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初次见面,自然是先进行接风宴。
只是庆州地带偏僻,黄沙遍地,粮食小菜种不出来,更别提养牲口了。一切食物来源都要依赖于领边稍微没有那么干旱的其他州县。
桌案上摆着一些简单朴素的菜肴,为数不多的肉食只是简单过了水,看起来就没什么味道。几盘水煮菜也是焉不拉几的,不知道是摘下来了几日。
梁文谨不动声色地扫了两眼,便举起酒盏和石忠对酌闲聊,没有动筷子的意思。
赵岩经受马车颠簸,对一切都兴致缺缺。
易殊倒是面不改色地夹了两筷子青菜。
酒过三巡之后,众人紧绷着的面色终于放松了一些。
石忠放下手中的杯子,两簇浓厚的眉毛扭作一团,语气难掩不快地道:“近来这一带并不太平。”自然不太平,如果两国相安无事的话,太后还派他们过来干什么。除了一方面是要打压他们以外,西夏近几年来的确又开始蠢蠢欲动。
每年尤其到这个时候就按捺不住,毕竟冬天来了,大圌的粮食储备要比他们做得好得多,不派兵骚扰一下大圌就像闲不住一样。
聊到正事,梁文谨也敛住笑意,正色道:“战争之事还得仰仗将军。”
西夏人又不举兵进攻,只是时不时派小部队到边防骚扰一下,等石忠的军队前往追击,他们又已经跑的无影无踪。次数多了以后,军营的人被磨得很不耐烦,又不敢贸然松懈。
梁文谨话是这样说,石忠也不可能真的全凭自己做主。他的副将仔细将前几次的冲突和形势一一剖析在众人面前,其他几个京官也面色凝重地商讨部署。
不知过了多久,周围的声音渐渐安静下来了,易殊将目光从手中破旧的瓷碗中抬起,却见众人皆望向自己。
梁文谨伸手扣在木桌,清脆的声音从上面传出,他慢条斯理地道:“易监军,将军在问你的意思呢。”
易殊不卑不亢地抬起头来,望向石忠:“私以为,小打小闹还是不予理会为好。”
石忠脸上的玩味的笑容止住了,然后他语气嘲讽地道:“西夏蛮夷如此挑衅大圌,小子居然甘受其辱。”
他如鹰一般狠厉的目光在易殊脸上来回游走,最终吐出一句:“西夏是你的主子,你自然向着他。”
这话私下说说也就罢了,怎么能抬上台面来讲。
梁文谨作为这里石忠之外官职最高的,自然不想在第一次会面就起争端,他连忙按住石忠准备抬起来指人的手,一边道:“将军喝高了。”一边眼神示意易殊息事宁人。
不过易殊既没有激怒,也不打算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他定定地望向石忠:“若是非得提及主人这样的说法,那世上当得起这个称谓的,便只有太子殿下一个人,石将军这是何意?是说殿下……”
石忠冷笑一声,继续道:“你自然不在乎军队士兵的安危,毕竟你身上流着叛国者肮脏的血,你们骨子里都是一样的人。他出卖石家军后,你可知西夏屠戮了多少百姓和士兵?你也有脸出现在庆州。”
酒意上头,石忠说话愈发不计后果。
赵岩原先劝易殊不要计较,现下也看不过去了。他道:“石将军这话说得不对了。易监军才是最该到庆州来的。原先拨下来的军饷被层层克扣下来,最后到士兵手下已经不足原来的十之一二,是太子殿下上书此事,这种情况才得以好转,甚至还涨了军饷。而谁人不知这其中有殿下身边的易家孩子不少小功劳。”
石忠冷漠地道:“这本来就是他欠石家军的……”
易殊轻笑一声,眼中没有任何情绪,他起身道:“既然今日不再商讨如何应对西夏军队之事,那在下就先告退了。”话甫一说完,他便不再看众人脸色,毫不犹豫地抽身而去。
身后传来碗盏着地的破碎声响,易殊脚步未停,掀开帐子出去。
话不投机半句多。跟说不通的人讲理本来就是白费功夫。
易殊瞥了一眼已经彻底落下的夕阳,侧身回到一个不起眼的小帐篷。
这是知道京官要来以后军队特意腾出来的几顶帐篷。
里面环境逼仄,看着压抑不已,只有一张很小的木床,旁边摆放着一个小桌案和蒲团。桌子上摆着粗糙的纸笔。身为负责传递朝廷和军队的消息的监军,到达军营这等小事自然也要汇报。
桌案上的油灯下昏暗不已,他拿起毛笔不疾不徐地汇报着军中情况。
字刚写完两行,帐子突然被掀开,账外凌冽的风趁机张牙舞爪地闯了进来,易殊眼疾手快地按住差点被吹飞的纸,然后才向门口看去。
是一个身材矮小瘦削,穿着朴素的士兵,看上去年纪不大。
易殊慢慢收回自己的目光,将纸重新铺平,随口问道:“何事?”
