又止的看着孟静:今日太后什么事也没让她做,就只可着贤妃一人折腾,也不知道贤妃是怎么惹了太后的,才会被指的团团转。
孟静给了她一个安心的眼神,也没多做解释,一身疲累的回了永寿宫。
直到把弘晞抱进怀里,孟静才觉得自己松了口气,太后太能折腾了。
第七十九章 撕破脸
晚上胤礽来到永寿宫看孟静一脸疲惫,出主意说道:“不想去你就称病,省的太后折腾你。”
孟静摇摇头:“还是算了!左右几天才轮动一次,太后的病总不会一直不见好吧!”
第二天起床,孟静早膳还没吃完,就迎来了寿康宫的口谕,太后今日还是点了自己侍疾。
孟静:太后这是一定要拿自己出气啊!
叹了口气,只好跟着寿康宫里的人去见太后。
到了寿康宫孟静才知道,太后已经通知敬妃不用来了,所以今日只召了她一人。
孟静:装病是个很好的主意,她要好好的考虑下。
就这样,孟静又被太后折腾了一天,让她没想到的是,晚饭前太后竟然还不让回去,拿出了一本经书让她抄写。
看着这么厚一本经书,估计天亮都抄写不完,孟静无奈的坐下拿起笔,暗暗祈祷着太子爷能早点来解救自己。
胤礽回到永寿宫才知道,孟静今日竟然又被太后叫到了寿康宫,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弘晞这么长时间没见到自己的额娘,两眼哭的通红,胤礽抱在怀里还眼泪汪汪的,看的他直心疼。
让苏培盛去打听了才知道,敬妃没去,今日太后竟然只召了孟静一人侍疾。
胤礽神色微寒:太后这是把对自己的不满发泄到孟静身上,故意折腾她。
起身把弘晞交给奶娘,他倒要看看太后到底想干什么?
胤礽到寿康宫的时候,孟静正坐在桌案前抄写经书。旁边也已经摆了一摞纸张,看见他眼睛都亮了。
胤礽朝她露出一个安抚的眼神,又扭头看向太后说道:“皇额娘这是做什么?都这个时候了也不让贤妃回去。”
太后啪的一声放下手里的东西,呵斥道:“皇上一来到哀家这里就这种语气与哀家说话,是在为贤妃不平吗?”
看了一眼孟静又接着说道:“哀家让她抄写些经书供在佛前,又有什么不对的?”
胤礽看着太后,忽然扭头对孟静说道:“你先回去,弘晞看不到你一直哭闹不停的,朕留下来还有些话要和皇额娘说。”
孟静明白胤礽的意思,接下来说的话不适宜自己听。
又听到弘晞在永寿宫还正哭着,再也顾不上什么,起身给太后行了一礼就匆匆的离开了寿康宫。
太后冷笑一声:“这就是你宠着的人,一点规矩也没有。”
胤礽:“贤妃只是慈母心肠,若听到孩子哭泣还无动于衷,朕才会感到寒心,毕竟要是没有一个慈母,才是做儿子的悲哀。”
太后:“皇帝是想说哀家不慈吗?”
胤礽:“毕竟儿子从小就是在佟佳皇后膝下长大,就算长到十一岁回到您的身边,但也没真正得到过疼爱,皇额娘眼里心里全都是老十四不是吗?”
太后:“皇帝以为哀家愿意把自己的亲儿子送给别人养吗?当时哀家寄人篱下,又能有什么办法?”
“再说你回来时已经那么大了,又冷心冷情的,与哀家也不亲近,哀家能怎么办?”
胤礽:“皇额娘说自己寄人篱下,儿子又何尝不是呐!养母不亲,生母还不疼爱,皇额娘是以为一切都是儿子的错吗?”
