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法医 第211节
  “最初可能有人这样提出来过。但专案组从几个方向来判断,不是随机杀人。”王传星看看魏振国,道:“首先是发案地点,顺岭乡交通比较复杂,但毕竟是个小乡镇,外地人都没有听过的地方。凶手特意到这里来作案,它本身就不是随机行为了。“
  王传星稍停,再道:“抄电表也是相对比较特殊的,长阳市很多年前就不用抄电表了,凶手这么喊出来,说明至少是了解情况的,至少踩过点。”
  “专案组当时认为,凶手很可能是想利用当地独居老人比较多,又相对富裕的情况,骗开门实施抢劫。以当时小区的情况,一个或者两个人,就足以控制现场环境了。”
  “根据我们走访了解。受害人曾经有参军入伍的经历,平时,性格也比较刚强。可能是这个原因,导致抢劫出现了失误,进而让两名犯罪嫌疑人中止了犯罪计划!”
  江远不由看了万宝明。王传星的描述,与万宝明的最初描述,多少是有些出入的。
  当然,客观的情况是相同的。只是从万宝明的描述里,更多的是不确定性。
  王传星的描述,似乎有了更多的确定,但仔细思量,却是猜想居多。
  “关于入室盗窃或者抢劫的判断,有什么证据吗?”江远接着就问了出来。
  王传星道:“当时,顺岭乡有多起盗窃和抢劫案,其中有一起被破获的案件,人犯是两名大车司机。因为当地建了物流园之后,运费越来越低,本地司机的收入受到影响,又有房贷车贷的压力,所以铤而走险……”
  “所以,你们认为本案也是大车司机所为?那应该排查了吧。”
  “恩,没有结果。”王传星也不讳言,又道:“当地的小偷,暴力犯罪的前科人员,也都被排查了。没有结果。”
  江远缓缓点头,又问了几个问题,道:“那我想去现场看看,王队有空一起吗?”
  “可以,你们定好时间通知我。”王传星笑笑,起身回去了。
  万宝明等人走了,问江远:“看样子,你是有思路了?”
  他就是技术员出身的,知道做技术的,要不是有很强的目的性,首选肯定不是跑现场。
  纸面作业才是技术员们更认可的方式。
  江远点点头,反问万宝明:“看起来,在这个案子上,您和专案组有点分歧?”
  “谈不上谈不上。分歧谈不上的。”万宝明连连摆手,道:“专案组是要解决现实问题的,他们的目的是破案。就算是我,也不会一开始,就把案子定性成随机作案的,那还怎么破案,对吧。”
  “但您认为是随机作案?”江远问。
  “一部分吧。”万宝明的表情一变,先是看看门口,见没有人,才低声道:“虽然这么说不太尊重死者,但是,随机作案的浪漫,我是指文艺式的浪漫,真的是很稀缺的。”
  江远瞅一眼万宝明,有些东西,确实是挺稀缺的。
  第264章 破绽百出
  翌日。
  顺岭乡。
  或许是在长阳市的远郊的缘故,或许是平均收入较高的缘故,或许是自然环境较好的缘故,开车穿过略有些混乱的乡镇交界处,顺岭乡的核心区域竟然有点宁静的美好。
  略显浑浊的漫水河,自上游穿城而过,带来丰沛的水汽和风。
  跨河的拱桥有仿古的石桥,也有可走重载车的混凝土桥,将顺岭乡分裂成了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持续的宁静的优美的乡镇生活,一部分激烈的喧嚣的混乱的物流园和工业区。
  年轻人大都在工厂区域活动,偶尔会来老城这边晃悠晃悠,主要还是谈恋爱的男女或男男或女女。
  稍微深入一点乡镇的肌理部分,也就是居民区和生活区,大量的上世纪的建筑就映入眼帘。
  顺岭乡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拆迁,而是采用了造新区的模式。而今,新区再扩建也是利用新新区的模式。老城区的时间,就像是被固定了起来。
  政府在市容市貌方面,倒是付出了不少的努力,从外人的角度来看,可以看到漂亮的外墙和街道,也吸引了一些休闲人群,但人数并不多,平均年龄也比较大。
  见江远的目光在打量着外地人,同车的王传星敏感的解释道:“三年前还没有这么多的游客。可以说,基本没有游客,外地人都是客商,司机,或者工厂的工人。现在的农家乐,是这两年才弄起来的,而且都是去周边的钓鱼园的……”
  “受害人有涉及到这些吗?”魏振国问:“比如拆迁的计划,出租或者出售房子,装修民宿之类的。查过吗?”
