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刚完成手上的动作,就对上一双盛满了欣喜的双眸,脸皮薄的易侍读只能出声投降:“殿下……”
“抱歉。”李自安笑着转过头。
反正自家侍读已经整理完了。
易殊缓缓收回手,张了张口似乎想说些什么,但话到嘴边又被他咽了下去。
明明只是几日不见,李自安看着眼前的人影却总觉得有些不安,他心中陡然升起一丝恐慌,忍不住有些疑惑地问道:“怎么了倾之?”
脸上的落寞一闪而过,易殊回过神摇了摇头,又像怕李自安不信一样,打起精神笑道:“问君此去及时还?”
李自安只道自家倾之从来没有这般……这般不舍过,不过只是短短几日而已。他单手将人拉在怀中,温声宽慰道:“很快就回来了。”
虽是相拥,由于李自安很有分寸感,只是浅浅靠在一起而已。
易殊头抵在李自安肩上,闷声道了一声嗯。
怎奈他来的时候已经不早了,门外的宫人已经隐隐暗示时辰到了,怀中的人偏过头,在他脸颊上不轻不重地轻轻点了一下。
蜻蜓点水一般。
足以将李自安眼中的由错愕融化成一汪春水,但时间紧迫,来不及温存。
李自安动作轻柔地抚了抚易殊的发丝,道了一声别送了,便动身向门外走去。
易殊凝望着他的背影,转身时早已整理好分离的情绪,取而代之的无人可比拟的坚定。
…………
当时的李自安并不知道这一次分别后,俩人再见面就已经是敌人了。
后来的很多时候,李自安都在想,如果自己再细心一点,是不是就能发现倾之的情绪不对,是不是就能避免后来的事情发生。
他站着内阁冰冷的城墙上,看着那道熟悉的身影站在叛军队伍中。
脑中闪现过无数想法,脑中一直有个声音叫嚣着他根本不爱你,他在利用你,吵得他手中的天启弓都要握不稳了。
可是闭眼的一瞬间他知道,倾之爱不爱他根本不重要,他还是做不出伤害他的事情。
皇祖母让他射箭只不过是在考验他的态度,今日的箭若是不能射中倾之,皇祖母手下的兵,立刻会倾巢而出,到时候他就算是从城墙上跳下去也来不及救人。
李自安掩饰着手抖,却在吩咐追云去拿玉扳指偷偷将他的令牌塞在对方手中,暗示对方去打开东边的宫门。
东门的守将对李自安很忠心,所以在太后的指令下达之前,他的令牌能暂时诓骗他们打开东门,这样易殊才有逃出去的希望。
箭头没入血肉,李自安闭上眼睛,眼中蓄满的泪水落下。
恨我吗倾之。
你要恨我吗倾之。
第63章 李自安传
吾名唤作李自安, 字不囿,今二十又二。
……
即是自传,那便不作一副酸文假醋之派, 还请夫子老师莫要怪罪, 不过他们应当看不见这篇文章。
自幼时起,皇祖母便在身旁教导,我乃太子,大圌未来的皇帝, 将来一人之上万人之下, 享万国来朝。
宫中的各种礼制像六月的瓢泼大雨,将我打得狼狈不堪。为了成为配得上将来身份的合格君主, 我必须循规蹈矩, 不能有任何私欲,不能偏爱任何东西。
“敖不可长, 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幼时最常听宫人说的话,我现在谨记于心。
有一年夏日酷暑难耐,我贪食多吃了两口冰雪桂花藕粉, 照顾我的宫女姐姐被拖下去打了五个板子,这道糕点我也再没有见过。
每一日都有数不尽的功课,有读不完的名家经典, 有听不完的教诲。
这仅仅是因为我是太子。以前的太子也是这么累吗, 我搞不懂, 但是我想我登基以后,可不可以让我的太子不要这么累,我想给他时间, 让他可以慢慢长大。
我又犯错了,身为太子是不能说什么登基的大逆不道之言,虽然这是为我安排好的将来。
我当然知道皇祖母都是为了我好,为了大圌的繁荣昌盛。
但是好累啊,真的好累啊,我还是很想逃离。
为什么所有人都可以在父母膝下承欢,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书房,分明大家都是垂髫之年。
父皇很忙,虽然我隐隐听说实权在祖母手中,但是父皇仍然有很多事务要处理,他一直在为治理大圌努力。
所以能让我暂时缓一缓的去处只有母后的宫殿,但是我也不能常见母后,因为皇祖母会在次日唤我过去沉着脸道,慈母多败儿。
