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说完,傅岐还装模作样地补了一句:“还望户部能早日将这被抽走的三百万军饷补给北境。”
此话一出,跪在殿中的元卫如丧考妣。
他望了一眼面无表情的阁老和闭上了眼睛的干爹,一颗心不住地往下沉。
啪!
司礼监内,坐在椅子上的谢芳用力甩了元卫一巴掌。
他眼尾拉的老长,眼底一片厌弃。
元卫趴在地上,他爬到了谢芳脚边,“干爹,您要救救儿子啊!儿子之所以让人烧了军饷,就是想填平今年亏空的那些银子,北凉已经开始查账了,往年的账目就先不提了,今年账目上一定要有七百万两银子,干爹,儿子只能告诉北凉世子军饷被挪去买粮了,要不然亏空的百万银两,儿子去哪里变出来!”
元卫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他紧紧抱着谢芳的大腿,这条大腿他抱了七年,从庆历六年到十三年,他借着谢芳势头平步青云,元卫不想死。
他舍不得这些荣华富贵。
“今年年初,内阁和户部亲自拟定的数额,七百万军饷发往北境,我不管你在这里头做了什么,事情没抖落出来,两边皆大欢喜。”谢芳盯着元卫,语调变得温和怜悯,“可如今出了事,北凉世子亲自入阊都,金銮殿上的那三百万银两,你以为是说给陛下听的吗?”
“那是说给内阁、说给户部听的!”
谢芳一脚踹开了元卫,表情漠然:“你是监军,粮草出了岔子,自己领罚去吧。”
“干爹,您要救我,您要救我啊!您要是不肯出面,粮草被烧、军饷被挪,刑部和户部不会放过儿子的!干爹,您去求阁老,让阁老留儿子一条贱命……”
“蠢货!”
谢芳眼底一片寒光,“你胆子如今大得很,既敢烧了军粮,又敢私自挪用军饷,如今傅歧将事情捅到阊都,户部要再出三百万两银子,你可真是要给大家过个好年吶。”
元卫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干爹,我有什么办法,七百万两银子出了户部,转了一圈到儿子手上统共没剩多少,沿途过打点州府,往年都没事的,谁承想今年那北凉世子就开始清查账目了,上头都是贵人,儿子十条命也赔不起啊……”
“所以你就敢私自烧了军粮,谎称用军饷买了粮食,我问你,你们所谓的买的那些粮食,都是哪里来的?”
“辽……辽东……”
轰隆隆。
秋日甚少有这样的闷雷。
天幕阴沉,穹苍压顶。
“干爹,陛下唤您去明安堂。”
外头传来小太监的传话声。
谢芳站起来,元卫见状,立马爬起来替他整理着衣裳,小心翼翼地捧着蹼帽。
“干爹……”
谢芳漠然地往外边走着,突然想起当年他认元卫这个干儿子的时候,当真是想过,他这辈子无儿无女,身边能有个可心人,他能好好疼一疼。
不为别的,就为了日后他老了,身旁能有个人喊一声‘爹’。
阴沉沉的天幕压得人喘不过气,元卫跪在廊下,目送着谢芳离开。
他抬头看了一眼仿佛凝滞了的云层,心底突然一阵寒意。
他抬腿就往前跑去,大喊着‘干爹’!
但谢芳的轿子已经远了。
只剩下一个漆黑的小点。
哗,落雨了。
明安堂内,谢芳提着衣袍,急匆匆地进了内殿。
明黄色的纱帐内,庆历帝盘着腿,听到了动静,他缓缓睁开了双眼。
庆历帝不过中年,但因为追求长生之道,崇尚返濮,不着任何丝绸锦缎,身为一国之君,他只是穿着一身粗布道袍,一根木簪盘发,看上去格外苍老。
“谢芳,最近朝上热闹的很吶。”
庆历已经很久没有面见百官了,上朝时也只是坐在屏风后打坐,一应大小事务全都甩手内阁。
北凉的事庆历帝听了一耳朵,此刻召见谢芳,与其说是兴师问罪,倒不如说是朝堂不安静,庆历帝觉得吵了。
“陛下赎罪,奴婢和阁老未能替陛下分忧,扰了陛下清修。”谢芳弯着腰,侯在帐外。
纱帐被掀开了,一串沉香珠串从帐子中递了出来,紧接着庆历帝下了榻,已是深秋,庆历帝仿佛感受不到寒意,赤着脚走在铺着青玉石的大殿中,他幽深的目光落在了谢芳身上,若有所思地说道:“你就算了,你这些年办事,朕还是瞧在心里的,你比外头那些人,听话。”
谢芳弓着腰,搀扶着庆历帝,“奴婢一切皆由陛下赏赐,不敢不尽心。”
“但你去给严瑞堂带一句话,他那个阁老的位子,若是坐不住,大周有的是人想坐,手底下的人管不好,那就早点给朕滚出阊都养老!”
