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一个老人,一个手中握着天底下所有权利的老人,据儿,你没法想象,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会做出什么样的事。”
当皇帝逐渐老去,太子却在慢慢长大。
皇帝会衰老不堪,太子却身强体壮。
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皇帝要看着太子一步步长大,一点点夺去他手中的权利。
皇帝知道这是王朝传承的必须,这是社稷稳固的必要,为此,他要培养太子,他要教太子夺走他手中的权利。
他会不甘心。
他怎么可能甘心呢?
刘据半晌没说话,再开口时,他的声音再度恢复了冷漠:“陛下,你想过要臣死吗?”
不等皇帝陛下回答,刘据就道:“我想过要你死。”
刘彻顿了顿,方有些迟钝道:“啊……是吗?”
刘据没有再说话,在他起兵时,他和皇帝陛下之间,就是你死我活的境况,他没必要遮掩。
刘彻觉得累了,便退后几步,到台阶上坐了下来,他抬起手臂,想招手让刘据也过来坐,却看到他的眼眶正微微泛红。
刘彻叹了口气,道:“朕也想过。”
刘据看向皇帝陛下,却只看到了他头顶的冠与被束起来的夹杂了不少白发的头发。
“当他们告诉朕,太子谋反的时候。”刘彻仰头看着他。
刘据动了动嘴唇,道:“的确该死。”
刘彻伸出手臂,再次笑了笑,道:“过来坐下,朕这些日子可累坏了,体谅体谅阿翁?”
刘据偏了偏头,片刻后才过来坐下,只是和皇帝陛下隔着几步的距离。
“是朕该死。”皇帝陛下忽然道,“是朕先做了错事,据儿,只是想保护自己,你没有错。”
刘据掐了把自己的手心,却还是有一滴眼泪划出眼眶,他将头扭到另一边,咬住嘴唇,不肯出声。
“有那么一瞬间,朕的确恨不得让你死。”刘彻看着他的背影,“朕是天子,天下都该俯首于朕的脚下,可朕的儿子竟然背叛了朕,那时候,朕的确想让你死,可是……”
“据儿,你是朕最爱的儿子。”皇帝陛下的声音哽咽了一瞬,“这一点,从未改变过。”
刘彻挪了挪位置,拉近了父子二人的距离,伸手拍了拍儿子的背,轻声道:“是阿翁让据儿受委屈了。”
“我……”刘据哽咽了一声,“我也有错,不是阿翁疏远了我,我也疏远了阿翁。”
刘彻拿过帕子递到他手中,揉揉他的头:“好在我们大汉不像大秦,男儿流泪不算犯罪。”
刘据擦泪的手一顿,挣扎道:“我没哭,我就是……风大迷了眼睛。”
“行。”刘彻轻声一笑,“太子说风大就是风大了。”
刘据胡乱抹了抹眼睛,将帕子塞回去:“泰山顶上就是风大。”
“何止是风大,爬上去也很累。”刘彻道,“朕这辈子,就封禅这一次了。”
刘据转头看向他,然后手中又被塞回来手帕:“洗干净再还给朕。”
刘据无语片刻,一块帕子,您还少这点布吗?
“朕属意的太子,一直只有你。”刘彻忽然道。
刘据愣了愣,旋即点头:“我知道。”
刘彻又道:“朕方才写了一封禅位诏书。”
刘据这次愣得更久,他反应了好大一会儿,才明白过来这句话的意思。
“你疯了?”刘据蹭的一下站起来,“禅什么位?你老糊涂了吗?”
刘彻轻快地笑道:“就是因为朕还没有老糊涂,所以,朕才要禅位。”
“我不要!”刘据断然拒绝。
“皇帝可以废太子,但皇帝总没有人能废黜……唔,霍光现在可没有这么大本事了。”刘彻毫不在意地说了句堪比地狱笑话的话。
“据儿,这样你就能安心了。”
刘据抓狂道:“当太子我也很安心!”
“但朕不大安心。”刘彻肃然道,“趁着朕脑子还清醒……”
“赵过!”刘据大声道,“阿翁,你记得赵过吗?即使到了晚年,你还还能发掘赵过,你还能将大汉拉回来!”
“大汉的皇帝,当然应该你来做。”
刘彻望着太子眼中的坚决,问道:“据儿,你不怕吗?”
“我从没有怕过。”刘据毫不犹豫地回答。
刘彻慢慢点头:“好。”
元封还有六年,皇帝陛下计算着,他可以等到下一次改元禅位于太子——至少元封年间,还是很顺利的。
不过,这次就没有必要提前告知太子了。
这样想着,刘彻拍拍太子的肩膀,笑道:“朕忘了一件事,朕是不是还没有改元?”
