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李季臣慢悠悠收回视线,脸挨着粗糙凹陷的石板,轻声道:“‘天相三星,乃大臣之象。芒角动摇,主专恣;亡,则辅臣有黜贬者。’是天命,非傅润之功。若非轩昂行刺,他岂能动我。”
前半段话出自天文志,刽子手哪里清楚,倒是听清楚他提及了陛下的名讳。
“快住口!贼丞相,你勾结鞑靼,弄权结党,死到临头还不悔改么!”
“哼。悔改?我何错之有?”李季臣懒得同大字不识的人计较,闭上眼,悲戚吟唱《离骚》。
他以为他是屈原,品德如芳草美人,奈何君主为一时利益所遮蔽,执意将他放逐。
他还以为他是王安石,勤勤恳恳,锐意于改革,可惜君主鼠目寸光,不能理解他的抱负。
他一没有勾结鞑靼,二没有主动结党,三没有频频蔑视圣人,何错之有?
文人自有傲气;再者,先帝抚掌心以托孤,身为辅政大臣,难道要事事顺着幼主不成?!
他的死,是天命,是教子无方,是陶先等钻营小人看不清形势昏了头倒戈害他的缘故。
想至此,李季臣脸颊抽搐,激动地喊道:
“傅润!傅润!黄口小儿,你杀不了我!是天命杀我!傅润!浮云蔽日,你早日醒悟罢!”
围观的百姓哗然。
果真是一人之下的丞相,骂皇帝都不带怕的。
主持行刑的刑部官员吓得从椅子上跳起来,连忙示意刽子手动手。
铡刀利落地落下,晴日当空,李季臣涨成猪肝色的头颅骨碌碌地滚到地上,滴滴答答流血。
他双眼睁得很大,死后舌头犹鲜活,春风灌入他的嘴巴,依稀发出类似“傅润”的声音。
百姓们哗地围上来细看,又哗地散开——甚至不需禁军驱赶。
“没意思。我以为李丞相会像董卓一样,肚脐眼流出的肥油能点三天三夜的灯呢。”
“嗐,你少看点小说吧!我是来看陛下的,怎么陛下还是不出来呢。”
“哼哼,这个嘛,一则我们人太多,二则……欠我家三十两的蒋大狗被抓了。他是陶家的打手。”
“哦,我明白了……什么意思?”
“陛下大抵忙着数抄家的银子呢。陶府的金子比李相家还多哩,听说熔成了一座黄金屋!”
进京赴国子监读书的举子在后面偷听了一耳朵,若有所思。
陛下清理了李党,不说京都,就说外头行省,该空出多少位置啊,这两年要好好温书了!
*
春二月,乍暖还寒。
傅润连续数日处理李党案,看折子看得头晕脑胀,夜访元府,与元勉喝茶闲谈。
元勉在家闭门思过九个月,因吃得精细,消渴症稍有好转,“臣想向陛下推荐两个人。”
傅润撑着额头把玩番人进贡的金怀表,叹了口气,轻笑道:
“若不是你,孤立时甩袖走人。”
近日谁见到他都要推举人才,他一旦回绝,便有无数个问题等着他。
什么“陛下既不计前嫌调许丞相之子入朝拜三品官”,什么“陛下提拔赵欃枪可谓不拘一格”……
全是些浑水摸鱼的家伙。
许经是江修夔亲荐的。
至于彗之。
哼,赵彗之个混账!
其祖赵起俞用三年时间挣来“杀神”名号,他比祖宗更不怕死,“杀人如麻”,短短半年便得了!
元勉久不关心朝政,诧异地说:“既然如此,那么臣也不讲了。请陛下多歇息。”
傅润:“嗯。唉,不妨事,你但讲,你看上的人,或有几分本事。”
元勉捻须,思索半晌,将其余附带的人才都掩下不提,恭敬地推荐道:“陛下谬赞。确有二人,是表兄弟,成都府人氏,文章颇有古风,家有薄财,自称遍览天下群书,三十五岁,已编撰了一部《山河风闻》,各地民风习俗尽收录其中,臣年前读过一遍,惊叹不如。”
傅润阖上金怀表的玻璃盖,觉得有些意思,“明日午后带进宫,孤瞧瞧。”
“是。”元勉见傅润起身,忙问道:“陛下。”
“总兵还有何事?”
“李党既除,赵坼有意还乡,朝局稳定,陛下何时再选秀女?陛下将二十四了。”
傅润仰面望月,眉间萦绕淡淡的温情,忽而低吟道:“明日小朝后,你便来。孤要说一件事。”
轮到元勉皱着眉问:“……何事?”
