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接下来的时间池砚就开始在池昌安的面前假装半死不活生不如死的读书,把池昌安唬得不是一般的舒坦。
池昌安不就是见不得她舒服嘛,她满足他,反正实惠是她捞的,满足一下池昌安也没什么关系。
至于粮食,还是没有多少头绪,也不是没想法,而是有想法也没处用,明面上想做什么都有一大堆邻居盯着,但凡她多存点粮食,饥荒时期绝对就有人敲边鼓。
最主要的是她又没有空间,买了粮食也存不了,家里统共就那么一亩三分地,粮食根本没地藏,藏了和没藏一个样,藏了得罪人不说,指不定还得看着别人吃,这买卖可划不来。
掀眸看了一会学校的板报栏,池砚抿了抿唇,她大概有点思路了。
一放学她就回到家中把家里池建国装大头和大哥池昌平平时翻着的旧报纸按照时间顺序挨个翻了一遍,拿出笔把有用信息记录下来,只等池家人回来开个例会。
等到初中上学的大哥池昌平一回家她就拉住了大哥往房间里走。
池昌平笑了一下,他这小妹有点东西,就池昌安那小废物上学会带着自家姊妹,他半点不信,从受益人的角度来看,他不信他这三妹妹没动手脚。
“妹儿,找哥哥什么事?是上学有什么不会的问题吗?有不会的哥给你解决。”池昌平一张温和俊秀的脸笑得一片温柔。
池砚顿了一下,认真的打量了一下自家大哥,然后…然后她差点懵了。
【异世体弱多病的辅政大臣,被政敌刺杀而死。
再次醒来就穿越到了池昌平身上。
池昌平大学毕业后考入体系进入从政生涯,工作兢兢业业,为百姓谋福祉,40岁就从白手起家到达国家正厅级,人生易如反掌,46岁死于劳累过度。】
大哥换人了?
大哥当官了?
大哥累死了?
大哥狠人啊。
而且池昌平是什么时候换的芯子,一点预兆都没有,做事真就是滴水不漏,要不是她脑子里的东西,她可能也注意不到池昌平的异常,毕竟池家一家子都没有一个人发现池大哥换了人。
不过大哥是谁她都挺无所谓的,反正她自己也不是原装货,计较那么多干什么。
“哥,我感觉咱们国家可能要变天了。”池砚捏紧手中报纸松了紧,紧了松,做足了一副纠结犹豫的样子。
池昌平挑了下眉,温柔的摸了摸池砚的头顶道:“说说,哥仔细帮你参谋参谋,看看你这小脑袋瓜能整出什么花活。”
他其实还挺喜欢家里的三妹妹的,主要整个家里他感觉他三妹妹最识趣,不会给他找不痛快,在他有事不方便或者需要找借口的时候会很准确的给他打掩护。
是家里难得的聪明人。
池砚将手中的报纸展开,挑着重点开始画线。
至于给池昌平打掩护,那纯粹是当职场打工人时练出来的眼色,家里的大哥池昌平她总直觉他不一般,能顺嘴帮一下她就顺嘴帮了,与人为善准不会差。
她的做人准则就是见面笑三分,但背后捅刀时也绝不手软,该出手时就出手。
“哥,你平时看报纸看的多,也应该知道咱们国家为了跟进国际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力引进了苏方的技术资源和人才体制,但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池砚盯着报纸,她一个女娃子在家里没什么话语权,但她这个异世来的便宜大哥有,而且看无字书的文字形容,她就知道便宜大哥人品不算太差。
一个为百姓谋福祉还把自己累死的人,才能肯定有,可以投资。
原本还有点哄孩子心思的池昌平眸光一下子变得犀利了起来,他原本以为就是哄哄孩子的事,真没想到他这小妹还有非同一般的政治敏锐度。
指尖点了点报纸,池砚眸子弯了弯:
“我算了一下,我国国内至少欠了苏方不少钱。
一旦苏方有撤资和让国内还债的意思,
那国内会很危险。
到时候人们吃喝都成问题,
而且哥我有预感,经济崩盘的时间不会太远。”
第4章 六零年代攀高枝
听着三妹妹的分析,池昌平的目光一点点锋锐起来,来这个世界的时间尚短,很多东西他都没注意到。
如果按照池砚的看法来说,未来的日子必定不会太好过,缺衣少食会成为了必然的结果,他必须得提前做好打算…
差点就出事了,还好有这个妹妹。