李承乾篇
166
第166章
武德九年六月,大唐皇帝李渊下旨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
尽管是早已胸有成竹的事实,乃至于这道圣旨的每一个字都是李世民过目后才由李渊下诏,但当双手捧过圣旨后,李世民还是轻轻舒了半口气。
秦王府的属官都凑过去来恭贺秦王殿下,欢笑声响彻整个院子,秦王妃长孙氏则是朝孩子们招招手,欲让他们跟随自己到后院去。
所有人都动了,唯有李承乾像脚底下扎了根似的,没有任何动作,长孙氏只好过去拍拍长子的肩膀,弯腰凑在他耳边道:“承乾,怎么了?”
李承乾回过神来,看向母亲,他已经一千多年没有见到母亲了,但她的样子李承乾从未忘记过。
“阿娘……”李承乾忙扶住她的手臂,“别弯腰了,不然又要腰疼。”
从武德二年到武德四年的三年间,母亲接连生育了自己、李泰和丽质,这给她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损伤,其中一个毛病就是腰疼。
长孙氏笑道:“承乾懂事了,方才在发什么呆呢?”
他只是觉得这一幕着实太有意思了,但这样的话当然不能告诉母亲,于是,李承乾笑了笑,道:“阿娘,我好奇圣旨是什么样子的。”
“这有什么值得好奇的?”见他们站在这里不动,李泰凑了过来,“大兄,我们府上有好多圣旨啊。”
李泰从小就不瘦,这会儿瞧着是个胖娃娃,其实还挺招人喜欢的,比大了胖成路都要走不动的样子可强多了。
哦,忘了,就算李泰再胖年纪再大,在天可汗眼中,他的青雀还是可可爱爱惹人怜啊。
这么想着,李承乾干呕一声,太恶心了。
“大兄,你怎么了?”李丽质也跟着过来了,见状她忙问道,“你吃坏肚子了吗?”
长孙氏亦关心道:“承乾,你觉得哪里不好?今日都吃了些什么?”
李承乾笑道:“没有,阿娘,我好得很,咱们回去罢,你肯定也累了,快去歇歇。”
李泰见他们都去关心大兄了,小孩子本能的要去争抢母亲的注意力,闻言也跟着道:“对对,阿娘,你上个月才病了,青雀瞧着心疼坏了!”
李承乾歪了歪头,原来,兄弟相争……在这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吗?
现在只是小朋友想要母亲多看他一眼,多夸他两句,多关心他几分,随着慢慢长大,他想要的就会越多,而正巧,他的父亲又的确对他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宠爱。
“青雀是个好孩子。”长孙氏摸了摸李泰的头,又拉过李承乾的手,笑向李丽质道,“丽质,去牵着你妹妹。”
豫章公主李毓秀,李世民的第六女,因生母早逝,自幼养在长孙氏膝下,因长孙氏待她如亲女,李世民对这个女儿也是多加偏爱。
李丽质便去牵住小妹妹的手,连同李世民其他的儿女一道,众人一齐回到后院。
至于前头以秦王为首的这些人,玄武门事变才过去几天,他们还有许多事要做。
回到后院,长孙氏令乳母们将孩子各自带回房里去,不许他们乱跑。
近些日子以来,孩子们已经听惯了这样的话,不吵不闹的跟着乳母离开了。
册立太子后,秦王府上下全部要搬到东宫去,身为王妃,长孙氏不必亲自动手,但需要她操心的事却不少。
李承乾不是小儿,自然清楚这一切,因此他又悄悄折返回来,要给母亲帮忙。
长孙氏笑道:“阿娘知道承乾长大懂事了,但这些事你帮不上忙,回去罢。”
李承乾认真道:“阿娘,你尚未知道我能做些什么,你瞧着我做了,若是不好,再让我回去,行吗?”
长孙氏皱了皱眉,她仔细瞧着长子,道:“承乾,你哪里不好吗?”
李承乾知道他的变化过于突然和奇怪,但他没办法解释,也做不到长久的伪装,只能装作若无其事,等母亲适应便不会觉得惊讶了。
“阿娘,我很好啊。”李承乾踮了踮脚向母亲身后看去,“阿娘,你在忙什么?能告诉我吗?”