小士兵怯生生地靠近,往桌上放下一碗粗粝的粟米,旁边还放着一小半灰白色的饼。
东西放好之后,他小心翼翼地答:“是赵大人派我来照顾监军大人的,他说宴上公子没动过筷子,让我找一些东西给您。”
易殊嗯了一声没再开口,继续行笔。
小士兵也安安静静地站在旁边。
手下的笔顿住,易殊问道:“还有何事?”
小士兵语气有些欣喜:“将军说从此以后我就在公子身边照顾公子。”
易殊这才又将目光抬起来,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小士兵感受到易殊的目光,抬起头来:“他们都叫我单边耳,因为……我只有一只耳朵。”
易殊皱着眉抬起头,少年年纪很小,不过十七八岁,右耳却没有耳朵,留下狰狞的伤口。他别开目光:“我没问他们叫你什么,我是问你的名字。”
年轻的小士兵欣喜地睁大的眼睛,道:“名字?以前父母叫我孙福,福气的福。”
沉默了片刻,易殊认真地道:“好名字。”
第45章 离京5
呼啦一声, 军帐的帘子不知又被谁掀开,外面呼啸着的风迫不及待地钻了进来,本来就忽明忽暗的烛火又被搅得飘忽不定, 映得桌案上的字骤然变得模糊。易殊下笔的手一顿, 差一点就在洁白的纸上留下一道突兀的墨痕,他轻皱着眉头,伸出修长的手笼着昏暗的油灯,这才缓缓抬起头向门口望去:“又有何事?”
钻进来一个黑乎乎的人影, 由于油灯被易殊用手挡着, 没有光照过去,看不清来人是谁。
只是那人身形高挑, 进来动作流畅自然, 应当不是畏畏缩缩没长开的孙福。
进来的人既不开口说话,又毫不怯场地拍着袍子走近, 像是一副很熟稔的样子。
易殊轻眯着眸子,半响出声问道:“梁使官?”
人已经走到跟前了,透风的帘子也早被放下去了,易殊不疾不徐地将手移开,映照着火光, 对方的脸清晰地显露出来。
梁文谨表情倒是很淡定,他掀开外袍,里面揣着一个小食盒。他动作自然地将易殊写下的奏章放在一边, 然后将孙福当时端来的东西放在地上, 将自己带来的小食盒推到易殊本就拥挤的桌案上, 这才毫不客气地坐了下来。
易殊垂下眼眸,默不作声地看着梁文谨的动作。察觉到易殊没有下一步动作,梁文谨眉间一挑, 轻笑一声,然后自己打开了食盒。
食盒里面有两小蝶新鲜出炉的菜,并着一小碗晶莹剔透的米饭。一碟肥肉均匀,色泽红亮,一碟小菜鲜亮清香。虽然对比在汴京的吃食还是略显逊色,但这里毕竟是贫瘠的庆州,可比石忠准备的接风宴要有食欲多了。
“我就知道这小士兵不懂规矩,端过来的是什么,这种东西也敢拿来糊弄我们易公子?”梁文谨拿出手帕细细地擦着自己刚刚不小心沾上油渍的手指,一边盯着易殊慢条斯理地道,“这是我手下做的,易大人不嫌弃的话可以尝尝。”
易殊从食盒上轻轻扫了一眼便移开目光,并没有接这句话,他不卑不亢地望向梁文谨,平静地开口道:“使官找我何事?”二人平时并无私交,他可不信梁文谨在官场中混迹了那么多年,会好心到无缘无故地接近他,更何况他现在还不受石忠待见。
梁文谨自顾自地坐着,眼中带笑地道:“易大人刚刚宴上不欢离席,我看你面前的菜都没动过,这一路上舟车劳顿,不补充体力怎么好。”
梁文慎那样一双看似平静,实则透露着算计的目光,着实令人不舒服。易殊倒也没生气,跟在殿下身边久了,他也学会了至少面上和睦。他先是温和地笑了一下,然后直截了当地开口问道:“大人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向朝廷写的奏章还没完笔呢。”
听见易殊毫不留情的话,梁文慎意外地没有生气,想来是在朝廷中混久了,像易殊这般直接的人也倒让人眼前一亮,他不紧不慢地:“易大人觉得西夏此局该如何破除?”