庆历帝摩挲着手中珠串,“要是他严瑞堂管不好这些事,那就换个人,朕不想再听见这些烦心事了。”
谢芳哎了一声,“奴婢记着了,定会将这话带给阁老。”
说完,他打量着庆历帝的脸色,又问了句:“陛下,北凉那边……”
“北凉?”
庆历帝眯着眼睛,“傅岐进阊都,他要什么给他就是,让严瑞堂安抚好,别把事情闹大。”
“你那个干儿子,”庆历帝突然喊住了谢芳,“听说在北凉私自传旨调动军饷,谢芳,你教了个好儿子啊。”
谢芳额头一片冷汗。
他唯唯诺诺地说着‘奴婢不敢’,胆战心惊地出了明安堂,站在宽阔的大殿中,冷声道:“传我的吩咐,让元卫自己去领廷杖。”
“老祖宗,几……几板子?”
谢芳瞪了传话的太监一眼,面无表情地说道:“棍泡水,脚尖合。”
作者有话说:
注:
廷杖——泡了水的棍子打人会比不泡水的棍子疼;监刑官脚尖外八轻打,脚尖并拢重打。【来源于百度】
第43章
傅岐人在阊都, 像个祖宗似的一头扎进了户部。
大有一副不把元卫‘挪’走的三百万军饷要到手就不走的架势。
但从上到下,有谁不知道这批军饷早就出了问题。
三百万?
户部的官员都要在背地里把元卫骂死了。
他也是真敢说。
这批军饷出阊都的时候都没有三百万!
谁都知道,但谁都不能说。
从内阁到户部, 所有人都只能揣着明白装胡涂,陪傅岐演戏。
九月底, 中秋月圆。
傅岐应了秦望的邀约, 去秦府喝酒赏月。
秦望科举出生,是正儿八经的阊都官,但他却与枯如死水的阊都朝堂格格不入。
他肆意潇洒,崇尚魏晋风流, 与推崇程朱理学世家大族势同水火。
他在世家眼中叛逆, 放浪形骸。
再加上他在阊都没有根基, 家中清贫,尽管当年金銮殿上一举夺下探花郎, 这些年却始终抑郁不得志。
傅岐拎着美酒上门,秦望在小院中摆着竹床,他到的时候秦望已经喝的半醉了。
见着来人, 清朗的身姿,挺拔的脊背,他有些眼花, 跟着树影遥遥举杯, 喊了一声‘殊平’。
在看到傅岐赫然的神情后,秦望扶额,略微抱歉。
他喝大了。
“对不住,方才眼花, 将世子认成了旧日故友。”
秦望没有起身, 只是朝傅岐微微一笑, 他接过傅岐递过来的酒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①
他想起了庆历十年,与殊平在小院中秋同游的时光。
醉眼朦胧的眼底划过一抹惆怅。
去年九月,殊平下狱,阊都风云涌动,真快啊,一年就过去了。
一滴泪从秦望的眼角滑落,他有些失态,“抱歉,今日如此美景,在下邀世子一同赏月,到头来却扰了世子雅兴。”
实在是往事不堪忆,尽是故人面。
傅岐坐在竹床上,喝了一口酒,淡声道:“无妨,中秋佳节,秦大人是想起了已逝的工部侍郎了么?”
披头散发躺在竹床上的李沉壁有些诧异,“世子与殊平……”
傅岐扶额轻笑,“从前阊都,都传了些什么呢?”
“本世子与李大人,无仇无怨,反之,我很钦佩他。”
秦望和傅岐对视一眼,两人的眼底都流露出了无奈的笑。
秦望坐直了身子,“殊平在世时,满朝都说他与北凉世子秉性不和,殊平性子冷傲,素日里不爱搭理人,我寻思着,像他那样清高的性子,看不上……”后面的话秦望不止如何措辞。
“看不上像我这种世家出生不知疾苦为何物之人?”