长孙氏慢慢点头,想着将长子留下来观察一番,好知道他为何突然变了个样子似的。
因为是长子的缘故,李承乾的确不像李泰那样爱撒娇卖乖,但他毕竟只是个向来被娇宠着的孩子,今日太过贴心懂事了,由不得长孙氏不震惊。
当皇帝逐渐老去,太子却在慢慢长大。
皇帝会衰老不堪,太子却身强体壮。
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皇帝要看着太子一步步长大,一点点夺去他手中的权利。
皇帝知道这是王朝传承的必须,这是社稷稳固的必要,为此,他要培养太子,他要教太子夺走他手中的权利。
他会不甘心。
他怎么可能甘心呢?
刘据半晌没说话,再开口时,他的声音再度恢复了冷漠:“陛下,你想过要臣死吗?”
不等皇帝陛下回答,刘据就道:“我想过要你死。”
刘彻顿了顿,方有些迟钝道:“啊……是吗?”
刘据没有再说话,在他起兵时,他和皇帝陛下之间,就是你死我活的境况,他没必要遮掩。
刘彻觉得累了,便退后几步,到台阶上坐了下来,他抬起手臂,想招手让刘据也过来坐,却看到他的眼眶正微微泛红。
刘彻叹了口气,道:“朕也想过。”
刘据看向皇帝陛下,却只看到了他头顶的冠与被束起来的夹杂了不少白发的头发。
“当他们告诉朕,太子谋反的时候。”刘彻仰头看着他。
刘据动了动嘴唇,道:“的确该死。”
刘彻伸出手臂,再次笑了笑,道:“过来坐下,朕这些日子可累坏了,体谅体谅阿翁?”
刘据偏了偏头,片刻后才过来坐下,只是和皇帝陛下隔着几步的距离。
“是朕该死。”皇帝陛下忽然道,“是朕先做了错事,据儿,只是想保护自己,你没有错。”
刘据掐了把自己的手心,却还是有一滴眼泪划出眼眶,他将头扭到另一边,咬住嘴唇,不肯出声。
“有那么一瞬间,朕的确恨不得让你死。”刘彻看着他的背影,“朕是天子,天下都该俯首于朕的脚下,可朕的儿子竟然背叛了朕,那时候,朕的确想让你死,可是……”
“据儿,你是朕最爱的儿子。”皇帝陛下的声音哽咽了一瞬,“这一点,从未改变过。”
刘彻挪了挪位置,拉近了父子二人的距离,伸手拍了拍儿子的背,轻声道:“是阿翁让据儿受委屈了。”
“我……”刘据哽咽了一声,“我也有错,不是阿翁疏远了我,我也疏远了阿翁。”
刘彻拿过帕子递到他手中,揉揉他的头:“好在我们大汉不像大秦,男儿流泪不算犯罪。”
刘据擦泪的手一顿,挣扎道:“我没哭,我就是……风大迷了眼睛。”
“行。”刘彻轻声一笑,“太子说风大就是风大了。”
刘据胡乱抹了抹眼睛,将帕子塞回去:“泰山顶上就是风大。”
“何止是风大,爬上去也很累。”刘彻道,“朕这辈子,就封禅这一次了。”
刘据转头看向他,然后手中又被塞回来手帕:“洗干净再还给朕。”
刘据无语片刻,一块帕子,您还少这点布吗?
“朕属意的太子,一直只有你。”刘彻忽然道。
刘据愣了愣,旋即点头:“我知道。”
刘彻又道:“朕方才写了一封禅位诏书。”
刘据这次愣得更久,他反应了好大一会儿,才明白过来这句话的意思。
“你疯了?”刘据蹭的一下站起来,“禅什么位?你老糊涂了吗?”
刘彻轻快地笑道:“就是因为朕还没有老糊涂,所以,朕才要禅位。”
“我不要!”刘据断然拒绝。
“皇帝可以废太子,但皇帝总没有人能废黜……唔,霍光现在可没有这么大本事了。”刘彻毫不在意地说了句堪比地狱笑话的话。
“据儿,这样你就能安心了。”
刘据抓狂道:“当太子我也很安心!”
“但朕不大安心。”刘彻肃然道,“趁着朕脑子还清醒……”
“赵过!”刘据大声道,“阿翁,你记得赵过吗?即使到了晚年,你还还能发掘赵过,你还能将大汉拉回来!”
“大汉的皇帝,当然应该你来做。”
刘彻望着太子眼中的坚决,问道:“据儿,你不怕吗?”
“我从没有怕过。”刘据毫不犹豫地回答。
刘彻慢慢点头:“好。”
元封还有六年,皇帝陛下计算着,他可以等到下一次改元禅位于太子——至少元封年间,还是很顺利的。
不过,这次就没有必要提前告知太子了。
这样想着,刘彻拍拍太子的肩膀,笑道:“朕忘了一件事,朕是不是还没有改元?”