粗制滥造的毛笔被搁在砚台上,易殊抬眼望向端坐的梁文谨。监军本来就是个两地传信的官职罢了,军政和他八竿子打不着,但梁文慎的样子又像是真的在求教。
只是庆州地带偏僻,黄沙遍地,粮食小菜种不出来,更别提养牲口了。一切食物来源都要依赖于领边稍微没有那么干旱的其他州县。
桌案上摆着一些简单朴素的菜肴,为数不多的肉食只是简单过了水,看起来就没什么味道。几盘水煮菜也是焉不拉几的,不知道是摘下来了几日。
梁文谨不动声色地扫了两眼,便举起酒盏和石忠对酌闲聊,没有动筷子的意思。
赵岩经受马车颠簸,对一切都兴致缺缺。
易殊倒是面不改色地夹了两筷子青菜。
酒过三巡之后,众人紧绷着的面色终于放松了一些。
石忠放下手中的杯子,两簇浓厚的眉毛扭作一团,语气难掩不快地道:“近来这一带并不太平。”自然不太平,如果两国相安无事的话,太后还派他们过来干什么。除了一方面是要打压他们以外,西夏近几年来的确又开始蠢蠢欲动。
每年尤其到这个时候就按捺不住,毕竟冬天来了,大圌的粮食储备要比他们做得好得多,不派兵骚扰一下大圌就像闲不住一样。
聊到正事,梁文谨也敛住笑意,正色道:“战争之事还得仰仗将军。”
西夏人又不举兵进攻,只是时不时派小部队到边防骚扰一下,等石忠的军队前往追击,他们又已经跑的无影无踪。次数多了以后,军营的人被磨得很不耐烦,又不敢贸然松懈。
梁文谨话是这样说,石忠也不可能真的全凭自己做主。他的副将仔细将前几次的冲突和形势一一剖析在众人面前,其他几个京官也面色凝重地商讨部署。
不知过了多久,周围的声音渐渐安静下来了,易殊将目光从手中破旧的瓷碗中抬起,却见众人皆望向自己。
梁文谨伸手扣在木桌,清脆的声音从上面传出,他慢条斯理地道:“易监军,将军在问你的意思呢。”
易殊不卑不亢地抬起头来,望向石忠:“私以为,小打小闹还是不予理会为好。”
石忠脸上的玩味的笑容止住了,然后他语气嘲讽地道:“西夏蛮夷如此挑衅大圌,小子居然甘受其辱。”
他如鹰一般狠厉的目光在易殊脸上来回游走,最终吐出一句:“西夏是你的主子,你自然向着他。”
这话私下说说也就罢了,怎么能抬上台面来讲。
梁文谨作为这里石忠之外官职最高的,自然不想在第一次会面就起争端,他连忙按住石忠准备抬起来指人的手,一边道:“将军喝高了。”一边眼神示意易殊息事宁人。
不过易殊既没有激怒,也不打算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他定定地望向石忠:“若是非得提及主人这样的说法,那世上当得起这个称谓的,便只有太子殿下一个人,石将军这是何意?是说殿下……”
石忠冷笑一声,继续道:“你自然不在乎军队士兵的安危,毕竟你身上流着叛国者肮脏的血,你们骨子里都是一样的人。他出卖石家军后,你可知西夏屠戮了多少百姓和士兵?你也有脸出现在庆州。”
酒意上头,石忠说话愈发不计后果。
赵岩原先劝易殊不要计较,现下也看不过去了。他道:“石将军这话说得不对了。易监军才是最该到庆州来的。原先拨下来的军饷被层层克扣下来,最后到士兵手下已经不足原来的十之一二,是太子殿下上书此事,这种情况才得以好转,甚至还涨了军饷。而谁人不知这其中有殿下身边的易家孩子不少小功劳。”
石忠冷漠地道:“这本来就是他欠石家军的……”
易殊轻笑一声,眼中没有任何情绪,他起身道:“既然今日不再商讨如何应对西夏军队之事,那在下就先告退了。”话甫一说完,他便不再看众人脸色,毫不犹豫地抽身而去。
身后传来碗盏着地的破碎声响,易殊脚步未停,掀开帐子出去。
话不投机半句多。跟说不通的人讲理本来就是白费功夫。
易殊瞥了一眼已经彻底落下的夕阳,侧身回到一个不起眼的小帐篷。
这是知道京官要来以后军队特意腾出来的几顶帐篷。
里面环境逼仄,看着压抑不已,只有一张很小的木床,旁边摆放着一个小桌案和蒲团。桌子上摆着粗糙的纸笔。身为负责传递朝廷和军队的消息的监军,到达军营这等小事自然也要汇报。
桌案上的油灯下昏暗不已,他拿起毛笔不疾不徐地汇报着军中情况。
字刚写完两行,帐子突然被掀开,账外凌冽的风趁机张牙舞爪地闯了进来,易殊眼疾手快地按住差点被吹飞的纸,然后才向门口看去。
是一个身材矮小瘦削,穿着朴素的士兵,看上去年纪不大。
易殊慢慢收回自己的目光,将纸重新铺平,随口问道:“何事?”