  这就是问经济因素了。
  以魏振国的理解,死者遇到的情况,倒是很像黑会社的模式。不过,会做到凶杀的程度,要么是利益极大,要么就是凶手极嚣张,多少都有些不太符合。
  王传星也知道魏振国的意思,就道:“询问过周围人,没有这些经济上的纠纷。也没听说过有。这边物流园有些搞盗窃抢劫的,最多就是小团体。”
  万宝明更直接的道:“因为这个案子,这边的团体都被筛了一遍,坐牢了好几个,审的也很仔细了。都没有线索。”
  “直接去现场看吧。”江远听到这里,略略催促了一下。
  经过昨天的复习和思考,他已经有些想法了,对于王传星所在的专案组曾经的工作,自觉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
  省城发生的案子,有一桩好处,就是负责案件的各个层级,都有较高的素质。比如照相,在宁台县,就是现勘兼职的,但在长阳市,专职刑事摄影的技术员,无论从整体还是细节,拍摄的都很到位。
  这就给案件求助,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像是现在,江远要想利用血迹分析,或者足迹,主要的依靠就是这些照片。
  照片拍的好,现场拍的全,江远的信心也就会更强一些。
  他到了现场,也是为了跟照片里的场景做比较。
  王传星与万宝明自无不可,两人今天都是来作陪的。
  ……
  车停到街道口,一群人钻进巷子,步行大约十分钟,到了案发地。
  死者曾经居住的小院,已经彻底荒废了下来。
  门前挂了一把大锁,墙头长了草,也没人理会。
  跟前几个邻居的房子也是差不多样,牧志洋跑去找了人过来问,都是案发不久后搬走的。
  几人都不觉得奇怪。
  紧挨着案发现场的邻居,不愿意继续住老房子,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大城市里,许多人可能没得选择,别说自家隔壁是凶宅了,为了省几十万大洋住凶宅的大把。
  乡镇的房子不值钱,重新买一套,经常也就是几万或者十几万的价格。有的人还可以搬到子女那边去住。
  王传星直接用液压钳,将锁头剪开,打开了门。
  门开,就有几张黄纸飘了出来,被风吹的老高。
  牧志洋不由搂住了自己的肩膀。
  吱嘎。
  老房子的门,晃晃悠悠的样子。
  灰黑色的木门,有点掉漆,又有点变形,但已经没有了血迹的样子。
  “现场都清洗了?”魏振国来回看了一遍。
  王传星“恩”的一声,又道:“当时是让他们尽可能保持现场的,但估计时间太久了。”
  专案组的工作都基本停下来了,家属大约也能感觉到。
  江远拿出平板电脑,翻出照片来,一边看,一边跟周围的环境做印证。
  绕了一圈回来,江远再回到门前,找出一张有尸体的照片,左右看看,道:“我想要一个人摆拍一下。”
  “小牧,你上。”魏振国命令自己的徒弟,一点负担都没有。
  牧志洋叹口气:“我上周刚洗的警裤。”
  说着话,牧志洋瞅了眼图片上的位置,麻利的躺了下去。
  江远又对照着照片,帮着牧志洋摆正了一下姿势。
  牧志洋在地上,像虫一样的挪动。
  等摆好了,江远起身拍了张照,再道:“稍微蜷一点,你比尸体的个子高一点。”
  牧志洋于是蜷缩了一点。
  江远再对魏振国道:“魏队,你站这里,弯腰摸一下,看能摸到牧志洋哪个位置。”
  魏振国一看江远指的位置,就知道是当日留下半个血脚印的位置,压着好奇照做。
  魏振国身高一米七出头,标准身高的样子,从侧面弯腰探手,正好能摸到牧志洋的下巴位置。
  “怎么说?”魏振国起身问。
  王传星和万宝明也是好奇的看过来。
  江远又看了一会牧志洋和魏振国的位置,却是看向万宝明道:“这个案子,我认为不是随机作案。”
  “看得出来,你早有想法了,足迹有问题?”万宝明有所预料了。不过,他站随机作案,本身也就是认识问题,此时也只是等着听江远描述。
  江远点点头,道:“从血迹上来看,这个足迹,是最无必要的。”
  江远的手在牧志洋和魏振国的位置上圈了一下,道:“血泊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凶手如果不一刀捅进被害人的胸口,拔刀就走,他是不会踩出血脚印的。这是第一点。”
  “也许只是翻找财物。”王传星在专案组里,大概也是讨论过类似的话题。
  “独居老人随身携带的财物吗?”魏振国听的就已经反驳了。
  “也许是钥匙,或者是手表,项链,或者怀表之类的饰品。”王传星这里是有既定答案的,而且是颇有道理。
  江远暗自摇头。
  正如江远最初设想的那样,长阳市刑警队的血迹分析和足迹鉴定水平,大约就是个四五百分的样子,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但终归是做不出大题的样子。
  而lv5的血迹分析+lv3的足迹鉴定在如今这个时代,相当于800分的战绩,纯纯的吊打水平。
  如果给江远一个现案现场的话,他有很大的概率,在短时间内破案,就像是几十年前的刑侦高手们所做的那样。
  血迹+足迹,就是40年前技术系刑侦高手的标准配置。
  而今大约是现勘+图侦+指纹+dna了。说起来,现在的刑侦人的破案效率和战力肯定是更高的,但架不住不同的案件,总有不同的适应性。
  有的案件,线索够多的时候,不管是哪个系列的高手,都有突破的方式,都能破掉案子,这也是大部分案件的常态。
  但有的案件,就要讲一点适口性了。
  像是眼前这个案子,另一个突破的希望,应该是法医。但江远也看过法医报告了,同样没有什么线索可提供。
  此时,江远就像是一名刚刚做题800分的学生一样,用手一划,道:
  “关于凶手踩进了血泊,弯腰做什么,我有另一个构想。”
  “我认为他是试一下鼻息或者颈动脉,判断受害人是否死亡。”
  “踩进了血泊,意味着凶手在现场等待了一段时间,我认为至少等了一分钟以上,对于一名凶手来说,这个时间,必须是非常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