太后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胤礽接着说道:“皇额娘说的也没错,朕以前确实冷心冷情的,那是因为没有人对儿子用情,”
“儿子心仪贤妃,刚好贤妃也喜欢儿子,儿子难得真心喜欢上一个人,所以还望皇额娘能体谅儿子,不要为难贤妃。”
太后一脸不可置信:“我看皇帝你是疯了,哀家不反对你专宠,但绝对不能独宠,”
又语重心长的说道:“你难道忘记纯元了吗?”
胤礽:“皇额娘难道真想要谈起纯元皇后这个话题。”
太后噎住:“那宜修呐?那么多年无论是以前在雍亲王府,还是现在的后宫,宜修一直任劳任怨的打理着,你有没有考虑过她的感受。”
胤礽冷笑:“是啊!要是没有乌拉那拉氏,儿子的子嗣也不可就这么几个,这一切都是皇后的“功劳”,儿子难不成还要感谢皇后。”
“仪嫔在景仁宫里摔倒,前几日碎玉轩的树底下挖出来的麝香仁,桩桩件件,没有废了她,儿子感觉已经很仁慈了。”
胤礽不明白,明明之前已经和太后摊牌,她也答应会约束皇后,这才没过多久,怎么好似两人都已经不记得似的。
太后不信的说道:“不可能的,仪嫔摔倒只是因为皇帝你赐给她的那只簪子的缘故,至于碎玉轩里的麝香更是无稽之谈。”
胤礽:“有没有赏赐给仪嫔那只簪子,朕比谁都记得清楚。”
“至于碎玉轩桂花树底下埋的麝香仁,皇额娘想必也已经忘了当初芳贵人小产之事。”
“朕初登基时皇后是第一个进宫的,后宫诸事也是皇后安排的,皇额娘觉得,除了皇后还有谁有这种本事?”
“没有揭穿这些事,朕是顾及皇额娘,也是因为朕念及这么多年皇后也算是兢兢业业打理内务,给她留存的颜面。”
乌雅成璧心里有些发冷:她忽然想起了皇帝曾经对自己的警告,今日皇帝又说出来这些事情,自己不但没有让皇帝妥协,现在能不能保住宜修也不好说。
握着孙竹息的手有些颤抖,强自镇定说道:“你想如何处置皇后?”
胤礽看太后语气放软了,也不再咄咄逼人:“皇额娘曾经答应朕会约束好皇后,可现在皇额娘食言了,朕.....”
还没等剩下的话说完,太后直接开口打断说道:“哀家不同意废后,绝对不行!”
胤礽:“那皇额娘打算让儿子怎么处置?”
太后:“哀家以后不会为难贤妃,也不会管皇帝喜欢谁,去哪个嫔妃宫里歇息,前朝一切诸事也不再过问,皇帝觉得如何?”
太后痛心疾首斥责:“皇帝这是威胁哀家?你这是不孝。”
胤礽:“最近朝堂诸事繁忙,儿子希望皇额娘静心修养,不要让朕和十四弟担心才好。”说完转身大步离开。
允禵看着能承受怒火的人走了,自己也不敢多留,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也紧跟着离开了寿康宫。
太后伸出手哆哆嗦嗦的指着离开的两人,她是造了什么孽要这样惩罚她。
孙竹息赶忙帮她顺气,劝慰道:“奴婢这就去请太医,太后您不能再生气了。”
太后:“那是哀家的娘家人!哀家怎么能眼睁睁看着皇帝把他们的家都查抄了。”
没过两天孟静就听到太后病了的消息。
胤礽去寿康宫也被赶了出来,孟静听到胤礽亲口说起此事,笑得有些幸灾乐祸。
皇后召集了后宫嫔妃轮番去寿康宫侍疾。
除了端妃和怀孕的甄嬛,以及坐月子的仪嫔三人,其她所有人都排了班。
这日轮到孟静侍疾,一大早就赶往太后那里,在寿康宫门外碰到敬妃,两人一起相携走了进去。
太后躺在床上脸色确实不好,这几天她派了几波人出去打听消息,可都如石沉大海,不但消息没打听到,连人也不见踪影。
反应过来皇帝是派人盯着寿康宫呐!太后更是气怒交加,一下子就真病了。
太后看到和敬妃一起走进来的孟静,就想起昨日宜修所说的话。
皇帝从河南回来后,除了永寿宫和养心殿竟再未宿在别处过,就连怀着身孕的莞贵人都不曾过问,真是鬼迷了心窍。
又想起出事那一日贤妃带着六阿哥在养心殿待了一天一夜,直到第二日才回永寿宫。
太后心里冷笑:看样子,出事那日皇帝也只告诉了贤妃一人实情。
自己当初真是看走了眼,以为是个贤惠本分的,倒是没想到能勾的皇帝日日待在永寿宫。
两人走到床前行礼,太后说道:“你们来的正好,哀家还没用早膳,贤妃伺候哀家吧!”