傅润将怀表抛向空中,稳稳接住它,“先帝的遗诏。子嗣之事,孤也想好了。”
--------------------
……手滑了,变成立刻发表了。就就这样吧。
【《国朝新语》】皇后久病,钦天监曾按制递呈皇后谥号八种,今上大怒,都不纳,斥之。
第九十九章 朝日
翌日。
宝庆殿。
散朝后被太监带到此处等候的文臣面面相觑,中枢、六部、文渊阁等官衙的人杂乱地坐着。
说是议论李党案吧,与礼部、工部有什么干系?
说是议论地方科考舞弊案吧,与兵部和京兆尹更不搭界。
大家都是做父亲做祖父的人了,心下思虑重重,面上只是和蔼地微笑点头。
稍后,见元勉拄着拐杖进来,元应善自觉地跑过去搀扶,“伯父!您怎么?”
元勉摆手,打量今日有“资格”进入宝庆殿议事的大臣。嗯,官品不一,但皆是陛下的心腹。
说起来,他是这些人里最晚“投诚”的,仅仅遥领南行台丞相一职,戴罪之身,有何脸面入宫。
十七名文臣彼此相熟,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寒暄。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
太监执鞭叫喝声打在随风晃动的水晶珠帘上。
傅润换了一身明黄色镶珍珠兰叶纹常服,手捧一卷成年男子臂长的圣旨,道:
“都坐。”
元勉想到昨夜提前得知的消息,眉头紧锁,抓着侄子元应善的手慢吞吞坐下。
有他带头做表率,其余见傅润进来而起身行礼的文臣方敢按品级、爵位、年纪依次入座。
日上三竿,金灿的朝晖穿过三棱格木窗,打在紫袍红衫的衣角。
有人畏热,悄悄擦了一把脸颊的汗,收紧下巴作倾听状。
傅润展开圣旨,“这是先帝于东都驾崩时的口头遗诏,刀笔太监写成圣旨,孤加盖玉玺。”
在座的颔首而已。
便连元勉,当时都不在东都,只能据史官所言自行想象皇位传接时的场面是何等肃穆。
元应善坐得远,隐约看见圣旨下方的玉玺朱印,总感觉是新盖上去的——
他的头不由更低了。
陛下是天下之主,每一步自有深意,何须他站出来说破。不想活了么。
傅润施施然卷起圣旨,果然无意交与大臣们仔细传阅,又说:
“孤乃先帝次子,年纪在诸皇子中最长,然先帝待孤……未免苛求,传位于孤,实属无奈,是在矮子里挑高个子……先帝用心深远,令李季臣辅政——他从前贼心未露,又聘赵坼末子与孤结为夫妻,以此拉拢赵氏,稳定四方大营。孤即位五载,至今思之,犹涕泪下。”
最后几句,站在偏殿记录皇帝起居言行的老史臣一字不敢差地写在澄黄色的稿纸上。
陛下有时都不让他近身,今日特意诏他来,当然是为了有所彰显,以示后人。
元勉:“皇后出身名门,并无大错,我等绝没有逼陛下废后的意思。”
其余人:“是啊是啊,陛下与皇后乃少年夫妻,同甘共苦,皇后病重之时,如何废之!”
另有人补充道:“臣等只是想,陛下纳妃选秀女,将来有了皇子,迁至皇后名下也一样。”
“……”
“……”
傅润:“赵坼在西北替孤打仗,且等等吧,他是极护短的。孤欲先从宗室中挑选五名子弟,接进宫养着,若……孤与皇后有了儿子,这些人便做他的臂膀。若于子嗣无缘,从中选一人做太子。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当是再好不过的罢。孤昨夜同元勉说过此事了。”
突然被点名的元勉冷着脸承受同僚们或含指责或含不解的目光。他向来服从皇帝的指示。
傅润喝了口茶,不急不慢地说:“孤不废后。”
大臣们点头,却不知陛下为何强调这一点。
傅润:“皇后是赵坼末子。”
“子”字既可称男子,亦可称女子,用法虽古旧了些,是没错的。
傅润:“当时若不与赵氏联姻,孤必受制于李党,后宫俨然成为李党争权的地方。先帝深思熟虑,纵然明白赵坼无女,还是让他的小儿子入宫占了后位。此事,孤从来都知道。”
殿内安静得可怕。
这是玩笑,还是真的?