李承乾篇
166
第166章
武德九年六月,大唐皇帝李渊下旨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
尽管是早已胸有成竹的事实,乃至于这道圣旨的每一个字都是李世民过目后才由李渊下诏,但当双手捧过圣旨后,李世民还是轻轻舒了半口气。
秦王府的属官都凑过去来恭贺秦王殿下,欢笑声响彻整个院子,秦王妃长孙氏则是朝孩子们招招手,欲让他们跟随自己到后院去。
所有人都动了,唯有李承乾像脚底下扎了根似的,没有任何动作,长孙氏只好过去拍拍长子的肩膀,弯腰凑在他耳边道:“承乾,怎么了?”
李承乾回过神来,看向母亲,他已经一千多年没有见到母亲了,但她的样子李承乾从未忘记过。
“阿娘……”李承乾忙扶住她的手臂,“别弯腰了,不然又要腰疼。”
从武德二年到武德四年的三年间,母亲接连生育了自己、李泰和丽质,这给她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损伤,其中一个毛病就是腰疼。
长孙氏笑道:“承乾懂事了,方才在发什么呆呢?”
他只是觉得这一幕着实太有意思了,但这样的话当然不能告诉母亲,于是,李承乾笑了笑,道:“阿娘,我好奇圣旨是什么样子的。”
“这有什么值得好奇的?”见他们站在这里不动,李泰凑了过来,“大兄,我们府上有好多圣旨啊。”
李泰从小就不瘦,这会儿瞧着是个胖娃娃,其实还挺招人喜欢的,比大了胖成路都要走不动的样子可强多了。
哦,忘了,就算李泰再胖年纪再大,在天可汗眼中,他的青雀还是可可爱爱惹人怜啊。
这么想着,李承乾干呕一声,太恶心了。
“大兄,你怎么了?”李丽质也跟着过来了,见状她忙问道,“你吃坏肚子了吗?”
长孙氏亦关心道:“承乾,你觉得哪里不好?今日都吃了些什么?”
李承乾笑道:“没有,阿娘,我好得很,咱们回去罢,你肯定也累了,快去歇歇。”
李泰见他们都去关心大兄了,小孩子本能的要去争抢母亲的注意力,闻言也跟着道:“对对,阿娘,你上个月才病了,青雀瞧着心疼坏了!”
李承乾歪了歪头,原来,兄弟相争……在这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吗?
现在只是小朋友想要母亲多看他一眼,多夸他两句,多关心他几分,随着慢慢长大,他想要的就会越多,而正巧,他的父亲又的确对他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宠爱。
“青雀是个好孩子。”长孙氏摸了摸李泰的头,又拉过李承乾的手,笑向李丽质道,“丽质,去牵着你妹妹。”
豫章公主李毓秀,李世民的第六女,因生母早逝,自幼养在长孙氏膝下,因长孙氏待她如亲女,李世民对这个女儿也是多加偏爱。
李丽质便去牵住小妹妹的手,连同李世民其他的儿女一道,众人一齐回到后院。
至于前头以秦王为首的这些人,玄武门事变才过去几天,他们还有许多事要做。
回到后院,长孙氏令乳母们将孩子各自带回房里去,不许他们乱跑。
近些日子以来,孩子们已经听惯了这样的话,不吵不闹的跟着乳母离开了。
册立太子后,秦王府上下全部要搬到东宫去,身为王妃,长孙氏不必亲自动手,但需要她操心的事却不少。
李承乾不是小儿,自然清楚这一切,因此他又悄悄折返回来,要给母亲帮忙。
长孙氏笑道:“阿娘知道承乾长大懂事了,但这些事你帮不上忙,回去罢。”
李承乾认真道:“阿娘,你尚未知道我能做些什么,你瞧着我做了,若是不好,再让我回去,行吗?”
长孙氏皱了皱眉,她仔细瞧着长子,道:“承乾,你哪里不好吗?”
李承乾知道他的变化过于突然和奇怪,但他没办法解释,也做不到长久的伪装,只能装作若无其事,等母亲适应便不会觉得惊讶了。
“阿娘,我很好啊。”李承乾踮了踮脚向母亲身后看去,“阿娘,你在忙什么?能告诉我吗?”
长孙氏慢慢点头,想着将长子留下来观察一番,好知道他为何突然变了个样子似的。
因为是长子的缘故,李承乾的确不像李泰那样爱撒娇卖乖,但他毕竟只是个向来被娇宠着的孩子,今日太过贴心懂事了,由不得长孙氏不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