但是每一次和母后相处我都觉得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虽然总是很短暂。
你可能会想,一生那么长,我怎么轻易地说最。
其实不然,固然我能再活百年,也是一眼就能望得到头的日子。
母后很温柔,她以前是汴京城豪门贵族的名门淑女。她是世界上最聪慧的人,什么都知道。
她告诉我乞巧节汴京城中的百姓会往护城河中放河灯,特别漂亮。
她告诉我春灯节时街上会有各式各样漂亮的灯,琳琅满目,甚至有会飞的鱼模样的灯笼。
她说京城每年总有一段时间会有南方来的戏班子,还有杂耍的人,无所不能,很是热闹。
她说芳香斋的桂花圆子特别好吃,每一年桂花开的时候都要排长队,有好多人去买。
我问她春灯节的灯有宫里的好看吗,她说,比不上宫里精致,但是比宫里的更有人气。
宫外那么好,母后为什么要嫁到宫内?母后笑了笑,没有说话。
良久,她低头擦拭眼睛里进的沙子,说,你外祖家好好培养我长大,我也该作出回报。
我又问她后悔吗。她说,你父亲是个很好的皇上,也努力在做一个很好的夫君。
每一次提起宫外母后的眼睛总是亮着光,我知道她一定很想出宫,因为我陪她的时候不多,父皇更没有时间,她只能一个人守着清冷的宫苑。
我第一次鼓起勇气跟父皇提要求,我说我想出宫。
我以前从来不敢提出任何要求,一是因为我是不能有私欲的太子,二是因为我知道光是朝政上的事父皇每日就已经焦头烂额了,我不想让父皇烦心。
或许是因为我难得有一点小孩子的样子,父皇很是欣慰。他放下手中的奏折,揉了揉我的头,说他想想办法。
第二日我就知道我的希望破灭了,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皇祖母知道了这件事。
她大发雷霆,严惩了我宫里所有的太监宫女。她不知道是谁撺掇我出宫,索性都惩罚了。
然后她摸着我的头说,你是太子,唯一的皇嗣,外面很危险。
我咬着唇一句话也不敢说,再没提出宫的事情了。
幸好皇祖母盛怒之下忘了把这些‘不听话’的下人都换走,等她走了以后,我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给了无辜受罚的下人,求他们不要离开我。
他们明明受了罚,但是为什么看向我的眼神更加同情了。
后来母后去世了。
明明还有两天我这个月就可以再去见她了。
为什么要一个人待在冰冷的棺椁中,为什么不跟我说话,不是说我是最好的孩子吗。
在看我守在灵台,不吃不喝两天以后,父皇不顾皇祖母的阻拦,硬是带我出去看了宫外的世界。
其实我对宫外是有一点好奇,但更多只是想陪母后出宫。
母后给我取名自安,是自由平安之意,其实更该自由平安的分明是母后才对。
出宫的马车好颠簸,母后受得了这样的颠簸吗。
外面的吵闹终于让我有了一丝我还活着的感受。
母后,你是想让我看看外面的世界吗。
我掀开了马车的帘子,然后就看到了世界上最自由的色彩。
我看到一个穿着青袍的少年宛若天神,在白马上意气风发。
他左手握着缰绳,右手举着弓箭,一副睥睨天下的模样。
他周围有好多十多岁的少年,可这群在自命不凡年纪的少年却全都围着他,心甘情愿地仰望着他。
仿佛他是天神。
明明和我差不多的年纪,我只能日复一日地待在朱红的宫墙内,他却可以骑马肆意走在汴京大街上,享受所有人的称赞。
活的那么自由自在,那么叫人向往。
我回头问父皇他是谁,父皇看了看说,宁北侯的小孙子,叫易殊。
我不是第一次听见这个名字,因为常常有人说起这位汴京第一才子。
我面上没有什么表情,衣袍下的手早已经攥紧了。可是我这些年苦读的书算什么,仅仅是得到聪颖过人的评价。
而他过得这么幸福,学问还天赋异禀。
截止问他名字出现之前,我只羡慕两个人,但原来这是一个人。
真好啊,名气他有,自由他有,还有那么多围绕着他的朋友。
……
“抱歉。”李自安笑着转过头。
反正自家侍读已经整理完了。
易殊缓缓收回手,张了张口似乎想说些什么,但话到嘴边又被他咽了下去。
明明只是几日不见,李自安看着眼前的人影却总觉得有些不安,他心中陡然升起一丝恐慌,忍不住有些疑惑地问道:“怎么了倾之?”