看来赵将军父子受了不少委屈啊。
皇后是男子,那么陛下不就是还没碰过女人么?
哦,难怪迟迟没有子嗣。
前半段话出自天文志,刽子手哪里清楚,倒是听清楚他提及了陛下的名讳。
“快住口!贼丞相,你勾结鞑靼,弄权结党,死到临头还不悔改么!”
“哼。悔改?我何错之有?”李季臣懒得同大字不识的人计较,闭上眼,悲戚吟唱《离骚》。
他以为他是屈原,品德如芳草美人,奈何君主为一时利益所遮蔽,执意将他放逐。
他还以为他是王安石,勤勤恳恳,锐意于改革,可惜君主鼠目寸光,不能理解他的抱负。
他一没有勾结鞑靼,二没有主动结党,三没有频频蔑视圣人,何错之有?
文人自有傲气;再者,先帝抚掌心以托孤,身为辅政大臣,难道要事事顺着幼主不成?!
他的死,是天命,是教子无方,是陶先等钻营小人看不清形势昏了头倒戈害他的缘故。
想至此,李季臣脸颊抽搐,激动地喊道:
“傅润!傅润!黄口小儿,你杀不了我!是天命杀我!傅润!浮云蔽日,你早日醒悟罢!”
围观的百姓哗然。
果真是一人之下的丞相,骂皇帝都不带怕的。
主持行刑的刑部官员吓得从椅子上跳起来,连忙示意刽子手动手。
铡刀利落地落下,晴日当空,李季臣涨成猪肝色的头颅骨碌碌地滚到地上,滴滴答答流血。
他双眼睁得很大,死后舌头犹鲜活,春风灌入他的嘴巴,依稀发出类似“傅润”的声音。
百姓们哗地围上来细看,又哗地散开——甚至不需禁军驱赶。
“没意思。我以为李丞相会像董卓一样,肚脐眼流出的肥油能点三天三夜的灯呢。”
“嗐,你少看点小说吧!我是来看陛下的,怎么陛下还是不出来呢。”
“哼哼,这个嘛,一则我们人太多,二则……欠我家三十两的蒋大狗被抓了。他是陶家的打手。”
“哦,我明白了……什么意思?”
“陛下大抵忙着数抄家的银子呢。陶府的金子比李相家还多哩,听说熔成了一座黄金屋!”
进京赴国子监读书的举子在后面偷听了一耳朵,若有所思。
陛下清理了李党,不说京都,就说外头行省,该空出多少位置啊,这两年要好好温书了!
*
春二月,乍暖还寒。
傅润连续数日处理李党案,看折子看得头晕脑胀,夜访元府,与元勉喝茶闲谈。
元勉在家闭门思过九个月,因吃得精细,消渴症稍有好转,“臣想向陛下推荐两个人。”
傅润撑着额头把玩番人进贡的金怀表,叹了口气,轻笑道:
“若不是你,孤立时甩袖走人。”
近日谁见到他都要推举人才,他一旦回绝,便有无数个问题等着他。
什么“陛下既不计前嫌调许丞相之子入朝拜三品官”,什么“陛下提拔赵欃枪可谓不拘一格”……
全是些浑水摸鱼的家伙。
许经是江修夔亲荐的。
至于彗之。
哼,赵彗之个混账!
其祖赵起俞用三年时间挣来“杀神”名号,他比祖宗更不怕死,“杀人如麻”,短短半年便得了!
元勉久不关心朝政,诧异地说:“既然如此,那么臣也不讲了。请陛下多歇息。”
傅润:“嗯。唉,不妨事,你但讲,你看上的人,或有几分本事。”
元勉捻须,思索半晌,将其余附带的人才都掩下不提,恭敬地推荐道:“陛下谬赞。确有二人,是表兄弟,成都府人氏,文章颇有古风,家有薄财,自称遍览天下群书,三十五岁,已编撰了一部《山河风闻》,各地民风习俗尽收录其中,臣年前读过一遍,惊叹不如。”
傅润阖上金怀表的玻璃盖,觉得有些意思,“明日午后带进宫,孤瞧瞧。”
“是。”元勉见傅润起身,忙问道:“陛下。”
“总兵还有何事?”
“李党既除,赵坼有意还乡,朝局稳定,陛下何时再选秀女?陛下将二十四了。”
傅润仰面望月,眉间萦绕淡淡的温情,忽而低吟道:“明日小朝后,你便来。孤要说一件事。”
轮到元勉皱着眉问:“……何事?”
