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刘福双手捧着接过傅润吐出的梅子核,递与宫娥,说:“陛下,下月是太后的散生辰,大慈恩寺小慧明林哲净法师觐呈手抄经书万卷,奴婢斗胆先派宫车送他回去了。”
傅润像是没听见,蹙眉提笔在密折旁批注勾画,又处理中枢送来的各省各路折子。
刘福心里叹气,挤出笑脸劝道:“陛下,您歇歇吧,坐在这三个时辰了,龙体要紧呀。”
“……你说什么?”傅润把一封参工部尚书万鼎滥支库银的奏状搁置于一旁,“太后生日到了?”
“是。”刘福斟酌字句,低声下气地笑,“陛下,姚娘娘的冥诞也近了,下下个月。”
傅润闻言哑然,喉咙苦涩发紧,捂着额反复思量,幽幽地说:
“孤险些忘了。献陵那边吩咐礼部办妥贴,有什么缺的,从孤的私库里取用。”
他的母妃姚氏,是与太后徐氏同年入宫选秀的从二品大臣之女,家世显赫。
建兴六年,元皇后王氏薨,后位空悬。
先帝文宗膝下无子,大开选秀纳新人充实后宫,然而并未及时立后,封四妃而已。
姚妃紧赶慢赶,恩宠不绝,到底迟了一步,比徐氏晚半年有孕,后来么……结果众所周知。
傅润生下来的时候是姚妃一生最快乐圆满的时候:
她的孩子得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字,“润”。
但这个因为京都及时的降雨而获得文宗喜爱的孩子很快就被忽略了。
帝王可疑的、刻意的忽略。
姚妃年轻貌美,没有想明白五个月的差距意味着大皇子和自己的儿子将来一君一臣,反而在文宗不断的宠幸里生出野心和希望。她一再有孕,又接连流产,最终因胎位不正难产而亡。
留给傅润的只有一大匣子珍奇玉佩,还有一个从低位妃嫔那里抱养来的妹妹兰真。
“安安(阿二),”姚妃口齿不清,痛苦地抓紧傅润的手臂,养尊处优留长的指甲在少年的胳膊上划出两道血痕,“我来世一定好好养你。安安……母妃活不长了,你要好好的,将来做皇帝,不要再受制于人,要做一个比天底下所有人都高贵的、高贵的……高、贵、的。”
……
母妃阖上了眼,身披敛服,口含珠玉,梓宫长眠于献陵。
可是那几根留到手掌一样长的软白指甲还深深嵌在他的血液中,时时敲打他的心。
傅润打定主意,沉声道:“诏礼部尚书、侍郎入宫。孤想把姚皇太妃的谥号提一提,加到皇后的规格,不,再加两字,凑成八个字罢,如……前朝武宗孝仁皇后例。”
他自幼和母妃关系不和,饱受生母冷待,不过既然当了皇帝,没理由不为生母改一回祖制。
此事傅润登基之初已提过一次,李相当时拿不准局势,私下授意次辅陶先替他联名上书劝谏。
陶先亦是先帝朝的老人,素有清廉耿介之美名,自比唐朝贤臣魏徴。
先帝看重陶先的清名,驾崩前数月,因缠绵病榻有所感应,突然下嫁公主兰真与陶先次子陶讷,考虑陶讷是老二,不是嫡长子,又额外赐其可传两代的从七品荫职。
兰真是傅润唯一的妹妹。文宗这一招原意也许是为了帮儿子拉拢能臣,平衡朝堂势力。
可陶先哪里配与唐太宗的魏徴相提并论!此贼实是李相党人,李季臣得用的走狗。
当时朝野震荡,以陶先为首劝谏陛下三思的折子堆满书房,同时不断有新的飞来。
文官一张嘴,打不断敲不烂,随意午门问斩又徒生事端,白惹一身腥。
傅润只能咬牙忍了。
今年是他御极的第三年,一切都在计划之中,他不想再忍下去。
“飞玄。”
声落,梁上有一黑影缓缓现身,银发笼在一方乌巾里,只露出碧绿的眼睛,垂首作听命状。
傅润乍见外祖寻来的波斯暗卫,心想到底非我族类,不动声色地移开视线道:
“孤要你去福建走一趟,李季臣的庶弟李少臣也不是个东西,浙江邵方云恐怕有把柄在李家手里——再这么下去,他哥哥没杀了孤篡位,他倒先割据一方做土皇帝!你走水路,水路快。”
飞玄本名阿鲁不火却丁,官话说得很费劲,慢吞吞回答:
“大皇帝陛下,俺晕船哩。”
傅润轻笑,“放心罢,你先取道苏州,让江二把你安排到瓜州南下运粮的一等海船里。那是我朝最大的官船,十二帆四层船舱,数千人共乘,听说如履平地,花草牲畜都有种养。”
飞玄抬头欲争辩,仓皇间乌巾散落,露出一头银白色的卷发与一张深邃俊美的稚嫩面庞。
傅润面色不虞,“还有什么不满,嗯?”