他这个便宜妹妹的政治度高的吓人,仅仅凭借报纸中的一点线索就抽丝剥茧出了这么多东西,可塑之才啊。
细细盯了一下这个便宜妹妹,池昌平笑了一下,这个妹妹五官底子还不错,好好养养差不了,等以后培养起来的话利用价值绝对不低。
“我妹儿厉害啊。以后有什么事都来找大哥,大哥尽量帮你解决。”池昌平温和的拍了拍池砚的肩膀,一双清眸弯出了几分意味深长。
一股子世家公子翩翩如玉的味儿真正,一看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熏陶,池砚在心中感慨了一下。
“嗯,大哥真好,大哥平时可以给我讲故事吗?”池砚仰头眨巴眼睛,反正她现在才9岁,听人讲故事也不磕碜。
活生生的辅政大臣,勋贵公子,她肯定是要扒紧学的,要知道金玉有价知识无价,古代清流家的孩子,他们能学的东西绝对不是她一个现代普通人能够接触到的。
她必须抓住一切能够抓住的机会武装自己,给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加码,这个年代普通人家的女孩想要活的好就必须自己争气会选择,否则日后就是数不尽的鸡毛蒜皮。
池昌平敲了敲池砚的额头,“那你可要每天都来找我,听你哥我讲故事那是过时不候的。”
经过这一次谈话后,他们整个老池家都紧张了起来。
这几天她已经看到过很多次家里大哥和父亲在偷偷摸摸往家里面搬粮食了,他们搬粮食时甚至还避着家里的人,生怕家里孩子拎不清到处乱说。
日子就这么悄摸摸过着,不仅池建国和池昌平在偷偷搞小动作,池砚也在偷偷搞小动作,她把池妈从纺织厂带回来的碎布头缝缝补补成了一个个精美的发圈。
她把发圈往头上一带,简直就是班里的活招牌,班里爱美的小姑娘们一个个都喜欢往她跟前凑,想要买她的发圈。
钱嘛,赚起来不磕碜,她主打一个来者不惧,有人模仿她就推陈出新一下。
一根手编发饰一两角左右。
她在各个家属院和大厂门口晃荡,就这么慢腾腾的捣鼓一些小手工赚点小钱,
时间久了不仅攒了不少稀少的票,还积累了少说三十块钱。
手上有钱了,她也开始偷摸着一点点积累着粮食,不过她存的都是一些高热量的糖果以备不时之需。
糖一元一斤。
她买了不少水果硬糖填到了床底的木头柜子里,
饥荒饭不够吃时还能甜甜嘴补充一下热量。
不仅如此,她还买了其他不少味道淡的零嘴塞到床底的木头柜子里,为了避免被几个姐妹注意到,她还把自己的衣服往里塞了些打掩护。
而且她手里头有了钱就不愿意亏待自己了,她把自己穿旧的两套衣服送到裁缝铺从头到尾用棉花缝了一遍,衣服简朴又厚实,足够实用。
每天偷偷摸摸一滴灵泉乳液从不停歇的喝着,主打一个爱自己。
1959年,风声一天天变得紧张了起来,周围的邻居一个个的也开始偷摸着存粮了。
大跃进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亩产万斤的神话还在延续,田地里的农民一个个抓紧了裤腰带过活,据说已经开始死人了。
她们这群工厂上班住在大院里的人一个个也是缩紧了脖子过日子,就怕被人盯上举报。
1959年发生了一件令全国震荡的事,老大哥苏方撤资了,国家背负起了86亿的巨债,所有人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活。
苏方撤资、大跃进亩产万斤的神话、以及突如其来的旱灾和涝灾让全国的粮食都紧缺了起来。
饥荒愈演愈烈,日子过得愈发拮据,池家人连吃饭都不敢咂吧嘴。
一家子不论平时有什么矛盾也都是一致对外,一出门就摸黑头脸手脚裹头巾带口罩,把低调进行到底。
1960年的日子过得更加紧俏,天灾人祸不断,出去走走,到处都是一片萧条,乍一眼看去感觉绝望又瘆人。
活不下去的人开始纷纷向有粮的地方逃荒。
一袋红薯就能换一个年轻靓丽的小媳妇,只要不介意户口本不好上的问题,那简直是被占便宜没话说。
还好纺织厂和机械厂都是国营大厂, 他们这些职工家庭的工人去职工餐厅有定量的餐饮供应,大院里的工人把从食堂领的饭带回家一家子分分勉强也能度日。
大部分人一回家就躺床上,生怕运动多了把粮食消化。