傅润将怀表抛向空中,稳稳接住它,“先帝的遗诏。子嗣之事,孤也想好了。”
--------------------
……手滑了,变成立刻发表了。就就这样吧。
【《国朝新语》】皇后久病,钦天监曾按制递呈皇后谥号八种,今上大怒,都不纳,斥之。
第九十九章 朝日
翌日。
宝庆殿。
散朝后被太监带到此处等候的文臣面面相觑,中枢、六部、文渊阁等官衙的人杂乱地坐着。
说是议论李党案吧,与礼部、工部有什么干系?
说是议论地方科考舞弊案吧,与兵部和京兆尹更不搭界。
大家都是做父亲做祖父的人了,心下思虑重重,面上只是和蔼地微笑点头。
稍后,见元勉拄着拐杖进来,元应善自觉地跑过去搀扶,“伯父!您怎么?”
元勉摆手,打量今日有“资格”进入宝庆殿议事的大臣。嗯,官品不一,但皆是陛下的心腹。
说起来,他是这些人里最晚“投诚”的,仅仅遥领南行台丞相一职,戴罪之身,有何脸面入宫。
十七名文臣彼此相熟,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寒暄。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
太监执鞭叫喝声打在随风晃动的水晶珠帘上。
傅润换了一身明黄色镶珍珠兰叶纹常服,手捧一卷成年男子臂长的圣旨,道:
“都坐。”
元勉想到昨夜提前得知的消息,眉头紧锁,抓着侄子元应善的手慢吞吞坐下。
有他带头做表率,其余见傅润进来而起身行礼的文臣方敢按品级、爵位、年纪依次入座。
日上三竿,金灿的朝晖穿过三棱格木窗,打在紫袍红衫的衣角。
有人畏热,悄悄擦了一把脸颊的汗,收紧下巴作倾听状。
傅润展开圣旨,“这是先帝于东都驾崩时的口头遗诏,刀笔太监写成圣旨,孤加盖玉玺。”
在座的颔首而已。
便连元勉,当时都不在东都,只能据史官所言自行想象皇位传接时的场面是何等肃穆。
元应善坐得远,隐约看见圣旨下方的玉玺朱印,总感觉是新盖上去的——
他的头不由更低了。
陛下是天下之主,每一步自有深意,何须他站出来说破。不想活了么。
傅润施施然卷起圣旨,果然无意交与大臣们仔细传阅,又说:
“孤乃先帝次子,年纪在诸皇子中最长,然先帝待孤……未免苛求,传位于孤,实属无奈,是在矮子里挑高个子……先帝用心深远,令李季臣辅政——他从前贼心未露,又聘赵坼末子与孤结为夫妻,以此拉拢赵氏,稳定四方大营。孤即位五载,至今思之,犹涕泪下。”
最后几句,站在偏殿记录皇帝起居言行的老史臣一字不敢差地写在澄黄色的稿纸上。
陛下有时都不让他近身,今日特意诏他来,当然是为了有所彰显,以示后人。
元勉:“皇后出身名门,并无大错,我等绝没有逼陛下废后的意思。”
其余人:“是啊是啊,陛下与皇后乃少年夫妻,同甘共苦,皇后病重之时,如何废之!”
另有人补充道:“臣等只是想,陛下纳妃选秀女,将来有了皇子,迁至皇后名下也一样。”
“……”
“……”
傅润:“赵坼在西北替孤打仗,且等等吧,他是极护短的。孤欲先从宗室中挑选五名子弟,接进宫养着,若……孤与皇后有了儿子,这些人便做他的臂膀。若于子嗣无缘,从中选一人做太子。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当是再好不过的罢。孤昨夜同元勉说过此事了。”
突然被点名的元勉冷着脸承受同僚们或含指责或含不解的目光。他向来服从皇帝的指示。
傅润喝了口茶,不急不慢地说:“孤不废后。”
大臣们点头,却不知陛下为何强调这一点。
傅润:“皇后是赵坼末子。”
“子”字既可称男子,亦可称女子,用法虽古旧了些,是没错的。
傅润:“当时若不与赵氏联姻,孤必受制于李党,后宫俨然成为李党争权的地方。先帝深思熟虑,纵然明白赵坼无女,还是让他的小儿子入宫占了后位。此事,孤从来都知道。”
殿内安静得可怕。
这是玩笑,还是真的?
看来赵将军父子受了不少委屈啊。
皇后是男子,那么陛下不就是还没碰过女人么?
哦,难怪迟迟没有子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