“……俺没的。大皇帝陛下,江二官人俺看不惯,他不是做官人的料。唉,俺去了。”飞玄年十六,因是番人,倒显得有十八、九岁样子,气鼓鼓包好银发遮住脸,重新隐藏于阴影里。
刘福心有戚然,谄媚地蹲下来为傅润捶腿,说:“陛下君威浩然,有龙气护体,与这样古怪长相的蛮夷子都说得来话,奴婢们呀见他一眼,魂飞魄散,夜里做好些噩梦。”
此话不假。
京都有专供外邦商人居住的两寺三坊,上任京兆尹懈怠公务、鲜少体察民情,寻常百姓便说这些绿眼睛满身羊膻味的人是鬼,中元节夜里一个个偷偷摸摸跑到坊门外烧纸“驱邪”。有孕的妇人最忌讳撞见“番鬼”,一旦撞见了,就要重金请一班道士和尚到家里,照样是“驱邪”。
想至此,傅润有心降旨安抚百姓。毕竟与外邦互通有无……在征税方面么,利远大于弊。
有钱什么都好办。军武、水利、济慈、交通,办好了子孙百年无忧。
傅润余光瞥见梁间飞玄忘记掖的衣角,不禁垂眸勾唇,下一刻听见这波斯儿闷声辩解:
“俺不是蛮夷,俺是大皇帝陛下忠诚的仆人,俺的妈妈把俺生在陇右哩。俺只做过一件坏事——六年前去往南方蛮子田地,跟丢了大皇帝,教大皇帝和一个百姓的儿子在野外没吃没喝待了好几天,又——唉,俺去苏州了,大皇帝保重!”
傅润一惊,正要追问飞玄什么意思。
孰料飞玄很生刘福的气,年幼心善,不通汉土人情世故,早早翻梁飞檐跑了。
百姓的儿子?
是谁?
傅润眼前浮现一双漆亮的黑眸。
*
赵彗之站在新整理出来的书房里翻阅傅润“赏”给他读的书。
史馆监修评价新君“不喜诗书,好老庄时文”,从这些书目里却看不出丝毫迹象。
窗外风雷大作,急雨如白珠,随风飞溅在赵彗之的手腕上。
他随即用拇指缓缓揩拭水痕,转而涂抹桌面一幅水墨人物画,神情正经,动作则稍显暧昧。
少年夜里悄悄习武磨练出的薄茧不悦地擦过画中美人的朱唇。
一遍又一遍,直至美人两颊与下巴湿漉漉的。
昏君。
骗子。
如果年少时的约定早已不作数,他一个人也可以完成。
抑或……取而代之。
--------------------
六点要出门吃饭,所以提前更新。章节名出自《庄子》,此章有虚与委蛇的典故。古代波斯人的名字译法比较混乱(对我这种门外汉来说),所以随意编一个,什么嘛,还挺像模像样的()陛下老封建地主了,用童工石锤,搁现代就是黑心资本家(傅润:?你在教孤做事?)
第十三章 太监
今日小朝,兵部尚书元勉继续告病,大有一“病”不起的意思。
工部尚书万鼎上了一封请罪折子,自陈不敢滥支库银,将功补过,从此缩在衙门不回家休沐。
听傅润与赵坼为首的武将们一唱一和,转眼运粮的事叫北海军揽走……
李季臣的脸色阴沉得滴水。
陛下本就好大喜功,连年加军费,西北、西南、东南、乃至区区高丽边境,都设有军队驻扎。
而他为官三十年,好容易送走了重开科举、废除右榜的文宗,正想在朝政方面做一番改革,为他所依托的世家大族争取利益,岂能容忍国家被一个整日胡闹的傅润祸害空了!
“陛下!臣有一言——”李相咬牙道。
傅润低笑,扬了扬手中的青绿色折子,“李相,李轩昂在嘉兴做得不错,邵方云给他评了个上上第一等,孤前日已命他回京。河洛水患暂告平息,你父子这几日在家享天伦之乐罢。”
话里的意思是明后天都不上朝,大后天又是休沐日。
江修夔既是天子的臂膀,率几位同僚抢先上前谢恩:“臣等恭送陛下!”