孟静觉得太后的语气有些不对劲,但也没太在意,接过孙竹溪端来的肉粥,一勺一勺的喂给坐在床上的太后。
孟静从小到大也没真正伺候过人,就这喂食的手艺,还是哄弘晞时练出来的。
敬妃在一旁帮衬着,一碗粥没吃完太后说饱了,又让孟静扶她起来走走,之后又让孟静读书解闷。
孟静算看出来了,太后这是故意折腾自己呐!
大概也能猜到是因为什么原因,谁让自己知情呐!直到晚膳时分,太后才放她们出了寿康宫。
敬妃欲言又止的看着孟静:今日太后什么事也没让她做,就只可着贤妃一人折腾,也不知道贤妃是怎么惹了太后的,才会被指的团团转。
孟静给了她一个安心的眼神,也没多做解释,一身疲累的回了永寿宫。
直到把弘晞抱进怀里,孟静才觉得自己松了口气,太后太能折腾了。
第七十九章 撕破脸
晚上胤礽来到永寿宫看孟静一脸疲惫,出主意说道:“不想去你就称病,省的太后折腾你。”
孟静摇摇头:“还是算了!左右几天才轮动一次,太后的病总不会一直不见好吧!”
第二天起床,孟静早膳还没吃完,就迎来了寿康宫的口谕,太后今日还是点了自己侍疾。
孟静:太后这是一定要拿自己出气啊!
叹了口气,只好跟着寿康宫里的人去见太后。
到了寿康宫孟静才知道,太后已经通知敬妃不用来了,所以今日只召了她一人。
孟静:装病是个很好的主意,她要好好的考虑下。
就这样,孟静又被太后折腾了一天,让她没想到的是,晚饭前太后竟然还不让回去,拿出了一本经书让她抄写。
看着这么厚一本经书,估计天亮都抄写不完,孟静无奈的坐下拿起笔,暗暗祈祷着太子爷能早点来解救自己。
胤礽回到永寿宫才知道,孟静今日竟然又被太后叫到了寿康宫,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弘晞这么长时间没见到自己的额娘,两眼哭的通红,胤礽抱在怀里还眼泪汪汪的,看的他直心疼。
让苏培盛去打听了才知道,敬妃没去,今日太后竟然只召了孟静一人侍疾。
胤礽神色微寒:太后这是把对自己的不满发泄到孟静身上,故意折腾她。
起身把弘晞交给奶娘,他倒要看看太后到底想干什么?
胤礽到寿康宫的时候,孟静正坐在桌案前抄写经书。旁边也已经摆了一摞纸张,看见他眼睛都亮了。
胤礽朝她露出一个安抚的眼神,又扭头看向太后说道:“皇额娘这是做什么?都这个时候了也不让贤妃回去。”
太后啪的一声放下手里的东西,呵斥道:“皇上一来到哀家这里就这种语气与哀家说话,是在为贤妃不平吗?”
看了一眼孟静又接着说道:“哀家让她抄写些经书供在佛前,又有什么不对的?”