傅岐贴心的替秦望补了后面一段话。
秦望挠了挠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小世子,我久居阊都,早已成了井底之蛙,对您多有妄言,惭愧至极。殊平今日若在,见您如今所见所闻,也当会说此话。”②
此话一出,跪在殿中的元卫如丧考妣。
他望了一眼面无表情的阁老和闭上了眼睛的干爹,一颗心不住地往下沉。
啪!
司礼监内,坐在椅子上的谢芳用力甩了元卫一巴掌。
他眼尾拉的老长,眼底一片厌弃。
元卫趴在地上,他爬到了谢芳脚边,“干爹,您要救救儿子啊!儿子之所以让人烧了军饷,就是想填平今年亏空的那些银子,北凉已经开始查账了,往年的账目就先不提了,今年账目上一定要有七百万两银子,干爹,儿子只能告诉北凉世子军饷被挪去买粮了,要不然亏空的百万银两,儿子去哪里变出来!”
元卫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他紧紧抱着谢芳的大腿,这条大腿他抱了七年,从庆历六年到十三年,他借着谢芳势头平步青云,元卫不想死。
他舍不得这些荣华富贵。
“今年年初,内阁和户部亲自拟定的数额,七百万军饷发往北境,我不管你在这里头做了什么,事情没抖落出来,两边皆大欢喜。”谢芳盯着元卫,语调变得温和怜悯,“可如今出了事,北凉世子亲自入阊都,金銮殿上的那三百万银两,你以为是说给陛下听的吗?”
“那是说给内阁、说给户部听的!”
谢芳一脚踹开了元卫,表情漠然:“你是监军,粮草出了岔子,自己领罚去吧。”
“干爹,您要救我,您要救我啊!您要是不肯出面,粮草被烧、军饷被挪,刑部和户部不会放过儿子的!干爹,您去求阁老,让阁老留儿子一条贱命……”
“蠢货!”
谢芳眼底一片寒光,“你胆子如今大得很,既敢烧了军粮,又敢私自挪用军饷,如今傅歧将事情捅到阊都,户部要再出三百万两银子,你可真是要给大家过个好年吶。”
元卫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干爹,我有什么办法,七百万两银子出了户部,转了一圈到儿子手上统共没剩多少,沿途过打点州府,往年都没事的,谁承想今年那北凉世子就开始清查账目了,上头都是贵人,儿子十条命也赔不起啊……”
“所以你就敢私自烧了军粮,谎称用军饷买了粮食,我问你,你们所谓的买的那些粮食,都是哪里来的?”
“辽……辽东……”
轰隆隆。
秋日甚少有这样的闷雷。
天幕阴沉,穹苍压顶。
“干爹,陛下唤您去明安堂。”
外头传来小太监的传话声。
谢芳站起来,元卫见状,立马爬起来替他整理着衣裳,小心翼翼地捧着蹼帽。
“干爹……”
谢芳漠然地往外边走着,突然想起当年他认元卫这个干儿子的时候,当真是想过,他这辈子无儿无女,身边能有个可心人,他能好好疼一疼。
不为别的,就为了日后他老了,身旁能有个人喊一声‘爹’。
阴沉沉的天幕压得人喘不过气,元卫跪在廊下,目送着谢芳离开。
他抬头看了一眼仿佛凝滞了的云层,心底突然一阵寒意。
他抬腿就往前跑去,大喊着‘干爹’!
但谢芳的轿子已经远了。
只剩下一个漆黑的小点。
哗,落雨了。
明安堂内,谢芳提着衣袍,急匆匆地进了内殿。
明黄色的纱帐内,庆历帝盘着腿,听到了动静,他缓缓睁开了双眼。
庆历帝不过中年,但因为追求长生之道,崇尚返濮,不着任何丝绸锦缎,身为一国之君,他只是穿着一身粗布道袍,一根木簪盘发,看上去格外苍老。
“谢芳,最近朝上热闹的很吶。”
庆历已经很久没有面见百官了,上朝时也只是坐在屏风后打坐,一应大小事务全都甩手内阁。
北凉的事庆历帝听了一耳朵,此刻召见谢芳,与其说是兴师问罪,倒不如说是朝堂不安静,庆历帝觉得吵了。
“陛下赎罪,奴婢和阁老未能替陛下分忧,扰了陛下清修。”谢芳弯着腰,侯在帐外。
纱帐被掀开了,一串沉香珠串从帐子中递了出来,紧接着庆历帝下了榻,已是深秋,庆历帝仿佛感受不到寒意,赤着脚走在铺着青玉石的大殿中,他幽深的目光落在了谢芳身上,若有所思地说道:“你就算了,你这些年办事,朕还是瞧在心里的,你比外头那些人,听话。”
谢芳弓着腰,搀扶着庆历帝,“奴婢一切皆由陛下赏赐,不敢不尽心。”
“但你去给严瑞堂带一句话,他那个阁老的位子,若是坐不住,大周有的是人想坐,手底下的人管不好,那就早点给朕滚出阊都养老!”