小士兵怯生生地靠近,往桌上放下一碗粗粝的粟米,旁边还放着一小半灰白色的饼。
东西放好之后,他小心翼翼地答:“是赵大人派我来照顾监军大人的,他说宴上公子没动过筷子,让我找一些东西给您。”
易殊嗯了一声没再开口,继续行笔。
小士兵也安安静静地站在旁边。
手下的笔顿住,易殊问道:“还有何事?”
小士兵语气有些欣喜:“将军说从此以后我就在公子身边照顾公子。”
易殊这才又将目光抬起来,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小士兵感受到易殊的目光,抬起头来:“他们都叫我单边耳,因为……我只有一只耳朵。”
易殊皱着眉抬起头,少年年纪很小,不过十七八岁,右耳却没有耳朵,留下狰狞的伤口。他别开目光:“我没问他们叫你什么,我是问你的名字。”
年轻的小士兵欣喜地睁大的眼睛,道:“名字?以前父母叫我孙福,福气的福。”
沉默了片刻,易殊认真地道:“好名字。”
第45章 离京5
呼啦一声, 军帐的帘子不知又被谁掀开,外面呼啸着的风迫不及待地钻了进来,本来就忽明忽暗的烛火又被搅得飘忽不定, 映得桌案上的字骤然变得模糊。易殊下笔的手一顿, 差一点就在洁白的纸上留下一道突兀的墨痕,他轻皱着眉头,伸出修长的手笼着昏暗的油灯,这才缓缓抬起头向门口望去:“又有何事?”
钻进来一个黑乎乎的人影, 由于油灯被易殊用手挡着, 没有光照过去,看不清来人是谁。
只是那人身形高挑, 进来动作流畅自然, 应当不是畏畏缩缩没长开的孙福。
进来的人既不开口说话,又毫不怯场地拍着袍子走近, 像是一副很熟稔的样子。
易殊轻眯着眸子,半响出声问道:“梁使官?”
人已经走到跟前了,透风的帘子也早被放下去了,易殊不疾不徐地将手移开,映照着火光, 对方的脸清晰地显露出来。
梁文谨表情倒是很淡定,他掀开外袍,里面揣着一个小食盒。他动作自然地将易殊写下的奏章放在一边, 然后将孙福当时端来的东西放在地上, 将自己带来的小食盒推到易殊本就拥挤的桌案上, 这才毫不客气地坐了下来。
易殊垂下眼眸,默不作声地看着梁文谨的动作。察觉到易殊没有下一步动作,梁文谨眉间一挑, 轻笑一声,然后自己打开了食盒。
食盒里面有两小蝶新鲜出炉的菜,并着一小碗晶莹剔透的米饭。一碟肥肉均匀,色泽红亮,一碟小菜鲜亮清香。虽然对比在汴京的吃食还是略显逊色,但这里毕竟是贫瘠的庆州,可比石忠准备的接风宴要有食欲多了。
“我就知道这小士兵不懂规矩,端过来的是什么,这种东西也敢拿来糊弄我们易公子?”梁文谨拿出手帕细细地擦着自己刚刚不小心沾上油渍的手指,一边盯着易殊慢条斯理地道,“这是我手下做的,易大人不嫌弃的话可以尝尝。”
易殊从食盒上轻轻扫了一眼便移开目光,并没有接这句话,他不卑不亢地望向梁文谨,平静地开口道:“使官找我何事?”二人平时并无私交,他可不信梁文谨在官场中混迹了那么多年,会好心到无缘无故地接近他,更何况他现在还不受石忠待见。
梁文谨自顾自地坐着,眼中带笑地道:“易大人刚刚宴上不欢离席,我看你面前的菜都没动过,这一路上舟车劳顿,不补充体力怎么好。”
梁文慎那样一双看似平静,实则透露着算计的目光,着实令人不舒服。易殊倒也没生气,跟在殿下身边久了,他也学会了至少面上和睦。他先是温和地笑了一下,然后直截了当地开口问道:“大人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向朝廷写的奏章还没完笔呢。”
听见易殊毫不留情的话,梁文慎意外地没有生气,想来是在朝廷中混久了,像易殊这般直接的人也倒让人眼前一亮,他不紧不慢地:“易大人觉得西夏此局该如何破除?”
粗制滥造的毛笔被搁在砚台上,易殊抬眼望向端坐的梁文谨。监军本来就是个两地传信的官职罢了,军政和他八竿子打不着,但梁文慎的样子又像是真的在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