胤礽看着太后,忽然扭头对孟静说道:“你先回去,弘晞看不到你一直哭闹不停的,朕留下来还有些话要和皇额娘说。”
孟静明白胤礽的意思,接下来说的话不适宜自己听。
又听到弘晞在永寿宫还正哭着,再也顾不上什么,起身给太后行了一礼就匆匆的离开了寿康宫。
太后冷笑一声:“这就是你宠着的人,一点规矩也没有。”
胤礽:“贤妃只是慈母心肠,若听到孩子哭泣还无动于衷,朕才会感到寒心,毕竟要是没有一个慈母,才是做儿子的悲哀。”
太后:“皇帝是想说哀家不慈吗?”
胤礽:“毕竟儿子从小就是在佟佳皇后膝下长大,就算长到十一岁回到您的身边,但也没真正得到过疼爱,皇额娘眼里心里全都是老十四不是吗?”
太后:“皇帝以为哀家愿意把自己的亲儿子送给别人养吗?当时哀家寄人篱下,又能有什么办法?”
“再说你回来时已经那么大了,又冷心冷情的,与哀家也不亲近,哀家能怎么办?”
胤礽:“皇额娘说自己寄人篱下,儿子又何尝不是呐!养母不亲,生母还不疼爱,皇额娘是以为一切都是儿子的错吗?”
太后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胤礽接着说道:“皇额娘说的也没错,朕以前确实冷心冷情的,那是因为没有人对儿子用情,”
“儿子心仪贤妃,刚好贤妃也喜欢儿子,儿子难得真心喜欢上一个人,所以还望皇额娘能体谅儿子,不要为难贤妃。”
太后一脸不可置信:“我看皇帝你是疯了,哀家不反对你专宠,但绝对不能独宠,”
又语重心长的说道:“你难道忘记纯元了吗?”
胤礽:“皇额娘难道真想要谈起纯元皇后这个话题。”
太后噎住:“那宜修呐?那么多年无论是以前在雍亲王府,还是现在的后宫,宜修一直任劳任怨的打理着,你有没有考虑过她的感受。”
胤礽冷笑:“是啊!要是没有乌拉那拉氏,儿子的子嗣也不可就这么几个,这一切都是皇后的“功劳”,儿子难不成还要感谢皇后。”
“仪嫔在景仁宫里摔倒,前几日碎玉轩的树底下挖出来的麝香仁,桩桩件件,没有废了她,儿子感觉已经很仁慈了。”
胤礽不明白,明明之前已经和太后摊牌,她也答应会约束皇后,这才没过多久,怎么好似两人都已经不记得似的。
太后不信的说道:“不可能的,仪嫔摔倒只是因为皇帝你赐给她的那只簪子的缘故,至于碎玉轩里的麝香更是无稽之谈。”
胤礽:“有没有赏赐给仪嫔那只簪子,朕比谁都记得清楚。”
“至于碎玉轩桂花树底下埋的麝香仁,皇额娘想必也已经忘了当初芳贵人小产之事。”
“朕初登基时皇后是第一个进宫的,后宫诸事也是皇后安排的,皇额娘觉得,除了皇后还有谁有这种本事?”
“没有揭穿这些事,朕是顾及皇额娘,也是因为朕念及这么多年皇后也算是兢兢业业打理内务,给她留存的颜面。”
乌雅成璧心里有些发冷:她忽然想起了皇帝曾经对自己的警告,今日皇帝又说出来这些事情,自己不但没有让皇帝妥协,现在能不能保住宜修也不好说。
握着孙竹息的手有些颤抖,强自镇定说道:“你想如何处置皇后?”
胤礽看太后语气放软了,也不再咄咄逼人:“皇额娘曾经答应朕会约束好皇后,可现在皇额娘食言了,朕.....”
还没等剩下的话说完,太后直接开口打断说道:“哀家不同意废后,绝对不行!”
胤礽:“那皇额娘打算让儿子怎么处置?”
太后:“哀家以后不会为难贤妃,也不会管皇帝喜欢谁,去哪个嫔妃宫里歇息,前朝一切诸事也不再过问,皇帝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