脸上的落寞一闪而过,易殊回过神摇了摇头,又像怕李自安不信一样,打起精神笑道:“问君此去及时还?”
李自安只道自家倾之从来没有这般……这般不舍过,不过只是短短几日而已。他单手将人拉在怀中,温声宽慰道:“很快就回来了。”
虽是相拥,由于李自安很有分寸感,只是浅浅靠在一起而已。
易殊头抵在李自安肩上,闷声道了一声嗯。
怎奈他来的时候已经不早了,门外的宫人已经隐隐暗示时辰到了,怀中的人偏过头,在他脸颊上不轻不重地轻轻点了一下。
蜻蜓点水一般。
足以将李自安眼中的由错愕融化成一汪春水,但时间紧迫,来不及温存。
李自安动作轻柔地抚了抚易殊的发丝,道了一声别送了,便动身向门外走去。
易殊凝望着他的背影,转身时早已整理好分离的情绪,取而代之的无人可比拟的坚定。
…………
当时的李自安并不知道这一次分别后,俩人再见面就已经是敌人了。
后来的很多时候,李自安都在想,如果自己再细心一点,是不是就能发现倾之的情绪不对,是不是就能避免后来的事情发生。
他站着内阁冰冷的城墙上,看着那道熟悉的身影站在叛军队伍中。
脑中闪现过无数想法,脑中一直有个声音叫嚣着他根本不爱你,他在利用你,吵得他手中的天启弓都要握不稳了。
可是闭眼的一瞬间他知道,倾之爱不爱他根本不重要,他还是做不出伤害他的事情。
皇祖母让他射箭只不过是在考验他的态度,今日的箭若是不能射中倾之,皇祖母手下的兵,立刻会倾巢而出,到时候他就算是从城墙上跳下去也来不及救人。
李自安掩饰着手抖,却在吩咐追云去拿玉扳指偷偷将他的令牌塞在对方手中,暗示对方去打开东边的宫门。
东门的守将对李自安很忠心,所以在太后的指令下达之前,他的令牌能暂时诓骗他们打开东门,这样易殊才有逃出去的希望。
箭头没入血肉,李自安闭上眼睛,眼中蓄满的泪水落下。
恨我吗倾之。
你要恨我吗倾之。
第63章 李自安传
吾名唤作李自安, 字不囿,今二十又二。
……
即是自传,那便不作一副酸文假醋之派, 还请夫子老师莫要怪罪, 不过他们应当看不见这篇文章。
自幼时起,皇祖母便在身旁教导,我乃太子,大圌未来的皇帝, 将来一人之上万人之下, 享万国来朝。
宫中的各种礼制像六月的瓢泼大雨,将我打得狼狈不堪。为了成为配得上将来身份的合格君主, 我必须循规蹈矩, 不能有任何私欲,不能偏爱任何东西。
“敖不可长, 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幼时最常听宫人说的话,我现在谨记于心。
有一年夏日酷暑难耐,我贪食多吃了两口冰雪桂花藕粉, 照顾我的宫女姐姐被拖下去打了五个板子,这道糕点我也再没有见过。
每一日都有数不尽的功课,有读不完的名家经典, 有听不完的教诲。
这仅仅是因为我是太子。以前的太子也是这么累吗, 我搞不懂, 但是我想我登基以后,可不可以让我的太子不要这么累,我想给他时间, 让他可以慢慢长大。
我又犯错了,身为太子是不能说什么登基的大逆不道之言,虽然这是为我安排好的将来。
我当然知道皇祖母都是为了我好,为了大圌的繁荣昌盛。
但是好累啊,真的好累啊,我还是很想逃离。
为什么所有人都可以在父母膝下承欢,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书房,分明大家都是垂髫之年。
父皇很忙,虽然我隐隐听说实权在祖母手中,但是父皇仍然有很多事务要处理,他一直在为治理大圌努力。
所以能让我暂时缓一缓的去处只有母后的宫殿,但是我也不能常见母后,因为皇祖母会在次日唤我过去沉着脸道,慈母多败儿。
但是每一次和母后相处我都觉得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虽然总是很短暂。