“嗯。退朝吧。京都天高云淡,河洛百姓却流离失所,孤彻夜不寐,伤心自责。好在驿站来报,昨夜赵彰之的兵就出发了,但愿十五日内灾情有所缓解,了却孤与诸位一桩心事啊。”
傅润的话也并非虚情假意,只是明显存了膈应李相的意思,走过李相身侧时不禁轻轻一笑。
傅润像是没听见,蹙眉提笔在密折旁批注勾画,又处理中枢送来的各省各路折子。
刘福心里叹气,挤出笑脸劝道:“陛下,您歇歇吧,坐在这三个时辰了,龙体要紧呀。”
“……你说什么?”傅润把一封参工部尚书万鼎滥支库银的奏状搁置于一旁,“太后生日到了?”
“是。”刘福斟酌字句,低声下气地笑,“陛下,姚娘娘的冥诞也近了,下下个月。”
傅润闻言哑然,喉咙苦涩发紧,捂着额反复思量,幽幽地说:
“孤险些忘了。献陵那边吩咐礼部办妥贴,有什么缺的,从孤的私库里取用。”
他的母妃姚氏,是与太后徐氏同年入宫选秀的从二品大臣之女,家世显赫。
建兴六年,元皇后王氏薨,后位空悬。
先帝文宗膝下无子,大开选秀纳新人充实后宫,然而并未及时立后,封四妃而已。
姚妃紧赶慢赶,恩宠不绝,到底迟了一步,比徐氏晚半年有孕,后来么……结果众所周知。
傅润生下来的时候是姚妃一生最快乐圆满的时候:
她的孩子得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字,“润”。
但这个因为京都及时的降雨而获得文宗喜爱的孩子很快就被忽略了。
帝王可疑的、刻意的忽略。
姚妃年轻貌美,没有想明白五个月的差距意味着大皇子和自己的儿子将来一君一臣,反而在文宗不断的宠幸里生出野心和希望。她一再有孕,又接连流产,最终因胎位不正难产而亡。
留给傅润的只有一大匣子珍奇玉佩,还有一个从低位妃嫔那里抱养来的妹妹兰真。
“安安(阿二),”姚妃口齿不清,痛苦地抓紧傅润的手臂,养尊处优留长的指甲在少年的胳膊上划出两道血痕,“我来世一定好好养你。安安……母妃活不长了,你要好好的,将来做皇帝,不要再受制于人,要做一个比天底下所有人都高贵的、高贵的……高、贵、的。”
……
母妃阖上了眼,身披敛服,口含珠玉,梓宫长眠于献陵。
可是那几根留到手掌一样长的软白指甲还深深嵌在他的血液中,时时敲打他的心。
傅润打定主意,沉声道:“诏礼部尚书、侍郎入宫。孤想把姚皇太妃的谥号提一提,加到皇后的规格,不,再加两字,凑成八个字罢,如……前朝武宗孝仁皇后例。”
他自幼和母妃关系不和,饱受生母冷待,不过既然当了皇帝,没理由不为生母改一回祖制。
此事傅润登基之初已提过一次,李相当时拿不准局势,私下授意次辅陶先替他联名上书劝谏。
陶先亦是先帝朝的老人,素有清廉耿介之美名,自比唐朝贤臣魏徴。
先帝看重陶先的清名,驾崩前数月,因缠绵病榻有所感应,突然下嫁公主兰真与陶先次子陶讷,考虑陶讷是老二,不是嫡长子,又额外赐其可传两代的从七品荫职。
兰真是傅润唯一的妹妹。文宗这一招原意也许是为了帮儿子拉拢能臣,平衡朝堂势力。
可陶先哪里配与唐太宗的魏徴相提并论!此贼实是李相党人,李季臣得用的走狗。
当时朝野震荡,以陶先为首劝谏陛下三思的折子堆满书房,同时不断有新的飞来。
文官一张嘴,打不断敲不烂,随意午门问斩又徒生事端,白惹一身腥。
傅润只能咬牙忍了。
今年是他御极的第三年,一切都在计划之中,他不想再忍下去。
“飞玄。”
声落,梁上有一黑影缓缓现身,银发笼在一方乌巾里,只露出碧绿的眼睛,垂首作听命状。
傅润乍见外祖寻来的波斯暗卫,心想到底非我族类,不动声色地移开视线道:
“孤要你去福建走一趟,李季臣的庶弟李少臣也不是个东西,浙江邵方云恐怕有把柄在李家手里——再这么下去,他哥哥没杀了孤篡位,他倒先割据一方做土皇帝!你走水路,水路快。”
飞玄本名阿鲁不火却丁,官话说得很费劲,慢吞吞回答:
“大皇帝陛下,俺晕船哩。”
傅润轻笑,“放心罢,你先取道苏州,让江二把你安排到瓜州南下运粮的一等海船里。那是我朝最大的官船,十二帆四层船舱,数千人共乘,听说如履平地,花草牲畜都有种养。”
飞玄抬头欲争辩,仓皇间乌巾散落,露出一头银白色的卷发与一张深邃俊美的稚嫩面庞。
傅润面色不虞,“还有什么不满,嗯?”