庆历帝摩挲着手中珠串,“要是他严瑞堂管不好这些事,那就换个人,朕不想再听见这些烦心事了。”
谢芳哎了一声,“奴婢记着了,定会将这话带给阁老。”
说完,他打量着庆历帝的脸色,又问了句:“陛下,北凉那边……”
“北凉?”
庆历帝眯着眼睛,“傅岐进阊都,他要什么给他就是,让严瑞堂安抚好,别把事情闹大。”
“你那个干儿子,”庆历帝突然喊住了谢芳,“听说在北凉私自传旨调动军饷,谢芳,你教了个好儿子啊。”
谢芳额头一片冷汗。
他唯唯诺诺地说着‘奴婢不敢’,胆战心惊地出了明安堂,站在宽阔的大殿中,冷声道:“传我的吩咐,让元卫自己去领廷杖。”
“老祖宗,几……几板子?”
谢芳瞪了传话的太监一眼,面无表情地说道:“棍泡水,脚尖合。”
作者有话说:
注:
廷杖——泡了水的棍子打人会比不泡水的棍子疼;监刑官脚尖外八轻打,脚尖并拢重打。【来源于百度】
第43章
傅岐人在阊都, 像个祖宗似的一头扎进了户部。
大有一副不把元卫‘挪’走的三百万军饷要到手就不走的架势。
但从上到下,有谁不知道这批军饷早就出了问题。
三百万?
户部的官员都要在背地里把元卫骂死了。
他也是真敢说。
这批军饷出阊都的时候都没有三百万!
谁都知道,但谁都不能说。
从内阁到户部, 所有人都只能揣着明白装胡涂,陪傅岐演戏。
九月底, 中秋月圆。
傅岐应了秦望的邀约, 去秦府喝酒赏月。
秦望科举出生,是正儿八经的阊都官,但他却与枯如死水的阊都朝堂格格不入。
他肆意潇洒,崇尚魏晋风流, 与推崇程朱理学世家大族势同水火。
他在世家眼中叛逆, 放浪形骸。
再加上他在阊都没有根基, 家中清贫,尽管当年金銮殿上一举夺下探花郎, 这些年却始终抑郁不得志。
傅岐拎着美酒上门,秦望在小院中摆着竹床,他到的时候秦望已经喝的半醉了。
见着来人, 清朗的身姿,挺拔的脊背,他有些眼花, 跟着树影遥遥举杯, 喊了一声‘殊平’。
在看到傅岐赫然的神情后,秦望扶额,略微抱歉。
他喝大了。
“对不住,方才眼花, 将世子认成了旧日故友。”
秦望没有起身, 只是朝傅岐微微一笑, 他接过傅岐递过来的酒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①
他想起了庆历十年,与殊平在小院中秋同游的时光。
醉眼朦胧的眼底划过一抹惆怅。
去年九月,殊平下狱,阊都风云涌动,真快啊,一年就过去了。
一滴泪从秦望的眼角滑落,他有些失态,“抱歉,今日如此美景,在下邀世子一同赏月,到头来却扰了世子雅兴。”
实在是往事不堪忆,尽是故人面。
傅岐坐在竹床上,喝了一口酒,淡声道:“无妨,中秋佳节,秦大人是想起了已逝的工部侍郎了么?”
披头散发躺在竹床上的李沉壁有些诧异,“世子与殊平……”
傅岐扶额轻笑,“从前阊都,都传了些什么呢?”
“本世子与李大人,无仇无怨,反之,我很钦佩他。”
秦望和傅岐对视一眼,两人的眼底都流露出了无奈的笑。
秦望坐直了身子,“殊平在世时,满朝都说他与北凉世子秉性不和,殊平性子冷傲,素日里不爱搭理人,我寻思着,像他那样清高的性子,看不上……”后面的话秦望不止如何措辞。
“看不上像我这种世家出生不知疾苦为何物之人?”
傅岐贴心的替秦望补了后面一段话。
秦望挠了挠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小世子,我久居阊都,早已成了井底之蛙,对您多有妄言,惭愧至极。殊平今日若在,见您如今所见所闻,也当会说此话。”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