你可能会想,一生那么长,我怎么轻易地说最。
其实不然,固然我能再活百年,也是一眼就能望得到头的日子。
母后很温柔,她以前是汴京城豪门贵族的名门淑女。她是世界上最聪慧的人,什么都知道。
她告诉我乞巧节汴京城中的百姓会往护城河中放河灯,特别漂亮。
她告诉我春灯节时街上会有各式各样漂亮的灯,琳琅满目,甚至有会飞的鱼模样的灯笼。
她说京城每年总有一段时间会有南方来的戏班子,还有杂耍的人,无所不能,很是热闹。
她说芳香斋的桂花圆子特别好吃,每一年桂花开的时候都要排长队,有好多人去买。
我问她春灯节的灯有宫里的好看吗,她说,比不上宫里精致,但是比宫里的更有人气。
宫外那么好,母后为什么要嫁到宫内?母后笑了笑,没有说话。
良久,她低头擦拭眼睛里进的沙子,说,你外祖家好好培养我长大,我也该作出回报。
我又问她后悔吗。她说,你父亲是个很好的皇上,也努力在做一个很好的夫君。
每一次提起宫外母后的眼睛总是亮着光,我知道她一定很想出宫,因为我陪她的时候不多,父皇更没有时间,她只能一个人守着清冷的宫苑。
我第一次鼓起勇气跟父皇提要求,我说我想出宫。
我以前从来不敢提出任何要求,一是因为我是不能有私欲的太子,二是因为我知道光是朝政上的事父皇每日就已经焦头烂额了,我不想让父皇烦心。
或许是因为我难得有一点小孩子的样子,父皇很是欣慰。他放下手中的奏折,揉了揉我的头,说他想想办法。
第二日我就知道我的希望破灭了,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皇祖母知道了这件事。
她大发雷霆,严惩了我宫里所有的太监宫女。她不知道是谁撺掇我出宫,索性都惩罚了。
然后她摸着我的头说,你是太子,唯一的皇嗣,外面很危险。
我咬着唇一句话也不敢说,再没提出宫的事情了。
幸好皇祖母盛怒之下忘了把这些‘不听话’的下人都换走,等她走了以后,我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给了无辜受罚的下人,求他们不要离开我。
他们明明受了罚,但是为什么看向我的眼神更加同情了。
后来母后去世了。
明明还有两天我这个月就可以再去见她了。
为什么要一个人待在冰冷的棺椁中,为什么不跟我说话,不是说我是最好的孩子吗。
在看我守在灵台,不吃不喝两天以后,父皇不顾皇祖母的阻拦,硬是带我出去看了宫外的世界。
其实我对宫外是有一点好奇,但更多只是想陪母后出宫。
母后给我取名自安,是自由平安之意,其实更该自由平安的分明是母后才对。
出宫的马车好颠簸,母后受得了这样的颠簸吗。
外面的吵闹终于让我有了一丝我还活着的感受。
母后,你是想让我看看外面的世界吗。
我掀开了马车的帘子,然后就看到了世界上最自由的色彩。
我看到一个穿着青袍的少年宛若天神,在白马上意气风发。
他左手握着缰绳,右手举着弓箭,一副睥睨天下的模样。
他周围有好多十多岁的少年,可这群在自命不凡年纪的少年却全都围着他,心甘情愿地仰望着他。
仿佛他是天神。
明明和我差不多的年纪,我只能日复一日地待在朱红的宫墙内,他却可以骑马肆意走在汴京大街上,享受所有人的称赞。
活的那么自由自在,那么叫人向往。
我回头问父皇他是谁,父皇看了看说,宁北侯的小孙子,叫易殊。
我不是第一次听见这个名字,因为常常有人说起这位汴京第一才子。
我面上没有什么表情,衣袍下的手早已经攥紧了。可是我这些年苦读的书算什么,仅仅是得到聪颖过人的评价。
而他过得这么幸福,学问还天赋异禀。
截止问他名字出现之前,我只羡慕两个人,但原来这是一个人。
真好啊,名气他有,自由他有,还有那么多围绕着他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