“……俺没的。大皇帝陛下,江二官人俺看不惯,他不是做官人的料。唉,俺去了。”飞玄年十六,因是番人,倒显得有十八、九岁样子,气鼓鼓包好银发遮住脸,重新隐藏于阴影里。
刘福心有戚然,谄媚地蹲下来为傅润捶腿,说:“陛下君威浩然,有龙气护体,与这样古怪长相的蛮夷子都说得来话,奴婢们呀见他一眼,魂飞魄散,夜里做好些噩梦。”
此话不假。
京都有专供外邦商人居住的两寺三坊,上任京兆尹懈怠公务、鲜少体察民情,寻常百姓便说这些绿眼睛满身羊膻味的人是鬼,中元节夜里一个个偷偷摸摸跑到坊门外烧纸“驱邪”。有孕的妇人最忌讳撞见“番鬼”,一旦撞见了,就要重金请一班道士和尚到家里,照样是“驱邪”。
想至此,傅润有心降旨安抚百姓。毕竟与外邦互通有无……在征税方面么,利远大于弊。
有钱什么都好办。军武、水利、济慈、交通,办好了子孙百年无忧。
傅润余光瞥见梁间飞玄忘记掖的衣角,不禁垂眸勾唇,下一刻听见这波斯儿闷声辩解:
“俺不是蛮夷,俺是大皇帝陛下忠诚的仆人,俺的妈妈把俺生在陇右哩。俺只做过一件坏事——六年前去往南方蛮子田地,跟丢了大皇帝,教大皇帝和一个百姓的儿子在野外没吃没喝待了好几天,又——唉,俺去苏州了,大皇帝保重!”
傅润一惊,正要追问飞玄什么意思。
孰料飞玄很生刘福的气,年幼心善,不通汉土人情世故,早早翻梁飞檐跑了。
百姓的儿子?
是谁?
傅润眼前浮现一双漆亮的黑眸。
*
赵彗之站在新整理出来的书房里翻阅傅润“赏”给他读的书。
史馆监修评价新君“不喜诗书,好老庄时文”,从这些书目里却看不出丝毫迹象。
窗外风雷大作,急雨如白珠,随风飞溅在赵彗之的手腕上。
他随即用拇指缓缓揩拭水痕,转而涂抹桌面一幅水墨人物画,神情正经,动作则稍显暧昧。
少年夜里悄悄习武磨练出的薄茧不悦地擦过画中美人的朱唇。
一遍又一遍,直至美人两颊与下巴湿漉漉的。
昏君。
骗子。
如果年少时的约定早已不作数,他一个人也可以完成。
抑或……取而代之。
--------------------
六点要出门吃饭,所以提前更新。章节名出自《庄子》,此章有虚与委蛇的典故。古代波斯人的名字译法比较混乱(对我这种门外汉来说),所以随意编一个,什么嘛,还挺像模像样的()陛下老封建地主了,用童工石锤,搁现代就是黑心资本家(傅润:?你在教孤做事?)
第十三章 太监
今日小朝,兵部尚书元勉继续告病,大有一“病”不起的意思。
工部尚书万鼎上了一封请罪折子,自陈不敢滥支库银,将功补过,从此缩在衙门不回家休沐。
听傅润与赵坼为首的武将们一唱一和,转眼运粮的事叫北海军揽走……
李季臣的脸色阴沉得滴水。
陛下本就好大喜功,连年加军费,西北、西南、东南、乃至区区高丽边境,都设有军队驻扎。
而他为官三十年,好容易送走了重开科举、废除右榜的文宗,正想在朝政方面做一番改革,为他所依托的世家大族争取利益,岂能容忍国家被一个整日胡闹的傅润祸害空了!
“陛下!臣有一言——”李相咬牙道。
傅润低笑,扬了扬手中的青绿色折子,“李相,李轩昂在嘉兴做得不错,邵方云给他评了个上上第一等,孤前日已命他回京。河洛水患暂告平息,你父子这几日在家享天伦之乐罢。”
话里的意思是明后天都不上朝,大后天又是休沐日。
江修夔既是天子的臂膀,率几位同僚抢先上前谢恩:“臣等恭送陛下!”
“嗯。退朝吧。京都天高云淡,河洛百姓却流离失所,孤彻夜不寐,伤心自责。好在驿站来报,昨夜赵彰之的兵就出发了,但愿十五日内灾情有所缓解,了却孤与诸位一桩心事啊。”
傅润的话也并非虚情假意,只是明显存了膈应李相的意思,走过李相身侧时不禁轻轻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